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0 16:31:4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近代人,距离我们不太远。老和尚曾经到过香港,我听说他在香港住了一个多月。你看他朝五台山,三步一拜,拜了二、三年才拜到五台山,路上经历荒山僻野没有人的地方,生病了,你说这多可怜!病倒在地上没人照顾。在这个危难的时候有个乞丐(叫化子)遇到了,这个叫化子照顾他,帮助他调养,养到身体恢复差不多了,他再去拜,叫化子也走了。他问这个叫化子,你叫什么名字?叫化子告诉他,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问他住在哪里?我住在五台山。他很欢喜,原来你是从五台山来。路太长,时间也太长,第二次生病又遇到他,又是他照顾。到了五台山之后,他头一个就打听文吉有没有人知道?五台山的法师告诉他,文吉是文殊菩萨。他才恍然大悟,路上遇到苦难,菩萨来照顾他。给我们证明了《金刚经》上世尊对菩萨的嘱咐是真的不是假的,大菩萨要照顾小菩萨。佛菩萨用什么样的身形不一定,总而言之,你遇到苦难一定有人照顾。
到你明心见性那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讲的,你有特异功能了,凡事都有预知,你今天出门会遇到些什么人,会遇到些什么事情,自己都知道。也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那是什么?那是明心见性,他那时候年岁不大,二十四岁。五祖把衣钵传给他,知道想争夺衣钵的人很多:法可以传给你,你现在不能出头,出头有人害你。所以叫他到南方去避难。虽然老师指点他一个方向,他很清楚。他在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也是个真正修行人,一生受持《涅槃经》。《涅槃经》的分量也很长,常常读诵,心地清净,不懂得经义。遇到能大师,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向他请教经中的义理。惠能跟她讲,你念给我听,她就把《涅槃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能大师给她讲解,她就开悟了。所以惠能大师一生,他的学生里头四十三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一个。那个时候惠能大师二十四岁,还没有现比丘相,在逃难当中。这是说明什么?说明自己的智慧德相现前得受用,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所讲的特异功能他有,他不是没有。
惠明要去夺衣钵,那是个四品将军出身的,真的看到了。惠能大师一看他来了,没有法子,衣钵就放在大石头上,自己躲在树林里面。惠明看到衣钵,想提起来提不动,他就明白这有护法神,所以赶紧忏悔,就请他出来: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求法来的。惠明是第二个得度的。他就出来为他说法,一说法,他明白了,开悟了。你细心去观察就晓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为什么不肯放下?所以我讲这十六个字,这是基本的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要不肯放下,大乘的门进不去。不但大乘你进不去,小乘也进不去,永远你在佛门之外,你没入门。
所以佛法肯定众生平等、万法平等,佛法肯定宇宙和谐、众生和谐,违背了性德必定出乱子。什么时候会违背性德?科学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峰就会出现这个现象。外国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生物毁灭了再重新生出来已经有好几次了,不是这一次,至少有三、四次,可是在佛法里面来讲那是无数次,科学家他们证明的有三、四次。在前一次,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五万年之前,地球上科技发达到极处,所谓是亚特兰提斯的文明。那个时候的能源取自于太空,飞机、轮船、车辆没有噪音、没有染污,科学比现在还进步,可是人怎么样?道德沦丧,相信科学不相信神,不相信伦理道德,也不相信因果,随着自己烦恼习气,杀盗淫妄,造无量无边罪业,招致整个世界毁灭。世界毁灭之后,从头再来起,这是上一次。
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科学技术发展得也差不多,也到饱和点,所以西方宗教经典里面讲二000年;换句话,用现在的话说二十一世纪,这世界末日。可不可信?你细心去观察能够看出征兆。你再有佛法的基础,以这个基础来观察这个世界,宇宙本来是和谐的,地球本来是和谐的,人跟人类也本来是和谐的,现在怎么样?不和了,不和问题就出来了。你再从因果上看就更清楚,任意杀害众生,任意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你一定要遭受它们的回报,这就是讲报应。你不能跟它和睦相处,不能跟它平等对待,你认为你很优越,你能够主宰大自然,你能够改造大自然,大自然对你的报复就是天崩地裂,我们这严重讲地壳的变化,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冒出新的陆地,这就是什么?它的反抗。这种说法很多,而且很多年前就有这种说法,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四百年前就讲得很清楚,欧洲人相信。
所以我们今天确实要大声疾呼,希望现在这个地球上的居民要觉悟,要回头是岸,决定不能破坏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不可以破坏,不可以吃众生肉,不能再杀害众生。佛在经上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怎样让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战争?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佛告诉我们有一个方法,只要众生不吃肉,世间就没有战争。这个道理很深很深,你要能够懂得六道轮回。
印度教承认六道轮回,佛教肯定六道轮回。印度教比佛教早,现在世界上一般承认印度教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佛教才二千五百年,宗教里头最早的是印度教。印度教修禅定,从禅定可以突破空间维次,也就是突破六道的界限,他统统见到,他们有能力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能见到阿鼻地狱,他有这个能力。释迦牟尼佛出世,把这个所以然的道理,六道怎么形成的?怎么样演变的?怎么样能够脱离?佛教里头讲得清清楚楚,就是因果教育。明白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一个人一生生在这个世间能不能占别人一点便宜?不可能。我们会不会吃一点亏?也不可能。我们占别人一点便宜,来生要还他;我们吃了亏,来生那个人要还我。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的关系,佛说得很清楚,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我们吃了亏,被人骗了,被人坑了,要常作什么想?还债想,大概是过去生中我骗他的、我坑他的,今天同样的方式还掉,这心里很舒服,一点烦恼都没有,心平气和,这笔帐勾掉了、清了;如果不是的?不是的不要紧,来生他还给我。所以事实真相里头没有吃亏、没有占便宜的。
你杀它,你要偿命。我们看了北京送来的一套光碟,「为什么不能吃它」。你看了之后就明白,自自然然不忍心吃它。捕杀动物的手段太残酷,这些动物不是甘心情愿,冤冤相报,它要报复你。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一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一个打蛇、吃蛇最后变成蛇人,苦不堪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这种危急存亡之时,有几位学佛的同学听说了,去看他,他们一帮有二、三十个人,到他家里面念《地藏经》、念佛给他消业障,因为他杀生杀太多。
他们家人也不能完全相信,因为病没法子治,就让这些人来做。做了这一次之后没什么效果,隔了一个星期他们又来看他,看他没有起色,于是再做一堂。这一堂做了之后,他这个病就不痛,有效果。所以他们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又来看他,第三次来给他做,人也多了,看到效果,他这个病况好了很多。第三次做完之后,他这个病差不多好了百分之九十。过了一个多星期又来做一次,那时候感动全家相信,邻居也相信了,一起来诵经念佛,这个人完全好了,不可思议!这是什么?你所杀的那些蛇,吃的那些蛇,经过四次的超度法会,它们得利益了,这个帐就算了,不再找麻烦,这些冤亲债主离开,病好了,很感动人。所以这几片光碟,我劝导同学,特别是我们净宗同学,要把它当作因果教育来学习。看了之后,你绝对不会再吃众生肉,你绝对知道怎样化解自己过去、现前的冤亲债主。
所以我们读这首颂要想到世尊对我们的教训,苦行好,生活能过得去就行了。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一生可以说就是过苦行僧的生活。在那个时候,他的收入也相当丰富,全都拿出去做好事。你看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一餐的费用,那个时候台湾钱两块钱。在当时那个时代,台湾钱跟美金兑换是一比四十,所以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合美金来算只一块多一点,一块半(台湾钱六十块钱,一个月生活费用),其他多余的钱全都做好事,他不留。衣服非常节俭,破了补,老师穿补的衣服,外面那一套中山装穿了几十年,干干净净,里面的衬衣是补的,袜子是补的。在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因为里面衣服我们看不到,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看他遗留下来才晓得、才恍然大悟,自己补,「具头陀行」。生活非常简单,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照顾自己。我们今天想想我们的福报比他大得太多太多!老师示现做榜样给我们看。
什么叫学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那就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样子,我们要认真努力向他学习。万缘放下,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自然现前,这个时候得大自在,那叫真正的幸福。然后你再看看现在社会芸芸众生,诸法实相你才真的通达明白。世间有再大的灾难,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不受,为什么不受?那个境界转了,境随心转,他不受。他能帮助人,他真的能化解灾难,只要众生肯听话,肯接受他的教诲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第三首偈颂: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这个『乐(一ㄠˋ;yaoˋ)』念去声,当动词来讲,『着』是执着。这就是见到一些特别喜欢执着的人,你看菩萨引发什么样的大愿?总而言之,不违背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最高的修学原则,那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所以这个地方发的愿,『以法自娱,欢爱不舍』。欢爱不舍就是执着,欢喜,我们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对什么?对法,也就是说执着,他既然执着放不下,帮助他,这是最初方便,换对象。执着世间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轮回心造轮回业,永远不能够出离,把他执着改变一下,并没有叫他放弃执着。放弃执着很难,那真正是智慧开,明白了,不再用轮回心,那是很少数的人,决不是多数人。多数人应当要恒顺他,让他在道学里面得到欢喜,比执着名利那就超越太多了。这个意思就是说要帮助他、诱导他好学。
人活在世间最重要的是活得快乐、活得幸福,这是大家没有话说的。什么人最快乐?什么人最幸福?明白人。换句话说,要劝导他、诱导他这一生当中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糊涂人就苦了,你必定是随着境界转。每天你自己想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个反应是喜怒哀乐,这个苦,这就是佛在《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不学佛的人、在佛法没有真正得受用的人,几乎都是这种情形。要想超越,孔子说得很好,《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以法自娱,欢爱不舍」,这是一般大众都能接受的。
法是什么?法是伦理,法是道德,法是因果,法是宗教。如果我们能把这一生的方向目标定在学习伦理、道德、因果、宗教,这里头有乐趣,这里头有真乐。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世间人贪财贪色,以为财色是最快乐的,圣人用读书来做这个比喻,这书本里头,就是圣贤教诲里面那个乐趣超过黄金、超过美色,比那个更快乐,这比喻意思是这个。
古时候读书人常说的「孔颜之乐」,孔是孔子,颜是颜回,孔颜之乐就是我们此地「以法自娱」,孔颜之乐。夫子一生过的是清寒的生活,不是富贵,不富有;颜回过的生活就更穷苦,可以说是清贫的生活,但是非常快乐。夫子也赞叹,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别人过这个生活总感觉到太苦,可是颜回「不改其乐」,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看到颜回满面笑容非常快乐。他的乐从哪来的?乐从学来的。学的是什么?不外乎这四个科目,伦理、道德、因果、宗教,这里头有真乐,这里头有大乐。我们现在学佛的同学有没有得到?没得到,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人得到,有人,少数不是多数。那些少数人为什么得到?我们套一句夏莲居老居士的话说,「真学」,真学的人得到。换句话说,你没有得到不是经教有问题,而是你没有认真学习,所以你没得到。愈是认真,得到就愈多。不说别的,我们这《华严经》,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你说这里头有多快乐!世间法里头还有比这个更快乐的吗?没有了。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得不错,「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法里面的乐趣决定比不上法味,问题是你没有尝到,尝到了肯定是欲罢不能,你决定不会舍弃,你真正尝到了,那我们现在是没尝到。以前我们老师做比喻,常常跟我们说,说得也很幽默:你们学佛,囫囵吞枣。吃,吃下去了,一口吞下去,没有尝到味道,这是真的。要怎样去尝到味道?那你要先想为什么法味我们没有能够尝到?这里头有障碍,障碍就是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障碍,有这个东西在,法味尝不到。换句话说,必须把这十六个字放下,法味就现前。这十六个字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哪个没有?一切众生统统都有。你要知道这个东西是障碍,不但是障碍佛法,也障碍世间的圣学。你只要有这十六个字,你学儒,也就是孔颜之乐你得不到。孔颜是世间法,世间法的乐你都得不到,出世间法的那个乐你怎么会得到?
所以学佛首先要立志,人生苦短,时间不长,一百年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这次我接受国家宗教局的邀请,参加杭州「世界佛教论坛」,会议结束之后,我到南京住一个晚上,去干什么?邀集我同班的老同学,还有十个人,同班的,好象是初中三年级同班同学十个人,都是七十几岁以上的。所以一见,从前是小朋友,现在六十年没有见面,都老了,非常欢喜,我们十个人能聚集在一堂,我都没有想到还有十个人;另外还有几个在外地,时间匆促赶不来。同班同学大概现在不超过二十人,还有十几个人,完全是叙旧。
从南京,我回到家乡庐江看看杨老师她们的教学,教得很有成就,我们看到非常安慰。从安徽到北京,北京也是看看一些老朋友。然后有老友们提议到云南丽江去看看,从前是听说这个地方,没去过,趁这个机会到那里去看看,很有启发。到那里去看到古城,一千多年的古城现在还保持原来的样子,很受感动。这个地方的人民淳朴,现在已经变成国际都市,变成国际都市当然就会带来污染,现在染污还不算严重,再往下去要不知道防止那就很可惜!
把这块地方介绍到国外的是一个美国人,洛克,他在那里住了二十七年,不断的向外报导宣传这个地方。我们对于洛克的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