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31 19:33:50
|
只看该作者
删掉几句意思还没变,多加几句也不要紧,也能讲得通,这就不行。所以古人的文章做到真的叫你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佛经是这样的。
摄是摄受,摄受就好像磁铁它有吸引力,它有这个力量,佛经有这个力量。世间的好文章也有这个力量,就是我们讲的看了一遍还想看,它就有吸引力。看一遍之后不想再看,这个力量就没有了,这摄之一字就没有。可是摄受力量强弱不同,世界名著、好的小说,值得看十遍,但是二十遍绝对没有兴趣了,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大。如果从前念书,《四书》来比比、古文来比比,这些文学作品比不上。《四书》、古文读几百遍还有味道,他从小学开始念,念到胡须白了,他念得还是津津有味,那个摄受力量强。所以文章的价值要从这个地方看。佛经的摄受力量不可思议,从我们初发心,像我们学这部《金刚经》,我们这初学是从《金刚经》入手,一直到成佛《金刚经》味道还是那么浓厚,这个摄受的能力是无有穷尽的。原因在哪里?它从心性里头流出来的,心性不可思议,所以经义不可思议,道理在此地。我们现在接触佛经,看个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好像没有这个能力,那什么原因?根本没懂,根本就不了解。如果你要是看懂了,愈看愈有味道,每念一遍都有新的意思,所以才喜欢念,才欲罢不能。如果只有一个意思,怎么能念得下去?这是摄受的一种力量。
下面第二大段「显体」,体是讲的性质,这个体是讲经之体,它不是讲性体,也就是说这部经理论的依据,佛是根据什么说出来的。如果我们知道佛说经典理论的根据,我们对他所说的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心,知道佛不是随便说的,佛不是假设的,不是理想的,不是在那里推断的,因为那都未必真实。所以他要告诉我们,佛说经理论的依据。
「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这句话涵盖了所有的大乘佛法,佛这大乘佛法从哪里说出来的?是诸法实相。这个没有话说了。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佛就怎么说。可见得这不是佛的理想,不是佛的学说,他只不过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而已。「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我们要明白这桩事情,你对于大乘佛法是非研究不可。为什么?跟我们的关系太大了,它不是说别的,就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生活环境,你说这个多重要,还有哪桩事情比这桩事情更重要!佛法不能不学。学佛为什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真正认识明了了,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对于你自己、对于你自己生活环境完全不了解,就叫做凡夫,凡夫在迷,迷的什么?迷的自己,迷的你现前生活环境。这是说的总原则、总纲领。大乘经有很多,总的是诸法实相。别的,还有别义,一切大乘经里面,所谓叫大同小异,在实相里头某一个部门特别发挥、特别详细介绍。
「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前面这第一段是所有一切大乘经,第二小段是专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的经体是什么?这是诸法实相里头的别义,智者大师说的。智者大师有《金刚经》的批注,这是天台宗的大德,是为后人所尊敬的。到今天我们中国人对智者大师的恭敬不如日本人,日本人对于智者、善导奉之如佛,他们对这两位大德非常尊敬。智者大师在他注子里头用本经的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这个为经体,就是这部经的理论、演说的根据,这句话我们留到后面经文再详细的说。为什么见到一切诸相非相就见如来了?见如来就是见本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我们修行有没有见性?如果《金刚经》的意思明白了,你自己就很清楚自己有没有见性,就用这句经文,这就是个标准,来检点自己。如果自己见到一切诸相非相,那你就见性;如果你看到一切诸相还是相,你没见性。《金刚经》虽然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字字句句都可以用来检点自己的功夫,可以用它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为观照的根据。
「江味农居士以生实相为体」,「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看他们两个人看法不太一样。虽然不一样,殊途同归,到后来都归在一个方向、归在一个目标上,都是见性。实相就是真如本性,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实相现前,跟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说的言词不一样,意思、境界相同。
「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这个字在《金刚经》里面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对于这个字的含义先要搞清楚,到以后读到经文就容易了解。这个非它真正的意思是心里面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种执着,这个叫非。不是说外面这一切境界相没有,不是的,外面境界相都在,森罗万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非是心里面干干净净,就是一尘不染,我们大乘法里头常讲「不落印象」。我们现在很糟糕的,见色闻声就落个印象,印象是什么?污染。天天接触外面境界,印象不断加深,所以印象很深,那个不得了,印象很深就是业障很深。诸佛菩萨他们高明之处,他不落印象,这是在一般大乘法里面讲的,特别是法相唯识,法相唯识,《金刚经》也没有办法离开它的原理,唯识家修行他的大原则,转识成智。
识怎么转法?转八识成四智。八识,阿赖耶识没有法子转,阿赖耶识在哪里找也找不到,你怎么转法?前五识也没有办法转,这八五叫果地上转,你证了果自然就转。所以在因地上修行就是六七,就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只要转这两个,那就附带的都转了。第六识的作用是什么?是分别,第七识的作用是执着,《金刚经》教我们离分别执着,离分别就是转第六识,离执着就是转第七识。般若跟法相讲的名词术语不一样,还是一桩事情,我们见色闻声不分别、不执着就转过来,这是功夫。这不分别了,遇到张三不分别,张三、李四给混在一起,那还行吗?这个世界秩序不就大乱了?在处事待人接物有分别、有执着,但是那个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心里头确实没有,事上有。事上是你分别,我依你的分别而分别,你叫这是卡片,我也说它是卡片,我没有执着它是卡片,也没有分别,你叫它,我随你来叫,菩萨是这样的。
菩萨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万法平等,万法一如,但是在事相上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说「佛法不坏世间法」,你怎么分别,我跟着你分别;你怎么执着,我随顺你执着,那是随顺表面的,心里面确实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非是这个意思。心里头真的没有,事上是样样都不错。所以无论对一切有、对空,或者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四句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到最后连非也不立,心才干净。心里头常想我一切都不分别,我一切都不执着,他有没有分别?有分别,他有一个我一切都不分别、我一切都不执着,他执着这个,还是没离开。真正离开得干净,那个分别执着的观念都没有。
「诸法实相,本来如是」,佛为什么教我们这么做?因为这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大乘法说得多、说得仔细。其实佛法没到中国来之前,老子也有这个观念,你看老子《道德经》一翻开头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跟这意思一样。可见得老子心地很清净,也是一尘不染,跟佛这个境界很接近,都是一法不立,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所以把这个境界勉强给它建立一个名词叫做实相。你可不能执着真的有个实相,那你又坏了,你又分别实相,又执着实相,这又错了。佛的这些名词术语都是为了传达这个意见,启发你的智能,而设立的一些工具,都不能把它当作真实的。从这个地方去领悟,领悟之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才能真正懂得诸法实相,这是真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环境。
「离即不取之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这接着生实相,生是什么意思?这一小段就是解释。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要离一切相。离不是不要,不要也错了,而且是大错。为什么?因为所有一切相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不要不是性也没有了?哪有这个道理!有体一定有用,一定显相,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要紧的是你不能去执着,执着就错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的果报,那世间帝王比不上;你们大家念《无量寿经》,看西方极乐世界众宝庄严,那都是相,佛都在那里享受,我们往生了也照样享受。要紧的是心里头不要去执着它,不要去分别它、不要去执着它,就对了,性与相不碍事。《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性是理,相是事,不妨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大自在。凡夫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障碍?障碍都是起源于分别执着,一念分别慢慢扩展就变成所知障,执着这再一增长就变成烦恼障。所以如果你一切不分别,你一切都明了,智慧现前;你一切都不执着,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烦恼断掉了。所以要知道,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分别执着来的。
佛在这个经上就是教我们要离分别执着,离分别就是不取的意思,不取就是不着,不执着。不取于相,不是不要相,不是不用这个相,一样的用它,心里头不执着,那就用得很舒服、用得很自在。如如不动,所以他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这种境界无以名之,没有法子叫它,就给它起个名字叫生,生实相。可见得生是这个意思,生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叫生。也就是实相现前,般若智慧现前,你心清净的时候,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正如惠能大师在黄梅第一次见五祖,他说了一句话,很值得我们警惕的,他跟五祖说,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了不起!我们今天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生烦恼,他生智慧。这就说明他对于一切法能够放得下,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我们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顺着自己意思就起贪爱,烦恼现前;不顺自己意思就瞋恚,贪瞋痴慢就生起来,生这个东西。人家生智慧,生智慧就生清净心、生明了心,一切都明了。
「文字诠此实相」,文字是经典,经典的内容就说明这个真相。「观照、观此实相」,观照就是生活,大乘佛法用一个观做代表,用这个字做代表。观照就是观察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叫观。所以这观不一定是用在眼根上,耳听也叫观,身体接触,乃至于意所思想,都叫做观。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观照功夫怎么用?就是前面这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叫观照,那叫自性起用。我们眼看外面看得清清楚楚,不分别也清清楚楚,就是要保持永远不分别,别人来问,随他的分别而分别。人家没有问的时候根本没有分别,问的时候也没有分别,这样我们的生活有体有用,活活泼泼,这得大自在,真正解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叫用功。这都是从原理原则上说,它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包括了无量法门。
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所选择的是持名念佛,我们采取这个法门。念佛的时候要知道万缘放下,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那个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在日常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做得很美满,样样都做得非常好,给一般人做个好榜样。他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他心清净,他生智慧;人家心不清净,生烦恼,他当然就做不好了。心清净,精神饱满,他不疲不厌;心不清净,有烦恼,那个身体很容易疲倦。自然就比别人做得好了,这叫观照。所以观照是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观此实相,我们的生活跟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应,我们生活是在实相当中。一切众生迷惑颠倒,生活在虚妄之中,那不能比,一个生活将来成佛,一个生活搞六道轮回,哪里会相同?「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显现什么?显现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到彼岸矣」,这个到彼岸是生死了了,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生死没有了,这就到彼岸。实相般若,真心、真如本性,显露出来了,这就是到彼岸了。
「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这经题上的「金刚」,特别比喻这部经典,经典是文字,依照这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的人,那就是观照。我们念佛也必须要用这个功夫,我们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用这个功夫来念佛的话,一定可以得到的。这是把它比喻作金刚。「以其能离一切诸相」,这个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自然就很愿意离开,很愿意舍弃。这一舍弃,一身的轻松愉快,一丝毫的负担都没有了,那是真的快乐、真的自在,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这是说明这部经典的功德,这个经典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减少烦恼,而明了自己跟自己生活的真相。佛是根据这些理论事实所说的这部经,所以你要是了解,你对这个经典就生欢喜心,你也就能信得过,他不是随便说的。
下面一段「明宗」,明宗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经体虽然明白了,经体重要,是我们想得到的,怎么得到?一定要有方法。所以说「宗者修也」,修是修正的意思,因为我们生活犯的错误太多了,要把许多的错误修正过来,修是修正。错误的根源是在心,大乘的修行叫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地,把心地里面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想法、看法修正了,你的做法、讲法自然就正。如果从枝叶上下手,从做法上、从说法上,你的心里头未必真正能够离开一切虚妄,那还是不能成就。所以大乘跟小乘不一样地方,大乘是从心地上下手。「经义之主体虽显」,前面一段是显这个经义的主体。「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如果我们要不能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的话,行是行为,是错误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不在这上用功,没有法子,经上讲的真实的境界你决定得不到。换句话说,你决定得不到像诸佛菩萨那样幸福美满的生活,你得不到。由此可知,修重要!
读经闻法,读经是讲读诵,闻法是听经,必以如说修行为主,我读经闻法目的是在此地;如果读经闻法跟自己的行为脱了节,那个没用处的。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偏偏在污染;佛教我们离一切相,我们偏偏执着一切相,这没用处,你听得再多、读得再多也没用处。我们常常看到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现在人读书万遍那其义也不见,什么原因?没有如说修行。古人为什么千遍其义自见?如说修行,他一千遍念下来心真的定了。我们今天念一万遍还胡思乱想,那有什么法子?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不肯放下,坚固的执着,死了也忘不掉,你说这怎么得了?这叫业障,这业障深重。佛菩萨劝我们,统统把它放下、把它丢掉,不要放在心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