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讲记》卷下第二册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4:35:28 | 只看该作者
    智仁勇都是好事,知耻近乎勇,若不好学,「其蔽也乱」蔽病是乱。乱是种种规矩都错乱,好勇斗狠便是乱,如秦国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的故事。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有注解说,这是针对子路说的。「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过刚而不好学,刚,刚正也。正是中道。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永久不乱才是刚,刚而不好学,蔽病是狂妄。
      吾要你们学孔子,又要学历史。若是好事要学,见贤思齐,坏事要戒,见不贤思戒,不可学曹操、秦桧、骊姬与武则天出坏主意。如今的学佛者也有蔽,其蔽也贪,内地谚语说:「要找黑心人,念佛堂里寻。」你们思之思之。

    【十七.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32)
      有人说这一章与「何莫学乎诗」同章,不必如此「无事生非」。古人有个笑话﹕三国演义中,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有人笑说周瑜的母亲姓「既」,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而张飞的母亲姓无,因为「无事生非」。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是老师称学生。为什么必须学诗?「不学诗无以言」不会说话,拿起笔来就不会作文。吾开的功课中,诗必须学。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悉以为?」所以要诵诗三百,因为「诵诗闻国政」,在国际说话,与在家不同,在家还可随便,到国际上就不行,诗很重要。
    「诗可以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作者说出话来,能转移风俗,而不得罪人,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听者可以改过,这是重要的主旨。
      诗没有之后,孔子作春秋,这是由诗中脱胎而来,春秋「寓褒贬,别善恶」。但是意义还是藏在其中,没有明说出来,看得出来的人,也不多,因为春秋是把义「寓」在里面。春秋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有人便怀疑为什么都骂郑庄公?在京戏中就有「孝感天」,专说公叔段的好。
      学诗是「意在此而言在彼」,指桑树骂槐树。
    「可以观,」
      观,观光,懂诗法,看人的动作就可看出来,如吴季札观乐,国家的兴衰便可以看明白,他有兴衰的现象露出来,你有这现象就必须改。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大陆失去时,吾在南京听到渔光曲,惊讶为什么才收复国土之后便出现亡国之音,今日果然。观,观其它而省察自己。
    「可以群,」
      「群」,社会是人群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合不合群。今日家庭六亲不和,一室不和而国家和,没这个道理。家不和而能为社会办事,更没有这个道理。夫妇是「伦始福原」,懂诗彼此才知心情,就能和睦。
    「可以怨。」
      「可以怨」,人在社会,不怨天不尤人的少,小怨而成大怨,大怨则成仇恨,成了众人的怨恨。在社会如何存在?学诗可以怨,对在上,对朋友,可用其它方法把怨发出来。诗与乐有关系,诗中有大雅、小雅,雅是正的意思,还有变雅,变了正。怨是变雅,例如吾〈题猴戏图〉:「麟台云阁意如何,犬背猴冠弄剑戈;不是村翁能造物,时机只在数声锣。」这就是变雅。吾要你们学诗,可以省察自己,又字字不会错过。
    「迩之事父,」
      「迩之事父」,在近处的家中,懂得事奉父母,如闵子骞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劝他父亲。
    「远之事君。」
      「远之事君」,到社会才能事君。若君随意杀人,不谏不行,谏也倒霉,像箕子、微子离开殷纣王,而保有社会。吾在学校教诗不只是讲风花雪月而已。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里有动物学、植物学,这是科学。农业、商业都可以专,唯有文学不可以专。今日是「下才」才来学文学,这是衰象。任何学问都必须学文,如滕王阁序,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国家的事情入情入理。

    【十七.十】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736)
      论语自阳货以下,句法都不多,三言五句就一章,我们就按这个学便可以了。若单只看一注,是好是坏要碰运气,集释可以采取,但必须有眼力,不容易啊!如果眼力达不到该如何?吾选择注解为你们说,选注子中好的十分之三,其余都无用。例如近来这几章都讲考据,而你们应该学的有两件:一是学道,其次是学文,文以载道的原故。今日所讲的是道与文,你们若略略能看得懂文就好了,这几章注解的人谈到「道」的很少。
      例如这一章,明明是一章,有注解说是与鲤趋过庭有关。那一章彼此没有关系?这种说法,只是徒乱人意而已。
      你们第一先要弄清楚文字,其次才去知道为什有这章的事情,用意是什么?
    「子谓伯鱼曰:」
      「子谓伯鱼曰」,伯鱼就是孔鲤,孔子为孔鲤说。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女为」,为,所干的事。学诗,要紧有二篇「周南、召南」,你们要分清楚这二篇的区别。周南,在周公封地的南边,被周公所教化。召南在北,考据这个地理的很多,这都不须要。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你学了周南、召南吗?要是没学,好比你对着墙站,站十年也是白看,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学佛便不同,面壁更好,达摩祖师面壁若干年,有所得。
      不学诗无以言,儒家的学问,人道敏政,都在修、齐、治、平上。樊迟请学稼,问农圃,孔子不是反对,因为农圃有人干这行业,可以去问有经验的老农老圃。学这种的是平民小人,孔子重点在政治,人道敏政上。若不会政治,又不会说话,如何行?三百篇诗重点在周南、召南上,我们今日没有学过,就是面墙而站。
      你们要在中国办政治,周南、召南必须看明白,不学也行,但是中国社会的政治你不能办。周南、召南的重要处是讲男女结婚,不是讲恋爱。从前结婚前,男女未见面,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成亲,过门还蒙着脸,新郎揭开后才见面。恋爱是禽兽,没有媒人,中国社会为五伦社会,与各国不同,家中有二伦是天然,有一伦是半天然。天伦是天然,外头有二伦,也是人伦。易经首为干卦,其次为坤卦,干为老父,坤为老母,才有三男三女,成「八口之家」。夫妇不是天伦,一有儿女后便是天伦。父子是天伦,兄弟同胞也是天伦。夫妇半天伦,因为不能同姓结婚,所以不是天伦,一生孩子,属父亲的?还是属母亲的?所以成了天伦。
      自古以来有亡国的,但是还有民族,若亡了民族,就不能治了。中外政治不同,五伦之中,开始于男女夫妇,人伦的第一条是根本,若根本错,所谓「其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今日没有家庭制度。夫妇是第一伦,五伦的开始,幸福的源头,夫妇居室不能整齐,家必不安;家不安,上不上,下不下,男不男,女不女;到社会不能办事。在家没有良心,在外能有良心吗?不能齐家如何能治国?不能治国如何能平天下?
      古人定礼节,礼从俗,随地方的风俗而定礼节,今日不是用中国的办法,只有个人去干。今日彼此若有意,发乎情,止乎礼还可以。结婚之后,法律也有破坏家庭的罪,那是犯法行为,做这种事的是好人吗?这全在各人。
      周南、召南被文王教化,百姓家成为一个良好的家。
      朱子的注解不可看,诗经可以看十三经的注,诗经的韵,朱子也敢改,这是大胆假设,朱子便是今日的胡适。

    【十七.十一】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739)
      吾为诸位一切的所做所为,都不是为名为利,我们在一起,志在归于正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又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要使大家都走正路而已。吾若不用心准备,耽误大家的光阴,这是丧天良。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礼云礼云」,这是文章加重其词,怕大家疏忽,所以孔子说,讲礼吗?讲礼吗?从前行礼、祭庙、两国来往,都有一定的规矩。例如普通人讲究送土产,若到福建而送福建的物产,便是不合礼,如送乌龙茶、太阳饼,虽然不值钱,但情分重。古人献帛送玉,若懂礼了,礼难道就是在玉和帛上吗?
      「云乎哉」,说的就是这个吗?不是这个是什么?若不明白就没办法,平素用礼乐,便不用警察。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乐云乐云」,至今婚丧嫁娶仍有奏乐,奏乐有什么用?喜事能奏哀乐吗?礼只是会敲钟打鼓吗?就算奏了乐吗?只懂礼乐表面,孔子不赞成。礼主敬,乐主和,人不能和所以要用乐。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在于敬,不是炫耀,用金盘玉碗招待来客有什么用?苹藻也可以荐敬神祇,要在心诚。如今提倡文化,只贴标语不行,总之得干真事,干实在事,吾希望你们学诚,办事拿出真心来,不要欺骗人,至诚就能感动人。

    【十七.十二】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740)
      这一章注解的争议很多,其中有一二人说的几句说得对。
      窬,有注解说是土墙,有说是木板墙,有说是翻墙。总之,没有人看见,而是孔子的一个喻。
    「子曰:色厉而内荏,」
      孔子说:「色厉而内荏」,外表颜色很严厉,内里其实很柔弱,这样的人好比小人。小人小到什么样?就像在墙边挖个窟做贼的一样。这似乎很难讲,其实圣人的言语不难。
      「色厉内荏」,是说此人不论什么事,表面还不错,装得不错,很能出洋相,气派不俗,相貌不凡,办事却毫无主意,乱七八糟,什么也办不好。这种人自古便有,今日尤其多,否则不至如于如此。周家八百年的天下,乱(治也)臣十人而已,其中还有一位妇人,其实九人而已。自古人才便少,自己有多少能力,不可不知以为知,不会而充行家。尤其是要竞争高位者,高位必得要选贤与能,大家才能享有幸福。若举用坏人,他干不了,大家倒霉。重要在不可装行家。人各有长短,某人有九短一长,可以用其一长,如某人会做纸,某人会做扇,集合起来就是全才。当领袖难在这个地方,若不如此,妄作聪明,争到高位,就坏事了。
    「譬诸小人,」
      好比小人,这里的小人,指无品性的小人,坏到什么样了。这是中国,讲中国风俗,所谓「男盗女娼」,男人做贼、女人为娼,这是最恶的小人。小人当了盗贼,还必须看当什么盗,如梁山伯、瓦岗寨的盗贼,那是英雄好汉。
    「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窬是大门上的小门,而贼在土墙上挖个洞也是如此。这种贼不能在梁山坐金交椅,这是小偷。小偷的心理如何?虽到人家偷东西,人往前进,其实已存着退后的心,走两步往后看,先找出退路,这是做贼所必须有的心理。身往前进,心却处处往后退,进退不一,叫色厉内荏。一般人假装好人,往前干,心理其实不能干。
      学书学经要照着办,反省我们有这个毛病吗?

    【十七.十三】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742)
      群经平议说,原,要加一单立人,「傆」,黠也,当狡猾讲。按孟子赵岐的注解,字可以不改动,原当善讲,郑康成也当善讲,就作「愿」,「原」与「愿」相通。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孔子说,有一种人叫乡原。乡是本乡本土,这一乡人,都说某人是好人。尧、舜也是人人说好,那是后人称赞。但是这一章人人说好的人,是贼害道德的人,这一句像诗一般。
      今古有所不同,例如宋朝时,有人说岳飞好,这位乡原说不错,岳飞听了高兴;另一个人说秦桧好,乡原也说不错,秦桧也高兴;或者说吴凤好,他也赞叹说﹕也很好,这个人如何?这是同流合污,清水,浊水都好,老奸巨滑。今日这种人很多,佛教界也很多,绝不能成就,到处跑庙,禅密律净的庙,都有他,如何成就?那是庙棍子、佛棍,谁能独立不移不易?佛家讲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儒家说亲贤臣、远佞人,观友而知其人。

    【十七.十四】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下篇,经文多半只一、二句,更难讲,要紧在背诵,今人多不肯念。
      论语的好注解,不到十分之三。这是孔子所说,孔子的弟子,终日在跟前,尚且不知道孔子的心意,宋人隔了千余年,如何能懂?所注解的能文从字顺便是好注,我们看一次不懂,再看一次,书读千遍,其义自现,果真能得一、二句,就得一篇,得一篇便得全部,你们温习到发白了,还不够熟。
      那一句也有问题。从前吾只为你们讲道理,今日吾讲文字,文以载道,只有在字里行间找得到道的,就算是会读书的人。山河大地都是书,不必只在白纸黑字里找。
      这章的注子吾都不采取,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物与事不同。道,路也。涂,也是路。路上听到在路上就说,有德之人也不听。这是古来各注的讲法。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道听涂说什么?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学道。道有动词、定词的区别,定词如孔子所说的人道敏政的道。
      涂,指道涂上。道,指志于道的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要听要学。「道听」,听了道,在道涂上听了,在道涂上就说,对研究道有所得的人,他不会采取,他会舍弃你。因为听闻后必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若教人,更须「传不习乎!」先必须温习几遍,才能教人。
      礼记说:「斅学半」,教学必得温习,你学他也学,各得一半。当时听了不研究,没有体会进去,当时就说,会被有德的人舍弃。例如王阳明学宋儒,「格物」就在物里穷理,结果格竹子而吐血。格物的物,在左传、易经都有。子贡的聪明尚且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志于道,据于德」,必须有所得才能教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热心是好,却误人子弟,也会害人。

    【十七.十五】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一章文理有麻烦,一字有若干音,若干义。还有更麻烦的,音也不变,义也不变,必须看上下文的口气而变,如韩昌黎的「敢将衰朽惜残年」,「敢」字就是不敢的意义。这一章书又是一个例证,可见读书的难处。说美华侨西坡不认字,这是实话。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第一句是问,以下是孔子答。「鄙夫」,鄙,没有学问、无知识的人,所见不广。学问道德都没有的人物,可以出来替国家办事吗?「可与事君」,事指可以出来事奉元首、做大官。「也与」,可以吗?活口气。
      你们读书为了什么?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为社会办事,只要念过书,都有这个道理,不会办就是书呆子。读书明理,志在办事,只会作文有什么用?现今也不会作文了。
      今日选举,你有德才吗?若为人民牺牲一切又有才德,却不出来,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4:36:1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天下苍生如何?这时就可以出来。若只是有钱,那是误尽苍生。你们若再不变心理,吾说了又有什么用?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什么是鄙夫?不是口说,要看他的行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若直接依文讲,未得而患得,得作「得到」,有这种道理吗?得,是不得。没得到时就筹划、忧虑得不到,假若我得到。例如有一个人拾得一粒鸡蛋,就打算还鸡、买田等等计划。这是正说,是未得到怕得不到。
    「既得之,患失之,」
      「既得之,患失之」,既得到又怕失掉。
    「苟患失之,」
      「苟患失之」,一得一失,终日自私自利为自己打算,这种人是鄙夫。
    「无所不至矣。」
      则「无所不至矣」,只要有所得,不论来路不明,不论合不合义,他一概不管,应放舍的他却捉着不舍。这种人杀人放火,奸盗邪淫,只要有利,什么他都干。
      我们不认识什么人是善知识,什么人是恶知识,知道这个就能辨了。
      观察他的行为,若患得患失,如何福国利民?我们要如何办?你们要当仁不让,见得思义,即使有人把钱拿到家来,吾也拿出来。
      台湾虽小,只要万众一心,大陆虽大,一人一心,离心离德,不中用,不在人的多少。

    【十七.十六】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746)
      孔子说,「古」,指周朝以前。古今二字有关系,万法无常,来回变化,春天开头是温,不冷不热,因为寒气减的原故。如冰箱的水拿出来,置放后就温。春天再来渐渐热,便是夏,然后是凉。虽然秋时与春时同一温度,但是一者觉得温,一者觉得凉。如同一杯热水,一杯冰水,当中放置一杯普通的水,先放入热水,再放入当中的普通水,便觉得凉。若是先在冰水,再放入当中的普通水,就觉得温。一来一往,开头一切的事情多简朴,好处理,渐渐坏,渐渐就不行了。天如此,地也如此,人也如此,没有永远不变的。
      今日劝不听,就得出动原子弹,之后才又天下太平。但是不能听其自然发展,如在大陆北京、山东的菊花,到十一月只开七分,台湾天气暖和开了九分。北京菊花开到九分,还有一分能看。若白天搬出来晒太阳,夜间搬入屋中保暖,一直开到第二年的正月。六十天是一周甲子,他能开一百二十天,得到两周甲子,就给这种菊花送了一个名号叫做「续甲子」,由于人爱惜的原故。今日时局坏,我们懂得佛学,人心不随坏潮流,便可以保存若干时候。人意可夺天意,孔子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如一张薄纸,由少累积而来,全在各人的做为。将来出动原子弹,台中或许就比其它地方轻,因为台中崇尚相信因果。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时候的人比起东周的人好一些,普通百姓有三种毛病,「今也或是之亡也」今也对古者说,指孔子的时候。「或是之亡也」,注解说是变化不一样了,如何不一样法呢?下文三个「古今」相对,文法不乱。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古之狂也肆」,古时也有狂人,有点放肆。「今之狂也荡」,现在也有狂人,不是肆而是荡,如在水中飘来飘去,无所依止,不能控制。狂而肆还有节制,今日的狂人则无法控制了。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
      「古之矜也廉」,古人能处处约束自己,注重廉洁。「今之矜也忿戾」,现今的人也能处处约束自己,但是好发脾气,以为比别人高。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古之愚也直」,古时候也有愚人,但是直,不勾勾道道。「今之愚也诈而已矣。」今时也有愚人,但诈骗。妄作聪明,不能而妄充能,就是诈。
      到现在已经无狂,完全是荡了,你要是不信可以办事试试。如今矜饰的人已经没有了,到处是管理财务的人上瞒下哄,又发牢骚。如今也已经没有直者了,愚而且诈而已。今日也全是诈,到处称大师。吾希望你们好好干,能救多少人算多少人。

    【十七.十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747)
      这一章重出,为什么不去除呢?从前吾读书,遇到这种情形,不但不去除,如果有某一地处是空白的,也不敢改,预备以后有古版出来时再校正,印书店更不敢动手。
      从前在机关的公文,增减文字都不可以。所以有「等因奉此」的文字,这有一定的写法。领薪水的领子中阙一行半,不知什么年阙的,就是不补,补了不行。从前的皈依牒,文字有一定,连褶法也一定。(褶好后,大印要端正在上面)。

    【十七.十八】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74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五色,一切色都是用五色配合。五色是青黄赤白黑,这是正色,除此以外是间色,两色合起来配的是间色。秋天「碧云天」碧色,冬天的云「万里彤云厚」,南方是红,北方是黑,红黑一配是紫色。彤云指的是间色,不红不黑为紫色,朱是比赤差一点,还算是赤色。若是紫色则远之又远了。朱已略略变了,后来变为紫,更不成话。国家的朝服是赤色,不能变,齐桓公时兴紫色,上有好者下必盛焉,齐国穿紫衣,盛行一时。这是比喻,如同引文,正文在下面。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雅,正也。宫、商、角、征、羽五声,什么时候用什么乐有一定的,如寺庙中的梵呗,板眼有一定,决不打花鼓、不唱戏。如祭孔的音乐,你们却以为没意思。「郑声」,哀以思,容易感动人,今日的黄色音乐不是郑声,吾说不出口,今日有郑声就还算好的了。乐是中正和平,调人的心术。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从前说话必须「言忠信」。凡是有郑声,大家心情就变,凡是有利口,大家无理辩三分。如苏秦、张仪可以算是利口,今人还没有人算得上是利口的。公输子的巧也不可以不用规矩画方圆,若大胆假设,没有不乱社会的,像火车一样,差一点就会翻车。老子注重慈,所谓「不敢为天下先」,不随便开先例。大家注意防微杜渐,防微杜渐的办法,就是万万不可以随便开先例。
      或许这章就是上一章「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注子也未可知,巧言指利口,令色指唱桑间濮上的音乐。

    【十七.十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51)
      阳货篇的经文都有麻烦,因为是记当时的事。春秋那时候的事,以及常用言语,当时的人都可以知个大概,所以经文只是略说而已。例如诗经都是指当时的事,所以没有小序也知道说什么事,不知道的人说了也是枉然。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所以不说出什么事来,后人的注解,最好是依文训诂,不必猜测。
      孔子对颜子是绝对信任,但是在陈绝粮,子贡亲自见到颜渊煮饭先食,也会心生误会,何况宋儒距离孔子时代已经很久远了。这一段宋儒以为子贡好说话,所以孔子要对治他,你们别学这一派。这一章注解很多,只要听温和的说法。
    「子曰:予欲无言!」
      这一章没有人问,孔子自己说「予欲无言」,弟子在跟前,不只一人。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门弟子中的颜子、曾子,子贡都不得了。子贡聪明,子贡说,「子如不言」,子贡一定知道孔子说这个话是指什么事,若不懂,老师说话时,怎么能插嘴?述是老师说什么话,学生就述说什么。开始是作之,依着前人说的事来说为述。子贡说,老师你要是不说话,我们同学们要怎么讲法。
    「子曰:天何言哉!」
      我要是不说,你们就没法传述了,孔子也不说别的,只说「天何言哉」天说话了吗?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不说话,天做什么?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的道是什么?你们必须自己去悟。天不说话,但「四时行焉」,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没有错乱的时候。四时运行了,就起作用,「百物生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事情都办妥了。「天何言哉」,一句话也不说。前面举事实,下文再加重其辞「天何言哉」,天没有说一句话。
      这一章是孔子传道,一件事都不提,但是经文很有深味。孔子志于道,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矣。」心田,不动为性,一动心田,便有种子,就会生起万物。孔子志于道,万物都离不开道,为什么孔子不说了?注解当中也有注对的,但是只要说到对处就可以停止了,不可噜苏。集解云:「言之为益少」,说话利益少,「故欲无言」。
      反身录说:「天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道不在言语文字。如今写文章的人,十之八九不懂道,满腹见思惑,言语也是说空话,引人跳火坑,扰乱人心而已。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连仁都谈不上,何况道。天下无道,要想天下平安,没有这个道理。
      真正要得道,全在默而识之,颜子不违如愚,参也鲁,这两人都得道了。孔子是「吾道一以贯之」,所谓「躁人之辞多」,你们要求道,必须默而识之。

    【十七.二十】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752)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孺悲是孔子弟子,跟随孔子学礼,孔子托辞有病不见。若在今日,就行不通,即使有病,也要求见。
    「将命者出户,」
      古时见生朋友,要有介绍人。传命者有二种,一是客人的朋友介绍,再者是主人家的传命者。将命者是传命者,事先没有约会,去见生朋友,必须有介绍人。这里的将命者,是传达的人,这是孔子的弟子,将孺悲送出去的。
    「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孔子取瑟而歌,不但鼓瑟而且唱歌,使孺悲听闻,使他知道主人并没有病,孔子是故意不见。
      孔子为什么不见?吾不知道,注解吾也不信,因为他们也都没见到。
      古礼中,没有介绍人不行,学生见老师,是自己人,不必介绍人,所以有人以为孺悲是在还没拜孔子为师以前来见,但是这书中并没有注明年月。宋儒还说孺悲有罪,所以孔子不见,这也是猜测之词,不必学这一套。
      总之,凡是见生人,见长者,必须有人介绍,这必须记住。

    【十七.二十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53)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这一章书,程朱骂的尤其厉害。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是孔门十哲之一,这是宰我问。自古到周的丧期有多少,说法不一,有人说殷有三年丧,然而后来也不一定,到孔子才肯定三年。宰我问三年的丧期,时间太久,何必呆板规定三年?这是制定礼的讨论,为什么呢?因为礼乐都不行了。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行礼都必须要奏乐,若是国丧为忌辰,这一天举国不准动音乐,各戏园都必须停止音乐,也不许结婚,若是出殡的哀乐就可以。若戏园在国丧期间动了乐,县官就必须撤职,这是吾亲见的。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法就忘失了,三年不奏乐,乐也崩坏,摧残完了。什么原故呢?因为礼忘了,乐器坏了,丝弦断,管洞也坏。既然如此,周以礼乐治国,不是坏了礼乐吗?那么究竟该如何呢?
    「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旧榖吃完了,长出新榖,这是一年。古人做饭炊煮用的薪柴,四季都有一定,一年换五次火。火有文武,做出饭来,错了火,人吃了受伤。如师旷有一回喝水,知道这是「劳薪」,一问才知道是以旧车轮为薪柴。又有人吃鸭肉,就知道鸭是白毛、黑毛。春取榆柳的柴火,夏取枣杏的柴火,季夏用桑柘,秋天用柞梄,冬天用槐檀等等。今日都用瓦斯,又用化学防腐剂,只改一回火。
      「期」就可以了,一年就可以了。这是宰我与孔子商量,这并不是不好,宰我也不能制礼作乐。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这是北方人说的话。北方人,平常不食稻子,有客人来才食,所以北方人吃稻列为第一等。穿锦绣的衣裳是最好的。孔子说,你说丧期不必论一定或不一定,但问心安不心安,三年丧期之内,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吗?
    「曰:安。」
      宰我说安,古礼也有一年丧期的。
    「女安则为之。」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做去,但是不可以你自己的关系而作主。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孔子是殷商人,三年的丧期在殷商时就有了。三年为丧期,因为这期间「食旨不甘」的原故,旨是美味的东西,吃好的心里会不好受,一吃就想起父母来。如陆机为供母亲而怀藏橘子,颖考叔藏肉也是为供奉母亲,今日不这样,那是风气造成的,吾七、八岁时见好东西就想起父母来,见景生情。食旨不甘,所以不为礼乐,你心安就可以去做。这时的宰我,是不是还有父母也还不一定。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出。」宰我离席出去后,孔子对同学说,宰我太不仁道了。为人子女生下三年之中,一切饮食大小便,都要父母怀抱料理。三年的丧期,从殷商以后就成为普通的丧期,也实行已久了。宰予对父母也有三年的爱吗?
      从殷商以后,就都是三年之丧了。

    雪公讲到此章为止。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