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8 10:29:57
|
只看该作者
那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恶见,引发这些。
合自己意思起了贪爱,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起怨恨,看到别人胜过自己就生嫉妒,造业。这佛法讲起惑,你起念头,喜怒哀乐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起这个念头就起惑,你迷惑,这个念头变成行动就是造业,造业后面就有果报,贪爱的果报是什么?饿鬼道。嫉妒、瞋恨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所以六道从哪来的?自己不善的念头变现出来。回过头来再看三善道,天道、人道从哪来的?从善的念头变来的。我们今天的社会,起心动念是什么念头?这个诸位心里清楚,今天起的念头不是善念,仁义道德没有了。中国古圣先贤给我们的标准是五个字,叫善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标准是十条,就十善。中国古人五个字是仁义礼智信,叫五常,我们起心动念跟这五个字相应。仁,仁是什么意思?推己及人,古德讲「仁者爱人」,我爱自己,我也爱别人,这是仁。爱自己什么?爱自己的性德,这叫自爱。什么是性德?中国老祖宗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性德;佛陀给我们讲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十愿,我们讲十愿,通常都讲普贤菩萨十愿,是性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相应这是善,那真正叫人天福报。
我们今天得人身,现前享受的是什么?现前享受跟饿鬼、畜生没有两样。为什么?因为我们念头变坏了。念头怎么变坏的?从小没人教。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话讲得好。我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不能责怪人,要责怪人那我们又缺德,我们又罪上再加罪。应该怎么样?原谅一切众生,原谅这些造作不善的众生,真的要原谅他,为什么?因为他没人教他。我们老祖宗讲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你要是不好好的教他,他就变坏,他跟好人在一起他变好了,他跟不善的人在一起他就自然变坏,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你不能怪他,他很可怜,他迷惑、他造业,他在感受果报,已经很可怜,你再责怪他,你就不仁、你不义,所以你得体谅他。你觉悟了就应当帮助他觉悟,这叫行菩萨道。
我们不容易,在这种时代里还能遇到善知识,就跟善财童子遇到的善友是一样。遇到善友,我们才知道做人的大道理,我们来到人间究竟是为什么、干些什么,将来往哪里去,这是善知识教导我们,我们才明白,才搞清楚。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无论环境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不会改变我们的目标,我们会有成就。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我们都能够保持法喜充满,得到真正的安慰,这不容易。我们也知道怎样帮助别人,如同过去诸佛菩萨,要帮助别人,自己一定要行道,我们要行在道上。什么是道?父子有亲是道,夫妇有别是道,君臣有义是道,长幼有序是道。尊重比我年岁长的,弟弟要尊重哥哥,二十岁的要尊重二十一岁,他比你大一岁,这长幼有序,懂得尊重,自己懂得谦卑,尊重别人。朋友有信,诚信这是道。五常是道,四维是道,八德是道,起心动念都不离开这个原则,这就叫行道。在佛法里头三皈是道,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道。五戒是道,十善是道,菩萨六波罗蜜是道,普贤十大愿王是道。起心动念都在道上,这什么道?成佛之道。回归自性是道,我们用中国老祖宗的话来讲,回归本善之道,「人之初,性本善」,行这个道,人生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满。
如果与这个道完全相违背,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父不父、子不子,违背了伦常,那我们也就要过烦恼、痛苦的一生,这一生没有幸福可言。有钱也不行,有钱是什么?富而苦,不乐;有地位,贵,贵也很辛苦,他也没有人生的乐趣。像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菩萨所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没有,真找不到,这个东西与富贵贫贱不相干。什么是真乐?得道者真乐、行道者真乐,体不动,你跟法体相应。这一句如果是明白,恭喜你,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了。清净平等觉是什么?是自性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自性弥陀。我们自己自性弥陀现前,你想到极乐世界去,你有把握吗?当然有把握,为什么?自性弥陀现前,跟极乐世界弥陀完全相应。我们今天做不到,心怎么样?不清净、不平等,迷而不觉。不能不回头,一定要晓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凡圣、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法体不动,跟我是一体。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引申来说,胜是十方诸佛如来,劣,最劣的是十方地狱众生,跟我同体,同一个法性,这个话什么意思?十法界平等。十法界都平等,眼前我们这些众生怎么会不平等?不平等的现象,是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妄现出来的,它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是平等的,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变现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回归自性?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回归。还有妄想,真正能放下分别执着你就见道,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就见道。见道是什么?见到自性,见到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你就见道。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证得。
我们再看下面第七句,「一多相即。见一佛,即见十方佛」。这个意思好,这是事实真相,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跟多当中是划等号,相即是等号,为什么?多是一之多,一是多之一。多是从法相上说的,一是从法性上说的,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多是一也不是二。这几句话字字都要清楚、明了,你才不至发生误会。这个理很深,不容易领悟,事非常复杂,为什么?这里头有无量的因缘,你也不容易明了。但是它是事实真相,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宇宙之间,佛学的名词叫法界,无量法界里面性相、理事、因果交错变现出,《华严经》开头所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无比、无限壮观的宇宙,它是一体。这一体从哪里来的?是一念所生的。这个一念不可思议,佛说的这一念,真正能懂得一念意思的人太少了,我们看到这个一念,以为我动一个念头,我口渴了想喝水动个念头,肚子饿了想吃饭动个念头,不是这个一念。佛所讲的这一念,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念头,不但我们没有法子体会,阿罗汉也不明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人懂得?八地以上;换句话说,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不知道。有些菩萨知道这个事情,听说的,不是自己见到的,听说的。跟我们学《华严经》一样,我们学《华严经》,学了有二、三十年,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听说的,这个要记住,不是自己的境界。
可是我们听说的,我们相信,为什么相信?相信佛没有妄语,为什么?因为佛随顺性德。也就是说十善业道诸佛如来是百分之百的做到,那就叫圆满性德。十善里有不妄语,那佛肯定没有妄语,这是我们信得过的。佛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圆满的性德,法身菩萨为我们展现的也是圆满的性德,都是亲证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亲证的。不是像我们听说的,我们这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为什么不到位?不是自己亲证的。亲证的什么问题都没有,没有亲证的时候还有残余的习气,还常常犯过失,残余习气犯过失,这是什么?不是亲证的。那我们知道,知道就努力要达到亲证,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在我们现前,我们要把心量拓开,不要再固执,不要再分别,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把分别执着逐渐看淡,淡化,见一佛就是见十方佛,见十方佛就是见一佛。譬如在我们现前的世界,我们佛见不到,哪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见到的是什么?是泥塑木雕的佛,是金属铸造的佛像,是彩画的佛像。无论画的是什么佛像,我们见一尊佛像就是见一切佛像,这好懂,见一切佛像就是见一尊佛像。我们修净土的心里念念是什么?阿弥陀佛,我们见一切的佛像,心里都现阿弥陀佛,一切佛像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为什么?境随心转,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
这个意思一引申,世尊在这部经上给我们讲了好多遍,「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什么佛?是阿弥陀佛。我这个讲法你相不相信?你会不会怀疑?你不相信,你怀疑。我告诉你,我相信,我不怀疑,一切众生统统是阿弥陀佛,蚊虫蚂蚁是阿弥陀佛,树木花草是阿弥陀佛,山河大地是阿弥陀佛。你能说你没见佛吗?你为什么能见到?我是阿弥陀佛的心见阿弥陀佛,就在心,我心里有阿弥陀佛,我接触的境界全是阿弥陀佛。我们要问,你接触基督教的耶稣,是不是阿弥陀佛?是的,一点怀疑都没有,所有宗教的都是阿弥陀佛。那我再问,你接触妖魔鬼怪是不是阿弥陀佛?没错,是阿弥陀佛,妖魔鬼怪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度那些妖魔鬼怪,一定现妖魔鬼怪身才度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要知道阿弥陀佛没有身相,阿弥陀佛也没有一定的名称。我们是执持名号,这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我们没见性,必须用执持名号我们才能够回归自性。这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里头的一个方法,我就采取这一个方法,我就用这一个方法;不要搞多,搞多、搞乱反而起不了效果。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长时长到什么程度?长到见阿弥陀佛。这才是《华严经》上一多相即,你落实,你会用了。
你对一切众生,我们世间人常讲对你的亲人,对你的冤家对头,这两个相反的面,一个是你最爱,一个是你痛恨,这两个平等,那是什么?那是你修学的功夫成就了。极端不平等里头,修成平等觉,这是功夫,这是真正的成就,这与性德完全相应。相应你就会有法喜出现,我们世间人说你心里面就生喜乐,自自然然的不但破迷开悟,你转凡成圣。为什么?你知道最亲爱的、最痛恨的,跟我是一体,都是我自性清净心中变现。这个道理如果你参不透,佛在讲经常常用比喻,从比喻当中你慢慢能体会得。比喻里用得最多的是「梦幻泡影」,其实说了四个字主要就讲一个,其它是陪衬的,就是梦。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你在梦中梦到你最亲爱的人,梦中梦到最怨恨的人,你从梦中醒过来,你好好的想一想,这两个极端是不是平等的?是的。你亲爱的人没有到你梦中去,你痛恨的人也没有到你梦中来,梦中相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梦里亲爱是你自己,梦里痛恨的还是你自己,你从这个比喻里一下省悟过来,梦是自己心变现的,梦中所有的人是你自己,梦中的山河大地也是你自己,梦中的虚空法界还是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之外,梦中一无所有,对不对?
这个道理要是明白、参透了,回头想想,现在佛讲的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全是自性变现的。既然是自性变现的,这身体也是自性变现的,你说它是一还是二?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是一回事情。在这里面起妄想、起分别、起执着,错了,为什么?违背了性德。应该怎么样?应该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正确。在这个境界里面,佛法里一个名词,你就证得法身,什么叫法身?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叫法身。怎么证得法身的?分别执着完全没有了,不但分别执着没有了,分别执着的习气都没有了。人在这个边缘上,那叫什么?将证未证,就是你跟那个证得法身就是一线之隔,将证未证。这种根性,在大乘教里面叫根性成熟,诸佛如来一定帮助你,因为你熟了,你等于是走到门前,就差一步你没进来,佛菩萨一定把你引进门来。这一步是什么?这一步就是起心动念,就是叫你不起心、不动念,进来了。所以,将证未证这个人是在哪里?在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他就是到这个门口,诸佛如来要帮助他,帮助他什么?破最后这一品无明,叫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极其微细的念头叫他放下,这一放下,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是一场梦,从十法界里头梦醒了,睁开眼睛一看,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又回来了,醒过来,回来了。所以实报庄严土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家,我们现在是在作梦。十法界是作梦,四圣法界是梦,六道是梦中之梦。
我们必须要醒两次才行,第一次从梦中梦醒过来,六道没有了,回到四圣法界;第二次再醒过来,四圣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醒过来了。醒过来是回来了,回来了,回来是实报庄严土。哪些人等着你回来?诸佛菩萨等着你回来,法身大士等着你回来,天天在盼望,希望你赶快回来,那才是最亲密的人。为什么?那些人都证得诸法实相,都知道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的体相、理事、因果,一点都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梦中所见的是假相不是真相,但是真妄不二,假相从哪里见?是你作梦见到,也就是你迷的时候见到的,真相是你悟的时候见到的,迷悟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要晓得,动中有不动,就像一个圆一样,佛法是用圆来表法,圆,周是动的,圆周是动的;不动是什么?圆心不动。圆心要动,圆就破坏了,就不成为圆,圆心不动,所以动跟不动是一体,不二。你怎么样能够证得不二?动中有不动,我们这个身是动的,身体,诸位知道,我们的细胞新陈代谢一分一秒都没停过,里面的经脉、血管畅通无阻是健康的人,这里面什么不动?心是不动的。我们这个念头纷飞,念头纷飞不是真心,真心不动,真心是什么?大乘教里面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将来必定作佛,这都是事实真相。不能够轻慢众生,他有佛性,植物、矿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
从佛性上来说,迷的时候是受想行识,觉悟的时候是见闻觉知。觉悟了,受想行识没有了,见闻觉知存在,见闻觉知不生不灭,受想行识迷的时候有,觉的时候没有,这都要知道。受想行识从哪里来?迷了以后见闻觉知就变成受想行识。见闻觉知是智慧,受想行识是烦恼。你看佛家讲的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那个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烦恼。转烦恼成菩提,那就是转受想行识回归到见闻觉知,就这么回事情。见闻觉知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镜子,古人有比喻,像镜子照见外面的境界相,它照得很清楚,它有没有分别?没有;它有没有执着?没有。所以古德教我们,怎么用功?用心如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清楚明白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是禅定,叫定慧等运。这话是什么?定跟慧平等的起作用,同时起作用,这就是诸佛菩萨。
我们是错用了心,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用的是什么心?用的是执着的心、分别的心、妄想的心,都用错了,自性里头没有这三种东西。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但是我们现在有了,你要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真的,要放下。起心动念现什么?现实报庄严土。起分别呢?分别就现方便有余土,给诸位说,方便有余土就是四圣法界,就现这个;再有执着,那就现六道染土,叫凡圣同居土,就是六道。我们就明白,我们一切不执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