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8 13:12:16
|
只看该作者
亦无有犯。
「若无犯出离无恶作恶作等者:谓于小罪见大怖畏,是故无犯」,你有这样的心情,这个小罪你就不会违犯的。「由无犯故,无有恶作」,就不会有这样的过失。「或时或处失念而犯」,或者某一个时间,或者某一个地点,你忽然间失掉了正忆念,你就犯了这个过失了。「寻便速疾如法发露」,这个「寻」就是立刻地,你就很快地把自己犯的过失向一位比丘发露,把它坦白出来,向他忏悔。「令得还净」,使令自己恢复原来的清净,把这个过失忏悔清净。「由是释言如其出离,亦无恶作,又恶作罪于罪聚中是轻品罪」,我们佛教徒受的戒法里面,这个「恶作」是属于轻品罪,小小的过失。「由于小罪见大怖畏,此亦无犯」,你有这样的心情,也就不会犯这个过失。「由是释言如其恶作,亦无有犯」。
申六、受学学处
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者:显示受学学处。
这是第六科「受学学处」。「显示受学学处」,这表示你这位佛教徒愿意受戒,「学处」就是戒,你能接受这个所学的戒;这个戒是应该学习的,你能接受这个学习的学处,叫「受学学处」。
「于彼学寻求」,你这位佛教徒对于「彼学」,彼那个戒学去寻求,「我要去找一个善知识去受这个戒,要去寻求这个戒法」。受了戒以后,「及勤修彼行」,精勤地、特别谨慎地修学彼戒行,而不违犯,这叫做「受学学处」。
午二、尸罗成就(分二科) 未一、举颂
终无有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者:
这是「尸罗成就」。前面是「受持戒相」,这一科讲完了。这底下第二科「尸罗成就」,分两科,第一科「举颂」,第二科是「配释」。
未二、配释
此颂四句,如其次第显示常尸罗性、坚尸罗性、恒所作性、恒随转性。
就是显示这四句话。「终无有弃舍」,这是「常尸罗性」;从始至终,你不会违犯,舍掉了这条戒,「我不持这条戒了」,不弃舍,这就是「常尸罗性」。「坚尸罗性」,「命难亦无亏」,就是生命的难,这个时候就是有生命的危险,我也要持戒;宁可持戒死掉了,我不会因为命,我会犯这条戒,这就是叫做「坚尸罗性」,这个人持戒,持得非常坚固。「恒所作性」,「常住正行中」,这是「恒所作性」;不是短时期的,「我只是这一天我受戒」,不是短时期的。「恒随转性」,「随毗奈耶转」,随顺这个毗奈耶去活动;毗奈耶这样子,就这样作,毗奈耶是那样子,就是那样作,就是「随毗奈耶转」。
午三、尸罗清净(分二科) 未一、初半颂(分二科) 申一、略标义
修治誓为先,亦修治净命者:此初半颂,显示轨范及命清净。
「修治誓为先,亦修治净命者」,这是第三科。前面第二科是「尸罗成就」,这底下第三科「尸罗清净」。分两科,第一科是「初半颂」,「略标义」。
「修治誓为先,亦修治净命者:此初半颂,显示轨范及命清净」,这个「修治誓为先」,这句话是「轨范」的意思;「亦修治净命」,是「命清净」的意思。「命清净」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命」就是生命,就是你这个生命生存的情况是清净的。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生命所须,我们这个衣食住,有衣食住,我们这个生命才能存在,这个衣食住都是合法的,那么你这个生命就是清净的;如果非法来的衣食住,这个命就不清净了。明白一点说,就是这个财富不是非法来的,那就叫做「命清净」。这底下是解释,第二科是解「释誓言」,就是「修治誓为先」这句话怎么讲?
申二、释誓言
由诸轨范,先发誓愿,方乃修行,故名为誓。
这个「轨范」是什么?就是戒。这个「轨」,譬如车走的轨道,在轨道上走就是安全的,你若离开轨道就危险了。所以它是我们的一个轨范,是一个模范,我们就这样做,照这样学习,那么就是这个戒,戒是我们的轨范。戒的轨范,要怎么样学习呢?「先发誓愿,方乃修行」,一开始你先要建立誓愿,就是「我决定要受持这样的戒,我要守护清净」,你要发这个愿。「修治誓为先」,你想要学习戒,来修治你的身口意,你要先发愿,你先要有这样的愿,而这个愿是非常的决定,这就叫做「誓」。这个「誓」是决定的意思、诚恳的意思。「方乃修行」,然后你再去学这个戒。「故名为誓」,这样解释。「修治为先」。这是单是解释这一句话。
未二、后半颂
二边皆远离,亦弃舍邪愿者:此后半颂,显示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及弃舍生天等愿故,尸罗清净。
「二边皆远离,亦弃舍邪愿者」,这是「后半颂」;初半颂解释完了,这是解释后半颂。这句话怎么讲呢?「此后半颂,显示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这个「二边皆远离」,就是两个边你都远离,不学习。「显示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就是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受用欲乐这一边,你不要执着我要特别地满意。我受用的这个欲,衣食住各方面的,这个生存你非要有这些不可,但是你要求太高了,这个事情不对,要远离这个受用的欲乐。「自苦」,说是我不受用欲乐,修行很苦很苦的境界,也不要这样子。远离这个苦边,远离那个乐边,这两边你都要远离,就是适中就好了,这样意思。「远离」这一句话,也可以当个不执着的意思。就是我的生活衣食住的情形特别地好,你心里不执着;说这个因缘没有那么多,生活的情形很苦,心里面也不执着,那叫做「远离」,是这样意思。「及弃舍生天等愿故」,这个「亦弃舍邪愿」这句话,弃舍什么叫做邪愿呢?「及弃舍生天等愿故」,就是这个出家人,他心里面想:「感觉到人间太苦了,生天,天上特别乐。就是我学习种种的戒法,我将来生到天上去享天福」,心里面有这样的愿,这叫作邪愿。「弃舍生天等愿」,这个「等」是什么呢?就是欢喜名闻利养,这也是邪愿。所以一方面要弃舍二边,一方面要弃舍邪愿。「尸罗清净」,这样子呢,你的戒就清净了。
午四、令学清净及净殊胜(分七科) 未一、远离诸障碍法(分二科)
申一、举颂
于诸障碍法,终无有耽染,乱心法纔生,寻当速远离者:
这是第四科「令学清净及净殊胜」,这一科分七科,第一科是「远离诸障碍法」。分两科,第一科「举颂」,这四句话是举颂。底下第二,就是解释这四句话的道理。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于诸根门不守护等,障碍清净所学法中,不见功德,无耽染故;于诸不善欲恚寻等,扰乱意法,虽暂生已,即除遣故;学得清净。
「此颂显示于诸根门不守护等,障碍清净所学法中,不见功德,无耽染故」,这个颂就是:「于诸障碍法,终无有耽染」,这个「诸障碍法」,什么是障碍我们持戒清净呢?就是「显示于诸根门不守护等」,就表示我们修行人的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就是门。房子有门,可以出,也可以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可以出,也可以入。外边有什么境界,由这个六根可以得到消息,可以入;你内心里有什么思想,也可以假藉这六个门表示出来,所以叫做「门」。所以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你若不守护它,你放纵它贪瞋痴,「障碍清净所学法中」,就障碍你的戒律的清净,对于戒律的清净有障碍。「不见功德」,你若这样子,那就一放逸,就没有功德了。因此,「无耽染故」,你不要去爱着这个境界,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要爱着色声香味触,你要保护它,叫它不要有贪瞋痴的活动,就是「于诸根门不守护等」。这是「于诸障碍法,终无有耽染」,「无耽染故」。
「于诸不善欲恚寻等,扰乱意法,虽暂生已,即除遣故;学得清净」,底下:「乱心法才生,寻当速远离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于诸不善欲恚寻等」,前边的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放逸,这是障碍你戒律的清净。如果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攀缘的时候,那么就没有问题吗?也是有问题。「于诸不善欲恚寻等」,就是欲寻、恚寻也不是好东西。说我内心里面有欲的思惟分别,思惟五欲的境界,在五欲上虚妄分别,那叫做「欲寻」。这个「恚寻」就是愤怒,以前和谁不对,谁触恼我,心里面愤怒,叫做「恚寻」。还有一个「害寻」,这个恚寻和害寻我们以前也讲过,这个「恚寻」是很厉害的,就是心里愤怒,想要杀害这个人,叫「恚寻」。这个「害寻」呢,想要触恼他,叫做害寻。害寻比恚寻轻一点。欲寻、恚寻、害寻等,「扰乱意法」,扰乱你的第六意识,第六意根,第六意识的四念处的修行。
「虽暂生已,即除遣故」,如果你想要戒律清净能得圣道,你要怎么样呢?「虽暂生已」,就是暂时就生起来这个欲寻、害寻,「即除」,立刻就把它排除出去,立刻就把自己内心里的欲寻、恚寻、害寻,就把它消灭出去,你要这样子。你不要想:「他没有道理,他不应该触恼我」,这个修行人,只要我内心里面有不对,我就应该维持清净,不看别人的事情。所以「虽暂生已,即除遣故,学得清净」,你若这样学习呢,你的戒就得清净了。这是「于诸障碍法,终无有耽染,乱心法纔生,寻当速远离」,这是这一科。
未二、远离恶作失念(分二科) 申一、举颂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属净,而修行梵行者:
这是第二科。前边是第一科,午四,第四科「令学清净及净殊胜」,分七科,第一科是「远离诸障碍法」,第二科是「远离恶作失念」。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第二科是「释义」,第二科解释。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微劣恶作故,远离非处恶作故,远离失念故,于究竟时及方便时,修行梵行皆得清净。
「此颂显示远离微劣恶作故」,这一个颂显示「微劣」,就是很微小的过失,表示这个,这叫做「太沈」。「远离非处恶作故」,那叫做「太浮」。这是两个。这个「太沈」,就是沈没。譬如说这个水,鱼沈没到下面去了,你不容易看得见;若是浮在水面上,你就容易看见了。所以「太浮」是很显著的意思;「太沈」是微细、不容易觉知的意思。「此颂显示远离微劣恶作」,叫做「太沈」;「远离非处恶作」,就是「太浮」。「远离失念故」,太沈也好,太浮也好,总而言之你失掉了正念,你才有过失的。「于究竟时及方便时,修行梵行皆得清净」,这个「究竟时及方便时」,就是你做那一样善品加行,譬如说是你静坐,或者是读经,或者是拜佛,或者是做什么事情。「究意时」,就是由开始经过中间到最后,都让它清净,这叫做「究竟时」;「修行梵行皆得清净」。「方便时」,就是一开始到中间,这是方便的时候;最后就是究竟园满了。这两个时间,你都要求自己修行梵行,就是持戒,「皆得清净」,这样意思。
《披寻记》六○八页: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等者:微劣恶作,是名太沈。非处恶作,是名太浮。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二卷八页)。于三世中,无有失念,遇有毁犯,如法还净,是名恒住正念。依止正愿,安住具戒,名根本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名眷属净。余文易知。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等者:微劣恶作,是名太沈」,就是微细的过失,叫做「太沈」。这个微细的过失,譬如说小小的过失你犯了,你心里面无所谓,没有关系,你不去发露忏悔,那就叫做「太沈」。这小小的过失,别人不知道,只有你自己心里知道,那么这就是叫做「太沈」,这样意思,「是名太沈」。「非处恶作,是名太浮」,「非处恶作」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是执着有我见、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那么这都是不合道理的地方,这是一种烦恼。这个身见,譬如说就是我见,执着有我,或者执着我是常,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或者执着我是断灭的,这些邪知邪见,这些恶见,你心里面有忍可的意思,那就叫做「太浮」,这是不对的。「非处」,就是不合道理的境界,你在这个地方违犯了,有过失,那就叫做「太浮」。「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二卷八页)」。「于三世中,无有失念」,这就是究竟的意思,「究竟时」。「遇有毁犯,如法还净」,偶然地你有毁犯,你能够如法如律的忏悔还净。「是名恒住正念」,这是恒善住正念。「依止正愿,安住具戒,名根本净」,根本眷属净,根本净、眷属净,这个「根本净」怎么讲呢?「依止正愿,安住具戒」,「依止正愿」,就是你想要得圣道,你出离生死,想要得无上菩提,想要得涅槃,这个正愿,安住在具戒上面。「名根本净」,这就是根本的戒法清净了。「轨则所行,皆悉圆满,名眷属净」,这就是微细的戒,就叫做「轨则所行,皆悉圆满」,叫做「眷属净」。「余文易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