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4 07:34:17
|
只看该作者
三千零四十一年。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我们要相信古人,历史是经验,承传的是智慧,是理念,是方法,是经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的历史是完整的,几千年不断,非常珍贵。
下面这句「与世超异」。「《净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异。又《会疏》曰:不常人所及」,古人用不常人所及,就是我们现在讲非常人所及,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说,「与世超异」,超越了。「又《合赞》曰:或约地上发心,则所谓世者,地前世间之义」。地前称世间,登地称圣人。下面念老跟我们说的,盖《合赞》的意思,「对於法藏菩萨」,当时他是什么地位,他做国王,闻法开悟了,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他是什么地位,真发菩提心了,「未敢遽断,故以疑惑之语出之」,用猜疑这种方式来说,不敢断定,所以才说或约。或约这两个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是,就这个意思,这也是怀疑的语气,不敢断定。如果是地上发心,法藏菩萨的地位高了,地上菩萨是圣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地前不能称大圣,称贤人,圣贤,登地是圣人,法身菩萨,地位很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能跟他比。
「与世超异中之世字,当指初地以前之一切,盖地前统名世间,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间」。这个世间意思就深了。登地以前,这是讲的别教,天台大师所判的别教,声闻、缘觉住在十法界四圣法界里面声闻法界、缘觉法界。那些菩萨呢?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人在哪里?在四圣法界菩萨法界,在这个里面,没有出十法界。初地以上出十法界了,出十法界才叫出世间。世间比我们想像的六道轮回要大,大很多,没有超越十法界都叫世间。六道轮回叫内凡,六道是一个界限,这里面叫内凡。六道以外的,就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叫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不是圣人。登地这就是圣人了,超越十法界,他们住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在实报土修行,这个地位就高了。所以注解里面说,世字当指初地以前的一切,盖地前统名世间,登地以上才叫出世间。
「窃窥《合赞》之意,亦偏於法藏当时是地上发心,唯未率言之耳」。法藏菩萨初发心,他是什么地位,什么样的程度,经上也没有肯定的说,说法藏比丘何位发心,发心的时候什么地位,「注经家颇有异解」。后世读诵的这些高僧大德,有不同的看法。「净影云」,这是隋朝慧远大师,他说,「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净影大师他这样解释的,义寂、望西这些大德跟远公的说法相同。「盖谓此段之发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下一品,下一品里面讲的发心,「第五品中之发心,乃是地上菩萨发心」,有这个说法。至於昙鸾法师、嘉祥法师、善导大师,他们与《甄解》的说法跟前面不一样。《甄解》,《甄解》包括善导大师,他们说法跟前面不一样。《甄解》里头说,「破净影曰:说有前后」,前就是这一段,后面就是第五品,「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这里头包括善导大师。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应化在中国所表法的,日本人非常相信,他们都承认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日本的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就是善导。日本这些大德也很了不起,他们在隋唐时代到中国来留学,亲近善导,亲近天台智者大师,人特别多。所以净土宗跟天台宗在日本非常兴旺,绝大多数的寺庙都是属於这两家的。
我们看下面念老的话,「盖谓此段是释尊说法藏菩萨之发心,后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发心。又后说亦只是重述此发心。是以经中所说虽有先后之次,详略之别,而法藏所发唯是一心,并无有二也。《甄解》之见甚是」。这是念老肯定,《甄解》所说的是有道理的。《甄解》与善导大师,嘉祥、昙鸾大师,都是这样说法。下面又引了,「《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之位)」,龙树是初地菩萨,「或为八地」,也有人称他是八地。「亦是从果向因」,不是从因向果,从果向因这很特殊,「大与诸师别也」,跟其他诸师看法不一样。「盖据《大论》」,《大论》是《大智度论》,「龙树大士判法藏菩萨发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发心,故大不同於余师也。《甄解》之说实有所据」。《甄解》是根据《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所说的,所以说他有根据。
「《法华寿量品》曰:我」,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是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说出真话来了。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这一次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成佛的?他是来表演的,舞台表演,八相成道,成佛了。小乘认为是真的,大乘人心里很明白,世尊早就成佛了,不是现在才成佛的。《梵网经》里面世尊说,他这一次到世间上来,到这地球上来,表演八相成道成佛是第八千次。像这样的表演,表演了八千次,我们完全不知道。这就说是久远劫就成佛了,跟此地所说的,《法华经》上所说的,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就成佛了。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这一次在那边真正成佛?我们看错了,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是表演的。因为他这一次成佛时间到现在十劫,释迦牟尼佛成佛灭度之后,包括他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十劫,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体会到,阿弥陀佛肯定也是久远劫已经成佛了,在遍法界虚空界作此示现,也是无量无边,不止一个。极乐世界无量无边,阿弥陀佛千百亿化身,在经典里面都能找得出这些迹象。「经中复云释尊与弥陀」,《法华经》上说的,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的关系,世尊与弥陀,「於无量阿僧只劫前」,这无量是真的无量无边,「同为大通智胜如来前之王子。故知阿弥陀如来成佛亦极久远,法藏比丘正是从果向因」。这就是古佛到这里来示现的,早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也是,无量阿僧只劫之前就成佛了,都是从果向因。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信受,《大乘义章》第二卷说,「於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三宝是佛法僧,那个等是依佛法僧、依三宝修成证果的这些高僧大德、菩萨声闻,能用清净心去感受,没有丝毫怀疑,这才叫信。《晋译华严经》第六卷,这在中国第一次翻译的,称为晋译,「信为道元功德母,……示现开发无上道」。佛为什么人示现?这个世间有相信的人,佛才示现。如果没有相信的人,他不示现。所以今天佛不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佛要示现一定会引起人毁谤,说他妖言惑众,说他欺骗众生,说他迷信。真正有相信的人,善根福德深厚!《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道理在此地。确确实实只有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接触到三宝深信不疑。
我们跟这些人比差很远。我接受佛法的时候,是跟方老师学哲学,把大乘佛法看作高等哲学,从这入门,对经里面所说的半信半疑,是从哲学这个角度去看佛法。算是不错了,但不是正知正见。老师到晚年接受皈依,那个时候他老人家七十九岁。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来讲经,在香港听说老师正式皈依了,为他授皈依的是广钦老和尚。这老和尚我认识他,早年我在法华寺讲《地藏经》,记得他来听过两次。方老师接受皈依,大概半年就往生了,也很不容易。年轻的时候,我估计他也不过三十几岁,年轻的时候生病,在峨嵋山养病,看到佛经,他有智慧,很聪明,他能看得懂,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生没有离开过经本。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应该在五十多岁。所以这信字多难!我对於佛法能生信心,是受到朱镜宙老居士、忏云法师、章嘉大师,受他们的教导,但是对净土的信心,是在讲《华严经》那段时间里才真正相信,真正接受。我学佛大概三十年,讲经也有二十多年才相信,所以经上讲难信之法,我体会得很深,是真的不是假的。
「解者,了解,开解,解了」,有这些意思。「《华严经》以信解行证为纲要」。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就讲这四个字。清凉大师判《华严》全经为四分,就用这四个字,信解行证。「盖因真实信解,方能生起真实行证」。这四个字最重要的信。没有真信就不能真解,为什么?你有怀疑,虽然你讲经,会把经讲偏了,会把经讲错了,那就是你有疑惑。方老师在早年,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讲这些大乘经用哲学来解释,是很高明,但不是如来真实义。又二十年,方老师是真干,一天不离开经本,终於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信心才生起来。虽然晚,用那么长的时间,信心一生起来,非常可贵。如果遇到净土法门,广钦老和尚学禅的,但是一生劝人念佛,因为我在香港讲经,那一段时间没有在台湾,我不知道方老师临终是不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是念佛求生净土,他决定能得生。这是什么?这是他的信心提升到这个阶层,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他最欣赏的是《华严经》,当时给我介绍的《华严疏钞》,清凉大师的,李长者的《合论》,要我去读这两种注解。以后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讲《华严经》,我所用的参考资料就是《疏钞》跟《合论》。所以真信真解才有真行真证。
下面「又明记者,记忆分明也。於所闻法,记忆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记」。记得很清楚。人的记性,记忆,年轻的时候好,年老的时候衰退了,记忆力衰退了。我们看到有不少人临命终时病苦,记忆丧失了,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识了,来看他,他还问他,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还问,这是说明记忆会丧失。怎样保持记忆?清净心管用,平等心管用。我们这个经题上特别提醒我们,人生在世要用清净心,不要被世间法染污,也不要被佛法染污。《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是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要放下,为什么?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是自性。一切放下,自性就现前。我们自性不能现前,就是因为没放下,没有放下障碍。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是自性的障碍,这三样东西放下就明心见性。明心见性那就无所不知,像此地所讲的,「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悉皆第一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至高无上,人莫能超」,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所信所解所契」,契就是入,就是证得的境界,「悉契第一义谛。故云悉皆第一」。这第二个意思深,为什么?跟自性相应了,这叫契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真如自性,本性,六祖惠能大师称自性,「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真正叫第一。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科「行愿精进」,前面说信解,这个地方讲行愿。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无能逾』,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又有殊胜的大行大愿,还有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念,念念相续,五力里头的念力、慧力现前,所以坚固不动。「殊胜者,佛教术语」。殊,特殊;胜,超胜。「事之超凡绝俗,世间希有者曰殊胜」,这是这两个字的意思。「行愿者,乃身行与心愿相资」,资是互相增上。「《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者,信愿也,修者,行也」。行是真干,我们现在讲落实,将我们所发的心行,所发的愿,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行。我们看到很多信解,很少看到行证,如果只有信解没有行证,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了。现在的佛教,在现前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不能不知道。具足信解行证,这是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有信,没有解行,这是迷信;有信有解,没有行,变成世间的佛学,现在合在哲学里面,佛经哲学。他有信,他有解,研究,也讲经教学,甚至於著作等身,但是他没有修行,来生依然在六道轮回不能超越。这个我们不能不懂,学术的佛法,哲学的佛法,将来很可能还会演变成科学的佛法,都不能了生死,都不能出三界,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所以只有释迦牟尼佛的法,具足信解行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证果。讲到证字,净宗法门最殊胜,无比殊胜。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全靠自力,自己断烦恼证菩提。菩提就是菩萨的阶位,像《华严》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菩萨的阶位。为什么难?一定要断烦恼才能证得。烦恼慢慢的断,菩萨的阶位慢慢的向上提升,这叫通途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的。净土是例外的,它不靠自力,完全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通力,神通力,不靠自己,完全靠阿弥陀佛,靠定了。有没有效果?有不思议的效果。例子太多了,《净土圣贤录》里面所记载的,《往生传》里面所记载的,都值得我们效法。最难得的就是在我们面前,许许多多念佛往生的,你看他往生的瑞相,最殊胜的瑞相无过於自在往生。谁不求?在这一生当中没有病苦,没有老苦,没有死苦,真能做得到。在我们眼前,不算太远,去年海贤老和尚往生。我们没有亲眼看见,但是我们在光碟上看到了,这个过程都有人把它录像录下来,我们看到了。还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跟海贤老和尚住得很近,在一个小镇,一个乡村,常常跟老和尚接触,他们这些人回忆老和尚生平点点滴滴,现在也有人把它记下来。这个资料非常宝贵,为什么?给我们作证转,特别是信心不足,一知半解,对於这些人会起很大的作用。
我们要不要离苦得乐?老和尚在世学佛九十二年,二十岁开始念佛的,一百一十二岁往生的,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你看他的效果,效果就是离苦得乐。他一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见到他,他都笑咪咪的,表现的是非常快乐。一生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两句话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了,真的无争无求。生活过得非常简单,非常自在,非常踏实。小时候生在农家,父亲是耕田的,家境清寒,兄弟姐妹五个人,父母带他们多么辛苦,所以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但是对於农作的经验非常丰富,从小就在田里面长大的。所以出家之后,他也是以农耕为修行。因为寺庙贫穷,没有香火,生活没有来源,他年轻,懂得农耕,这方面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又非常勤快,乡下土地多,开荒,他一生开了十四块荒地,总面积一百多亩。种粮食,种蔬菜,种水果,还种树,一生种树种得多,喜欢种树造林。小庙只住了五个人,生活需求不多,多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他没有拿去卖,完全救济贫苦。周边这几个县,哪个地方人没有粮食吃的送粮食,没有蔬菜的送蔬菜,布施,内财外财,天天修布施。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句佛号具足众戒,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戒律,全在这一句佛号当中,持戒精严。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你细细去观察,每一条他都做到了,做得很彻底,做得很圆满,确确实实是念佛修净土的人最好的榜样。禀性温和善良,有爱心,能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人都喜欢亲近他,在这个地方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