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4 07:40:21
|
只看该作者
忽见神光照烛庭宇。知有异人。及明。过俨和尚。
即敬事之。深入华严旨趣也。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
也。京兆人。姓王。不得名。死。被二人引至地狱。见一僧。云是地藏。令诵偈
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遂得解脱。声所至处。
有受苦者。悉脱其苦。后一日却苏。忆持此偈。向道俗说。诸德寻经。方得知是
华严经夜摩天偈也。八讽诵。每含舍利。安定郡樊玄智。依顺和尚诵华严经。每
因诵经。口中频获舍利。前后数百粒也。适会神僧。京兆苑律师。贞观年初。宿
灞桥店。有一僧同主人别房安下。饮酒啖肉。律师持戒精洁。勃然戒之。其僧餐
了。以灰水嗽口。诵华严经。俄终一轴。未满五更。一部都毕。其律师入房悲泣
忏谢讫。至明便乃分袂。不告名字。不知所至。九思惟。则无生入证。偈赞排空。
即解脱和尚。台山佛光寺。立精舍读华严经。依经作佛光观。又求文殊。得见云。
何须礼我。可自悔责。后因自求。乃悟无生。遂欲广礼诸佛。证此因缘。感诸佛
现。与说偈言。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
皆随喜。又问寂灭之法。若为可说教人。佛即隐身。但有声曰。方便智为灯。照
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十修习。海神听而时雨□□。僧道英。亳
州人。年至十二。亲为之娶。五年同居。全无世事。后因听讲华严经。乃出家入
太行山柏梯寺修止观。时年天旱。唯讲华严。感二人云。是海神来听讲经。遂令
下雨。须臾□□也。天童迎而大水弥漫。隋朝灵干讲华严经。住兴善寺。常作兜
率及华严观。临终之日。有天童来迎。而不随去。云。吾志在华藏矣。寻见大水
弥漫。莲华满中。乃忻然曰。此果吾愿。遂与同住僧童真相别。别讫。奄然而逝
也。
□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
切恶业。皆得消除。
□言五无间业者。梵云。半左阿难他哩(丁也反)哩野尼迦。云五无间。或
云阿鼻旨。或云阿毗。古译云无择。或云无间。具其四义。或五义也。一受生无
间。二寿命无间。以无中夭者。三身量无间。以身□满故。四受苦无间。无等流
处所故。五受报无间。以决定顺生故。由具上五义。故名无间。随造一业。便招
此报。所言五者。即五逆罪。谓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此
五。随犯一件。皆得逆罪。堕阿鼻狱。经一中劫。受无间苦。故名五无间业。又
此五逆有小大之异。上说五逆犹是小逆。佛月藏经等名为大逆故。彼第八云。但
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不可算。堕阿鼻狱。况出万亿佛身血者。终无有人说
彼罪报。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著袈裟片缕。不受禁戒。及破戒者。得罪
多彼。况持戒者。故名为大。下偈中云。极恶五无间也。又四重罪名近无间。其
罪亦重。故名为近。除普贤愿王。及陀罗尼法威德力。无能除灭也。言所有世间
身心等病者。依涅槃经说有二种。一者身病。二者心病。身病有五。一者因水。
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
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二者心病亦有四种。一者踊跃。二者恐
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复次善男子。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一者业报。二者
不得远离怨对。三者时节代谢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因缘者。风等诸病。
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咳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
名为痛受所分别也。言种种苦恼者。此有二种。一即直指诸病有种种苦恼。二即
兼摄余诸苦恼。谓诸所有逼迫等事也。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
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略说功德也。唯说离恶。亦即现报。
□明魔鬼潜护中二义句。初明魔鬼远离。后显发心守护。初言魔者。梵语具
云魔罗。此云杀者。杀修行人智慧命故。此为生死之根本也。略说有四。一烦恼
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缘。三蕴魔。四死魔。是生死果。今言魔军者。
即天魔也。军者。众也。即下鬼神皆魔军众也。言夜叉者。此云猛捷。即捷疾也。
罗杀者。即食血肉之鬼类也。海中有罗刹城。人落其中。多遭食啖也。鸠槃荼者。
此云守宫神。亦云冬瓜鬼。以其阴囊似冬瓜也。毗舍阇者。啖精气鬼。饿鬼中此
稍胜也。部多者。此云大身鬼。亦云自生鬼。此类若从父母生者名曰夜叉。若自
生者名曰部多。饮血等者。总举诸类也。皆悉远离者。后结远离也。亦即现报者。
对生报后报以满三也。
□二偏举一行。广显众德二。一举一行。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举一例余。
□二广辨德。具多胜德。不出五果。
□不出五果者。俱舍显相云。异熟无记法。有情有记生。但是无覆无记。故
不通余。从善恶因所感。名有情有记生。又瑜伽云。诸不善法。于诸恶趣受异熟
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等流似自因。相似同类。兼说自因。又瑜伽
三十八云。习不善故。乐住不善。则不善法增长。习善法故。乐住善法。则善法
增长。为等流果。或似先业后果随转。此有二义。后义果似于因。即此意也。如
杀生短命等。前义即后果之报。如前世乐于杀生。今还好杀等也。离系由慧尽。
离诸结缚。名离系果。慧者。择也。尽者。灭也。谓此择灭离系所显。故将择灭
释离系果。瑜伽谕云。以道灭惑。名离系果。又诸异生。以世俗道灭诸烦恼。不
究竟故。非离系果。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若法因彼力生。如因下地加行力。
上地有漏定生。然离系名为不生。由道力证得。亦得名为不生士用果也。除前有
为法。有为增上果。谓有为法生。余法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为法。除
前已生有为之法非增上果。谓果望因。或俱或后。必无前果后因。故云除也。除
此前后余诸有为为增上果。论云增上之果也。又瑜伽云。若眼识等。是眼根增上
果。乃至意识。是意根增上果。众生身分不散不坏。是命根增上果。解云。眼等
诸根不障识生。身分不坏不散。令不断命根。皆以不障义边名增上果也。仔细详
意用之。问。士用增上何别。答。士用唯对作者。增上通对所余。如匠所成。对
能成匠。具得士用。增上果名。对余非匠。非匠非造。故非士用也。然上所引。
是俱舍根品。彼以六因成斯五果。非今所要。今但以诵普贤行愿一因。自然具斯
五果。此与诸宗有因同果异。如十地中同修五种十善。感果各殊。有因异果同。
如此因。及六因也。因果俱异。可以意得也。
□文三。一通明五果。一增上果。
□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
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增上果。有增上用故。
□二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
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等流果。亦满普贤功德行故。
□言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三足跟梵王顶。四手指
纤长。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网缦。七手足柔软。八节踝□满。九身毛上靡。十鹿
王□。十一其身圆满。十二垂手过膝。十三顶有肉髻。十四无见顶。十五马阴藏。
十六皮肤细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金色。十九七处平满。二十柔软声。二
十一缺骨充满。二十二师子上身。二十三臂肘□纤。二十四齿白齐密。二十五四
十齿。二十六得二牙。二十七师子颊。二十八口中上味。二十九广长舌。三十梵
螺声。三十一目睫绀青。三十二眉间白毫相等。如是诸相。下自三贤菩萨。作转
轮王。虽圆明已有此相。乃至等觉。犹经百劫修佛相好。应知皆自十善为因。百
福庄严。方得成满。言百福者。谓十善法具起百思。如一不杀有五思。谓离杀思。
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如是乃至不邪见亦尔。于一一相引布自身。
必须前起五十思。乃引一相。后起五十思以覆之。前后合为百思。名为百福。百
福具足。方成一相。此名共因。如涅槃经师子吼品。如是三十二相。一一皆有别
因。如彼经云。若有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
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于父母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
是业缘。得足下千辐轮相。若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
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方直等。若修四摄法摄取有情。得网缦指。
如白鹅王。父母师长若病疾时。自手洗拭捉持按摩。得手足柔软。若持戒闻法。
惠施无厌。得二相。一节踝□满。二身毛上靡。若专心听法。演说正教。得鹿王
□相。于诸有情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得身圆满。如尼俱
律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及无见顶。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
服。得马阴藏相。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得皮肤细软。身
毛右旋。若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华灯明施人。得身金色。常光照耀。若行施时。
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得七处满。于布施之时。心不生疑。
得柔软声。若如法求财以用布施。得缺骨平满。师子上身。臂肘□纤。远离两舌
恶口恚心。得四十齿白齐密。于诸众生修大慈悲。得二牙相。常作是愿。有来求
者。随意给与。得师子颊。随诸所须之食。悉皆与之。得味中上味。自修十善。
兼以化人。得广长舌。不颂彼短。不谤正法。得梵音声。见彼怨憎。生于喜心。
得目绀色。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如斯一一。各别修之。方能满足三
十二相。今以普贤行愿一因。即能感此三十二相也。
□三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异熟果。乘因感果故。
□四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士用果。有善菩萨用故。
□五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离系果。八支圣道。灭烦恼故。
□言一切烦恼者。谓根随烦恼也。根本有六。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
五疑。六不正见。开即为十。开不正见为五。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
五戒禁取。故开为十。即六通俱生。十分别起。是惑之根本。故名根本烦恼。二
随烦恼有二十。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
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
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于中忿等十个名小随。无惭愧二名中随。
不信等八名为大随。以随根本惑势力而起。故名随烦恼也。亦通俱生分别。分别
起者。行相粗浅。入见即除。俱生起者。行相微细。至果方尽。总举诸惑。故云
一切也。如师子王等者。师子。兽中之王。一吼之时。众兽潜伏。行愿威神亦复
如是。由兹行愿。正念现前。乃至成佛。永断诸恶。故云如等。言八支圣道者。
即八正道也。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也。
鉴理无邪曰正见。筹虑正义名正思惟。无漏语业名正语。无漏身业名正业。身语
无邪为正命。如理策勤名正精进。顺法录心名正念。无漏三昧名正定。八中正见。
是道亦支。余之七法。唯支非道。所以通云正道者。一则解翻八邪。二则体是圣
道故也。
□二别明净土果二。一显法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
相随。
□净土果中释文分二。先显法功能。后别明胜果。前中经文义分为三。先世
果终失。次此愿不离。后引生净土。今初。如俱舍论通说临终之时。有多般事。
或恶业缘厚者。有断末摩苦。然于身中有极少节解便致死。是为末摩苦。地水火
风随一增减。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业斯不久。遂致命终。又
复人间复有多种死相。或中他毒药。或风病失音。或鬼神所录。或怀胎娩难。或
大水漂溺。或野火所烧。或恶兽伤残。或无辜诛戮。或雷电霹雳。或战阵败亡。
或王法临刑。或冤家锋刃。诸般舍寿。难可具名。乃至诸天。命将终位。亦先有
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出非法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滞
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定死不
疑也。复有五种大衰相。一衣染尘垢。二华?萎萃。三两腋污出。四臭气入身。
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应死。金光明经说人死之相云。两眼白色变。舌黑
鼻梁欹。耳竖项筋垂。下唇垂向下。又涅槃云。于医人所不生恭敬心。于诸亲友
生荆棘心。此是死相。如宝积经说。最后舍寿之际。心极明了。一切善恶皆悉现
前。畏喜心生。即便往趣也。此即通说一切死相。今诵持人即不为彼如是恶相之
所逼迫也。二诸根散坏。三亲属舍离。四威势退失。五一切不随。文显可知。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此愿不离。义分为三。一愿王不离。二引导长时。三得生极乐。言极乐世
界者。谓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或名安乐。亦名安养。即阿
弥陀佛所依之国土。其国乃地莹七珍。池通八德。风摇树响。与天乐以齐鸣。水
激清波。将法音而同韵。是以六方调御。金口称扬。三世如来。致心护念。总斯
多义。故以为名也。
□谓报尽舍命。一切不随。唯此愿王。引生净土。同无常经。眷属皆舍去。
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食粮。
□二别明胜果二。一正明化生。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
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亦异熟果。乘此善因。净土生故。
□后别明胜果分二。先正明化生。后得授记下。显利生大用。初中经文分三。
一得见圣众。二显圣德相。三见生蒙记。初中言阿弥陀佛者。此云无量寿。由二
义故。名阿弥陀。一光明无量故。二寿命无量故。故阿弥陀经云。彼佛何故号阿
弥陀。彼佛光明无量无边。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
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由昔因中大愿。光明与寿俱无量故。
故以名焉。故大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国者。不取正觉。又云。若我成佛。寿量有限。下至亿那由他百千及算数劫者。
不取菩提。璘云。阿弥陀者。六十万亿那庾多恒河沙由旬是其身。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劫是其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