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5 16:15:01
|
只看该作者
要回到这个本上来。而这段话对于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诲。为人父母,为人领导,为人老师,要在自己的德行当中下功夫去提升。但往往现在普遍的现象,都是去看孩子的问题、看下属的问题,没有好好提升自己就无法以德服人,最后要求人人家心里也不服。所以要把那些纷乱的思绪,回到修身、回到务本上就对了。不然那些烦恼不把它调伏,岁月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可能我们三年、五年之后还是原地在踏步都有可能。还是要君子务本重要。
昨天有跟大家谈到学习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习的内容,五伦八德为先。我们是比较没有根基的一代,一定要从扎根做起,扎五伦八德的根,这个根少说也要扎个三、五年跑不掉。真把根基扎好了,我们现在是一门深入扎根,扎根的实质是什么?对治习气,一定要把贪瞋痴慢疑能伏住,最好能断掉,那是最好。要伏得住,伏不住都还是被烦恼牵着走,自己都不自在,怎么去让人觉悟?我们的内容,上次也跟大家讲过了,德育故事是五伦八德的表演,这内容是相应的,不是另外再开一门其它的内容,有理论、有方法,德育故事是带表演。因为我们现在体悟的能力比较弱,讲道理,听归听,没有办法跟生活很快的结合起来,但透过故事比较容易体会。这个礼拜开始讲德育故事,大家准备好了没有?每听一个德育故事,这个德育故事人的精神、德行就要跟我们融在一起,这叫善学。真的这种心境,这些圣贤人冥冥当中都在庇荫我们。包含我们学一日常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是最重要的基础,我们学了这么多经典,具体落实就是守礼。生活的礼,处世待人的礼,五伦当中都是礼的呈现,从这个地方扎实的去落实就对了。
再来,学习的心态,我们就孔子还有这些圣哲人学习的态度,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刚刚跟大家在谈学习的内容是五伦八德,所以有一句格言就讲到,「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这些格言都提醒我们,学问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是学儒,不是儒学,学儒就是要克己。我们性情上有哪些偏私?比方烦、恼、怨、恨、怒,这个都是偏私。比方自私、虚伪、分别、傲慢,这个都是偏私。能不能调伏,这是学问。再来五伦当中跟人相处,跟家人、跟同事相处,家庭内的这些摩擦、不愉快,我们能不能包容?甚至于是家庭内的冲突,我们有没有德行去化解?很多人面对家庭的问题逃避,然后自己还在台上讲传统文化,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是什么?连第一关都还没过。什么是第一关?毋自欺。曾子在《大学》里面讲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自己的修身、自己的齐家是本,利益社会是末,不能侥幸,侥幸就是不老实,就是自欺。回回来能不能修身,能不能齐家?人净挑净拣,那是分别执着,不能安住当下。不能安住当下,那个心性提升不上去的,习气去不掉。
对经典不能打折扣,人对经典打折扣那是大傲慢,学不来。谦虚才能学习,尤其连面对圣贤的经典都不谦虚,那骨子里的傲慢太深了。虚其心,要受天下之善。我们求什么学问?修齐治平的学问。没别的,就是《大学》那段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本在哪?在格物,在修身!我们有没有真正在这个本上下功夫?《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不可能。可是多少在推广的人,现在根本就不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为什么?要不理不明白,要不虚荣心已经把他给障住了。我可以去利益人,我讲了很多人感动受益。自欺欺人,道德学问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现在大家听了得力,得力多久?没有真正干出来的功夫,讲的那些话只是让人一时激动而已,那不是实学,它摄受不了人心,它无法告诉人怎么修才是对的。就为了人家一点激动,我们就觉得,我们帮到人家了,那面对看事情深度太浅了。在《了凡四训》当中讲到一段很重要的话,「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个是能看得深远的人,他才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后世的影响是怎么样。我们只看到一时的这些小利益,感动。问题是,假如我们不照经典做,最后出状况了,家里失和,孩子没教好,所有天下人就看到,学传统文化的都是家庭不好好顾,变成这个样子,你说他还信不信传统文化?我们让人信传统文化是信一时,还是信一辈子?这些问题都不思考,我们到底被什么障住了?名义上在弘扬文化,实质上还是在搞名闻利养,还是在喜欢这些掌声,没法真正静下来看自己问题。
台湾最近发生一件事情,有一个演艺人员,知名度非常高,都在做公益,最后他的孩子犯罪被抓到监狱去了。到处在跟人讲道,最后儿子进监狱,他自己从今以后也没有在荧光幕上再出现了。流弊出来了。当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心里明白,不能犯同样的问题。但我们对于他做的好事我们还是肯定,评判一个人、一件事不可苛刻,做的我们还是肯定,但是那种流弊,对于我们自身来讲不能再出现。请问大家,大众现在的信心牢不牢固?大家都觉得,大家都在学,好!好跟坏是同时并存的,祸跟福是同时相倚的,我们可不要被一片形势大好,忘了本、忘了护念就不好了。现在大家学习传统文化,那都是算一开始的那种激动、感动,他还没化为一种理智的前进力量。他明理了,他才能理智。
孟子又有一句话提醒得很重要,「其进锐者,其退速」,一个人前进得愈快,很可能他退的也是愈快。传统文化的学习跟弘扬,不是靠激情可以办得到的,是要靠实践、靠智慧才能长久。为什么进得特别快?因为他是情感在带动,可是当他看到的情境是他不能接受的、他否定的,他一下就退得很快。比方说我们现在在弘扬文化,很多义工来了,义工来帮忙好事,问题是他也要学习,他是我们最近的人,我们要护念他。假如我们活动一直办,义工身心都受不了,最后都离开了,那我们这个弘扬有什么意义?我们把最近的忽略了。就好像家里人不关心,尽去讲课,这哪是经典的教诲?本末、主次要分清楚。什么是主?齐家是主,利益大众是次。你真正把家经营好,讲出来每一句都是真感情,好文章。家都没有好好的去尽本分,讲出来的统统只是文字,是经句而已,不是真正内心的感悟。要是实的,不能是虚的。
我们了解到学问要务本,学问要从当下对治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心境,我们要消得家庭内的嫌隙,这句话现在能不能做?你说我们现在到马来西亚来了,又不在家。家在哪?「四海之内皆兄弟」、「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一个人心愈平等,心胸愈宽大,珍惜这个因缘,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怎么来包容不同的人、体恤不同的人?放下自我,时时为别人着想,这个就是会用功。能为他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其实学问要上去没别的,一定要先把自私自利放下,都只想到自己,这个再怎么学也上不去。比方我们住在一起,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没有什么人事物不能包容的,人与人相处守六和敬就能和睦。我们看六和敬,可能有一半的学长都能把六和敬念出来,但是这几天来,我们跟所有的学长相处,心里有没有情绪?有,和敬就没了,那六和敬对我们只是知识,不是学问。我们到底是在学儒还是搞儒学,都从这些生活处世当中一看就明白,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明眼人。
第一个,「见和同解」。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同的?不能跟人相处,都要听我的,那是傲慢。听圣贤人的教诲,这是一个团体能不能凝聚最重要的一个心态。都依《弟子规》,都依经典来做。这个「和」字我们想到孟子给我们提醒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人和就是处众的功夫。跟人相处,这个功夫一定要有,没有这个功夫,想要利众,无有是处。你说我很有能力,跟人处不好,每天都添麻烦,那些能力很难长久利益团体。很可能一个团体就光处理我们常常跟人家摩擦冲突这些事,就不知道耗了团体多少时间。所以不能跟人相处,走到哪,两个字,添乱。对不起,今天都跟大家讲老实话。我们不忘初心,我们来传统文化做什么的?来弘扬,来行道的,不是来虚的,不是来每天活得不明不白,到底自己学得是进步还是退步搞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栽培人才,第一个要栽培的是自己,第一个要护念的是自己。首先扎根,调伏习气;再来处众,处众也叫开拓;扎根期,处众开拓期,才是发展,才能很好的去服务他人;最后自己的德才趋于成熟,这是成熟期。我们今天调伏不了自己的习气,我们还觉得我们自己可以带班,那这个就不知道是谁的逻辑了。我们上台去讲给别人听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学问?孔子也讲得很清楚,「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为什么能知新?因为那是真实去做的,自自然然有很多感悟可以供养给他人。
我们处在团体当中跟人不能和,一定是什么问题?第一阶段出问题了,习气没有去掉,傲慢没有去掉,脾气没有去掉,贪心没有去掉。为什么说贪心没有去掉?在家里很舒服,家里的人都顺我,这里的人不顺我,不高兴了。贪顺境,不顺己意就生烦恼,那还是贪。有时候这么讲可能有人又说,蔡老师你不知道,我的情况很特殊,你没有遇到这样,你福报大,你都没有经历过这些,你不能体会我的辛苦。我看我还得去多吃点苦,多经历一些。因为有一次,刚好一个妇女愁眉苦脸,我们有读古圣先贤这些经典,觉得人生可以过得很自在、很有意义,看她这么苦很不忍心。虽然不认识,很自然就跟她聊起来,聊着聊着,原来是夫妻的事情。讲着讲着她说,你讲得挺有道理的,慢慢那个眉头就开了。我愈讲愈起劲,她也听得挺高兴。差不多五分钟之后,她本来是这样,突然她说:你结婚没有?我说还没有。「哎呀,你不知道!」一句话,我前面讲的全白费了。告诉大家,我这一辈子没结婚,不代表我以前没结婚。每一个人这一辈子来要学的功课不一样,人家这一辈子功课还没做,是上辈子已经做完了,是不是?我是比喻,我不是说我做完了,还差得远。真的,人有时候厘不清这些问题,尽拿自己的长处去看别人的短处,「连这个都放不下,真是的,我一下就放下了。」问题是自己还有放不下的,可能自己放不下的人家放得下。所以还是要拿自己开刀最重要,不然精神都耗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我曾经在一个地方住了七个月,那个地方有很贪心的人,贪到什么程度?半夜都起来偷吃东西,那真的很厉害。还有一位朋友,我们住在一起,脾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有一次我们在那里谈话,谈着谈着他不高兴了,进去厨房把刀就拿出来了。有一个人跟他讲了不高兴,他真的就会动火,刀子就拿出来了。还有一个愚痴,觉得自己境界很高,自己最厉害,然后把他太太气得半死。一点本分都不尽,然后在那里装神弄鬼,愚痴。还有一个傲慢到,我在听师长讲经,他说你不要听了,都要放下。其实意思就是叫我听他的,不要听师长的,你看傲慢到这种程度。我都遇过,而且还跟他们睡在一起。能不能容?能不能看他们像圣贤、像佛,行不行?「人之初,性本善」,他有本善一定可以恢复;「苟不教,性乃迁」,那是染上的习气,本来没有的,没有的当然可以去掉。真正遇到这些境界,我们是不是用这种精神,这个经句在提醒自己处世?还是尊重他、信任他、帮助他,而对他没有指责、没有挑剔、没有对立?所以这个处众才能真正看出我们的心量,贪瞋痴慢能不能伏得住。所以六和敬里面才提醒我们,「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很重要的,自己要多熏习,知见才能保持正念;熏得不够,烦恼习气一下就上来。所以很重要精进,有时间读经、听经、学习,不打闲岔,见解才能时时跟圣贤人一样。人一打闲岔,其实我们观察自己,突然一个念头跑出去,要多久才拉回来?比方我们第一节课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我们吸收了多少?昨天第二节我们不是回放吗?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我们领受多少?还是第二次听的时候觉得,「刚刚有讲这句吗?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那就代表那一段时间去哪里了?到外层空间去了是吧?照说专注的时候,每一句应该都可以记在心上,假如学习是呈现一个用心去领受,基本上应该所有都有印象,但是听二次、听三次之后更深而已。假如听的时候觉得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过,那代表我们在听的时候还缺乏专注,容易分神。如何专注?没有别的,精进,下功夫。所以这个没有快捷方式,一定要多精进、多熏习。
再来,多分享。比方今天刚好你对这个经文的体悟很好,赶紧去跟室友分享,你提升了,同时也供养他们,然后大家的见解愈来愈一致。而且很有意思,比方一堂课下来,比方四个室友,讲的重点一不一样?不一样,可是四个都分享完之后,大家对同一堂课的深度、广度都不一样,分享彼此的喜悦、法喜,「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一日常规依《弟子规》来做,依《了凡四训》来做。而这个戒很重要的,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别人,多反省,多观照,戒和同修重要的心态。「身和同住」,大家住在一起,生活习惯都不同,都需要调整,所以要多包容、多体谅,有这样的心境才能跟人相处得好。多体谅,体谅到什么程度?走路都会体谅,讲话都会体谅。比方说我们出国,在五星级饭店常常会听到很多人讲话很大声,他就没体谅到别人。比方人有时候一高兴,就会如入无人之地,在饭店里面办讲座,听得高兴,「今天太高兴了!」结果那时候是晚上十一点半,还有很多客人,人家在睡觉。结果人家一打开门,谁在那里大吼大叫?一看,就是学传统文化的,你看牌子还吊着。这反效果了。学了之后表现在哪?就在这些细节当中。不是台上滔滔不绝,一下了台这些都注意不到,那不妥当。要多体谅,走路放轻,不要让其它的室友,可能在休息,被我们惊醒。包含生活作息,以不干扰室友为一个原则。比方你睡到三点醒过来了不想睡,洗个澡,唰唰!可能室友本身睡眠就不沉,比较浅,你可能让他就睡不着了,他又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总要在团体当中屈己成就人,给人方便。
其实在屈己的过程就是在放下自我,什么都好,只要能利益人就好,只要能利益人自己怎么委屈都没关系。练委屈好不好?好!很重要。为什么?这是必修科目,委曲求全学不到,弘扬文化走一半铁定添乱。师长已经给我们打预防针,告诉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