|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 18:44:01
|
只看该作者
这都是众务的过失。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尊者』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诲,你不能够接受。『违矩』,矩是规矩、戒律,违犯戒律、规矩,『而轻贱』,轻贱是轻贱佛的教诲。所以他的行为必定是『毁犯清净戒』,这个是众务过。第八首: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他的心里头妄想多、杂念多,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于是把佛法舍弃掉,『不能修智断』。智破无明,灭断烦恼,把这两桩事情疏忽了。第九首:
【贪心恒炽盛。乐着于诸味。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
这就是讲他的烦恼增上,说一个贪心,连带的就有瞋恚、愚痴、贡高我慢、嫉妒,必然会连带的生起。所以『恒炽盛』,像猛火烧的那样盛。『乐着于诸味』,这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味,永远不知足,这是众务过。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好懂。得到名闻利养就欢喜,得不到他就忧虑、就烦恼,这个人经常是贪吝,贪是贪得,吝是自己有,舍不得布施给别人。仁是仁慈之心,没有仁慈之心,自私自利,这是众务之过。
【恼害无慈愍。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这第十一首。「恼害」,常常或有意或无意会叫别人生烦恼,更严重的就是叫别人受到伤害,没有慈悲心。佛菩萨慈愍一切众生,所以对一切众生生大慈悲,不但不害众生,连让众生生烦恼都感觉到自己有过失。譬如说,那个众生不喜欢我,看到我就讨厌,看到我他心里生烦恼,我们看到那个众生远远的来了,赶紧躲避。为什么躲避?不要叫他看到我生烦恼。这是不是怕他?不是,这是慈悲心,不让人家看到我生烦恼。举这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应当要晓得,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怎么能伤害人?所以『恼害无慈愍』,这是从喜欢世间众务,这是个缘,烦恼自然有它的业因,可是这个缘非常强烈,会把你的烦恼、习气让你常常起现行,你麻烦就大了。所以『增长诸恶业』,恶业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长。『爱蔓相缠缚』,爱蔓是贪爱,也就是说很容易增长贪心,贪财贪名贪利,患得患失。下面一首: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良师、善友心怀道业,看到你这样做,当然会劝勉你。劝你,你觉得他来破坏你的利益,你不能够接受,一定跟这些良师、善友愈来愈远,这也是必然的情形。而对『持戒人』,依教修行的人,你看到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他做得如法,我做得不如法。虽不如法,也不服气,我眼前得许多利益,你看他修行虽然不错,苦不堪言,对他自然起轻慢之心。这是「摈斥持戒人」,摈是远离,不跟他在一起。下面一首: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昼夜他所想的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想这个东西。而佛在经典当中教他修学一切功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实在说,他连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大概都没有搞清楚。如果真的搞清楚,我相信决定回头,为什么?少许的功德,都超过世间名闻利养;换句话说,不乐修功德,喜欢搞事务,这些人在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他不识货。他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我相信他一定会求取最大的利益,这种小的利益他一定会舍弃掉;还是对于经教没搞清楚。我们翻过来,再看下面第十四首。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处事待人接物之间,有意无意在闲谈的时候,都谈一些世间之事。世间跟出世间,界限在哪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剃了光头,穿起长袍大衣,这叫出世间,你们在家同修就叫世间,这么看法就大错特错。世间跟出世间的界限在于觉迷、在正邪、在染净。我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诸位讲得很清楚,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出世间。假如你是反过来的,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那你就在世间。所以与形式,出家、在家,毫无关联,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讨论佛法、讨论教义,交换修持的经验、心得,这是出世之言。或者是讨论利益众生的这些事理,怎样帮助众生觉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怎么样帮助众生过得更幸福、事业能够成功顺利,充满了高度的智慧,这是出世间的言语。如果要问、要谈论怎么样发财,怎么样赚钱,怎么样享受,那是世间智。世间智就是世智辩聪,不是好事情,佛法里面称做八难之一,世智辩聪属于八难,难就是你遭了灾难。为什么称为灾难?你已经堕入迷邪染里面去了。
底下必定的,你喜欢邪说,正论不喜欢听,喜欢听邪说;换句话说,你喜欢听六道轮回之说,喜欢听三恶道之说。你不要以为我说这话没有根据,三恶道,谁喜欢三恶道?说起来没有一个人,谁愿意堕地狱?但是你要想想,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贪瞋痴。今天跟你讲发财,高兴!发财什么?饿鬼道。给你讲发财,你一高兴,就是叫你去作鬼,不是叫你去作佛。讲到贪瞋痴高兴得不得了,那就是你喜欢三恶道,那有什么办法?这就是邪说。我们看看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期望着社会人与人之中能够消除种种的隔阂、歧视,大家能够和睦共处,希望社会安定繁荣,这是每个人挂在口头上的期望,而事实上做的,不一样。社会许多人在那里指导、教诲,我们看到、听到也怵目惊心。他教诲的是什么?妖魔鬼怪,邪说。你如果不相信,我们印这么多佛经,正说,几个人看?送给人人家还不看,还不要。世间书店里卖小说的,教人杀盗淫妄的,花很多钱去买来看。电视里演的,电影里头演的,那是什么东西?花了钱,天天看到,还舍不得离开。正说,你送给他,摇头不接受,没时间,没空看。教他来听两个小时佛经,没空,教他去听戏、唱歌,那有时间,时间太多了。唱歌,歌里头是什么东西?邪说!你看看那个歌词,是不是邪说?『耽爱于邪说』,都是众务过,刚才讲都是众务之缘。第十五首: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他自己仗恃着他会办事,他有办事的能力、有办事的才干,经营许多的事业,这里头值得骄傲。于是对真正修道的这些出家人,这比丘,认为他们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样样都不如我,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轻视有德有智之人,这是罪过。下面这一句是比喻,『犹如狂醉人』,头脑不清醒,这也是众务过。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真正想修行,要从哪里下手?这非常重要。佛这个话不是说一遍,在这个经上屡次看到,「不求他过,不举人罪」,要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无量寿经》上讲到修行的纲领,身语意三业,它没有按照身语意来排列,它把口业排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也是这个意思。这就说明了,人与人的接触不能不说话,说话有意无意造许多的口业,何况你还是有心要找人碴,有心要找人麻烦,这就是『伺求他短』。自己的过失见不到,只看到别人过失,自己过失看不到。古德曾经讲过,世间人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人,佛没有过失,佛所有的过失都断掉了。第二种人,凡夫没有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专门看到别人过失。唯独菩萨才知道自己过失,如果你每天都觉察到自己有过失,你就不是凡人,恭喜你,你已经是菩萨。菩萨有自觉觉他,自觉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就觉悟了;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是迷惑颠倒。这样的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轻毁有德人』,轻是轻慢,毁是毁谤,轻慢是心里面瞧不起,毁谤是言语。第十七首: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如是』是指如前面所说的,犯这些过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这当然之理,如果他有智慧,他有高度的觉悟,他怎么会犯这么多过失?犯这样的过失自然是愚痴之人。『无有善方便』,善是善巧,善巧方便是指什么?简单的讲是生活。生活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生活里面得不到乐趣;工作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在工作里面也得不到乐趣,佛法讲离苦得乐,你的工作很辛苦,不乐。处事待人接物,谁有善巧方便?有智慧的人有善巧方便,愚痴的人哪来的善巧方便?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应酬只有苦没有乐。如果你说他也有些乐,欢乐场合当中去找那种乐。那个乐,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有比喻说,那是吸毒,不是真乐。吸毒的时候好像短暂的那一点乐,乐完了之后,后面有大苦在等着他,那个不正常。唯有高度的智慧,生活在智慧里面,无论什么事情他有善巧方便,他有真乐。这个真乐不是从外面境界上刺激的,是从内心里向外涌出来,像泉水一样,从自己里面涌出来的,真乐!
愚痴不但无有方便,而且『轻慢说法者』,为什么?说法的人恰恰跟他相反,说法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佛的意思你怎么能说得出来?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说法要有智慧,智慧大难!那怎么办?如果这个世间还有大智慧人在那里说法,我们赶紧躲在后处听听就好了。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说法,你们诸位都要上来说法。那你说法,「我智慧没有开,我不能说」,不能说,没人说,佛法在这个世间要断绝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发心。知道这个事情难,难,有方法,什么方法?求感应。不是我有能力说法,我有智慧说法,没有!我求感应,求诸佛菩萨加持,求诸佛菩萨保佑。不但佛加持我能说,我还要代大家求,求佛菩萨加持你们都听懂。我在这里说,你们没听懂,那我不就白说了。所以说的人、听的人都得佛菩萨的加持。怎么个求法?真诚的心、恭敬心、慈悲心,果然具足这三种心,一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才能说。万不可以以为我会说,没那回事情,自己决定不会说,为什么说决定不会,说得那么肯定?没开悟。
谁能说经?最低限度要开悟的人。什么叫开悟?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没有问题。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明心见性了,虽然只见得一分,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见一分自性,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对于佛的经教有真实的体会。没有见性的人,展开佛经,摸索。我们要以自己的意思去解经,那你是用意识心,对如来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你怎么能相应?所以我们要不从恭敬当中求,问题就很严重。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三宝加持的利益,不可以不谨慎,不可以不恭敬从事。这个事业,跟世间其它的事业不一样,世间的大事业如果没有诚敬也很少能成就的,何况出世大法?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也是这个道理。轻慢说法的人,过失、罪过无量无边,前面经文都说过,这里不再重复。看下面第十八首: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这一首,『如是』两个字也是总指前面所说的。狭义的是指这一段,喜欢经营事务,广义的,从本经开端一直到此地,所说的末法时期初学的菩萨所做许多的过失,都是『下劣业』。这些事情我们读了这部经,很冷静的去想想,仔细去观察。看不到自己,看别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说别人,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我有没有这个毛病?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毛病,那就对了。因为自己看自己的过失非常困难,就是叫你冷静去反省、去检点也不容易,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一切众生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在修学上会有很大的长进。这是『具足诸过失』。末后两句话是佛感叹的话,也是教训我们的话,『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去喜欢它,喜欢这些过失,还去学这些过失?佛这个感叹很深很长。下面一首: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这一首是从正面上来讲。清净业、殊胜业这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清净是从心上讲的,清净心,以清净心,无论经营哪一种事业,都叫做殊胜业。这也是前面,我跟诸位举出,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此地,下劣跟殊胜差别也在此地;换句话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如果这个行业会增长贪瞋痴,那个业叫下劣业;如果你从事的行业,这个行业可以增长清净心,这个事业就是殊胜业。你要问哪种事业能增长清净心?给诸位说,任何一种事业都可以增长清净心,这里头没有说哪一种。任何一个事业都可以增长贪瞋痴,你要细心去观察。你做生意天天想赚钱,这增长贪瞋痴,这是下劣业,这是世间业。你到佛堂来拜佛,这个佛堂今天有法会,你是法会的大施主,你到这边烧香,一定要烧头一柱香;你到这里出功德,一定出得比人多,为什么?面子问题,你还是增长贪瞋痴。这是不是清净业?不是,下劣业。你要跟别的同修们争,「我要站在前面,我要站在第一」,贡高我慢。所以你来拜佛也是下劣业,你来念经也是世间业。
由此可知,殊胜、下劣不在事上,在心上。如果你做生意,你做生意没有贪瞋痴慢,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赚了钱,这个事业做的发达,对社会服务更大;赚得少也很欢喜,省一点事情,少做一点,你多快乐!没有贪瞋痴,哪一桩事业都是殊胜业,为什么?心地清净,远离贪瞋痴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也是真诚、恭敬、慈悲,没有两样,什么事业都是清净殊胜业,里面具足无量功德,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把佛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你才真正得到受用。否则告诉你,到佛堂面前来,每天礼佛、拜佛,这是殊胜业,你干别的行业都是下劣业,讲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穿衣、吃饭没有贪瞋痴,穿衣、吃饭是殊胜业,穿衣、吃饭是出世事业,界限在这个地方,一定要辨别清楚。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引发你七情五欲的,都叫下劣业,都叫做世间业。凡是能够启发你觉正净的,那就是清净殊胜业,就是出世间的事业,不在事上。五十三参里面各行各业都有,他们修的都是清净殊胜业,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具足诸功德,这是我们要学的。
『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学佛没有别的,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清净心开智慧,所以清净心太重要了。一般人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被烦恼习气盖覆住。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把这个障碍除掉,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把这个东西去掉,你去掉一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去掉两分它就透两分,完全都去掉了,你就成佛了。成佛,成就圆满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