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8 12:39:56
|
只看该作者
炳然齐现华严十三之一也谓微细相容安立门若尔与彼何别耶答彼是德相法尔如是今经观成一念顿具耳。
[经因何染污迷闷不入]
前章三观既成似不当如此设问今约观未成者问之例如法界观成之后刚藏所难耳。
[经一切众生妄想执有我人等]
即权教及实教地前若依疏云生盲之喻即邪定聚众生问疏云未曾悟故前章纵未观先开解岂曰未悟耶答先曾开解未证悟故又若约所问末世众生即未解悟者若邪定聚众生亦未解悟者。
[疏迷识境]
即六七识中惑谓六七识执第八识为内自我故金刚四相皆情识所计故云迷识境即地前机今是登地机所迷智境具如前说(三末)。
[我所度]
彼论云我所取然所取者即取于所度也。
[疏总当二乘宗中生灭四谛]
二乘宗通大小乘小乘即生灭四谛大乘即无生四谛等已见前文(四中)。
[二乘]
者此是牒疏者字上缺一宗字大钞有之。
[注业烦恼]
谓业障与烦恼障名集即世间之因逼迫名苦即世间之果。
[经由有无始本起无明]
问我执即中间二粗何故指根本无明耶答有二意一此上根凡夫我执未断故于此断之此四相亦即法义我除此四相即除二我同论生相已尽又亦同彼渐教登地如云罗汉未晓故知非止中间二粗也。
[经为憎爱心养无明故]
问此是凡夫境界与法执何相预乎答今取憎爱熏无明故由是为障道也。
[尘沙无明]
问尘沙无明是事惑今是理障何得与彼是同耶答不取所障但取能执无明之体是同故。
[通于有情事]
大钞云通于有情无情然取文义备如大钞云事境通有情义亦不缺。
[经心所证者]
问既迷智境何不云智慧所证者答智无分别故能所无二今云心者以有分别未忘能所故问此是何心耶答大疏云心者谓第七识所证者即第八见分一切众生任运执为内自我故此相难可自见约事证知(云云)。
[第三能所俱泯矣]
行愿钞二云二明能所无二者即法性宗证道谓大乘终教也三能所俱泯者即大乘教中证道谓即体之用故涅槃即觉所泯也即用之体故觉即涅槃能泯也今既证得涅槃不忘能所即是我相谓无明妄我以妄见有涅槃所证故非法身真我。
[即妄见有涅槃等]
即字误也大钞用既字。
[疏除能悟之累]
除字误也有本即余字然文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疏云同前非也]
谓超过证者虽绝所证之过尚余能悟之累故云人相也尔则余字为正。
[疏不取能所故]
大疏云圆悟者不取能所然此正释圆悟二字当于圆悟之下注之今注差误也。
[疏谓前二相]
前字上脱一了字大疏有之。
[经非彼我故]
大疏先双释彼我云此显于自于彼次单释云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今疏先单释已后双释云又显于自于彼然今疏云又显大疏云此显有谓大疏误者今谓不然大疏当云此显今疏当云又显单双所释前后异故。
[经若心照见一切觉者]
疏云通二若大疏云能觉所觉谓心照是自然业智即能觉一切觉者即所觉今疏略彼义亦不释。
[疏正同华严多劫六度不名菩萨]
在华严则通拣前四并属三乘显二宗差别何者此菩萨在华严为假名在彼三乘为真实复古谓探玄云假名菩萨者但依权教修行未到一乘实行也非约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则不能分二宗差别矣然今云正同华严者如前云是圆别故谓同彼通拣前四何者圆顿合论顿即圆故。
[经认一切我]
谓四相是也又于一切有为无为之法认之皆是我故。
[疏犹此贫穷]
犹子误也大疏云由此。
[经有我爱者]
我是俱生种子爱是俱生现行然此虽非五欲之爱所爱之心无别五欲之爱者是生死根本故。
[经以己微证为自清净]
错认解悟为实证故若实证者必无我无我即无瞋喜今既赞喜谤瞋知非实证既非实证我未尽故然不闲圣教者错认解悟以为证悟将谓到家自误误人者多矣。
[经赞喜谤瞋]
问瞋喜是粗惑今云存我即是细惑何故用此耶答约事验我其犹因苗识根因粗发现明知细者犹在第八识至根身为自内我微细不可知经意由赞喜谤瞋得藏识我执坚强故云我相坚执潜伏藏识问前云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今何云藏识坚执耶答约始教定分八识之别故云是第七所执今则不然即藏识中微细惑故是第八坚执又第七即第八之用体无别故所言微细者即俱生种子。
[外执器界]
大钝云外变器界义虽俱通外变为正。
[钝根者亦有闻思二慧]
对前普眼观门所被上根次即钝根钝根即别明观行之机于中复分利钝利者威德净慧章三观功成修慧已发钝者此净业章已去方起观行修慧方发。
[改首换面]
大钞云改号换面。
[经末世众生不了四相]
四相乃观行之障何故云末世邪答由根机渐劣在观不了便同末世又不妨兼通世修行众生。
[疏纵令信解法门]
此即随相信钞云未能称实信故谓约信解言教也问今论行人已历前章正说观行之病何不云悟解耶答疏主且约今时随相信心对真证说彼犯重此无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根本戒中大妄语彼是业道故犯重此是惑道故累于悟解于戒则无犯。
[玄义章十五门]
(三实章同卷)只有十门多却五字。
[经末世众生无令求悟唯益多闻]
不了自心广学义解唯益多闻心既不通我见增长便同末世此即观行中障。
[疏云唯宗名数]
者钞云且据相宗人也以经云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意顺此故。
[疏断惑成因]
无惑之惑不妨无断而断(无位之位可例此知之宁一向无位耶)。
[疏根本烦恼中三]
本颂云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是为根本六也爱即贪摄非其六数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于有者谓后有即异熟三有果也有具者即中有并烦恼业及器世间等是三有具故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于苦者即三苦爱其乐受乖离瞋亦依之生故苦具者一切有漏无漏法但能生苦者皆是苦具然无漏不顺苦具者具如大钞(二十一)。
[经求善知识]
免成邪见之过亦是起后二章故普觉所问求何等人依何等法同前刚藏章云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弥勒便蹑迹而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七慢九慢]
已见三中九慢如大钞二十四小随烦恼有十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憍中随烦恼有二谓无惭无愧此二遍不善故名中大随烦恼有八谓失正念不正知放逸掉举惛沉散乱不信懈怠此八遍于染心故云大谓大随是根本之等流中小是根本之差别分位共为二十。
[疏刹是世界]
然刹者具云刹摩此云土田世界之谓也。
[经快说禅病]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是也远取前章约相三观别说者奢摩佗是上即定之初门三摩钵提是观即慧之初门禅那云静虑定慧均等若通而言之三种皆禅三种皆观三种偏修或功行不成者即是禅病。
[经除去何病]
除去(并作去声)除亦平声。
[经将发大心]
前已发心今又云者即举前发心之时求善知识心无憍慢故云将发。
[香城敲骨]
大品般若云菩萨多波仑(此云常啼)菩萨欲求般若不惜身命空中有声汝但东行莫惮劳苦即当得闻菩萨念言令我东行何时何处当闻般若即住啼泣经于七日空中有佛语云从此东方五百由旬有城名寻香彼有菩萨名昙无竭(此云法尚亦云法勇)宣说般若常啼欲见法勇自念贫乏何以供养遂欲卖身中路有城而帝释化为婆罗门云我欲祀天须人血肉骨髓汝可与之当酬汝直常啼遂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复敲骨出髓有长者女搂上遥见遂问其故供给所须许共同往时帝释复天身云我相试汝欲求何愿云我欲求无上菩提释言非我所能遂令其身还复如故常啼既至彼城(云云)演义(二十三)。
[镜枭]
西汉郊祀志云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注云枭恶逆之鸟令神仙之帝食恶逆之物使天下为逆者破灭无有遗育也以枭食母故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也破镜兽名食父如貙虎眼黄帝欲绝其类故使百吏祠皆用之楞严经七云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疏云冤对相仇连环不止托至亲之父子发至怨之杀害岂不怪哉又说文云枭不孝鸟也列宿(音秀)中有星名枭(音憍)辰谓倒食也。
[注求不得]
求字误也大钞云永不得文云。
[非长无边际]
然长即永也。
[空而无过]
无过误也大钞云无碍。
[竉臣献奇果]
史书云惠帝三子弥子瑕初窃马剩归供母帝闻之谓孝矣又于园中窃一桃尝之觉美遂绝一半献之帝亦嘉其诚后因事怒之以窃马剩献残桃而及罪之。
[中私]
中字误也大钞云衷私。
[唯见他恳切]
唯见误也大钞云虽见。
[经应离四病]
前章四相是俱生微细惑即入道之病障于内证此是修行之病障于外行故不同也。
[疏此病从前幻观中来]
幻观成就者即无此病良由钝根观未成者故有斯病疏结云失彼文意成此作病。
[疏积上聚沙]
上字误也即是土字彼经渐中极畅会权归实方说此经今经创初入道顿了觉性本圆所作无不相应圆觉渐顿斯见矣。
[看经即见不得引]
得字大钞待字(皆误应作备字)。
[甘脆]
脆字即肥字。
[降杀]
(所介切)周礼注云杀衰小也。
[下怨中乐中怨上乐]
七品行慈降杀七等前三如钞一云上亲上乐中亲中乐下亲下乐二云中亲上乐下亲中乐不怨不亲下乐三云下亲上乐不怨不亲中乐下怨下乐四云不怨不亲上乐下怨中乐中怨下乐钞云。
[中怨上乐]
误也五云下怨上乐中怨中乐上怨下乐六云中怨上乐上怨中乐七云上怨上乐言七品者谓上中下亲不怨不亲下中上怨也第一品亲以上乐奉之颇易第七品上怨以上乐奉之甚难非菩萨身心不能行也然约怨亲言之故云降杀一等约与乐之行言之后后胜于前前以后后难行故。
[若以即时之心犹是宿习之性]
宿习之性者恶习纯熟故忘己济物之行即时难行。
[经应当发心]
诸病既除次令发心者亦由弥勒章先断爱根方说悲智。
[疏入于无余涅槃各随宗故]
彼是三乘宗故无余涅槃唯拣二乘灰断之余今是顿宗超于权渐。
钞十二 大钞二十五
[大树之下坐禅]
大钞云坐草今云坐禅义虽可通经云大子坐菩提树下将成正觉吉祥童子施软草如来坐已成正觉尔则坐草为正。
[谓智身遍坐法性道场]
华严云佛身恒遍坐一切道场疏释云佛身谓智身法身报身化身言智身者冥证之智体名为智身证所证之理即涅槃也此身遍坐法性道场乃至化身坐水月道场。
[此二俱从佛灭后方说住世年载]
此二者谓正像也年载者谓佛灭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若佛住世之时不在言其年载以是法住故法住者对佛灭后法灭而言也。
[钞云法主]
误也今依大钞文中但言末法具足应云若佛灭后正法像法末法之时译师巧妙经文简当以佛灭后三字当其正像也。
[闻法界等流法]
已由闻法故现世转更乐闻于法也此约自心说若约业相说者乐善者善业增长乐亦然行愿疏钞未具明等流果等。
[五性之中必皆是具者]
大钞云未必皆是意云汝宗立五性定别于中唯一分半是有性即知学习者未必皆是具佛性者枉功者多矣故云应合有多分人枉功修学尔则大钞为正。
[菩提心者第二重]
此下脱二十一字今依大钞补云菩提心者第二重也随分思察及道场加行即第三重修菩萨行也三重因义如文殊章初已释。
[利而精进者上期]
此下脱二十七字亦依大钞补云利而精进者上期进堪久故障有粗细未成佛时本未尽故就钝根者钝而精进者上期钝而怠者下期评曰前为重字此为期字而脱文凡所脱文多应如此不补苦无利害但文义不备耳。
[疏礼忏仪式]
或曰释礼忏仪式中应分四科一释经助缘二释经三七日等今缺初科收悬诸幡华一句经疏不尽评曰随相用心经文分三科各加释字乃经疏同科此释礼忏仪式虽曰总科以释经助缘附之故不别开此例有多。
[疏总有八重]
重字误也当用种字。
[三四障]
常谈加见障为四见及烦恼利钝分异前五钝使名烦恼障后五利使名见障若通而言之十使总成烦恼以所知为见障。
[恳到]
祷然到字义亦可通佗处多用。
[注皆发等流愿也]
皆发者通指前五等流愿者此五现生决求果遂故。
[若无意拟运身口]
前未是正答但言为例不齐以核定其非自此方是正答云无意作杀盗事既无过无意运身口礼佛那有功德邪应须礼时作此无相观智方可。
[正智观之无性即是一真法界]
于此便说一真法界者若拣之唯在缘起今以后三门皆同一真之礼故。
[古德集此名无相礼何不于第四门引之]
古德指勒那三藏引经证成也彼于第四无相门引之今于第七门引之者答意云无相之言通后四门随空性二宗取之不同今取双遮内外拂故即顿教之义于此第七门引之耳。
[不得无所观]
大钞云不别得名无所观等言等者等余九偈一一皆云敬礼无所观也以大钞为正。
[疏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等]
此约真体而显配天台中道观即双照显中道义。
[疏不取真弃假泯绝无寄故]
此约三观三谛配释义相泯绝无寄即双遮显中道义。
[疏具云忏摩此云悔过若别说者忏云陈露先罪等]
钞云翻忏为悔但是一义经云忏悔华梵双彰别说者忏悔两字各是一义忏名陈露先罪(义翻)悔名改往修来状(二义钞意是同愿钞亦同)。
[佛名经云忏是忏谢之名(亦义翻亦似华言)悔以悔责为义西塔律疏(即叶素律师)云兴善伐恶为忏(亦义翻)追变往愆为悔]
义净三藏云梵语忏摩此云请忍亦云忍恕(亦义翻)天台忏悔即首伏也(亦义翻)若唐韵不取借谶字用之宋韵取之训自陈悔也(明作华言)。
[大而为论]
大钞云大而为语义虽不远语字颇扰。
[独头无明]
即根本无明非实教不说。
[能发是身业]
身字误也大钞云三业言能发者谓贪瞋痴能发于身口意三业所发是身具身口意是作业之具度。
[此三障者更相由藉]
释相如文首楞云如恶叉聚者是也恶叉此云线贯珠或即树名其子如没食子生必三颗同带以喻惑业苦也。
[疏若约责心三障俱忏]
大钞云四障俱忏及至忏悔亦唯忏三障。
[注自弄等]
四分律云若比丘故弄阴失精彼此媒嫁持男女意为成妇事及为私通事僧伽婆尸沙(即十三僧残之数也)。
[若对小夏阙无礼足]
若小夏为五德而耆年比丘不应于小夏比丘边礼足。
[摩那埵]
此云意喜亦云折伏贡高。
[除罪还成令净]
成字误也即戒字文又不次大钞云还令戒净。
[十人已还]
修证仪云通十人缺则许俗人入有于律中彼以四人为众足以结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