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2 11:58:12
|
只看该作者
五纳衣:出家众的衣服的来源,除了施主布施外,就是拾取「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五类,或「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午嚼衣、奶母弃衣」五类,裁剪其可用的部分,清洗后共纳成衣,所以称为「五纳衣」。而这两种五类衣服为佛陀时代印度人所讳忌而弃置,从一般人不使用的意义来说,等同于「粪扫」,所以也称为「粪扫衣」,另作「补纳衣」、「弊纳衣」。(相关词「着五纳衣」)
五欲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作「五驶流」(参看「驶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瀑流;五洪水」,其注解书指这是指「五根之杂染」。
五善发:适切的举他罪五法,即「实发(依于事实)、时发(在适当的时机举发)、义发(对当事者有益)、和言发(柔软不粗涩)、慈心发(不瞋恚)」。
五瑞应:另译作「五衰、五死怪、五死瑞应、五瑞应、五未曾有瑞应」,天人命终前的五个现象,即「华冠自萎、衣裳垢坌、腋下流汗、不乐本位、玉女违叛」。
五节轮:疑为「五趣轮」之误植,即众生轮转于五趣,参看「五趣」。
五种子:五种能做为植物繁殖的种子,即「根、茎、节、自落、种子」,「节种子」,就是由茎节繁延新株者,「自落种子」,南传经文作「枝种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切[枝]-种子」,就是落地生根繁延新株者。
五仪式:五种佩饰,即「宝剑、伞盖、头冠、柄端镶有珠宝的拂尘、华丽的鞋」。
五学力:另译为「五力」,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或作「念力」),愧力(或作「定力」),慧力」。
五断支:五个能保持奋力(精勤)的因素,1.信如来是等正觉者,2.消化正常而少病无病,3.正直不阿不欺不诈,4.对断恶生善活力充沛(勤),5.有观生灭无常的智慧。
内入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参看「内」、「处」。
内外身:「内外」指「内」以及「外」,或「内」与「外」之关连者(参看「内」、「外」),「身」指与身体有关的,如「呼吸时身体的动作或触感」、「身体从头到脚的各个部分」、「尸体的变化」等。
内外空:内空与外空,或从自己关涉外在的空无我,参看「内空」、「外空」。
内行止:即「行内止」,修学内心(烦恼)的寂止。
内贪欲:属于「内」的贪欲,参看「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内识身:另作「内有识身」,依经义,指「六识」所依之「六根(六内处)」,《顺正理论》与《显宗论》均作此解,参看「识身」、「内」。
六六法:六个项目为一组,共六组,即「六根」的每一根,依「根、境、识、触、受、爱」六事解说,又作「六分别六入处」。
六更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触处」,参看「六触」。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种情况」,依经文,此六个观察处为「五蕴」加上「见、闻、觉、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见、所闻、所觉(思)、所识、所得、所求、意之所伺」)。
六念处:另作「六念、六念法门」,即念佛之圣德(念佛)、念法之离诸热恼(念法)、念四双八辈之圣僧(念僧、念众)、念守戒之功德(念戒)、念布施之功德(念施)、念天众之善德(念天)。
六非道:其他译本作「六损财业、有六事钱财日耗减」,即「六种败家的行为」。
六思身:这里的「身」指「聚集」,即「六类思」的意思,参看「思」、「身」。
六界身:另译为「六界聚」,这里的「身」指「聚集」,即「六界之聚集」的意思,参看「六界」、「身」。
六神通:六种神通,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另译为「六通」。
六舍观:另译为「六舍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平静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此处的「舍」为「平静」的意思,参看「观」、「伺」、「舍」、「观色舍住」。(相关词「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
六净本:疑为「六诤本」之误植,参看「六诤本」。
六喜观:另译为「六喜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喜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参看「观」、「伺」、「观色喜住」。(相关词「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
六爱身:六类爱,由六受而生六爱,参看「六六法」。
六忧观:另译为「六忧行」,即「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忧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为「十八意行」之一。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参看「观」、「伺」、「观色忧住」。(相关词「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
六诤本:六个起争执的根本,即「瞋恼、不语(不发露过失)、悭嫉、谄诳、无惭无愧、恶欲邪见」。
六觉身:「六受身」的另译,六类感受,即由六根对六境,生起六触身(六类触,另译为「六更乐身」),六触身生起六受身,或「六想身」(六类想)、或「六思身」(六类思,参看「思」),「身」这里作「种类」解,参看「身」。
分别论:需分别说明的论题,「四记论、四记问」之一,另译作「分别记论」。
化乐天:欲界六天之一,能自化五欲之乐的天界众生,参看「三界」(file://sg.htm 图说)
天人师:天界与人间的老师,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天中天:《别译杂阿含》译作「梵天中梵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超越了天神」,这是专对「佛陀」或「阿罗汉」的敬称。
天帝释:另作「帝释、婆娑婆、娑婆婆」,别名「拘翼,憍尸迦」,为「三十三天」的统领者,为佛陀天界的二大弟子(另一位为「大梵天」)之一,已证得「初果」。
少方便:1.不努力,如「懈怠少方便」。2.小小的努力;不费力,如「少方便须臾尽见」、「以少方便得禅.解脱.三昧.正受」,参看「方便」。
少知识:没有朋友,参看「善知识」。
心心法:译义不明,或解读为「心,以及属于心的」,参看「法」,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心至到:或解读为「有心;专心;心摆在这上面;心不旁骛」。
心念处:另译为「自观心心意止、观心如心念处、心心观念住」,即保持在心念上看到心念(的变化),如「知内心有欲、无欲;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参看「四念住」。
心净断:清净心(禅定)的勤奋(修习)。
心意识:在《杂阿含经》经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三者为同义复词,相当的南传经文有时只作「心」,有时也作「心、意、识」。(同义词「心.意.识」)
心解脱:指阿罗汉的解脱,或指依定力所得的暂时解脱(烦恼不起),另作「意解脱」,参看「慧解脱」。
心数法:即「属于心之类的」,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心连结之法;依于心之事」。
手呵那: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大鼓」。
支节咒:占卜手足之相的(咒)术,另作「肢节咒」。
方口食:只在脸朝东、西、南、北四方时吃东西。
方便界:活力精进之要素,即「引发行动的活力」。全句为「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耶?」意思是「当有引发行动的活力,众生则知有行动的活力吗?」方便,另译为「精进」、「勤」,「界」为「要素」的意思,「作」为「行动」的意思。
日一食:每天只用餐一次。
月譬住:以月亮一直高挂空中照耀众生,比喻不起执着,又作「月喻经」。
止息身:另作「身止息」,即「身体(生理)得到宁静」。(相关词「身心止息」)
比丘尼: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学的成年女性,另译作「苾刍尼」。
水三昧:以水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
火三昧:又作「火光三昧」,以火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入此种定时,身体能发出火焰。
牛迹水:牛蹄印在泥土中的凹痕所蓄积的极少量水。
王之具:全句为「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王之具」解读为「(医)王之所具备」,「王之分」解读为「(医)王之构成要素」(「分」同「支」解),《正闻本》判第一个「王之」为衍文,而作「大医王者所应具王之分」,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世八法:另译为「世间八法」,后来的大乘经论也译作「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世有底:另译为「世间有边」,世间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十四无记」之一。(反义词「世间无边」)
世间想:与「世间」(生死轮回)相应的想。
世间解: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世间知者」。
世间觉:1.世间之正觉者。2.(世间是)以感官觉知之世间。
以瓜刮:「宋本」作「以爪刮」即「(母鸡)以其脚爪抓蛋壳」,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若以瓜刮」)
以珠燧:以珠取火。
他心智:另作「他心通、他心神通、他心之智、他心智通、知他心随意说法、占念示现、他心示现」,知道他人现在心里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他世阴:来世的五蕴。
出世间:1.出离生死轮回的世间,如「于老死之上出世间道不如实知」。2.在世间之上;优于世间的,如「是圣.出世间」。3.出现于世间,如「相似像法出世间已」。
出要觉:出离的念头。
出意语:解读为「虚浮不实的言说」。
可我意:即「我(所)可意」;合我意的。
可念色:可爱的色;合意的色,参看「色」,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可法生:合自己意的生起。
可厌患:即「是厌、是患」,参看「厌」、「患」。
可断法:即「应当舍断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四天下:古印度地理观,此世界分成东南西北四大洲,称为四天下。
四句义:四种词句,或四种足迹,「句」之巴利语有「足或足迹、路、句」等三种含意。
四正断:另译为「四正勤、四意断」,四种正确的勤奋,即「自己已有之善勤奋维护使之增长(修断),自己未有之善勤奋修习使之生起(随护断),自己已有的恶勤奋断除(断断),自己未有的恶勤奋自制使之没机会生起(律仪断)」。
四住处:此处的「住处」解读为「基础」,即「四个(往解脱)的基础」,内容是「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真谛」即「真实;真理(之语)」,应当守护,「慧」应当不放逸,参看「慧」,此处之「施」为「舍弃(杂染)」的对译,应当修习使之扩大,「息」为「寂静;寂灭」,应当学习养成。
四典经:即「四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闼」读作「踏」。
四受证:四种应证知(作证)之法,即「见色受证(色由见而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死之事由眼证知」)、身受灭证(受灭由身证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八解脱由身证」)、念宿命证(宿命通由念证得)、知漏尽证(漏尽由慧证得)」。
四念住:「四」是指「身、受、心、法」四个「地方(目标)」,「念」是「深切的注意;专注」,「住」有两种解读,若解读为「确立;建立」,则是在强调专注的行为,依此而译为「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若解读为「基础;依止处」,则是在强调专注的「地方(目标)」,而后者也译为「处」而作「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住」意即「意念清清楚楚地注意在与『身』(身体),或『受』(感受),或『心』(心念,另译为『意』),或『法』(心念的对象)相关的目标上,另译为「四意止」,参看「念」、「住」。
四法句:1.四个表达正法的词句,即「不贪、不瞋、正念(不痴或无痴)、正定」,另译作「四法足」。2.四个善说法的要素,即「善说、爱说、谛说、法说」,《别亦杂阿含经》作「四句偈、演四句」,内容亦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善说、依正法而说、令人欢喜之说、依真实而说」。
四法足:另译作「四法句」,为「四个表达正法的词句」,即「不贪、不瞋、正念、正定」。
四阿含:四部阿含经,为第二次结集(佛灭百年内)所集出的经典,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依成立的先后)。
四流法:欲流(五欲)、有流(欲有,色有,无色有)、见流(邪见)、无明流(无知与五盖)。
四神足:由欲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欲定烧诸行如意足」),由勤(活力)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精进定烧诸行如意足」),由决心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心定烧诸行如意足」),由观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古译为「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成就观定烧诸行如意足」),「断行、灭行」的「断」与「灭」,或为「奋力」(古译为「勤」)的误译。另译为「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三摩地断行成就如意足、四如意足」,「如意」是指如意自在的神通。
四记论:即「决定、分别、诘问、止住」四种问答原则。
四梵室:即「慈悲喜舍(『舍』另译作『护』)」,梵天的德行。另译作「四梵住、梵世法、四梵堂、四等、四等心、四等心具、四无量心」。
四部众:另作「四部之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四援助:四群同意(祭祀)之同伴,即「宫内(后宫)、太子皇子、群臣、将士」。
四无畏:另译作「四无所畏」,为佛(遍正觉者)的四种特有自信,即「一切智、断尽烦恼、能说一切障碍解脱之道、断尽苦」,或「已办、不受胎、离愚暗法、尽苦」。
四结业:另作「四结行」,四种生起烦恼束缚的行为,即「杀、盗、淫、妄」。
四圣种:于1.食、2.衣、3.住安于少欲知足,而4.乐于解脱的修学,又作「四贤圣族」。
四圣谛:另译作「四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即「苦、集、灭、道」,「苦」是说明有情生命现象确实是苦迫的,「集」是说明苦的主要根源是「渴爱」,「灭」是说明苦的灭尽,也就是「渴爱的灭尽无余」,「道」是灭尽苦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参看「苦」、「集」、「灭」、「八圣道」、「三转十二行」。(同义词「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
四种军:另译作「四种兵」,即「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四种军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