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6 19:50:2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表法藏菩萨因圆,修因圆满。『天雨妙华』,这是表他确确实实圆成果德,因圆果满。这个『自然音乐』,就是天乐,这是帝释梵天在空中称赞,『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我们再看底下一章。
「积功累德第八」。这一章叙说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的修行。这一章里面许许多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讲修行,依什么修行?这地方都是我们的榜样,要认真的学习。这个地方不是赞叹阿弥陀佛,是要我们学阿弥陀佛。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
这一句就是讲的四十八愿。
【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四句是极乐净土的根本,是普贤大行的总纲。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三个真实,前面已经看到两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我们在第二章上看到的,第三章上看到「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现在在第八章又看到第三个『住真实慧』。一切大乘经里面,这三种真实具足很少有,唯独此经佛给我们讲三种真实。三种真实,实在讲也就显示出本经的内容。如果很简单扼要的把《无量寿经》介绍给别人,人家问《无量寿经》讲些什么?你就可以说《无量寿经》讲三种真实。信愿持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修这三种真实。如果不是真实慧,他不会相信!
所以《弥陀经》里面,表法第一个是舍利弗,智慧。本经表法第一个人是憍陈如尊者,他是代表第一,接着舍利弗,这个意义跟一般经上不一样。一般经上,舍利弗只代表智慧;在本经,舍利弗上面有憍陈如,代表第一智慧,就不是普通智慧。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就是本经在修学纲领上所讲的,在「三辈往生」这一章上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住真实慧,勇猛精进,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就是庄严妙土。因为生西方,决定是心、愿、解、行都同阿弥陀佛。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这一句经文很简单,但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都给我们说尽了。弥陀佛国非常广大,超越一切诸佛剎土。『超胜独妙』,独妙里面,我们在四十八愿看到,最特别的就是十念必生,这真是独妙。所有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没有的,十念必生。第二个就是平等世界,十方一切诸佛剎土不平等,他是平等的世界,这的的确确是「超胜独妙」。
『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不生不灭的世界,不变不坏的世界。所以诸位要晓得,这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怎么个化法?是不是先化成小孩,慢慢长大?你们想想对不对?如果是这个样的话,它就不是无衰无变,就不是建立常然。只要有生,它就有灭;只要有长,它就会有变。所以诸位要晓得化生,一化那个样子,就跟佛的样子一样,所以他不是从小慢慢长大,没这种现象。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境界,统统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才没有生灭,本自不生,哪来的灭?所以这个世界之好!你要不深入在经典里面去了解、去认识它,没有法子想象得到。大致情形知道一些,你会对这个地方非常向往,真正下定决心一定要往生;而且这个法门,这个世界确确实实是人人都可以去的,关键就是你想不想去。想去,决定去得成;不想去,那就没办法。
所以真正想去,决定成就;不像其它法门,其它诸佛报土,我们想去,去不了,条件不够!距离最近的,许多同修修弥勒净土,弥勒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内院,我们想去,能去得了吗?去不了,为什么原因?他条件要求的太高,我们修学达不到他的标准;阿弥陀佛这个条件要求的很低,十念都往生了,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弥勒净土的标准,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人够得上这个资格。他的标准要修唯心识定,《唯识》里面讲五重唯识观,你要用这个方法来修。修成唯心识定,才有能力生到弥勒内院,那不是个容易事情!所以远不如弥陀净土来得容易。实在讲是向往弥勒菩萨,尊敬弥勒菩萨,你求生西方净土,你决定可以亲近弥勒菩萨。因为本经后半部,三十二章以后,弥勒菩萨当机,释迦牟尼佛将这个法门嘱咐给弥勒菩萨,要他大力的来弘扬。所以弥勒将来成佛,一定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多次宣讲本经,这是受佛的嘱咐!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严净自心。前面只是笼统的说「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怎么个专志法?怎么个庄严法?这里具体的告诉我们。内要不起烦恼,这个重要,你心就清净了;外不着境界,身就清净了。内外清净,这身心清净,佛土就清净了,这是庄严妙土。这两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难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是没有智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没有智。第二是无始劫以来习气太深,这习气就是业障,无明业障太重了!所以难,成就就太难了。在所有行门里面,这个法门殊胜,殊胜在哪里?就是容易学,容易修。底下就教给我们。
【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就教给我们方法了,只要我们常常想,多想,想诸佛,想阿弥陀佛就好,他就讲一个例子,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从因地一直到成佛,他所修的善根。他哪些善根?这我不晓得,我们怎么想法?都在这部经上。这部经上就是阿弥陀佛的传记,阿弥陀佛的历史。你要是多读、多看,熟透了,常常想这经里面的所说的事情,那就是弥陀所修善根。
【行寂静行。】
『寂静』是清净心,寂静是大定。心要清净,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心要清净,不为外境所动。
【远离虚妄。依真谛门。】
『虚妄』,所有一切念头是虚妄的,叫妄想!这个要远离,所有一切境界相也是虚妄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什么?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只有最后六个是无为法,前面九十四个都是有为法,九十四个法包括心法、色法。可以说是起心动念,所有一切境界它的真相是什么?梦幻泡影,都不是真的。不要在这里面起心动念,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执着,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他人心就定了,于是乎在生活当中,随缘而不攀缘。
所谓随缘是什么?不将不迎,一切随其自然,我也不求,我也不排斥。有求的心是个妄念,有排斥的心还是妄念,一切随顺,随顺就得自在!随顺的心,心是清净的,心是如如不动,就是前面讲「行寂静行」。寂静行不是没有作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都是寂静行,他能够『远离虚妄,依真谛门』。这个「依真谛门」就是依观照的功夫,他心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像明镜一样,对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个功夫在禅家讲也是三等,最初的观照,再深一层的照住,照住就得定了,再深一层的就照见。《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上层功夫。其实禅家这三层功夫,跟我们净土宗的这三个是同样境界,只是说法不一样。它的观照相当于我们的功夫成片,它的照住相当于事一心不乱,它的照见就等于理一心不乱。可见得境界相同,讲法不一样。
【植众德本。】
『植众德本』,在本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通常讲六字洪名。是弥陀具足万德,名以召德,名与德是相应的,所以念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植众德本。这比修学其它法门,确实容易太多了。为什么?它这里面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弥陀是性德,我们念这个名号是开启自己的性德,这个道理一般人能接受,不会怀疑的,这是性德。第二个理由是把阿弥陀佛的性德变成我们自己的性德,这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无量劫当中的修持,我们念念他的名号,就把他那个德变成我们的德,实在是借他的光,开发自性光明,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诸位不太容易体会,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好像两支蜡烛,一支点燃了,一支没点燃,阿弥陀佛是点燃了,我们这个没点燃,我们借他的光明点燃了,我们自己也亮了,跟他的亮是一样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借他的光明点发自性光明,这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念佛的好处,念的人虽然很多,知道的人不多。这个不能完全了解,他在念佛的时候,他里面他有夹杂,他有怀疑,所以虽然是借光,往往借不到,当中有障碍,自性光明不能现前。所以一定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好处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处?你真正搞清楚了,你在执持名号,你才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决定成就,这是真正的植众德本。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这是我们现在要学的。眼前我们吃一点亏,吃一点苦,算不了什么,实在讲,苦从哪里来的?是你妄念当中来的。你没有妄念,哪里来的苦?世间人看到苦,他乐的不得了,为什么?他苦乐两边超越了,没有了。不要说学道的人,看看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论语》里面记载说,颜回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一箪食,一瓢饮」,箪食、瓢饮,箪是什么?竹子编的篓子,吃饭没有饭碗,那个竹篓子编的装饭;喝水没有茶杯,茶碗没有,瓢来喝水,生活清苦到这个样子,「居陋巷」。孔老夫子说人不堪其忧,要在别人,这是愁的不得了,生活苦到这个样子,忧虑!颜回什么态度?「回也不改其乐」,他一天到晚快快乐乐的,他乐在哪里?凡夫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有苦有乐,颜回超越了,苦乐两边都舍掉了,真乐!怎么舍掉?忘掉了,不知道自己苦,苦乐都忘掉了,这才叫真乐!我们现在是什么?苦乐没忘掉,天天在计较,那怎么不苦?苦是苦,乐还是苦,乐是坏苦!你没有办法超越。
所以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不计众苦』,计什么?心里面计较,分别执着,要把这个舍掉。『少欲知足』,欲望是愈少愈好,所以我们生活只要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避风雨,足!你还要其它干什么?还要就是累赘!我们在外国看到收入比较丰富一点,多讲求排场,大房子,有的时候请我们到他家里去吃个饭,去参观参观,我看了之后就摇头。住得好的房子,我怎么摇头?太可怜了,怎么可怜?侍候那个房子,花多少精神、花多少时间去打扫整理,那多苦!实际上那是不是真的乐?不是的,是真苦。因为在美国房子是住得好,收入是不错,全是贷款买来的,每个月付银行的利息不得了!
所以上一次到大陆,我跟大陆上人讲,我说美国人不如你们。他们呆了,他说为什么不如我们?我说我问问你们,你们有没有欠债?没有欠债。美国人从生下来到死,债都还不清!房子是负债来的,汽车是负债来的,冰箱是负债来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负债来的,所以一失业,什么都没有了,统统银行没收拍卖掉了,你看那个多可怜,一生债还不清!所以他的生活精神压力很重,我们中国人讲无债一身轻。这一点是美国人比不上我们中国人,中国人不负债。所以要少欲、要知足。
『专求白法』,白法是善法,什么是善?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就叫善法;对自己有利益的,就叫恶法,这是佛法的标准。初学的人听到会奇怪,为什么我求自己利益就是恶?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法善恶标准是怎么样建立的,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有我执、有法执;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我执断掉了,法执断掉了。你要念念求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你念念增长我执,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所以这是恶法,这是恶法的根本。大乘法门巧妙,教我们把念头转过来,我念念利益一切众生,把我忘掉,这是善法。
破了我执,你即使不求往生,也是阿罗汉果,出了三界;破了法执,那就是法身大士,那是大菩萨。所以念念为自己想,这是恶,这没有法子,不要说大乘佛法你没分,小乘都没分。因为小乘破我执才能证阿罗汉,破身见才能证须陀洹果,须陀洹要断八十八品见惑。见惑,头一个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三界八十八品断尽,才能证得初果须陀洹。你念念都为我,那怎么行?念念为自身,这个不行,身见断不掉;换句话说,你怎么修,初果都证不到;初果证不到,换句话说,三恶道决定有分。证到初果须陀洹,那就不堕三恶道了,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你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佛讲的是有理,不可以为自己着想!为自己着想,为自身着想,经上讲可怜悯者,那真是可怜可悯,没法子!所以真正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专求白法」。
『惠利群生』,念念利益众生,念念为众生去着想。『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佛在经上讲,能行忍,这才真正是有能力,所谓是有力大人,能忍耐,忍才会有成就,《金刚经》上也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六度,一部《金刚经》里面,说布施说忍辱说得最多。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底下这一段是讲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我们对于一切有情的众生,简单说,就是对于一切大众,要『常怀慈忍』,慈悲忍辱;『和颜爱语』。这个地方「和颜爱语」,诸位要记住,佛法始终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不是佛法。爱语是不是好听的话?不见得,有的时候打人骂人都是爱语。你说父母教训子女,爱他才打他,他为什么不打别人?他看到别家小孩做坏事,他笑笑,他为什么不打他、不骂他?他不爱他!这打他、骂他是为他好,这是真正教导他,那是爱语。所以这个地方不要搞错,爱语是尽说好听的话,欺骗人的话,那就错了,那不是佛菩萨。底下有一句『劝谕策进』,劝勉他,教育他,警策他,帮助他进步!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所谓是直心是道场,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学习、来修学。『恭敬三宝』,这个地方的「三宝」是指住持三宝,也就是形相的三宝,我们要恭敬,我们要给一般不学佛的人做样子给他们看,这是教导一切众生,诱导一切众生来学佛。虽然三宝并不是希望我们恭敬,我们为什么要恭敬?做给别人看的,利益一切众生的,这是应当要做的。『奉事师长』,奉事师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这叫真正承事、奉事,老师教导我们统统把它做到。『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对三宝、对老师决定不能有虚假。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两句是讲整肃仪容,整肃仪态,要做众生的榜样,要做大众的模范,做出一个样子给社会、给大家看,世间人才知道尊敬三宝,才知道修学佛法。佛法之衰,也就是说,我们四众弟子没有依教奉行,给社会上产生误会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剥削者,让他们有借口来消灭佛教,来打倒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