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 21:18:21
|
只看该作者
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狱中,洋铜沃其口。
这一首是讲乱酒罪报,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教人远离。食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为布施无畏者。至于圣教,于此则有权实,权则渐诱,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约实教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杀盗淫妄四戒,大众都不疑,唯对酒戒,以为软酒并不算什么过失,确实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预防的意思,是预防乱酒以后而破前四戒,所以软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经文初句说乱酒失态,二句说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后二句是讲果报在洋铜地狱。
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
这一首是讲总结破五戒的苦报。前二句说三途之苦,言不能尽;后二句说纵然三途罪满,再得人身,因为他的恶报习气尚未断尽,所以感应人中下贱贫穷的报应。感应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确可怕。学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后才能趋吉避凶。以上我们将破戒的后果讲完了。
经文第十页第四行第一句‘不杀得长寿’起,有四首是偈颂中第四段,说明守持五戒的福报。
四、五戒别果
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
这二句是讲不杀生的殊胜果报。我们都知道,凡是有血气之属,必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同礼,楞严经上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微命不伤,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养生,自然得长寿、康强、无病的果报。佛弟子不但戒杀,更积极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爱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间最懂得养生之道的,素食,实在是具足卫生(保卫生理健康)、卫性(保卫性情健康)、卫心(保卫心理健康),其无病、康强、长寿的果报,乃是必然的结果。我们如果希望得到无病、健康、长寿,就应该要培养平等慈心,戒杀、放生、吃长素。
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满。
这二句是不盗的善报。学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贫乐道,以清净智慧广行布施;财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戒经上说,他人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财物)、民众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逃税等等,皆为偷盗。偷盗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无有,纵使巧诈偷窃,必无所获。故古语说: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盗者能施,其果报必财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见财起盗心呢?
不淫香清净,身体鲜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则为大王。
这一首是讲不淫欲的殊胜果报,前二句说明不淫能感得身体香洁鲜明,色香远闻的意思。‘光影常奕奕’,光影就是风度、风采,也就是所谓的神气、精神。‘奕奕’是伟大的意思,此处是形容他的光采神气,别人是比不上的。‘上则为大王’,大王是人间国主,一国至尊,为人爵之中最高最上,这是说不淫的果报,所获得的福德,在人道中也可以感得王侯之尊。佛经中说,断身淫生欲界上三天(兜率天、他乐天、他化自在天),断心淫则生色、无色界,四禅天、四空天,是又可以解作上升天上而为天王的殊胜果报。
至诚不欺诈,为众所奉承。
这二句是讲不妄语的果报。佛为三界尊,为一切圣贤天人众生所奉事,役有别的,只是诚信耳。至诚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必深明一真之理,悟入一实相境界,而后能极至诚、不欺诈,就是无缘慈与同体大悲心。所以初学者,一定要从诚信下手,先修心地正大光明,事无不可告人者,此中具足真常法喜。后句意思是说,一个诚信不欺之人,必为大众所拥护,大众既然敬顺承事,则无事不办。佛子若效佛度生,必须先修诚信。
不醉后明了,德慧所尊敬。
这二句说不饮酒的善报。佛弟子‘愿得智慧真明了’,而不饮酒正是保持身心清净,定慧圆明,度化一切,而为道德、智慧之人,众所尊敬。下一首是讲五福临门的殊胜果报。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俦类,所生亿万倍,真谛甚分明。
五福就本经来讲(一)是长寿(二)是大富(三)清净,就是心无忧虑,身境安和。(四)是‘众奉’,也就是说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和拥护。(五)是德慧,五福之中,前四是福果,后一道德智慧是造福之因,能所相资,福慧日日增长,以至超出了世间,而与天人的福德等同类了。在佛法中,五戒是世间法福德的总因,十善业是诸天的福因,修戒善的因,必得福慧之果。‘所生亿万倍’,是说修因得果,生生世世,福寿无量无边。‘真谛’指五戒,戒因福果甚为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有三首偈是第五段,说明愚恶之人,疑佛所说罪福果报,疑圣教,是自生大障,所以称为根本烦恼之一。
五、疑罪福果
末世多恶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别道,罪深更逮冥。
这一首偈,是讲末法时期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对于佛菩萨所讲的事理因果,真谛分明,还是狐疑不信,其实,世间十恶之人,不信佛教,不入佛门,情有可谅;若出家为佛弟子,尚且不信因果,诈欺世人,破佛灭法,真是恶人中的大恶人也。在家不信五戒,狐疑因果感应的道理,以巧计偷心,求富贵长寿,岂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是枉用了心机。出家人不信韦天有护法之力,怀疑佛陀白毫之赐,多求利养,心不在道,又能成就什么呢?‘愚痴不别道’,愚是没有智慧,痴指迷惑不觉,愚痴之人不能明辨真妄、是非、善恶、利害的因果道理,以伪诈机巧心用事,真是罪上加罪,前途愈来愈黑暗了,所以阿难说‘罪深更逮冥’。
蔽圣毁正觉,死入大铁城,识神处其中,头上戴铁轮。
这一首是讲破坏佛教的弘扬,障碍他人修学,所感召的果报。无论是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应当时时检点自己身心,是不是有此心行?有没有蒙蔽自己良心,毁坏了自己的佛知见。关于这一点,确实是修行关键,必须像江味农居士所说,对于教义必求深解、圆解,而后才能悟入佛之知见,不然,如此过失,总是难免的。下三句说果报。
障蔽圣教,毁灭人天正觉眼目,断他法身慧命,是最极深重罪业,果报在无间地狱。‘死入大铁城,识神处其中,头上戴铁轮。’堕人地狱中的是自己的神识,神识就是世俗说的灵魂,头上还要戴一个火烧燃的大铁轮,这是他所感的果报。佛子应知,幻身无常,不过数十寒暑,何必五欲是求,六尘留恋,造诸罪业,感受无边恶报,智者不为也。佛陀常戒弟子,少欲知足,乐善好施,必以真正解脱大道予人,方尽弘扬普度之事,是决不敢以一己之私欲,而障碍圣教,获如此之重罪恶报也。下一偈是说地狱恶报的苦况。
求死不得死,须臾已变形,矛戟相毒刺,躯体恒残截。
第一句是指无间地狱中的命无间,二句说身形无间,三句说受苦无间,末后一句说时无间。于此四句偈中,就把地狱里面的苦况都说出来了,诸位如果想详细了解地狱的因缘果报,可以参考地藏本愿经,或楞严经,都有明细的讲解。
请看经文,下面六首,讲世间意的恶报,佛子不可不知。第一首是:
六、世意恶报
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问,祭祀伤不仁。
这一首是说世间意为诸恶业的原因。‘奈何’,是阿难尊者感叹之辞,为什么这个世间会是这样呢?众生皆违背正觉,邪知邪见,反而迷信鬼神,佛陀告诉我们,鬼神大约可分为四王天及鬼狱三道,皆不出六道轮回,知见不正,能力有限,见解多有错误,只可以加以恭敬,不可以信仰。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也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因此,佛弟子之于鬼神,应该像周安士先生,发慈悲心而度化之。后二句,说民间迷信习尚,‘解奏’,是自作罪业,求他赦免,岂知鬼神也没有特赦人罪的权力;如果不忏以往,不修将来,与事终究无益。佛说: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忏悔最重要的是,后不再造,孔子说:不二过。这样才能消灾免难,拜求鬼神是靠不住的。‘卜问’的用意,无非是为了想趋吉避凶,妄图儌幸免祸,非分得福,这些都是迷信,如果灾祸能够儌幸免除,福报能够非分得到,那世出世间的因果律就可以推翻了!‘祭祀伤不仁’,是指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杀生拜拜,杀生供献邪神之类,你想想,流他之血,害他之命,已经造作极恶之因,怎么会有好报应呢?不但自家造了重罪,就是接受供献的鬼神,也同样的增添罪过,所以血食鬼神命终多数皆堕地狱,如是事理,不可不知。‘不仁’是没有慈悲心。
死堕十八处,经历黑绳狱,八难为界首,得复人身难。
这一首是讲为世间意者,造诸恶业所感的地狱苦报。‘十八处’就是‘十八泥犁经’所说的十八重地狱,有刀山、沸沙、沸屎,以及寒冰、铁磨、烊铜等等,皆为根尘识不正之所现。这些还算是罪轻的报应,罪重的在根本无间、八寒、八热等大地狱中。经历黑绳狱,以黑绳量画其身,按量画寸寸刀锯之,就是所谓的凌迟处死的刑法,其惨痛是无法形容的,这是根本地狱刑罚的一种。‘八难为界首’,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的三途八难,意思是说,见佛闻法,有八种障碍,使人得不到见佛闻法的机缘。见佛闻法的好处,是可以获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良好机会。‘界首’界是差别的意思。全句意思就是讲,八难为种种差别因缘之首,使众生错过了见佛闻法,丧失一生解脱的机会,以致于堕落三途恶道,求出无期。人身之所以最贵者,便是容易解脱;如果一生之中,都遇不到解脱的机会,那又有什么可贵呢?因此,佛法中常叹人身难得,既得人身者,为什么不珍惜呢?
若时得为人,蛮狄无义理,痴骏无孔窍,跛躄哑不语,朦胧不达事,恶恶相牵拘。
这六句经文是讲,在地狱中罪报受满了以后,再转生到人道来,虽然是又再得人身,奈何恶习因缘多,所以常逢灾难。佛法中说,六道众生八识田中,善恶种子皆有,投生之时,力量强者先牵。我们一天之中,试问问自己,曾有几个念头作佛、作菩萨?有几念度众生?有几念利国利民、几念是非、几念贪嗔?是佛念强耶?善念强耶?恶念强耶?若一口气不来,往那里去?还不明白吗!习气可畏亦可爱,不可不慎!经文前二句是说,虽得人身,但是投生在文化落后,没有开化的边地蛮荒地方,在这种地方生活的人,没有好教育,不明人道义理。后四句说罪报灾难。‘痴騃无孔窍’,痴是愚痴,騃是痴呆,这个字应该是‘騃’字,经文中是‘骏’字,‘痴骏’讲不通,所以‘骏’字是个错字,应该是‘騃’字。‘騃’字是‘马’字边,右面一个语助词的‘矣’字。论语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矣字。‘无孔窍’是说五官不全,天生残缺,或者解释作痴呆、麻木不仁,于义亦通。一只脚残废了叫做跛,双脚都残废的叫做躄;不能说话的叫哑不语。朦胧是糊涂的意思,迷迷糊糊不能通达一切事理,这样的人,心思迷惑颠倒,当然又会造业受报。所以说,恶恶相牵拘,恶因牵恶果,恶果又作恶因。当知愚痴是根本烦恼三毒之一,痴者必迷,迷者必定乱作妄为,胡作妄为之人,一定不喜欢善言善事,这就是不明是非道理,道理不明就无法劝他为善,他们一举一动,只知自私自利,所以既受恶报,复造恶因,如绳锁牵拘,不能解脱,实在可痛。
以上讲到阿难谏颂中的第六段,为世间意所感召得的恶报。经文有六首偈,分为五节:(一)一首,说明世间意是众恶之因。(二)一首,说明地狱果报种种苦刑。(三)一首半(六句),是说明地狱报满,再转人道,以恶报习气未能除尽,故有先天六根不具,或生边地遭遇种种灾难。(四)一首半(六句),是说地狱报满,生到畜生道受苦之状。(五)有一首,总结三难。
展转众徒聚,禽兽六畜形,为人所屠割,剥皮视其喉,归偿宿怨对,以肉给还人。
这六句颂是讲那些为世间意者,于地狱果报受满之后,又为积习相牵而生到畜类之中。佛陀在一切经中,时常教诫我们:食欲荐饿鬼道的业因,嗔恚嫉妒争斗是地狱业因,愚痴不别善恶是非者畜生前因。的确,为世间意,必是愚痴迷信陋执之人,则畜生之报,机会必多,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气味相投也。即善不近恶,恶不近善,愚迷习气自然交感畜生众徒聚的恶报。‘禽兽六畜形’,禽兽二字,总指畜道,六畜则单指为人所畜养的家畜,左传所谓的牛、羊、马、犬、鸡、猪为六畜。凡是六畜,必为人充食,而受人屠割。剥皮视其喉,看眷刀之所割处,此句是描述被屠杀时的情况,诘其因果根源,还是要归结到怨仇,或是前生欠债的报偿宿怨对,而以自己的血肉给还人;正是所谓今生吃他八两,来世还他半斤,明眼人见之,所怜悯者也。讲到恩仇报复,有可思议者,有不可思议者,知其恩怨而报复的,是可思可议者;不知其恩怨,但是过去生中,也就是说前世有善恶缘者,彼此有前生之善缘,必定是一见如故;若是前世有怨仇,则见之生厌。此类经验,实人皆有之,不但于人,即使是处所,也有初至若故居者,足证佛说三世因果不虚。但杀业之报,有早有迟,因缘遇会,不问天仙人鬼,总无逃脱。假令末来之世,杀生的人,生在人道中,被杀者生在畜生道中,则有蛇伤、狗咬、虎吃等事;或杀生的人生为良民,被杀者生为官吏,如是则有牢狱、枷锁、枉死诸事,实在不胜枚举。世人迷惑,一遇患难,就怨天尤人,而不知事无大小皆各有其因果在也。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请看下文:总结三难。
无道堕恶道,求脱甚为难。人身既难得,佛经难得闻。
就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伦常八德是为世间大道;在佛法,则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为人天大道。如果丧失了大道,必定要堕恶道。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一经堕落恶道,求出无期,想脱离恶道,实在是很不容易,此是第一难。‘人身既难得’,佛陀在一切经中,一再告诉我们说:人身难得,曾就神识投胎的机会比喻说;又以数量、时劫等种种比喻来说明此事,人身诚非易得。且六道中以人身最为可贵,其可贵处是在人身容易闻法,容易修道;天道虽好,但是天上乐多苦少,反而不容易接受佛陀教育,以致丧失了破迷开悟的大好机会。因此,佛弟子决不以生天为重。再讲三途生活环境太苦了,积习愚迷陋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