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5 18:49:54
|
只看该作者
有这么一段事情。从这个地方来看,至少他在念佛上已经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其它的功夫我们不晓得,至少他往生是取得了。他是从阿弥陀佛那里请假回来注经的,我们在他《正脉》序文里头看到这么一桩事情。他提出来的,他是以经来解经,就照《楞严经》里面的意思,「舍识用根」。他不赞成天台的三止三观,天台的三止三观没有离心意识,用的是意识心。而《楞严经》里面,「奢摩他、三摩、禅那」它不是用的心意识,它是离心意识。
从此以后,《楞严》才有新旧两大派的争执,旧派要守住他的老观念,新派觉得交光法师这一发明很有道理。圆瑛法师就是走的交光法师的路,你们看圆瑛法师的《讲义》。可是蕅益大师的《楞严文句》,他是走的保守的路线,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蕅益大师可以说也是宗教皆通的人,不晓得他对于《楞严经》为什么还要守住天台的老路子。我提出这桩事情,就是前年在香港往生的海仁老法师,他往生的时候也九十多岁,他在香港有楞严王之称,一生弘扬《楞严经》。他所取的就是蕅益大师的《楞严文句》。我也跟诸位说过,他大概有五、六个学生跟他学《楞严》的。跟他学《楞严》不但背经,要背批注,就是蕅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是连经带注都要会背。你要是不会背,他就不收你做学生;你要跟他学的话,先要把经、注统统都背会,他才肯收你。这是我们晚近看到,不管他是走的哪个路线,这种态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的,我们在其它的门下还没有见过这么严谨的教学。我现在要求同学们就至少要背经,批注我并不赞成,不赞成背批注,背经。因为再背批注,那真是就如同从前天台家的做法,容易被文字所转。尤其容易先入为主,免不了分别执着,这个很容易造成堵塞悟门的现象。所以我是不赞成背批注,我赞成背经。但是背经,我一再给诸位说,我们是用背诵的方法将三学三慧一次完成,决定走开悟的路子,不可以死在文句之中,我们走的是这个道路。前面交代的话我就讲到此地。
现在我们就看序分,序分里面,在一切经里面它的格局,都有「通序、别序」,或者叫「经后序、经前序」,也有叫「证信序、发起序」,名目很多。为什么会有这些名目?这些名目都有来源,这是研究教的人不可以不晓得。从「如是我闻至退坐一面」,这一段是通序,为什么说通序?一切经都有这样的字样,通于一切经。但是虽然讲通,通中有小别,有小的差别。为什么?像处所哪里不一样,这部经在灵鹫山讲的,有些在舍卫国讲的,处所不一样。还有说叹德也不相同,上首表法各经也不样,所以是大同小异。为什么这个序又叫做经后序?因为这些序文并不是佛说的,佛当年讲经并没有一升座,「如是我闻一时」,没有讲这些。这些字样是佛灭度之后,结集经的人把这一部经结集完了以后,再把这段话放在这前面,所以是一部经结集完成之后再加上的,就叫做经后序。也叫做证信序,证信序我们常常讲,在此地可以少说几句,是因为里面有说、听、时、处,记载得非常清楚,使后人能够相信,证明确实是诸大弟子结集如来当时所说的,所以称之为证信。
从「尔时世尊」到这一品的结束,这一大段是本经的别序。所谓别序是只限于本经才用得上,移到其它经典里面就用不上,所以它不能够通于一切经,这叫做别序。别序也叫经前序,它是叙说这一部经发起因缘,所以不能够移到别的经上去,在这一部经来说它要放在最前面,所以叫做经前序。诸位要记住,因为这个平常不大讲,经前序是指一部经的别序,经后序是指一部经的通序。在次序上来讲,通序在前,别序在后,就是经后序摆在第一,经前序摆在第二,然后才入经文,经文就是正宗分,就是正说,次序是这么样安排的。在没有说经之前,我们在经前序里头,就是别序里面,所见到的是六种瑞相发起,就是放光现瑞,是用这种方式来发起这次法会的,所以也叫做发起序。这是完全以事相来表法,引起正宗,所以它是正宗的先导。
通序里面有三点意思,第一个,我们说明建立的来由;第二个,我们说建立的意思;第三,解释经文。先说建立的因由,这在一切经的批注里面,如果批注要注得详细的话,一定都有。可是在一般讲经的时候,尤其是在这个时代讲经,由于大家平常工作都相当忙碌,尤其是对于大部经,总是趋向于精简,讲得愈简单愈好,愈简单当然省略的地方就太多了,就是语焉而不详,这在对外讲可以的。为什么?对外它是属于宣传的性质,是令众生起信,对佛法有个正确的认识,目的在此地。可是对内这样就不行,对内的目的是要叫我们自已修行证果,不是宣传,因此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深入经藏。这就是对内的讲法跟对外的讲法不相同的所在,我们一定要深入,我们要专攻。
现在我们就讲建立的理由,这个意思是说,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大比丘众多少人等,这些字样为什么摆在经的开端?龙树菩萨说过,就是造《大智度论》的那个人,《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造的。「如是我闻」这些事情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得详细,《大论》我们也读过,怕的是时间长了,虽然读过又忘掉了,这个地方我们只能说略略的提一提。世尊将要入灭的时候,诸位要晓得这示现的,阿难很难过,佛快要灭度了,阿难表现的是个凡夫,跟佛那么多年感情很深,看到佛灭度的时候心里面非常痛苦,那真是我们世俗所谓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他的同参道友阿[少/兔]楼驮告诉阿难说,你的责任是传持佛法的人,必须要节哀,不能够过于悲痛,佛灭度之后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怎么个做法赶快去请教。阿难这个时候心也乱,很痛苦,他说我现在想也想不出来,我应该去问什么事情?
阿[少/兔]楼驮就告诉他,他说有几桩事情必须要请教,佛陀不在了,咱们哪个来当老师?这个问题很重要。一个领袖一样,他要是走了之后,哪个是继承人?老师在的时候我们大家跟他,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们跟谁?彼此大家都是同学,你说哪个同学出来当老师,谁也不服谁,这是个大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佛在的时候大家都跟着佛,依佛而住,佛在哪里他们大家都跟到哪里,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佛陀。佛灭度之后这些人依靠谁?这个问题确实是很严重的问题。第三个,那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当中,里头也有些调皮捣蛋的,所以叫恶性比丘。佛在的时候,他们都怕佛,他们一调皮做错事情,佛把他们叫过来呵斥一顿、骂一顿,有的,属于六群比丘一类的,你们学戒都晓得。实际上那都是大菩萨,故意装得调皮捣蛋,不是真的,为什么?没有他们佛就不会定戒律了。他们故意装这样也犯过错,那样也造罪业,让佛制定戒律,戒律就这么来的,没有他们佛就没有戒律。所以这些统统是大菩萨。但是佛灭度之后,真的遇到这些顽皮的恶性比丘我们怎么处置?如何与他相处?这是第三桩大事。第四个大事就是佛灭度之后,我们必须要把佛一生给我们的教训,我们把它结集起来流传给后世,这就是结集经典。当结集经典,这经典前面应该要用些什么样的言词?阿[少/兔]楼驮就建议他这四点,叫阿难去请教。阿难请教世尊,世尊一一给他答复。
第一个,就是佛灭度之后,谁是我们老师?佛就没有指定人,佛指定的是「以戒为师」,佛所制定的戒律就是老师,如果我们守住戒律就跟老师在一样,以戒为师。佛不在的时候我们跟谁住?佛就跟我们讲「依四念处住」,依四念处住就跟佛住在一起没有两样。所以四念处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诸位要晓得,四念处是属于慧,是智慧观,在止观里面它是属于观,戒是属于止,有止有观。
第三个答复,就是恶性的比丘我们要如何与他相处?佛教给我们叫默摈,摈是摈弃他。用什么方式?用默,默的意思就是说大家不理他就好。他造他的恶,也不要去批评他,也不要去责备他,不理他就完,他做他的,我们做我们的,用这个方式。诸位想想,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孔老夫子教给我们的,对于这些恶人是敬而远之,敬而远之就是佛所教的默摈恶比丘。见面对你恭敬不理你,绝不是见了面礼貌也没有,一看到恶人瞪他一眼,这个什么?这人家就起反感,就结下怨仇,不是。见面的时候有礼貌、也有言谈,不跟他走一条路,不与他同事,这是「默摈恶性比丘」。可见得佛菩萨处世,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建立在大慈大悲的基础上,纵然看到恶性比丘,还是念念有感化之心,总希望叫他回头是岸。所以才用默摈,敬而远之,是用这个方法潜移默化教他回头,你看看这是慈悲至极!
第四个问题,就正是我们经上这一段经文,一切经的开头必须要安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若干等」,要安上这些话做为这部经的发起。凡是佛经一开端一定有如是我闻这几句话,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嘱咐。经上没有这几句话这决定不是佛经,既是佛经一定有这几句话。这是说「如是我闻」的来由。它的意思不外乎有三点,第一点是断疑,第二点是息争论,第三点是与外道经书有一个明显的辨别,这是指当时对印度来说。因为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法才传到中国来,在印度既然有一千年的教化,当然不得不慎重,而印度外道的势力是相当的庞大。第一我们讲「断疑」,佛灭度以后,诸天的天王礼请迦叶尊者,给迦叶尊者说,世尊灭度了,佛法建立的责任落在这些弟子当中,如何建立佛法?如何将佛法普遍的弘扬利益一切众生?当然大迦叶也不能自作主张,于是乎就把这些同学们集会在须弥山顶。这当然都是圣者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须弥山在哪里还不晓得,这都是些圣贤人。这些弟子们证得阿罗汉果,有神通的都来集会,迦叶尊者当众宣布。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主,这个民主最初可以说在佛教里头。
我们现在讲民主集会仪式,依照《民权初步》,讲集会这些程序。而在佛法里面它不叫《民权初步》,它也不叫会议规则,它叫羯磨,这是佛教的名词。所以佛教从世尊灭度之后,所实行的就是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是会议来解决,重要的案件通过的时候要白四通过,比我们世间的集会还要来得慎重。你看立法院重要的案子三读通过,在我们佛门里头重要的案件是四读通过,读第四遍没有人起来反对,这个才算通过。所以真正讲到要学习民主,也要到佛法里面来学习。真正是太可惜,我们佛法没有把这些好东西发扬光大。佛法在君主时代都能够发扬流传到今天,那民主时代应当更光辉才对,为什么?它本身是民主。如果说民主时代佛法没落了,这个真是天大的笑话。
第一次集会就是大迦叶召集的,在须弥山顶,迦叶尊者就宣布说,佛法如果要是灭了,众生就可怜。于是乎就要求这些人不要灭度,他们那些人生死自在,所以要求他们还留在这个世间,等到我们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这些经全部都结集完成之后,那随你,你不愿意住在这个世间,你要到他方世界你自由自在,随你们到哪去。现在这个工作没有完成大家都不要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责任。这些人听了大迦叶的话也很欢喜,于是都接受迦叶尊者的意见,就共同在一起结集经典,这就最著名的五百阿罗汉。当然五百是说一个整数,一定还有些零头,在佛经里面常常讲数目是讲整数的。这是最著名的五百阿罗汉在毕钵罗窟,第一次的结集,这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大概三、四个月的时候。
迦叶尊者在定中观察,同学当中烦恼没有尽的不能参加这个法会,这个烦恼是指见思烦恼,没有断干净的不可以参加。这一看大家都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尽,只有阿难尊者他似乎没断尽,所以就把阿难请出去了,你还有烦恼,你不应该跟我们在一起,请你出去。阿难这个时候很惭愧,就告诉他,他说我有能力断烦恼证阿罗汉果,因为做佛的侍者,所以就没有将烦恼断尽。迦叶尊者就说他的过失,说他有六种过失,一桩一桩的把他举出来。阿难自己也承认,他就离开了。迦叶尊者说,你再用几天功夫把烦恼断尽了你再来。于是乎他离开,毕钵罗窟的洞门就关起来。阿难就到第二天的晚上,他用功将残余的烦恼断尽了,这个时候证阿罗汉果,再去敲门。迦叶尊者就说了,他说你如果真正漏尽了,你神通具足,你可以从门有开钥匙的钥匙洞,你就从那里进来。像我们这个门,开钥匙有钥匙洞,你从那里进来,没有人给你开门。阿难尊者果然就从钥匙孔里进去了,再去礼拜大众。
迦叶尊者摩阿难的顶,给他说昨天我对你责备得很重,为什么原因?就是激发你赶快断烦恼证四果罗汉,你不要怪我。阿难当然也非常感激他,这在禅宗里头传法,诸位都晓得。禅宗第一代祖师是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传给阿难尊者,所以摩诃迦叶与阿难尊者也有师生的关系。佛陀在世他们虽然是同学,阿难并没有证果,阿难证果是在大迦叶的手上,所以有这么一个关系在。为什么迦叶尊者要逼着阿难这样做?那是因为阿难多闻第一,所以结集经典一定要请他来复讲。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他都能记得,一句不漏,所以要请他来担任复讲。大会的主席是迦叶尊者,但是主讲的人,就是复讲的人,是阿难,参加这个法会的是五百阿罗汉。
法会的谨严之程度,有一个人提出来反对,这个话我怀疑,这句话就不能够记录下来。不是像我们现在开会多数通过就行了,那个地方没有,有一个反对都不行。由此可知,这个经典结集的严谨。当时五百罗汉个个见思烦恼都断尽,听阿难复讲没有一句话反对的,这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可是经典到今天,给诸位说,没有当年那么纯了,为什么?有后人加进去的。还有翻译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见地不相同,翻译的文字、言语多少都有关系。今天我们读这个经不是像原本那么样的纯,已经掺杂不少东西进去。虽然有掺杂,可是还是有相当的纯度,这是我们要有自信的。那就是经典传到我们中国来,这些翻经的人,结集经的是四果罗汉,翻经的人差不多也都是三果圣人,这是我们中国人有福,有修有证来翻经,就不会有错误,相差悬殊就不大。
我们再看看今天外国人,他们翻的那些经,诸位想想,能看吗?那些英文本的佛经,翻经的人只懂得文字,不晓得境界。所以过去美国有些美国人学佛的,自己以为对佛学了解得很不错了,到台湾来访问。早年的时候我在台中,他们去拜访李老师,跟李老师谈的时候,这些外国人摇头,谈得很不投机,彼此观念上拉不拢来。于是李老师最后没有法子,就请教他几个法相名词,你解释我听听看。他随身带着英文本的佛学字典,李老师就问他一个普通的名词,实相,佛教里讲实相。他去查查了半天查出来,他的旁边一个翻译翻译出来,实相怎么讲?真实的外表,实是真实,相就是外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