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蔡礼旭老师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共七集》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07/3/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006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孔庙来推广中国文化,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这是佛菩萨,还有我们古圣先贤孔老夫子的加持。在推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世上还是好人多,善心的人实在是非常的多。有一位校长,她全心全意把中辍生,辍学的孩子,因为她是国中的校长,尽力的把这些孩子找回来,给他们教导、给他们关怀。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仁字,仁爱。而仁爱这个仁字我们再把它拆成两个字,就像《论语》当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自受用,恕是他受用,忠的意思就是要尽心尽力;恕就好像是这个字一样,如其心,感同身受这叫恕。
这一位女校长她上台跟大家分享,说到:「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不该做的事就是尽忠,而为什么不怕难?因为能感同身受。一个孩子假如在十三、四岁的年轻岁月当中,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很可能一辈子就毁掉,染上了很多恶习,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在海口整个海南省监狱系统推展《弟子规》,很多的年轻才二十出头的服刑人员,他都是因为一时伏不住瞋恚,过失杀人,一判就是十几年的徒刑。假如他们能早一点学习圣贤的教诲,他的人生绝对不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
有一个服刑人员,他听了《弟子规》之后,很激动就站起来,他说:「我关进监狱里来还忿忿不平,都觉得是我的父母害我;但是我听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都是因为我不听父母的话,才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而且我前不久才写了一封信骂我的父母,我非常的后悔。」监狱里面的领导就对他说:「你可以用你的手写下的话骂父母,同样可以用你的手,写下对父母的忏悔。」这个服刑人员听完之后很欢喜:「好,我要赶快来写,赶快跟父母忏悔。」「人之初,性本善」,他的善根被调动起来。坐下去没有多久,他又站起来了,因为他犯的是过失杀人,他马上又对着大家讲:「我不只是要给我父母写信,我还要给我伤害的人他的父母忏悔,不管他能不能原谅我,我要这么做我的良心才安。」这分爱人的心,这分孝悌的心,假如在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当中提早到来,他将是有天壤之别的人生。
这样的孩子,二十多岁犯了这么重的罪,我们再往他的人生前头去探,很可能是小时候失教,很可能是读中学的时候被父母、老师给遗弃掉。所以我们想起许哲女士的一句话,「天下没有坏孩子,只有缺乏爱的孩子。」这位女校长她这么用心的把这些迷途的孩子找回来,这是有恕,如其心,感同身受的心。感同身受这个孩子,也感同身受这个孩子的父母,以至于家庭,以至于所有爱护这个孩子的人,都会为这个孩子而担心。而事实上当我们看到一个辍学的中学生,我们也要想到的,那将是社会往后的负担。整个社会最需要做的是哪些事?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一定要让这些迷途的人能够回过头来。他们能回过头来,减少多少社会成本,才能真正让社会安宁。
假如我们不用心去协助这些犯罪、堕入迷途当中的这些受刑人,很可能他们往后犯愈来愈多的错。我们不愿把我们的爱心,跟我们的财力,用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我们很可能就得把钱花在建更多的监狱。《礼记》这一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愈经历人生的种种,愈体会到这一句经句的精辟。所以,这一位校长的话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我们面对现在许多的数字,我们要站稳脚跟,我们看到离婚率愈来愈高,犯罪率愈来愈高,忧郁症比例愈来愈高,自杀,种种这些社会的情况,我们不只不能乱了脚跟,我们更应该提起佛陀的教诲,提起菩萨们的教诲。我们想起了地藏王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而《地藏菩萨本愿经》给我们最直截了当的人生启发,就是每个人都具备心地的宝藏。不管他现在甚至于他是杀人犯,他同样具备心地宝藏。怎么开显每个人的心地宝藏?透过孝敬的心启发。
只要我们能把孝敬演出来,就已经在让这个社会恢复安定。我们不要想着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事,其实社会、家庭要安定,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复杂,只是我们有没有老老实实的依照经典去做。所以孔老夫子在《孝经》里面提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个方法一用「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不会再起冲突。我们现在的冲突那么多,因为没有用至德要道,这个至德要道就是这个孝字。在大连有一个孝子叫王希海,他年轻的时候二十多岁,父亲中风,几乎跟植物人差不多,完全没有办法动,就必须长期卧床。他本来已经有个很好的工作要去做,但是看到父亲身体变成这样,他放弃了这个机会。一个大男人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照顾二十五年的岁月经过了。
后来有一位记者发现了,非常感动,去采访他,走到他们家门前,看到洗了很多的床单、被套。记者问他,你常常洗这么多被套吗?王希海先生说我每天都洗。记者说有这个必要每天洗吗?王希海说到:「我的父亲中风,全身不能动,他已经够难受了。假如我一天不洗被单,虽然被单没有湿掉,但它已经有潮气,这个潮气、潮湿对我父亲的身体都是一种伤害,我不希望我的父亲再遭罪。」孝子的心跟父亲一体。他的母亲在一旁摇头说到:「我这个儿子做到的事情,我都做不到。」他每天都要帮他的父亲把痰给吸出来,二十五年如一日。
有一次他的父亲发高烧,怎么找都找不出病因来,医院也找不出来。有一天他睡觉作梦,梦到自己爬梯子,爬着爬着突然跌下来。他醒过来之后,完全没想自己,想着这一定是启发我找到父亲的病因,从梯子上掉下来会摔痛了脚。他马上仔细找他父亲的脚上有什么异样没有?发现长了一个脓包,就是因为这里在发炎,所以父亲才发烧。真的「孝悌之心,通于神明」,父母子女的心是相通、相应的。有一次王希海带着父亲又去医院复检,去了之后一个老医生来检查,问了他一句话:「你父亲病多久了?」他回答到已经二十多年。这个老医师听完之后有点不高兴,就站起来走出去。为什么不高兴?因为他检查过他父亲的身体,不可能一个长期卧病的人,皮肤这么有弹性,那是不可能的。
但王希海是每天隔半个小时就给他父亲翻身,每天都给他父亲按摩,给他父亲擦身体,所以二十多年下来,皮肤还是很有弹性。医生几十年医学经验,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他生气出去找这位王希海先生父亲的病历。过没多久,这个医生含着眼泪抱着病历回来,病历一迭、一落那么多。这个老医师对着王希海说:「你的护理能力,可以直接到我们的医学院给这些学生、给我们医院的护士当老师。」他的护理能力远远超过他们。我们感受看看,王希海本来不懂护理,他为什么能够有这么高的护理能力,就是这颗孝心激发出来的。假如医院告诉王希海,你只要拿到诺贝尔奖,你的父亲的病就会好。诸位同修,你们觉得王希海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大家要配合一下。
真的,《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这圣贤人的教诲,这个规是大丈夫的知见,大丈夫的智慧,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而「首孝弟」,首就代表教导孩子先后顺序不可以颠倒。《大学》里面有一句话我们不能轻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次所有法师们给我们上的课程、上的经典,都是重视本末先后。戒律是修道的根本,每位法师讲的都是成道的大根大本。像悟胜法师讲的《阿难问佛吉凶经》,提到师生的道义,那都是我们成败的关键。假如我们对老师的恭敬心没有提起来,学到的知识、学到的技能,之后只会变成自己自私自利的工具而已!所以,我们了解先后顺序,则近道矣,我们的道业才能成,我们为人父之道才能成。我们教育孩子的先后自己没搞清楚,耗尽几十年的岁月栽培一个孩子,最后是徒劳无功。
有一个父亲他非常爱护他的儿子,每天省吃俭用,他是开出租车的,为了让孩子长得好,每天给孩子吃一只鸡腿。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鸡腿里面没什么营养,里面还有贺尔蒙、还有抗生素,所以爱护孩子,没有正确的知识做不到。现在肉要少吃,最好是不吃,因为吃太多肉,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小女孩七岁、八岁生理期就来了,来得愈早生命愈短。这个父亲,你看省吃俭用为了孩子。有一天他载了一个客人,是我们台湾同胞去大陆看看一些古迹,开过黄河内心非常激动,这是我们文化的母亲河。所以下来,司机就陪他在那里静静的观赏黄河。这个司机没多久哭起来了,一个大男人哭起来,他看了也很惊讶。这个出租车司机说到,我每天给我孩子吃鸡腿,前不久我生病,我的太太就跟我说,你生病了补充一些营养,就把鸡腿拿到我的面前。突然说时迟那时快,听到一声啪,他的儿子给他母亲一巴掌,对他母亲说到「那个鸡腿是我的!」你看,没有「首孝弟」,没有先增长孩子的善根,「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育孩子不能侥幸,没有长他的孝悌之心,他长的就是欲望之心,他会觉得所有人给我的都是应该的。
有一位单位里面最高的主管,他养了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儿子很会读书,女儿读书比较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要很清楚一点,人开窍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很多人他到了二十几岁,真正自己工作了,对社会有服务的心,他开始想读书,那回来读的书都是完全吸收,那不是读死书。跟很多孩子现在大学毕业了,怎么办?不知道,继续念研究所。念了研究所,怎么办?干什么?不知道,继续念博士。现在很多人求学历是不知道出来干什么!但是假如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学历,孩子的高分,对我们子女的教育是一种伤害。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增长他的傲慢;成绩比较不好的孩子,他会自卑。自卑还好一点,假如他性情比较刚烈,他会对父母怨恨一辈子都有可能。
这个父亲看到这个儿子很会念书,全心全意栽培他,儿子到国外留学,得到博士学位回来;女儿只有专科。回来之后爸爸本来很高兴,正准备带着儿子到处走一走,这是我儿子,博士毕业回来。还等不到他带着儿子出去风光,儿子对着他说:「爸,你有很多的房产,你买了不少房子,但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死了之后遗产税很重,所以您趁着还没有死以前,先把这房子都过户给我。」诸位同修,他讲的话对不对?他讲的话在法律前面统统是对的,他没有一句说错。但就因为没有一句说错,却能够让他的父亲生不如死。所以现在人的痛苦,太多不是法律能解决。以前的法律还有可能,以前的法律说我这个儿子不孝,把他杀了。以前的法律,父母那是最爱子女的,假如连父母都说这个孩子太恶劣了,这个孩子太不象话,那法律都会处罚他的。
他讲完这段话,那个父亲受不了,孩子居然一点都感觉不到父亲的痛苦。过没几天,又发了个存证信函给他爸爸,告诉他爸爸,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是一个博士生。他的父亲精神受不了,进了精神病院。我们希望栽培出这样一个孩子来吗?后来还是因为他的女儿认识我们一个学佛的长者,学佛长者告诉她,这个时候你要把你至诚的孝心提起来,要赶快把你的父亲救起来。所以,女儿去跟他的父亲讲,「父亲,你这一辈子,我跟我的先生完全照顾你,你不要担心,我们不只不会拿你的钱,我们夫妻俩每个月还给你五千块钱奉养你。」在女儿、女婿无微不至的照顾之下,父亲的病情有起色,才回到家里来过正常的生活。但是我们冷静想想,能怪这个博士的儿子吗?人不学,不知道。我们对社会现在种种现象看得愈清楚,愈体会到老祖宗这每个字都是放光,「首孝弟」,这个首不能够颠倒。这个博士儿子后来自己生了孩子,孩子还不满一岁,已经进了医院好几次开大刀。你看因果报应,他这么刻薄,报得愈快。很可能透过这个孩子给他的折腾,让他反省到「养儿方知父母恩」。
我们现在留在孩子心中的家训、家教是什么?有一个孩子她回到家里面去,一个小女孩,回去之后,闻到母亲煮很香的食物,马上第一个念头就说到,「给奶奶家端了没有?」那是一个大家庭,住在一个庭院里面。这个小女孩一问,全家统统哄堂大笑,这个小女孩莫名其妙,我讲错了吗?她的母亲也笑得很开心,对着她说,你们三个人(因为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姊姊)难怪是一个娘胎出来。因为他的哥哥先回来,一进门闻到菜的香味,马上说给奶奶家端了没有?后来接着是她的姊姊第二个进来,闻到香味,还是那一句,给奶奶家端了没有?她第三个进来又是这一句话,全家听了欢喜大笑。而在那个笑声当中,整个天伦之乐都在她的家庭当中,而家道也承传下去。一个人孝心起来,他人生一定能够一帆风顺,一定能够产生价值,因为孝心起了,仁爱的心也会起来。
在烟台有一个孝子,他才读小学,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他的父亲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跑掉了,母亲一时想不开,自杀。因为孩子很孝,可以感觉到母亲有异样,很早就发现,赶快送母亲急救,后来救回来了。这个小孩在母亲的病床前哀求母亲:「母亲,我长大要做医生,我一定要把你的病治好,你不能够自杀,你要等我把你的病治好。」母亲听到儿子这分至孝,一边掉眼泪,一边对着儿子说,我一定不再寻短见了。这个孩子之后整个家庭的料理都在他的肩上,还要照顾母亲,他比其它的孩子少时间读书,他更没有其它孩子还有补习的费用,可是这个孩子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他还代表烟台参加多次的学业比赛,都是得奖,所以孝心开了,百善皆开。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还在那里担心:对,教德行很重要,可是假如他书念不好呢?孝心开了,念书的时候都想着以后要奉养父母,以后要服务社会,这种孝心所推动的学习那是最有效果的。我们父亲那一辈的读书统统不用人推,我父亲那一辈的,我这些叔叔们、姑姑,读书不只是不用人家推,爸爸交代:太晚了,去睡觉。孩子们真的去睡了,等父亲睡着,大家知道了又爬起来继续念。顺父亲的心,但是心里想着我假如没有好的学问,我以后怎么奉养父母?但现在的孩子假如孝心不起,请问他读书的动力在哪?很可能是只要我考得好,要给我脚踏车、要给我买计算机,要给我买很多很多的东西,那变成欲望的推动,这一颗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孝经》上告诉我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你看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孩子孝心起来,他这一辈子的事业你不用担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