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第十七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7:1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观无 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七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2-17


      请掀开经本,九十八页,倒数第二行:
      【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个是「众成就」。前面介绍过这个法会时间、处所、主讲,这个地方介绍听众。此地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世尊的常随弟子,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所以在每部经的前面都会把他们列入其中。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人怎么来的,注解里面有说明,不必多介绍。这些是声闻众,也就是我们讲的小乘弟子。下面这是菩萨众:
      【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这里有个错字,「法王子」,他这里写成「五」,法五子,这个「五」是个「王」字,法王子。
      声闻众一定是出家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出家人,菩萨众不一定出家,在家众就很多。像在我们中国示现的四大菩萨,只有地藏菩萨示现出家相,其余的像观音、文殊、普贤都现的是在家相。所以菩萨众里面,在家的多。菩萨众的上首是文殊师利菩萨,这是代表智慧第一。本经,声闻众里头没有列上首,只有菩萨里面列了一个上首,这是因为这部经发起的因缘非常特殊。
      通序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别序,就是发起序。我们看一百页第一行。发起序里面有两段,第一段是「对辨不同」。对辨不同里面又分两小段,第一段是「泛举差别」,第二段是「正显今经」。发起是讲这部经,本经的因缘。通序几乎所有一切经大致上都相同的,发起序是每一会不一样,都有它特殊的因缘。我们看本经的因缘,在这一面的第二段,「正显今经」。「今经正以杀父,以为发起」,所以这个发起非常的特殊,阿闍世王杀父害母,因缘从这个地方起。「何故举此逆事为发起耶,为彰此界极恶,令人厌弃,亲所生子,犹尚危害,即欲令人同欣净土。」这是发起的意义之所在。实在讲在古时候这种违逆之事有,自古以来就有,但是总是少数。在近代的社会里面,我们看到不孝、违逆的事情就太多了,简直不能算是新闻,到处都有。
      在古时候,过去李老师给我们讲一桩事情。不晓得是哪个朝代,我也记不得了,他讲的时候是讲得很清楚,时间太久了记忆很模糊了。他说在古时候,有个地方,儿子不孝杀了父亲。这是一桩大事,所以地方官吏呈报到朝廷,皇帝下命令,把这个省,就是相当於现在的省长记大过。县长撤职处分,你这个县怎么会出这样一个不孝的人?不但县长受撤职处分,从前县都有城墙,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个意思表示,你们这个地方出了这么一个坏人,是整个地方上的羞辱。从前对这种逆伦的事情看得多么严重!不像现在,现在甚至於发生这样的事情,报纸都不愿意报导,太多了,报不胜报。从前少,现在多。在古时候,说儿女不孝,父母请求官府治他的罪,只要一告状,政府不要审判,就治罪。父母对儿女爱护是无微不至,父母不要这个儿女了,这个人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在民国初年,我们法律上还有亲权处置这个条文。亲权就是父母,父母说我儿女不孝,告到县官那里,请县官把我这个儿子枪毙掉。不要审问,拉去就枪毙。所以那时候儿女对父母不敢不孝。这个法律好像是在民国二十几年废除的。过去对这种事情看得很重。
      从亲生儿女都犯这种大逆不道,可见得这个世界确实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五浊恶世。使我们对於这个世界没有留恋心理,令人厌弃,不希望在这个世界住,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没有这些恶事,不但没有恶事,就是恶名都听不到,哪里还有恶事?这样殊胜美好的一个处所,我们为什么不去?何必留在这个地方受罪?这是以阿闍世王的逆行为发起的大意。实在这个发起的因缘也是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看底下这段文。「下韦提希,愿为我说无忧恼处,不乐阎浮提浊恶世」,这个「下」是讲下面经文。韦提希夫人是阿闍世王的母亲,连母亲都厌弃儿子,厌弃这个世界,求佛给她说一个无忧无恼之处,她想到那里去往生。「发起因缘,大叵思议,逆罪本是无间狱因」,这是五逆之罪,果报在无间地狱,「随因趣果,沈阿鼻狱中,受极重苦,至轻须一大劫」。这个几句话我们也要记住,五逆罪造作之后必定堕地狱。地狱罪苦之事,大家念《地藏经》就知道了,《地藏经》可以说是广说地狱里面的情形、状况。在地狱受罪要受多久?最轻的罪是一大劫,时间太长了,非常可怕。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六道轮回,对於地狱这一段讲得特别详细,几乎占六道文字里面的一半。为什么说得这么详细?就是叫你要真正了解,千万不能造地狱罪业,地狱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这个苦是极重,我们无法想像,时间太长,非常可怕。
      「今为净土作发起缘,匪惟韦提希叵思议,即阿闍世亦叵思议也。」是以这种因缘来发起这个经,所以净土经也称为不思议经,小本《弥陀经》里面,题目就讲的很清楚。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称为不思议经,我们中国人一般称它为大不思议经。「具见逆事能用,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任运摄得性善,由性恶而起修恶,甚之为地狱因,能用之为法门,转而为净土种,岂非自性中本具之德耶。」实在说,阿闍世王要不杀父害母,佛就不会讲这部经,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也就不会圆满。再说个老实话,他的母亲也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许还要轮回多少劫都不一定。儿子一杀父害母,母亲反而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这个不可思议的因缘。是一桩恶事,结果变成极好之事,结果非常之圆满。
      可见得善与恶的确是很难讲,必须要看结果。善的因,如果得的恶果,这个善就不是真善。恶的因得极善之果,阿闍世王的功德很大。你看叫他母亲一生成佛,伺候他母亲的五百宫女,也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度了这么多人;经典流传到后世,不晓得度了多少人。他这一念恶,反而叫这么多人成就了,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他到临终的时候后悔,忏悔往生,生上品中生,是满有道理的。所以,善与恶要看后果,要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晓得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不幸被秦桧害死。自古以来对於秦桧就是恨之入骨,这么一个坏人。实际上,他两个人的功德都相等,怎么说相等?岳飞是教给我们应当要效法他尽忠报国,要学他。秦桧做的样子,是叫我们人不要学他,学他那个样子是遗臭万年。一个正面教,一个反面教,两个都是好老师,都是功德无量。这就是看后果,后果对於社会有深远教化力,有正面的影响力,这是功劳,这是功德。我们从佛法这个观点上看,跟世间人看法就不相同,晓得它确实对后人教化产生了正面的影响。阿闍世王这个情形也是如此。
      所以,善与恶都是从真如本性起的,就看我们怎么用法。恶用,那就是果报在阿鼻地狱;善用,成佛作祖。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生活当中有顺境、有逆境,我们所遇到的一些人有好人、有恶人,好人固然好,恶人也不坏,顺境固然好,逆境也好,就看你怎么样运用,你要会用,顺、逆都是增上缘。就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善、有恶,都是真正的大善知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7:11:14 | 只看该作者
    都能够帮助你成就无上菩提。也正证明了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不在外境。自己的心纯善,善良,所有的一切境界都善,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唯有从这个地方真正觉悟,我们心才会清净,才会平等,不管与什么人相处,与什么环境相处,都能得到清净自在,修行的功夫都能够得力。他是把它转变成法门,转而为净土种,说岂非自性中本具之德。
      「今之逆事,其种子即是性具之缘因佛性。」这是讲韦提希夫人,她遇到这个事情,使自己真正觉悟这个世间无常,这个世间险恶,她悟到这个事情。这是智慧,这是觉悟。不遇到这个事情她不觉悟,遇到这个事情,她觉悟了,这是缘因佛性。缘是什么?过去生中的修行,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与佛结的缘。现在受这个境界的影响,把无始劫的佛法种子激发出来。「造逆心即是性具之了因佛性」,了因是明了,一看这个事情完全明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一接触明了了,明了是智慧。缘因是过去生中的种子,我们一般讲善根。「而正因佛性,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正因就是本性,就是佛性。缘因、了因、正因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因佛性」。我们对於这个世间要能够很冷静的观察,实在讲,时时处处都能够启发我们的觉性。
      我在上个星期参观中央研究院,看甲骨,董作宾先生室。董先生从前有个好朋友,严一萍先生,跟董先生在一起研究甲骨文的,他是台大的教授。我就问起现在这边主持的负责人,他就告诉我,他说严先生五年前就过世了。我都不晓得,严一萍跟我很熟。以后他开了一家书店,艺文印书馆,我们中国古书是他家最初印,我第一次看十三经、二十五史就是他家印的。我到他那里去买书,跟他很熟。开书店赚了钱,在最初大概十年当中赚了很多钱。赚了钱,他学校的事情他就不做了,他把教授辞掉,专门做生意。大概在十年当中他买了五十栋房子,租给人家收租,那时候房子便宜,现在还得了。以后专门搞房地产。我跟他二十年没见面了,在我想一、两百栋房子是一定有的,可惜他没有寿命,死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产不晓得多少亿了,开书店赚钱就买房子。我这么多年没见他,没想到他五年前就死了,这是人事无常。有钱不晓得做好事,那么多财产,死了以后一分钱也带不走,一栋房子也拿不去,还得随业流转,很可怜!
      我那个时候刚刚开始学佛,有一天他跟我谈起来,他说佛经,《金刚经》我看过。我说怎么样?「没什么意思,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重重复复。」大学名教授!我听了直好笑,愚痴颠倒。像这些事情常常看到应当是常常要觉悟,常常要提醒自己,世法无常。能有觉悟,我们修行的信心、愿心就会坚固,就会认真!
      这底下几句话很重要,「苟能全性起於顺修,则缘了二因,成为福智庄严,是故行人成佛,而有相好无边,智慧无边」,这个几句话很重要。要顺性起修,性是什么?性是清净、平等、大慈大悲,这是我们要记取、要修学的。清净心中没有一丝毫的染污,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顺性修缘因、了因,缘因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了因是现前的智慧明了,也可以说觉性。我们现在讲某人悟性很高、警觉心很高,觉性现在人讲警觉性高,他不迷,这是了因。修成功之后,就变成相好无边,相好无边是缘因变的;智慧无边是了因变成的,全是性德自在现前。「从全性起於逆修,则缘了二因,成为罪蠢庄严,是故众生堕狱,无论狱之大小,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所有苦具,自然而至,此皆叵思议之恶庄严,不从外来,亦自性之本具也,故曰无法不具,无法不造。」可见得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性本具的,都是自性变现的,造就是变现,都不是外来的,就是你一念顺性,一念违背,差别就在此地。顺,是不是全顺,或者是部分顺?这就有四圣法界的差别。完全顺就成佛,部分的顺就成菩萨,少分的顺就是声闻、缘觉。违背也是如此,完全违背,阿鼻地狱;多分的违背,三恶道;少分违背,人天两道。就看对於自性的违顺。这是十法界为什么会形成,道理就在此地。这段说得很好。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文,看一百零二面第三行。这是科文,不是疏文,印应当要第一个字低下去,他这是抬起来,这是错误的。科里面说「就中为二」,在这个大题里面分成两个小题,「初尔时下,正明杀父,次问守门人下,明欲害母」。这是叙说本经教起的因缘,是阿闍世王杀父害母。我们看经文。底下这些注解,诸位看看不难懂,不必介绍了。经文在一百零三面倒数第三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这桩事情在现在讲就是政变,宫廷里面政变。这个政变是儿子夺父亲的权,不是旁人,儿子来夺权。实在讲父亲的王位将来一定传给他的,他等不及,还没传,他就要做王了。为什么他等不及?有人在当中挑唆,这个人是谁?提婆达多,遇到这么一个人。提婆达多是阿难尊者的哥哥,亲哥哥,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这个人非常聪明,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所以长得也非常好,非常聪明。但是心术不正,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喜欢出风头,是这么一个人,不太老实。因此,他对於释迦牟尼佛就相当的嫉妒,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取而代之。他想学神通,释迦牟尼佛不教他,他就找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舍利弗这些人也都不教他。最后找到阿难,阿难因为他是他哥哥,阿难只证到须陀洹初果,没有能力观察他哥哥的根性,就把修神通的方法教给他。他没有多久就修成五通,利用神通来诱惑阿闍世太子。跟他商量,他说你把你的父亲杀掉,你做国王,我把释迦牟尼佛害死,我成佛,你是新王,我是新佛,我们两个共同在世间教化世人,这不是好事吗?阿闍世王听了这个话,就中了他的圈套,真的就把他的父亲囚禁起来,囚禁於『七重室内』,就是七重关卡。下命令任何人不准接见,不准去晋见,目的是把他父亲活活的饿死,用这个方法。这是讲这么一段因缘,这段因缘注解里面也说得很详细。
      注子里面有几句,要跟同修们交代一下。一百零五面第五行,从下面两句看起。「如此等事,皆是大士善权现化,行於非道,通达佛道,众生根性不同,入道有异,一逆一顺,宏道益物,示行无间,而无恼恚,闍王现逆,为息恶人,令不起逆。」这段文的意思,就像我刚才对於秦桧害岳飞那个看法一样。所以境界里面事情,确实没有善恶是非,善恶是非的确是在我们自心里面的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才能看出世出世间的真相。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众生要用柔和善法接引他,他能够入佛门来;有些众生要用恶法,才能把他接引入佛门来。你看佛门里面这些诸菩萨示现的相,就以观音菩萨来说,观音菩萨在我们中国示现的,相貌非常柔和,多半都是女相,慈悲怜悯,现这个相。你去西藏、印度看看观音菩萨塑像,有的时候青面獠牙,恐怖极了,那也是观音菩萨相。真的,应以什么方法得度就示现什么方法,有善度,有恶度,但是到最终极的目标是一个。
      这一会,说实在话,阿闍世王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不见得。菩萨再来,唱戏,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他们在唱戏,在表演给我们看,令我们觉悟。他演的就是世间相,使我们从他表演当中,对於世间相体会更深刻,认识更清楚,这才能真正醒悟过来,於世间法断绝贪恋,一心修道。所以这些人都是大权示现,但是他所表演的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譬如他示现这样的恶行确实应当堕无间地狱,后来忏悔还能够上品中生,绝对不是说他是菩萨再来表演的,未必是真的,我们这样就错了,他表演是真的。即使我们造了五逆重罪,至心忏悔也能往生,这个与本经经义相应,不相违背,这个法门确实能度地狱极苦众生圆成佛道。极恶极苦的众生,他至心忏悔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不一定,不能就断定他是下品下生,未必,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力量要特别大,品位立刻就超升,这也是很不可思议,真的是难信之法。有人说,这个人修行一生都修得很好,品位高,这大家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做那么多的坏事,一念忏悔品位也高,这不公平!我们怎么看都不公平,总是想不通这道理之所在。
      其实这个理很深,确实有圆满的理论依据,我们不晓得。因为我们肉眼凡夫,只看到表面的示现,理不明了,过去的因果也不明了。他这一生是恶人,他多生多劫是好人,多生多劫修了不少功德,那个不能一笔把它抹杀。我们没有神通,不知道这个众生过去生中的修学。所以末后注解里面提示我们,在一百零六面第三行,末后一句。「调达」,就是提婆达多,「阿闍,频婆,韦提,皆是大权,现逆现顺,利益众生」。大权就是菩萨来示现的,是大乘菩萨权巧方便示现给我们看的。就像唱戏,他们在戏台上扮演什么角色,其实统统都是大菩萨。所以佛当年出现在世间,就是唱一台戏,给我们这些迷惑颠倒人看的。提醒我们这一点,使我们对於这些人物,心地能够生起平等的恭敬心,目的在此。不要分别执著,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你不要起这个念头,起这念头就错误了,为什么?就落到分别执著上去,这就错了,我们的心就不清净。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
      这就是王后。
      【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国王既然被幽禁,什么人都不能见,饮食断绝,那生命就垂危。皇后很聪明,这个时候除了她之外没有人能够去救他。但是吃的东西,饮食带不进去,守门关卡很紧,不让带进去。用什么方法?用『蜜』,『麨』是我们本省人讲的面茶,用蜂蜜和著这个涂在身上,进去检查不到。到里面再取下来给频婆王吃。『璎珞』是戴的首饰,首饰里面是空的,就装牛奶一类东西,饮料装在这里,这样子带进去。所以,频婆王能够得到饮食,他生命能够保全。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国王遭这个大难也是痛苦不堪,虽然饮食是秘密的送达,得到了,在宫廷里面也忏悔,求佛帮助他。但他是求佛,还没有求生净土,没有起这个念头,只想求佛给他授戒,授八关斋戒,就是在家人修出家人的行法。八关斋戒的期限是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就满了,第二天再受要重新授,可以天天授的。如果没有老师,没有出家人,自己可以在佛菩萨面前自受。所以它有开缘,有出家人给你授很好,没有出家人,可以自己在佛菩萨前发愿受持。这个八戒,戒八条,斋一条,所以叫八关斋戒。斋是日中一食,不过中食,真正八关斋戒,早晨吃东西也不行,早晨也不能吃,一天就是一餐。中午之后,过中之后,可以喝水,水里面不能有沉淀物。像牛奶不能喝,牛奶会沉淀;豆浆也不能喝,豆浆也会沉淀。可以喝什么?可以喝蜂蜜,蜜和水不会沉淀。喝糖水可以。所以八关斋戒,斋非常之严,斋、戒都严。那是佛陀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我们过一天。
      中是日中,不是午,现在人讲持午,这是错误的。午是午时,十一点到一点钟都是午时,一点钟太阳早已过中。所以他是过中不食,而不是午时。每天的日中时间都不一样,在从前用日晷来测量太阳,来测量日中的时间。现在比从前方便,现在要用什么?如果持午的人就要用天文日历,天文台每年都有发行。天文日历上记载每一天几月几日,今天日中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它写得很清楚。一定要在这个以前,过了一秒,斋就破掉,八关斋就破掉了。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有很多人持午,那是有其名而已,其实统统都破掉了。晚上吃个水果,破掉了,有渣,晚上喝杯牛奶也破掉了。他并不晓得那东西都不能吃,凡是有沉淀的东西都不可以吃。这是过一天出家人的生活。
      国王被人家幽禁在里面,痛苦不堪,想起来我要修修福,过去生中罪业造太多,没修福,求目犍连尊者。佛,不敢求佛,希望佛的学生来帮他授戒,目犍连跟他有亲戚的关系。他一动念,佛就晓得,佛马上就派目犍连给他授戒,满他的愿。又派富楼那去给他说法,开导他,免得他非常寂寞痛苦,胡思乱想。佛想得很周到,派这两个人去照顾他,去帮助他。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