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2 18:05:24
|
只看该作者
这才叫真正爱护儿女。现在人谁懂得这个道理?谁肯这样去做?
小孩出生之后,做父母责任很重,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小孩的榜样。他眼睛睁开了,他就看大人,我们常讲的先入为主。所以父母在儿女面前要刻意做出纯善纯净的样子教孩童,这样才能够把他的根基打好,这是一个负责尽职的父母。成年之后,让他学习圣贤之道,学习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跟现在人上学求学目的完全不相同,古人读书志在圣贤,说志在圣贤我们现在一般人听不懂,什么叫圣贤?圣贤有什么好处?我们得换句话说,志在圣贤就是志在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读书是为这个。果然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自然就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你愿不愿意过?我想你一听,摇头,每一天到外面托钵,树下一宿,你不愿意过这个生活。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颜回的生活,你们愿不愿意过?「一箪食,一瓢饮」,几乎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都是大圣大贤给我们做出的榜样。凡圣的差别,在一念之间觉与迷,凡夫迷而不觉,圣人觉而不迷。到觉而不迷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得大自在。释迦牟尼佛每天法喜充满,他多快乐!颜回,夫子赞叹他说「一箪食,一瓢饮」,这种生活要是别人去过,夫子讲「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他也是法喜充满。你们想一想这里面是什么味道?我们凡夫体会不到,为什么?不是他的境界,入他的境界,你才能尝到这个里面的法味。
法味跟世味不一样,这个世间的味是五欲六尘之味,法味超然,超越世味。所以我们如果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诸佛菩萨他们得到的法味,人生至高无上的享受,我们没有法子体会得到。所以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那个见解当然相同了,见和同解才能做得圆满。这桩事情对我们来说是肯定做不到的。
我们凡夫一般人要用什么方法来做到「见和同解」?圣人用的方法,教学。孔夫子说得很多,释迦牟尼佛说得更多,我们的修学无需要遍读经藏,不需要,学一门就好了,古人常讲:一门要是通了,门门都通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佛也是如此,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因此「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比什么都重要。
「修行」这两个字要认识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很多,释迦牟尼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起心动念,这是心理的行为;言语,口的行为;身体动作,身的行为。行为再多,不出这三大类,这就好说话了,如果我们这个三大类的行为错了,你必须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今天上午在此地做了一个皈依的仪式,同学们发心来求受三皈五戒,这就正式拜老师,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发心要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就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了,这叫「三皈传授」。「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错误回过头依靠正确的,这是皈依真正的意思。
什么是错误?佛也举出纲领给我们说,迷惑颠倒是错误,觉悟是正确的。所以头一条就教我们从迷回归依靠觉,这就「皈依佛」。佛就是觉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遵守这个原则。我们学的是什么?学觉悟,我们要放下迷惑。「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讲的佛之知见,把我们的邪知邪见放下了,我们要依靠正知正见。「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放下一切的染污,依清净心、依清净行,这叫皈依僧。僧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六和敬,我们要远离不和,我们要依靠和,和为贵。
你想想看一进佛门,佛就把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至于你用什么方法去修觉正净?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为什么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不相同,我们所修所求的是相同,我们的方向目标,觉正净相同!佛门里头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给诸位说都是修觉正净,都是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佛法。头一天就传授给你了。现在不但是在家同修,连出家同修都不例外,形式的三皈做了这个仪式,实质的三皈完全没有,佛法衰微原因在此地。我们的三皈都是有形式没有实质,这大错特错!
我们再看儒家教学,是不是也像佛陀这样的大慈大悲,从第一天就把它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没错,儒跟佛同样的伟大,同样不可思议,儒也是头一天把它的修学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它不叫皈依。从哪里看?我们从《三字经》上看,这本书在中国流传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讲「人之初,性本善」。儒教的是什么?就是教的「本善」。教我们恢复本善,你看看这个意思跟佛讲的「觉正净」相不相同?这句话跟佛法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个道理。
但是现在我们都在搞六道轮回,把本善忘掉了,把本善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怎么迷的?底下几句讲得好,「性相近,习相远」,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本性是相同的,本善是相同的,丝毫差别都没有,叫相近。习是习惯、习性,习性使我们与本性距离愈来愈远,我们迷在妄想分别执着当中,迷在名闻利养、迷在五欲六尘之中,这样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三途。诸位一定要知道,六道三途本来没有,是我们自己变现的,真正叫做自作自受。儒也讲!
现在圣人大慈大悲来建立教化,建立教化的用意在哪里?帮助我们回归到本善,帮助我们回归到觉正净,教育的目的在此。教育的方法,儒家也讲得简单明了,这《三字经》就是前面几句话非常重要,那个意思深广无尽。「苟不教,性乃迁」,教育重要,比什么都重要!「教之道,贵以专」,现在人提倡广学多闻,是没错,佛法四弘誓愿里头也是这样说法,「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学法门前面的一条「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不断,学法门没有好处,烦恼断了,学法门就有好处,所以一门深入。这个贵以专,专能帮助你断烦恼,你的心专一,你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在这个里头可以得定,佛家讲三昧。
定能开慧,慧开之后,才准许你广学多闻。慧没有开,你只能够专攻一门,在这一门里面成就戒定慧三学。这是古人教学的方法,不是释迦牟尼佛创下来,而是无量劫来佛佛相传。释迦牟尼佛没有创作、没有发明,跟孔老夫子一样,述而不作。过去一切诸佛、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从这个原理原则修行证果的;我们如果不遵循,想自己另外创造一条方法,恐怕不能成就。所以真正想成就,唯一的依靠,还是老老实实乖乖的跟着古圣先贤走,没错。我跟诸位同学说,我今天这一点成就,就是老实跟着孔老夫子、跟着释迦牟尼佛走的。我也没有创造,我也没有发明,我什么都没有,就是听话。
人最忌讳的自以为聪明,那就坏了,麻烦就大了。所以我们看到《华严经》,你看看末后「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访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位要用现代眼光来观察,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五十三个人都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的,不是凡人。他所示现教导我们的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善财童子来参访,他给他开示,很谦虚的说:无量法门,我只知道一门,知道还不够深,别的善知识他们知道得多,他们知道的比我深,你可以到那一边去参学。各个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我们应当要学习。
现代人犯的大毛病都是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只有自己,不能容人。我们晓得这是大病,必须要把它改正过来,一生永远谦虚。我们不要跟佛菩萨比,跟祖师大德比,我们感觉得差得太远了,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谦虚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来了,《书经》上讲「满招损,谦受益」。这两句话如果我们用它来观察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无论从事于哪一个行业,乃至于国家的领导人,谦一定受益,满一定招损,这两句话,真理!
西方的教育理念思想跟我们中国人不同。过去我在美国住过十几年,也接触到那一边教育界的人士,我常常跟他们谈。西方人教育的理念是竞争,从小孩就培养他要竞争,这个观念不好。竞争再提升一层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战争到最后世界末日就光临。所以那个教育的理念是死路,终极的目标是世界毁灭。东方教育思想不一样,从小教小朋友忍让,你看从前小学课本里头还念孔融让梨,融四岁,懂得让。外国人没有这个思想。唯有忍让它是和平的,它是安定的,这是一条生路;竞争是死路,忍让是生路,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六和敬头一条要建立共识,我们的共识一定要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要把经论上教导我们的大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的思想行为、言语行为,我们就得受用。
今天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没有见过的动乱的局面。今天世界上大富大贵之人,身心都不安,他并不快乐,他过的生活非常痛苦,原因到底在哪里?所以到最近我才看到昆士兰大学提出和平与冲突问题的研究,这个理念非常好,希望从这个理念带给这个世间一线光明。总算是把这个社会的问题、根本发现了,问题发现了。问题的原因还没找到,如何对治也没有办法。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提出修学五个科目,好记!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三福,第二个就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十愿。这大家好记,念念在心中,时时要落实,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够与这五个科目相违背。要把这五个科目做到,我们就是真正的佛弟子,真的像了凡先生所说的「灾消福来」。灾从哪里来的?灾是不善业感得的。福从哪里来的?善业感得来的。这五个科目善业纯善纯净。
怎样是孝养父母、是奉事师长?我常说把「十善业道」做到,就是真正的孝亲尊师,你要做到。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期望都是希望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贤人。我们果然做到,养父母之志、养老师之志,这才尽孝养之道。如果不能够落实,纵然天天学习,天天为别人讲解也没用处,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
我们这个修学的功夫从哪里做起?今天我们讲冲突、讲和睦,基本的是家庭。夫妻冲突这个问题严重,不能看轻,这是根本。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员工跟老板冲突,主管跟部属冲突,再扩大?族群跟族群的冲突,国家跟国家的冲突,这是从表面上看。如果更深入一层看,冲突的起因在哪里?真正的起因就是「习性」与「本性」的冲突,能看到这一层的人不多。所以圣人跟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圣人习性跟本性融合成一体,《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就没有冲突了。凡人习性跟本性不兼容,产生了冲突,这个才是所有一切冲突的根本原因。
圣人教导我们,你看儒教给我们从这里着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四句就是解决本性跟习性的冲突。首先要能够离开五欲的诱惑,今天我们讲的情欲的诱惑。格物,格是格斗,物是物欲,你要跟物欲去战争,你要战胜它。如果你要是输给物欲了,你永远是五欲六尘的奴隶,你还有出头的日子吗?必定要战胜它,要把五欲六尘看轻,要把五欲六尘放下,格物。儒家这个说法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儒家讲格物,佛家讲断烦恼,致知,成就智慧,佛家讲的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名称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修行从这修起,从这下手。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意才诚,你的心才正。你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你的真心不会现前,诚意是真心,不再用妄心。处事待人接物你用正心,不会有邪心,不是妄心,不是邪心,这就佛家讲的发菩提心。
菩提心你为什么发不起来?你的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了菩提心,你没有智慧。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现代的社会,五欲六尘的诱惑力量太大、太大了,前所未有。透过网络、透过电视送到你家里来,你说可怕不可怕?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你要懂得跟它隔绝。我没有家庭,一个人好办,我不看电视,我不听广播,我不看报纸。你有家庭麻烦了,你不看,你家里人要看,你怎么办?难,太难太难了!所以要有智慧,要有警觉,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你的家人远离一切不善的染污,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人与人的相处,佛教导我们一个原则非常好,这个原则:四摄法。这很多同修都知道。四摄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到底是什么法?现代人讲的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方法,你就好懂。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密切的夫妻,夫妻要懂得用四摄法,一定是白头偕老,一生和睦,决定不会有冲突,他不会用,他佛法学了不会用。用在家庭,家和万事兴;用在团体,这个团体兴旺;用在国家,国家一定是安定繁荣;用在世界,世界和平。交际法!我们学了,学了要会用,学了不会用,不是等于没学吗?把菩萨的六度,把六和敬怎么样落实?四摄是落实的方法。
六和里头第二条,第二是「戒和同修」。这个戒和是守规矩、守法,家里面大众在一块生活也有规矩,不能不守规矩。第三「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是团体必须要遵守的。如果这个团体能够做到这个六条,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
「僧」,现在人看到这个字,听到这个名称就想到出家人,这是不懂得这个字的本意。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团体,什么团体?修六和敬的团体就叫做僧。如果不修六和敬就不能称为僧,所以僧底下常常加个团,团体,修六和敬的团体。你家庭,佛讲你家里四个人,四个人在一起共住都能够修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团,不是单单指出家人。出家人在佛陀的时代,无论人数多少,肯定要遵守六和敬,但是一定要理解它并不限于出家人。
六和、三福、六度怎样落实到家庭?你要用四摄法的方法,四摄是非常高明的接引众生的方法。佛法讲接引众生,现代人讲交际的方法,最高明的交际方法。四摄法头一条「布施」,诸位要懂得这个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样,这个布施是交际应酬里面的布施,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多送礼,多请客,跟人往来!太太跟先生要懂得这个道理,太太常常请先生,先生也常常请太太,时时刻刻不要忘记送一点小礼物,夫妻相敬如宾!
你应当要知道,你们两个人的结合不要以为是小事,夫妻结合关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才晓得你的责任使命是多么重。如果夫妻不和,造成社会动乱,造成全世界的动乱,很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夫妻不和那个罪很重很重,不是关于两个人的事情。所以夫妇的结合不能够草率,男女找配偶一定要求志同道合,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造作的罪业太重太重。尤其结婚不久离婚,要有了儿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