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9 13:58:3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真诚。我们要学用真诚心对人、对事、对物,希望养成一个习惯,真诚的习惯,不用妄心。真诚心跟佛菩萨起感应,妄心完全是跟六道起感应,妄心有善恶,善心感的三善道,恶心感的三恶道。现在世道人心大家都知道不善,非常不善,所以现在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不是在天堂,也不是在人道,天人是善心,不是善心到哪一道去?统统到下三道去了。有很多人不相信,等到自己下去了后悔莫及!下去很容易,下去再出来可不简单,这怎么办?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不能不念,世间第一善心善行就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常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好!世出世间第一好事,可不能忘掉,希望把佛菩萨放在心里,你这一生平安吉祥。
这个地方说,《会疏》讲的,初发心的菩萨舍小向大,因闻弥陀名号,就是听到净土法门,顿登上地菩萨,他提升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这一愿,帮助你提升,提升到上地。上地是第几地?二地、三地都是上地,八地、九地也是上地,到底提多少?决定提升,能提升多少层次?在乎自己用心。那就是说,你的真诚清净平等心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到哪一地去。「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你得到甚深禅定,能够住在定,不动,就是说没有起心动念,十方一切诸佛都得到供养,你全都供到了。自己没有起心动念,化身就去了,化身去也没有起心动念,八地才能做到。《疏》里面说,这也是《会疏》,「纵」,纵然是「新发意菩萨」,初发心的菩萨,「闻名字人,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顿得上地菩萨也。」初发心的菩萨就能跟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十地菩萨那样的心行,初发心就能得到。闻名字,闻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字,他就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就提升到地上菩萨的境界,这个不可思议,利益太大了,显示弥陀无量的功德庄严。
「又《文殊般若经》曰: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没有指定哪一尊佛,这一佛是任一佛,「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等是平等,平等没有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最正觉是妙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这是普说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证明前面所讲的,这一句佛号大总持法门,为什么?念一尊阿弥陀佛,等於念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的名号。阿弥陀佛,诸佛名号当中的总名号,念这个佛号全念到了,一个没有漏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所传的法门,也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念这一句佛号,所有经论都念到,所有法门都学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最正觉是妙觉果位,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供佛得无量功德,教化众生得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果德,「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著重在尽知,恒河沙数诸佛法界,你没有一样不知道,你都看到,你都能接触到。一切法不离法性,法性是一,所现的万法不二。此地所讲的无差别相,「遍知诸佛世界无差别相,正与住定供佛同旨」,同一个宗旨,不二法门。
我们再看第四十六愿,「获陀罗尼愿」。请看经文: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这一章,最后的一章,这里面有三愿,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最后的三愿也是为十方菩萨发的,十方菩萨闻阿弥陀佛名号,得这么多的利益。我们请看经文,『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我」阿弥陀佛自称,「他方」就是十方,那些菩萨,『闻我名者』,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证离生法,获陀罗尼』。下面念老有解释,我们看注解,「右章」,就是这一章,包括三愿。「获陀罗尼以上」,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段经文,「为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一二三忍以上,为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此下为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多难得!
「第四十六愿,离生者,离生死也」。阿罗汉已经离生死,离的是六道轮回的生死。证得阿罗汉果,就好像作梦醒过来,六道轮回不见了,梦中的事情。这个地方还有生死,六道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灭了,还有个变易生死,在哪里?在十法界。阿罗汉他还要修行,要断惑,断见思烦恼的习气。见思习气断尽,他提升了,他升到辟支佛,等於说阿罗汉这一关口他过了,提升了,这叫变易,产生变化,得到异熟果,他证果了。辟支佛要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了之后,辟支佛提升,升作菩萨,这又是一个变易生死。菩萨还有一次变易,菩萨要破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断了,他超越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一场梦,十法界没有了,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生到实报庄严土,变易生死真的就没了,证离生法。这个离生法是十法界两种生死都超越,换句话说,他生实报土去了,获陀罗尼。这下面有注解,我们把它念一遍:「第四十六愿,离生者,离生死也。三乘行人,入於见道。因见谛理」,他们看到事实真相,他看到了。因见谛理,「断见思惑,永离三界之生」,这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六道轮回,三界六道这个里面的生死,「是云正性离生」。这是第一个阶梯正性离生。
《万善同归集》里头说,「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十方菩萨,以闻名故,皆证此离生之法」,这是十方菩萨,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菩萨是修大乘的,阿罗汉是修小乘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大乘十信菩萨,大乘分五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五十个阶级。十信位的菩萨相当於小乘,初信相当於须陀洹,二信相当於二果向,三信位的菩萨相当於小乘二果,四信位的菩萨相当於三果向,四果四向,证得阿罗汉,相等於七信位的菩萨。小乘三果相等於五信,但是这是讲断惑的功夫,不是讲智慧。如果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菩萨比阿罗汉高,但是断烦恼是相同。这个是大小乘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大乘比小乘殊胜。无论是大乘小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不一样了,用真诚心、清净平等心,对阿弥陀佛起恭敬的念头,仰慕、赞叹,就得到阿弥陀佛这一愿的加持,能够脱离十法界,好处、功德利益很大。
「十方菩萨,以闻名故,皆证此离生之法,并得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下面给我们讲,总持前面有解释。「陀罗尼有四:一、法陀罗尼,於佛之教法闻持不忘」。这个人听了佛法之后,他能够记住,他不会忘记,我们讲记性很好,这个在佛法修学里头是第一种陀罗尼。第二种,「咒陀罗尼」,这括弧里头有注解,咒陀罗尼有五个名字。根据《秘藏记》的意思,这五个名字第一个叫「陀罗尼」,咒也叫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咒;第二个「明」,明就是陀罗尼,就是总持;第三种称「咒」,咒也是总持;第四个叫「密语」,密语就是咒语,没有解释的,就是叫你念;最后一个叫「真言」,密宗也叫真言宗,真言就是密语、就是咒、就是陀罗尼,它有五个名字,一桩事情。下面说,「陀罗尼者,佛放光时,光中所说也」,不是佛口说的,是佛放光,光中有音声,光中所说。「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明是放光,陀罗尼是从光中说出来的,所以光跟陀罗尼意思相同。「持陀罗尼人」,这是我们一般讲持咒,「能发神通,除灾患,与此方咒禁法相似,故曰咒」。中国古时候也有咒,咒也有小神通,但他不是明心见性,这种神通属於修得的。佛教里面的神通不是修得的,是证得的,你开悟之后就有神通,神通是跟著来的。「凡夫二乘不能知」,声闻、缘觉也不知道,这叫密语。「真言者,如来之言,真实无虚,故曰真言」。这一段所说的,五种名字的意思说出来了。
下面还有「四、忍陀罗尼。於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心安住在实相,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於经典里面讲的实相,实相虽然没有完全了解,你相信,你不怀疑,这叫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十方闻名大士,皆得如上陀罗尼,安住於诸法实相,故云获陀罗尼愿。」这一愿,初发心的菩萨也能够证得。菩萨,十方世界初发心的菩萨有缘听到名号,可见得听到名号,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但是有没有缘分听到,还是归於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些菩萨并没有发心生极乐世界,只是听到佛说,不是佛,没人说,佛说西方极乐世界,佛为大家介绍阿弥陀佛,这么一个关系,他得的殊胜利益;如果他发心求往生,一点都不难。这是说一类没有发心求往生,没有这个心也得佛加持。弥陀慈悲无微不至,很清楚,我们对佛要感恩。
再看下面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愿」。
【清净欢喜。】
这都跟前面,闻我名者,清净欢喜。
【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经文会集的就到此地,这是第四十七愿。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清净』者,「无染无著之本然」。这两个字很重要,在这部经上说得非常多,念老会集众经来解释,也引用得非常多。什么叫清净?无染无著,染是影响,著是执著,比染更严重;虽染,没有执著,这个轻,这个都是过失,这都是不善业,算是恶业。染,轻;著,罪就重。清净呢?没有染,眼见色、耳闻声没有被染污,没有执著就是没有放在心上,这就是真心,清净心是真心,本来就是清净,无染无著是它的本相、真相,实相。『欢喜』者,「适悦在心,寂灭为乐也」。这些境界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从来没有过。至少这是阿罗汉的境界、辟支佛的境界,菩萨懂得,菩萨知道。『平等』者,「浅言之,则为离诸高下」,这些相对的没有了,没有高下,没有深浅,没有大小,没有亲疏,没有智愚,没有迷悟,「种种差别」,这个差别太多了,略举几个例子。这就是什么?不分别了。不分别就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像这里所引用的,高下不平等,浅深不平等,大小不平等,到哪里去找平等?清净欢喜才得平等。我们欢喜不是清净是染污,所以平等心得不到,平等比清净高。
清净平等觉被写在经题上,这个经题有修因、有证果,有因果。清净平等觉是因,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便有余土;觉,觉而不迷,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这是说我们自己修行,凭著自己的功夫往生到极乐世界。清净难,不容易得到,怎样才得清净?眼见色,无论你是喜欢还是讨厌,都被染污了,就不清净。从染污变成执著,那就更严重了,你把这个都当真的,不知道这些都是假相。我们一般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清净平等觉没有现前。但是这个法门,於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信愿行。平等觉是我们修行功夫,信愿行是往生的条件。需不需要清净平等觉?如果你要念到清净平等觉,那就太好了,你不但往生,你往生品位很高,那个很难,不是一般人一生当中能得到的。可是信愿行不难,信愿行完全从事相上说的。我真相信有极乐世界,我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凭什么?一定有个凭据,凭佛不妄语,佛不骗人。你要真正相信,丝毫怀疑都没有。佛、圣人君子哪有欺骗人的道理,信心从这里产生的,坚定不疑,决定没有怀疑。从信心生起愿心,愿心是什么?我愿生净土,我听到这个经文上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美好,这样的殊胜,我很想往生,我真想往生,这是愿。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没关系,你真信真愿,下面就是念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世尊在经上教给我们的。蕅益大师把它说得更简单,四个字。你看,「真信切愿,一向专念」,八个字。蕅益大师说成四个字,愈简单愈好,这四个字是什么?「信、愿、持名」。持名就是念佛,这句佛号不要间断,把它保持住,念念相续,一念接著一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决定得生。
这两天谢总在我们这里,我们见面很欢喜,他的父亲上个月往生,真往生,给大家来作证转,瑞相稀有。平常没念佛,也没有愿,也没有行,他著急,这不往生,就又搞六道轮回了。一生虽然行善,顶多生天道,这不是办法,生极乐世界才是功德圆满。在这个时候怎么办?断气前两个钟点,他最后一次劝他爸爸,西方极乐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爸爸点头,没有反对,平常给他说他都摇头,他不愿意去。你愿不愿意去?点头;真有阿弥陀佛,点头,这就好办了。所以他就说,我念阿弥陀佛,你跟著我一起念,好不好?他就带著他爸爸念佛,念了两个小时,走了。全身柔软,比活的时候还柔软。当时在场看到的,我听说有一千多人,来帮他助念,送往生,瑞相稀有,有人见光、见莲花、闻到异香,确实不可思议。
所以念佛重要,不能不念佛。念佛的功夫三个层次,第一个念到清净心,不受外面环境干扰,心就清净了。无论看到什么,喜不喜欢都不注意,都不放在心上,抓住一个总的,前面讲的,总持法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不受它干扰。我在这个见的色相上,没有喜爱,没有怨恨,平等观。为什么?都是假相,喜欢的是假相,讨厌的也是假相,不要再分别,不要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叫念佛人。你真的能守定,守个二、三年,自自然然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得的清净心,清净心现前。
我们再看,「进言之」,进一步来说,「则真如周遍,万法一如」,这个意思深了。真如就是真心,真是真心,如是说一切法。真心能现万法,万法就是如,万法如其真心,在哪里?周遍法界。真正是万法一如,一就是一心,如如其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当体即空;万法了不可得,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所以不放在心上,清净平等觉就现前,放在心上就错了,不可以放在心上。下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而三,三而一,佛跟众生都是属於万法,万法是心现的,心能生能现,佛、众生是所生所现,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惑的佛,心佛是一,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三无差别。
「《往生论注》曰:平等,是诸法体相。」这句话说得好,一切法,体平等,相平等。体是真心,能生能现;相是假相,所生所现。「又曰: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这话说得好,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什么时候见到?在这个世间定中见到、梦中见到,还有感应见到,似梦非梦,感应见到。只要能见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上面所说的身业,造的业,身业:杀生、偷盗、淫欲,身三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