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1 12:33:01
|
只看该作者
先初住中虽作阎浮提王不能行此三种清净。是故此中说三种清净。菩萨住是二地。知如是分别诸业。生决定心。
世所有恶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于十善生
世间所有恶道者。所谓三种地狱道。热地狱冷地狱。黑地狱。三种畜生道。水行畜生。陆行畜生。空行畜生。种种鬼道。有饥饿鬼者食不净鬼者火口者阿修罗夜叉等。皆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缘故。出世间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三界所摄。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如是决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处。亦令众生生于善处。
是故我自应 住于十善道
亦令余众生 即住此善道
若生善处若生恶处。皆属十善十不善道。我知是世间诸业因缘有无有定主。是故我应先自行十善道。然后令诸众生亦住十善道。问曰。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后乃令他住耶。答曰。
行于恶业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则不信受
若恶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则为甚难。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语。如偈说。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自不寂灭 不能令他寂
以是故汝当 先自行善寂
然后教他人 令行善寂灭
是菩萨当如是行善法。
从阿鼻地狱 乃至于有顶
分别十业果 及其受报处
当如是正知。下从阿鼻地狱。上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是善不善种种业受果报处。于中习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狱。小减生大炙地狱。小减生小炙地狱。小减生大叫唤地狱。小减生...(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善寂灭
是菩萨当如是行善法。
从阿鼻地狱 乃至于有顶
分别十业果 及其受报处
当如是正知。下从阿鼻地狱。上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是善不善种种业受果报处。于中习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狱。小减生大炙地狱。小减生小炙地狱。小减生大叫唤地狱。小减生小叫唤地狱。小减生僧伽陀地狱。小减生大陌地狱。小减生黑绳地狱。小减生活地狱。小减生剑林等小眷属地狱中。亦应如是转小分别。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应转少分别。行下不善道生饿鬼中。如是总相说。是中应广分别差别。有诸阿修罗夜叉生鬼道中。有诸龙王生畜生中。所受快乐或与诸天同。是诸众生以不善因缘故生。生已受善业果报。行最下十善道生阎浮提人中在贫穷下贱家。所谓栴陀罗边地工巧小人等。转胜生居士家。转胜生婆罗门家。转胜生刹利家。转胜生大臣家。转胜生国王家。于十善道转复胜者生瞿陀尼。转胜生弗婆提。转胜生郁单越。转胜生四天王处。转胜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习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于是中亦应种种分别小大差别。如人中小王大王阎浮提王转轮圣王。四天王处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释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须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乐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过是以上。要行禅定思得生上界。问曰。若以禅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虽修禅定生色界无色界。要当先坚住十善道然后得修禅定。以是故。彼处以十善业道为大利益。以是故。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因缘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净十善道离欲。修初禅下思得生梵众天。修初禅中思生梵辅天。修初禅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禅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禅中思得生无量光天。修二禅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禅下思得生小净天。修三禅中思故得生无量净天。修三禅上思得生遍净天。修四禅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禅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禅上思故生广果天修无想定中思得生无想天。以无漏熏修四禅下思故生不广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不热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喜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妙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最上思故生阿迦腻吒天。修虚空处定相应思得生空...(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所谓栴陀罗边地工巧小人等。转胜生居士家。转胜生婆罗门家。转胜生刹利家。转胜生大臣家。转胜生国王家。于十善道转复胜者生瞿陀尼。转胜生弗婆提。转胜生郁单越。转胜生四天王处。转胜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习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于是中亦应种种分别小大差别。如人中小王大王阎浮提王转轮圣王。四天王处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释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须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乐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过是以上。要行禅定思得生上界。问曰。若以禅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虽修禅定生色界无色界。要当先坚住十善道然后得修禅定。以是故。彼处以十善业道为大利益。以是故。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因缘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净十善道离欲。修初禅下思得生梵众天。修初禅中思生梵辅天。修初禅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禅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禅中思得生无量光天。修二禅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禅下思得生小净天。修三禅中思故得生无量净天。修三禅上思得生遍净天。修四禅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禅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禅上思故生广果天修无想定中思得生无想天。以无漏熏修四禅下思故生不广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不热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喜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妙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最上思故生阿迦腻吒天。修虚空处定相应思得生空处天。修识处定相应思得生识处天。修无所有处定相应思得生无所有处天。修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相应思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名生死...(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二禅中思得生无量光天。修二禅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禅下思得生小净天。修三禅中思故得生无量净天。修三禅上思得生遍净天。修四禅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禅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禅上思故生广果天修无想定中思得生无想天。以无漏熏修四禅下思故生不广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不热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喜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妙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最上思故生阿迦腻吒天。修虚空处定相应思得生空处天。修识处定相应思得生识处天。修无所有处定相应思得生无所有处天。修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相应思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名生死世间众生往来之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三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第二十九
问曰。是十善业道。但是生人天因缘。更有余利益耶。答曰有。
所有声闻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为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缘唯有三乘。声闻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为大利益。何以故。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声闻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于佛地。问曰。是十善道。能令何等众生至声闻地。答曰。
随他无大悲 畏怖于三界
乐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乐于厌离 常观世无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无有我
乃至一念顷 不乐于受生
常不信世间 而有安隐法
观大如毒蛇 阴如拔刃贼
六入如空聚 不乐世富乐
贵于坚持戒 而为禅定故
常乐于安禅 修习诸善法
唯观于涅槃 第一救护者
常求尽苦慧 乐集行解脱
但贵于自利 一一胜处来
善道令是人 能至声闻地
随他音声者。闻他所说随顺而行。不能自生智慧。问曰。十善道能令一切从他闻者皆作声...(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能令人至于佛地。问曰。是十善道。能令何等众生至声闻地。答曰。
随他无大悲 畏怖于三界
乐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乐于厌离 常观世无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无有我
乃至一念顷 不乐于受生
常不信世间 而有安隐法
观大如毒蛇 阴如拔刃贼
六入如空聚 不乐世富乐
贵于坚持戒 而为禅定故
常乐于安禅 修习诸善法
唯观于涅槃 第一救护者
常求尽苦慧 乐集行解脱
但贵于自利 一一胜处来
善道令是人 能至声闻地
随他音声者。闻他所说随顺而行。不能自生智慧。问曰。十善道能令一切从他闻者皆作声闻耶。答曰。不尔。若无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地。若有菩萨从诸佛闻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声闻地。问曰。一切无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耶。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道。余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处。以乐三界故。问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若尔者菩萨亦怖畏三界为身故。复为众生勤行精进求于涅槃。如是十善道。亦应令至声闻地。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尽堕声闻地。何等为堕。乐习行功德少分者。于佛所教化六波罗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堕声闻地。若人能取诸佛功德遍学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径至佛道。随他闻声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种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者。至辟支佛地者。问曰。是人云何俱从他闻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至辟支佛地。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罗汉。小坚固者作辟支佛。问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声闻地。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谓志弱乐厌离生死者。非但志劣无厌离者。问曰。观何事得知乐厌离心。答曰。观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当知是必乐于厌离。问曰。已知乐厌离。菩萨亦如是观有为无常一切法无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堕声闻地耶。答曰。是人深厌离离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生。不信世间有安隐相。如经中佛告诸比丘。譬如少粪尚臭秽不净。何况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况多也。诸比丘。当学断生莫令更受。声闻人信受是语故。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令此人至声闻地。若有菩萨从诸佛闻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声闻地。问曰。一切无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耶。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道。余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处。以乐三界故。问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若尔者菩萨亦怖畏三界为身故。复为众生勤行精进求于涅槃。如是十善道。亦应令至声闻地。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尽堕声闻地。何等为堕。乐习行功德少分者。于佛所教化六波罗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堕声闻地。若人能取诸佛功德遍学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径至佛道。随他闻声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种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者。至辟支佛地者。问曰。是人云何俱从他闻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至辟支佛地。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罗汉。小坚固者作辟支佛。问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声闻地。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谓志弱乐厌离生死者。非但志劣无厌离者。问曰。观何事得知乐厌离心。答曰。观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当知是必乐于厌离。问曰。已知乐厌离。菩萨亦如是观有为无常一切法无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堕声闻地耶。答曰。是人深厌离离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生。不信世间有安隐相。如经中佛告诸比丘。譬如少粪尚臭秽不净。何况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况多也。诸比丘。当学断生莫令更受。声闻人信受是语故。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生。是人复作是念。世间无常。于所作事及受命都无安隐相。死常逐人谁能知死时节。不知死时为受何业果报。为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隐故。不可信故。当疾求尽苦。菩萨则不尔。于恒河沙无量阿僧祇劫受生。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诸众生。是故偈中说。乃至一念顷不乐于受生。善道令是人能至声闻地。问曰。是人乐修集何事故不乐受生。答曰。是人观地水火风四大喜生嗔恨故。不净臭秽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闻地。问曰。是人乐修集何事故不乐受生。答曰。是人观地水火风四大喜生嗔恨故。不净臭秽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识五阴。能夺智慧命故。生怨贼想。眼耳鼻舌身意。入离常离不动不变不坏无我无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于世间一切受生及资生乐具。以无常虚诳无须臾住故不生喜悦心。如是之人于一切生处生无安隐想。但涅槃一法能为救护。如经中说。诸比丘世间皆是炽然。所谓眼然色然眼识然眼触然。及眼触因缘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谓贪欲火嗔恚火愚痴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火之所炽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观一切有为法皆是炽然。唯涅槃寂灭法能为救护。贵涅槃一法故舍一切事勤习坐禅。问曰。若观一切有为法皆是炽然。唯涅槃寂灭能为救护者。十善道皆令至声闻地耶。答曰。不然。佛所结戒。为禅定故贵重此戒。有决定心而不毁犯。舍一切事但乐坐禅。求尽苦智常勤修习解脱因缘。于先世中或从一胜处来二胜处来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地。何以故。持戒清净则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欢喜。得欢喜故身轻软。身轻软故心快乐。心快乐故摄心得定。摄心得定故。生如实智慧。生如实智慧故即生厌。从厌生离从离得解脱。若一若二胜处来者。如尊者罗睺罗从谛胜处来。如尊者施曰罗从舍胜处来。如尊者离跋多从寂灭胜处来。如尊者舍利弗从慧胜处来。或从谛舍二胜处来。或从谛寂灭二胜处来。或从谛慧二胜处来。或从舍寂灭二胜处来。或从舍慧二胜处来。或从寂灭慧二胜处来。如是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
问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于声闻所行 十善道转胜
深禅不随他 常喜于远离
恒乐善修习 甚深因缘法
远离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恶贱愦闹语
常乐远离处 威德深重人
喜为福田地 常观于出性
成办有理事 恭敬于诸主
已成就系心 知心在所缘
常乐于禅定 中人之势力
乐于出家法 善心不缩没
得慧光明者 或从二胜处
或三胜处来 十善之业道
能令如是人 至于缘觉地
于声闻所行十善道转胜者。过声闻人所行十善道...(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至声闻地耶。答曰。不然。佛所结戒。为禅定故贵重此戒。有决定心而不毁犯。舍一切事但乐坐禅。求尽苦智常勤修习解脱因缘。于先世中或从一胜处来二胜处来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地。何以故。持戒清净则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欢喜。得欢喜故身轻软。身轻软故心快乐。心快乐故摄心得定。摄心得定故。生如实智慧。生如实智慧故即生厌。从厌生离从离得解脱。若一若二胜处来者。如尊者罗睺罗从谛胜处来。如尊者施曰罗从舍胜处来。如尊者离跋多从寂灭胜处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