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亵服为在家随便的衣服,从前人衣服颜色若不对,不许入公门,为妖服,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今日之下男子也穿花衣服,便是妖服,出奇怪的事情,就是不正常,人一不正常,天地就起变化。三国时的何晏喜好修饰,管宁见了以为不能长久,后来司马炎篡位,果然先杀了何晏等人。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当暑,袗絺绤」,絺,葛之精者。绤,葛之粗者。夏葛冬裘,可以在家中穿,没有赤身露体,但是可见到肉身。出房门就必须加一件衣服,叫表衣,意思是表面再加一件。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以下说冬衣。「缁衣羔裘」,温带冬天就必须穿皮衣,裘有黑色,有素色、黄色的皮,羊皮有一种是黑羊,才冷时穿,称为缁羔。素麑是小鹿皮的衣服。狐皮是黄色,还有银狐,那最为宝贵。黄狐皮比较普通,外头用绸加上面子,使得里外如一,这样内外颜色就一样了。
「亵裘长,短右袂。」
「亵裘长」,亵裘,便衣。古人不戴手套,有用小火炉烤,又袖子很长能够袖手。
「短右袂」,有注解说是右袂短,有人说是卷起,到底是那一种对不知道,依佛制则是偏袒右肩。
这一章说孔子的饮食起居,属于周代的制度,所以现今所说都不对。如唱戏的衣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与今天就大有差异。而从前一切都合规矩,中国虽然亡国很多次,衣服却没有大变化。到了清朝入关,服制才有大变化,衣服等等都是如此,连明朝的衣服也废除了。
从前巡抚的印章是紫色,官虽大但不是正官,县官方印是红色,因为县官是正官的原故。今昔制度不同,没有画图,也没有照相,讲的如何会对?不可考据,我们只学原则,不失礼就可以了。
「必有寝衣,」
衣,衣服固然是衣,桌巾也称桌衣,被也称作衣。床,凡坐具都称为床,例如说禅床。
「必有寝衣」,所以凡盖覆的都叫做衣,裤也是衣的别名,为下衣。寝衣是被子,有注解说,小者为寝衣,大者为衾,实在说只要解释为被子就可以了。
「长一身有半。」
「长一身有半」,长,从前读如「身无长物」的长,音障,余的意思。从前人不使肉身见人,身有多长,盖的衣被就要有一个身子长,除此以外还要剩余出半个身子长来。
「狐貉之厚以居,」
「狐貉之厚以居」,居,有注解说是居家,有人说是坐。「皋(高)比(皮)」,教师所坐称为「皋比」。郑玄说:「在家以接宾客。」狐貉是用来铺坐,是成人坐的,或与宾客会面用的,年轻人不许用。从前年纪还没有到三十岁,天冷不许穿皮衣,三十岁以后才允许穿着羊皮,这与生理有关系。夏天衣穿得少,秋天入冬以后,不可急着加衣服,春天进入夏天,也不要急着脱衣。这是卫生之道。
「去丧无所不佩。」
「去丧无所不佩」,从前不是只有女子带环佩叮叮咚咚,男子也必须佩,普通都是佩玉。有丧事时,佩带的饰物都必须去掉,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才可以再带。
「非帷裳必杀之,」
「非帷裳必杀之」,参考注解,可以知道。帷裳,例如窗帘,可以较随便。一般的衣服要缝好,不要撒开。帷裳,今日之下不用这个,但是还有幔,挂在室内室外,都有不同。一切都有规矩,为什么如此?因为天地人一体,观看月令,就可以知道了。例如﹕今年冬天大雪,要食咸,因为北方属水。也可食苦瓜,因为水可以克火,不会伤身体。也可以食辣,因为金生水的原故。平常衣服必得缝得实在,至于丧服,何必讲究漂亮?
「羔裘玄冠不以吊,」
「羔裘玄冠不以吊」,丧礼主素,吉礼主玄,吉凶要异服。丧家,对于客人恭敬,所以用红毡给人拜﹔在讣文中,要用一个红的「闻」字,寄给对方。懂礼的人,就会指着这个而去除,使者便会为他撤去。又,大官吊丧行礼,必得摘去铃子﹔行礼完毕,到客厅,才可以安上。吾人处在现今之的时代,参加丧事,不要穿着红衣,表示同情。从前捣粮食必定唱和相歌,若对门邻居有丧事,那捣粮食的人也不相歌。如今则是放开收音机等等,这就不可说了。
「吉月必朝服而朝。」
「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正月初一,必上朝,各诸侯必得祭庙,必须穿着新衣上朝。穿朝服是恭敬对方,穿着好衣,甚至借衣服来穿,不是炫耀,而是恭敬对方。
【十.七】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417)
「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有明衣布」,祭祀为五礼之首,是吉礼。汉儒注﹕「布」,沐浴衣。「明衣」亲身衣,所以自洁清也,以布为之。以布为沐浴衣,像现今的毛巾,不要以肉身见人。一家人,也不能赤身肉体,夫妇二人是另一种说法。居室与居家,看京戏中,便可以知道了,绝没有嬉皮笑脸的。齐家治国,要先型于发妻,后教子女、兄弟,甚至还要讲究胎教。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变食是与平常所食不同。居必迁坐,坐处、寝处必定换地方。平时饮食住处尚且要规矩,何况是祭祀前的「齐」!斋时,不吃酒不吃肉,戒五辛;睡的地方,天子还有斋宫;要斋沐三日,思惟观想祭祀的祖先,这样才有感应。
变食,注解多主张是戒饮酒、食肉,也不食五荤。迁坐,寝是另外到寝宫,论语后录说:「齐日三举」,杀三次牲。这种注解不对,而且不取庄子说的「不饮酒,不茹荤」,这有门户之见。说文:「荤,臭菜,其气不洁」,荤菜尚且不吃,何况是食肉!
集解云:「改常馔,易常处。」
金鹗求古录礼说云:「古人将祭必斋,斋者,致精明以交鬼神也。故君子之斋,沐浴以洁其身,严肃以澄其心,不御内,不听乐,居必迁于外寝,服必明衣玄端,皆所以致其精明。而味之浊者足以乱我清明之气,亦并戒之。」所以酒、荤并肉都要戒。周官膳夫云:「王齐则不举(不杀生)。」举者,杀牲盛馔也。三牲之肉,三牲是牛羊豕,气味也浊,故一并要戒。
自从王莽窜改周易经文,便说是「王斋日三举」。
这个若要吾为你们详细说,就不止如而已此,等于是一部内经。内经的前头,都说病原,讲预防的法子。譬如﹕女子一有月信,就要讲究不用冷水洗。有孕,不食兔子肉,不看戏,不上庙等等。因心一入印象,胎儿也会随着变。所以马要想生得白马,交配时就要称它为白色﹔想得黑马,也是如此。所以子女相貌多和父母相似,从这也可以知道。懂得易经,才可以讲内经,有如示诸掌。古人,一部易经,就在手掌中,掐指一算,事情就知道了。邵康节等辈,就是深得易经的人。虽然知道如此,终究也被杀,也得死。若更神的,有神通,不必卜便知道,所以说「未卜先知」,因为去了迷惑烦恼,心如明镜一般,照得清清楚楚,如中庸所说﹕「至诚之道,可以先知也。」虽然具有神通,也不能了生死。必得于三细六粗、根本无明也断除了,那一切事情就算完毕,所以佛学的独步就在这里也。
【十.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417)
乡党是记载孔子的饮食起居动作,注解多考据而少议论,但是饮食起居必须合礼,只是与今日已经有所不同,例如所住的就是今昔不同了。其次必须讲卫生,人以不长病为原则。今昔有差异,所以很难讲。今天讲到吃,更麻烦,有公有私,尤其是以公家的斋戒更麻烦,那一种属斋戒也说不明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今日若选论语,选这一段就不行,因为今日之下还没有制订礼,与从前不合,讲考据是为着不错,今日讲论语是为了注重人格。
例如上次说「斋必变食」,以金鹗的求古录礼说较为妥当,对于你们自己看,有帮助,应该像佛法的八关斋,愈简单愈好。
从前朱注说,食不厌烦精细,愈好吃得愈好;「脍」,肉愈切得仔细愈好。这二句是指祭祀时,古注都用过心,但不一定全对,所以汉宋互有争议,群言扰乱而已,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从前是折衷于孔子,今日不知要折衷何许人?今日之下还有人,但是他们不愿意出头,连孔子也没办法,所以说「子欲居九夷」。
「食饐而餲,」
首句有注解说是四意,有注解说是二意,吾采取二意的说法。「食」、「鱼」是两件事,「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这二者不食。有人引齐论,但是吾是齐人,却未曾听闻如此说。济南从前为郯子旧的封地,后来被齐灭掉,所以济南是齐地。
这件事也不离斋。
饐,朱注说:「饭伤湿热」,饭湿不能吃,吃了受伤。又说,吃热受伤,那稀饭、火锅便都不能吃了吗?鱼馁,馁,坏了、败了,不能吃。依这个说法不但讲不通,若依这个说法,孔子的脾气太大了,我们招待不了,所以不采取这个说法。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所以知道孔子一定不如此讲究。
集解说,饐、餲都是有臭味,臭是气,味是尝,西菜重物质,中国菜讲性,例如药性赋说,有热性、冷性,阴性、阳性,这些性都看不见,但不是没有,例如姜是热性,黄莲的性最寒。再者讲味,讲气,味是吃在口中酸甜等,气是臊腥等闻于鼻的气,臭豆腐是臭味而气不臭,又如花香是闻的香,吃下去并不香。养气的菜都是取气,养血的便注重味。
「鱼馁而肉败,不食,」
食物的气与味有变化都不能吃,这一段是说五谷类,例如夏天晚上的稀饭,到第二天就变酸了,食了便不好。鱼坏曰馁,肉坏曰败,这是肉类,有变化就不能吃。
「色恶不食,」
「色恶不食」,颜色不对,变了颜色也不能吃。又,看的形色讨厌,也不吃。这是泛指饮食类,肉类、植物类等等都包括在肉。
「臭恶不食,」
「臭恶不食」,气味不好的也不吃,虽然还没有坏,但是气味浊恶也不吃。这不但对自己生长的自然植物不吃,连人作的菜也不吃。
中国菜讲色香味,如虾是白色,炒出后为粉红色,若不是如此,不是火候太过就是火候不及,这不能吃,不是择味,而是与卫生有关。从前的并盘有八种颜色,很美,而菜的本质,包括气味、火候、刀法都有,例如「爆炒腰穗外带汁」,爆炒时油要开到极处,一下去就起来,保持嫩腰的本质,穗是刀法,「外带汁」,外带汁蒜片炒酸菜,加上糖醋勾芡。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破是解剖,解释清楚。不是像现今的原子可以自己分析,佛法说有「七分之一」,可以把物质分到邻虚尘,又说在一芥子中转大法轮。
「色香味触法」,法是做菜的方法,色香味以外,火候到了,由声音就能知道,这必须内行。做菜这六条都有,可以参考礼记内则。
「糊饼烂面不伤人」,其实吃了也会伤人,例如吾吃面包会受伤,开药方,就要以糊面包为药引。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菜做得不到火候不能吃。又注解说,这东西不到时候不能吃,例如从前的菜都是按时候吃,今日是不到时候四时都吃。又有一种注解说,所做的东西过与不及都不吃,对人有害处。
这是对卫生上有关系,但是对礼有什么关系?「不时不食」,这有关系,一日三餐是中国定制的规矩,佛家有过午不食,也有过午而食的。有人说,第一餐要少,第二餐要饱,第三餐不吃也好;也有人说,第一餐饱,第二餐少,其余时间不吃零食。
祭祖、祭天在早朝,祭鬼在夕晚。祭有公私的差别,例如祭孔是公祭,在台中祭孔,公祭是台中主管祭,若在台北便是总统主祭。从前也是如此,县官虽小,孔家是公爵,官虽大,若在曲阜祭孔庙就应由县官主祭,济南就是巡抚主祭。今日台北是总统主祭,台中由市长主祭,这是公祭,三献享神以后的胙肉,主祭先吃。孔子说,我战则克,我祭则福,必须诚心,「饮福酒,受福胙」。
祭肉没有熟的,最多是半生半熟,回去以后祭肉要分给陪祭的,太宰的牛头、牛肩等给谁都有一定,主祭得牛头,没什么好吃。祭前一日行牲礼,先杀牛,要紧是先摆上香案,上香行礼,行牲者用刀一比划,仪式便完了,再杀。次日再祭,再分送给与祭者就已经是第三日了,春冬还可以,夏天秋天时肉容易败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有私下的祭品,例如吾去陪祭,也自备一分,但不能放在大殿,祭品不能多不能少,必须在殿外祭,祭完自己携带回去,这可以当日吃,若放坏了就不行,这是福胙,不吃不恭敬,必须先吃。
「割不正不食,」
论语上面的几篇多是孔子与诸弟子的对答,有因有果,可以揣测。乡党这一篇没人问,都是孔子的日常生活动作,对答的人虽然不懂孔子的话,但是能听对的话也能知个大概。历代注解互相争议,注解众说纷纭,不可听一家之辞。若有二家注解,又须会当判官,但是能判断的是清官还是昏官?谁能像子路的「片言折狱」?纵使有人说对了,但是谁是「证自证分」?
天下将兴,必有祯祥,天下将亡,必有妖孽,因为众生没有福报的缘故,若有福,妖便少。学佛无福,就只听波旬而不听佛的,三武灭法并不是三武,这必须学问到了才晓得。孔子六十而耳顺,一听便明白了,果真明白,一听就知道其中的错处。不可不读书,可是读了又添许多扰乱,你们自己分不出来,这是读书的难处。
乡党这一篇不讲也可以,因为饮食起居古今都有不同,现今用不上。但是不讲又不行,因为圣人即使是一句都能举一反三,否则记他的生活有什么用?记的人难道不知道,周代以后必定会改变制度吗?吾尚且知道将来一定变,何况是他们!而且孔子曾经明确的说,夏礼、殷礼孔子都能说得出来,不说的原因,是因为夏商他们的后人都不知、不信的缘故。三代尚且都有变化,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孔子只研究周礼就可以了,何必要研究三代的礼?有学问的人就用得着,没学问的人便用不着。
你们风雨无阻,冷热不辞的来听讲,吾讲的也不轻松。吾辞掉各学校的课,但是也不轻快,比以前预备负担更重,又没有钱领,吾是为什么?仍然是为了大家的身命、慧命缘故。你们辛苦来听,甚至有人还调职迁居,吾若不用心,良心如何安?拼命也必须干,而且依佛家说,命,永远也没有死的。你们听了以后必须念,到时不知何时就会忽然用到,别人不知道而已。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一段的说法就有若干种错误,朱注的错最大。朱子注说,肉切不正不食,其实割与切不同。汉儒不可轻视,佛经祖师的注解也是依着说文、尔雅,都有来历。昔日吾皈依印祖时,心中以为佛学是不如祖师,但是文学或许可以比一比,这几年印祖文钞看了几次,才知道印祖的文学真好。现今为预备灵山寺佛七、慎斋堂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