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4 21:32:07
|
只看该作者
他怎么信任你?他不跟你对立、冲突就很难得了。你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他对你的严格管教可能造成误会。所以「君子信而后谏」,信任之后才劝谏,「不信则以为谤己也」,没有信任关系,你就常常教诲他,他会觉得你对他有成见。
诸位学长,我们回想自己成长过程,有没有觉得老师对我有成见?或者发现好像很多同学都觉得老师对他有成见?你们好像都想不起来的表情,你们放下的功夫很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大家要知道这一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是不放在心上。但是只要谈论到,一想起来就非常明白,当时对在哪、错在哪,了了分明。假如「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全部想不起来,叫健忘;你常常想,那叫放在心上、罣碍、放不下。平常都不想,一讲就想起来,然后一想就是藉这个事情就供养大众,「我以前那个例子可荒唐了,可惭愧了」,娓娓道来。
所以师长这么一提醒,再延伸,不只当老师要注意到「君、亲、师」;你在家里面,你当太太也要「君、亲、师」。「君」是什么?以身作则;「亲」,要爱护丈夫;「师」,你要抓住每一个很好的机会点,以先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提醒他,机会教育,那也是「师」的角色。「妻贤夫祸少」,一个太太假如在提醒先生非常善巧,又带点幽默,可能先生的一个劫难就跨过去了。
比方说他抽烟抽得很厉害,那身体就受损很厉害。你就很善巧:「我们的女儿长得这么可爱,多么希望她结婚典礼的时候,是你牵著她的手走上红地毯,是由你把她的手交给她的丈夫,你决定不能缺席,要好好爱护你的身体。」点到为止,不讲了。你不要说:「烟不要抽了!」他就:「我偏不要。」人有时候还观照不了自己的心态,特别会闹牛脾气,也明明知道人家讲的对,就是不舒服,好像我现在就听他的,我不高兴。这个你讲话就要懂得分寸,点到为止,见好就收。所以给人家建议,别人不能接受,还是自己的柔软跟智慧不够,不能怪他。
得不到他人的谅解,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就像《弟子规》那一段话特别精彩,「亲有过,谏使更」,不要忘了我们的初心,是要让他改、是为他好;要「怡吾色,柔吾声」,态度;「谏不入,悦复谏」,「悦」是找他高兴的时候,地点、时候都要找得对,「悦复谏」,「复」是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耐性;「号泣随,挞无怨」,他不能理解,还骂我们一顿,关在房间哭一哭,自立自强再出来。为什么?哭还是「我好伤心」,我执还没放下,擦干眼泪再出来奉献。
您看这一段话就让我们反省,我们在做一件事、劝别人,是不是这些环节没有注意到?这个义理则放诸四海皆准,扮演哪个角色都可以「君、亲、师」。甚至於你是一个社区的居民,可不可以做到「君、亲、师」,带动这社区的风气?可以。而且人都想著我怎么「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就不会去见人家的过了。因为一想,自己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赶紧做了,哪还有时间去看人家、去批评人?甚至於你批评他的地方,就回过头来,「他乱扔垃圾,我还做得不好,我每天捡,一定感动他。」这一念转,就从迷惑、意气用事转到觉悟、转到以身作则。
我们在事相当中举不胜举,我们就谈精神就好了。「作之君」,第一,以身作则的精神。第二,使命感,一个领导者一定是带著团体去追求目标、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他必然要有使命感,就会让人家感觉,跟著这个领导很有希望。你不要当领导的每天一谈起话来,「人生苦短。人生没啥意义。」那就完了。这样的领导人,他的团队是忧郁症的高危险群。
要积极向上,大家看道德模范评选,有一个女士叫许月华。她十二岁(她很早就丧父丧母),十二岁双脚被火车压断,十八岁送到福利院去。结果她去了以后没多久,她给负责人说:「我要出来照顾比我小的孩子。」那负责人吓坏了,你双腿都没有了,人家不照顾你,怎么可能是你照顾人家?但是她坚持。开始用板凳走路,都是实木的板凳,三十七年的时间,照顾了一百三十八个孤儿。我们想一想,假如那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还笑得出来吗?结果她居然是非常乐观,常常展现笑容。她带出来的一百三十八个孩子,有不少孩子都是先天兔唇,或者有先天残障的,但是我们看到她培养出来的那些孩子,跟她一样的特质,很乐观,这就是以身作则。
她那个心地非常柔软,她在谈话当中谈的一点,我们印象很深。她能设身处地到,这些孩子先天残障,特别敏感,你一个动作可能就会伤到他的心。她有时候抱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会流口水,流得很厉害。这个口水只要沾到她的身上,她绝对不会用手去擦,她很怕这么一擦,那孩子很难受。所以这个又是厚道厚到一个动作都生怕去伤到对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听到这个例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她是我们的榜样。她虽然是当妈的角色,但她那个乐观,她是君,她又是师。我想她一百多个孩子回来找她,她一定给他最好的引导。所以在访问的时候,有一个女孩把她推出来,那个女孩也笑得很灿烂。人家问她,你从小在福利院,怎么可以这么乐观面对人生?她说跟我「妈妈」学的。
「君」当中还有一个特质,叫大公无私,这样才能服众,整个团体才服气;你私心了,那可能团体就会人心不平了。不只带团体一样,当父母的人,生了三、五个孩子,也要以无私的心来对待孩子。再来,知人善任,这个也是「作之君」很重要的。在团体当中,用人用错了,这个团体就要遭很大的灾祸。比方,你要用去管理财务的人,一定特质就是廉洁正直;你要让他去带领一个部门,他的人格特质一定要是非常有度量,因为「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一个主管人员心量狭小,这个团体、这个部门压力很大,是非会不少。那你任用他,本来是要他来带领一个部门,要安一个部门,最后反而问题愈来愈多。那也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用人不当。他的才性是适合冲锋陷阵、打前锋,你把他用来当元帅,也不对。
领导者用错人,不能指责这个人,还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长,是我们懂不懂得用。我们闽南话「歹歹马也有一步踢」,你们没听过?「歹歹马」就是很差的马,它最起码还会一招,它也会踢。那你就去用它刚好会的那个,它也能够付出。「用人取其长」,用他的长处;「教人责其短」,你要提升他,你要明白他的问题、不足,然后很有耐心的去带,手把手传、帮、带,把他带起来。
再来很重要的一个为君者的修养,就是要纳谏,要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唐太宗是很好的榜样,人家批评他错了,他没有反驳,他还很有雅量,错了他也接受,这样大家就可以没有压力的去劝皇上。有时候皇上他毕竟是九五之尊,很有威严,假如底下臣子劝的时候,他又龙颜大怒,可能臣子也会有顾忌,他很多话就不敢完全表达,很可能贻误重要的事情,老百姓会受害。念念为人民著想的皇帝,他一定很有度量,接受批评跟不同的意见。
当然在五伦关系,也都需要尽这一份责任,就是劝谏,然后也要有修养,纳谏。劝谏的人心平气和,不是藉题发挥,甚至不是去扬他的恶,所以「规过於私室,扬善於公堂」,不能在别人面前去批评他,这样就不厚道。劝谏的人心平气和,接受的人欢欢喜喜、感谢对方,这个家庭跟团体就可以坦诚相待,没有话不能直率的互相沟通。但是假如彼此没有这样的态度、修养,到最后都不能直心的互相沟通,那就变成表面上都不讲,私底下就讲,就给人家看笑话。你私底下讲,传给外人听,人家觉得这个团体不团结、互相批评,那不是这个家跟这个团体给人家看笑话?所以「不言家丑」也是很重要的人生态度。因为自己的家、自己的团体,自己有责任,怎么还批评?改善都来不及了,还出去讲给别人听,那我们不是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敦伦尽分」。那我们都不懂敦伦尽分,还有资格去批评别人?尤其还批评自己的人。
接著「亲」的角色,要尽到照顾、养育。你说我当老师还要养育学生?有,像我那时候带六年级,他们常常会肚子饿,我就要准备有机的饼干给他们吃,人在长身体的时候很容易饿的。你说:「我是领导。」领导也要,毕竟他到团队来,一天可能有八、九个小时在跟我们相处,他生活种种,饮食,甚至保暖种种,你要很自然的去关心,也是养育。比方他吃冰的时候,你要劝他,吃冰对身体的损害很大,你就不要只跟他讲:「不要吃冰了。」现在成年人很好面子,你直接跟他讲,他不欢喜。你说,「从前从前,我有一个好朋友从小喜欢吃冰,最后这个女性朋友,她长了一些瘤,很不好。」你又没有直接讲他。然后他每一次想要去买冰棒,就想到会长瘤,就不吃了。我跟大家讲,不是吓大家的,没有侥幸的。为什么这么多妇女病?都是吃出来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这个「亲」第二个特性,高度的信任。哪有父母不相信他的孩子的?孩子成长,尤其在学走路的时候,他不知道跌了多少次。有没有哪一个当父母的人,孩子跌了一百次,说:「我买个轮椅给他坐,我看他不行了。」不会的。对他那个信任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所以那个信任的眼神就传递给那个孩子,「孩子你一定可以的!」就是这种鼓励,一下子把孩子的潜能就激发出来。尤其踏稳第一步,家里人跳起来,「太棒了!」高度的信任。我想当父母的人,那一份高度的信任,在孩子学走路时候的那个状态,再拿到现在青少年的身上,我想也能把他劝回头。现在因为我们已经当父母的人,没有像孩子一、二岁那时候我们对他那种高度的信任,可能孩子很多的不好都放在心上,一看到,脾气就来了。不行,这样转不了孩子的心,你还是要用这个高度的真心去转。
那当然,父母也好,领导也好,老师也好,他在护念我们的成长,大家要了解,护念跟信任是不冲突的。你不要老师提醒你哪里不好,你说:「老师不信任我。」这个理解就有待商榷了。因为我们还不是圣人,很需要提醒。所以那个信任是建立在什么?相信我们「圣与贤,可驯致」。但是假如我们有哪些不足,他们都看不清楚,他怎么护念我?他怎么指导我们?他怎么提醒我们?
所以「慈母多败子」!她那个慈已经变成什么?全是情感、溺爱了,她就护念不了她的孩子了。而我们有时候太重自己的自尊,疑心太重,有时候别人提醒我们,马上就心情很不好,「他不信任我。」不要这样。理要清楚,要用正确的道理调伏自己的情绪化,这样反而可以感更多的贵人来护念我们的人生。假如人家好意提醒我们,我们又觉得不高兴了,「人家不信任我」,人家下次就不敢再提醒我们。为什么?人家又不愿意得罪你,这个时代谁愿意得罪人?除了父母,除了老师,很少人会很直接的常常这样护念我们。但只要态度转了,我想人生会有很多贵人出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再来,不弃不舍,不放弃,哪有父母要放弃孩子的?所以不弃不舍。再来,不求回报,这个也是父母无私的爱的一个精神表现,不求回报。很多当领导的人,栽培了一个下属,之后他有点不懂事,不念恩,离开了,我们也不要生气。尽心尽力栽培他,是我们尽我们的本分,他纵使不在我的公司,学到的做人跟能力,他走到哪也是利益社会,我们心量大一点。但是他不对的地方,总有一天机缘成熟,他会反省、忏悔,他会更佩服这个领导的度量、修养,我们不就又教育他了吗?假如他有不懂事的地方一出现,我们又在那讨人情,又在那骂他,跟他的缘分就切断了,这很可惜。那你纵使以前对他再怎么好,因为已经有隔阂了,他那些反省反而出不来。所以老祖先提醒我们「绝交不出恶言」,公道自在人心,何必逞一时之气?
突然想到,厚道,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要讲非常绝情的话,五伦关系里都不能讲绝情的话。比方,尤其这个时代,人很可怜,为什么?他做人做事,他不知道标准在哪、准绳在哪,他也很迷惘。又没有很好的家庭、学校,还有明师指点,人的思想观念善恶夹杂,他也做不了主,还有一些习染会拖著他。现在去哪里找,哪个学生、哪个孩子,父母一讲、老师一讲,全部听?万中难得有一二?可是他转不过来,他现在不能接受,他得要跌一跤,可能他又会回来问你,那你得要有耐心等待。
可是他一不听话,「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你不就把他的后路给斩断吗?所以当父母的人讲这种话,也是没有智慧,也是情绪做主。你这种绝话一讲,他真的想回头的时候又想起你这句话,又不回头,在外面出了大事怎么办?你到时候哭,哭都来不及了。你还是表达那一份对他的爱,他真正碰了一鼻子灰了,他还肯回家,你就有真正让他再懂事、再提升的机缘。不只父子关系,五伦关系统统是这样。尤其我们学传统文化的领导、老师或者当父母的人,讲这种话,那就对不起老祖先了,我们自己都做坏榜样了。
再来,「师」。这个「师」表现在承传道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统,首先「百善孝为先」,一定要教孝道,然后掌握纲领,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再来,很能够掌握机会教育点,开人的智慧。像孔子,他带著学生,看到流水,他就马上机会教育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看时光就像这个河流,一去不复返,人要珍惜时光,「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者,要以培养国家、民族的栋梁为己任,要以改造人类的灵魂为责任,不然当老师折福。因为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假如我们教的内容,是让人类的灵魂堕落,那罪业很重。外国听说幼儿园就教竞争,这是断人的慧命!我们老祖先是教礼让、忍让、谦让,这个才是做人的态度。所以觉得西方的功利主义是对的,现在我们华人都引进来,误了非常多孩子的人生。有一个父亲去参加小孩的幼儿园毕业典礼,这幼儿园的老师为了要展现他教孩子的成果,在这么多家长面前说,「诸位小朋友,什么东西不能吃?」底下的小朋友说,「亏不能吃。」这个父亲是开始学传统文化,一听吓坏了,我要把孩子送去哪里读书?从小就不肯吃亏、跟人家争,还得了!那读到大学会变成什么?会跟人争、会跟人计较,更严重会害人。
有一所名校的学生,嫉妒同学成绩好,在水中下毒。你看那个竞争,再提升变斗争,斗争再提升变战争。现在整个功利的风气不就让整个世界多少地方在战争,到时候核子弹出来就完了。这个是死路,不能走,我们要走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康庄大道。「天下为公」,要能「讲信修睦」,哪来的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才对。终身让路,决定没有吃半点亏的,愈让心量愈大,量大福大。
接著我们来看「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