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2 11:16:28
|
只看该作者
所谓是教外别传,它不重视文字的,重视悟性,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像六祖在《坛经》里所说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五卷) 2009/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5》)
...下根的人能做到不要分别。所以它不说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做不到,做不到的不讲。有起心动念就有这些现象,但是这些现象你要了解它,它是幻相,它不是真相。《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把世事看成梦幻泡影。这是佛在《般若经》上教我们怎么修行,就是怎样看破,你可别当真。在幻相里面修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把你的性德圆满的现前。
《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重要,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不离世间,我跟这个世间大众相处在一起,在家庭,家庭把它处理好;在公司行号,你把这公司做好。你知道这是假的,假的不能不做,假的不能说我不干,不负责任,那是错误。借假修真,真的是什么?性德是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那是性德。要在假相里面去做出来,这个东西不能够舍掉,这就是借假修真。《还源观》跟我们讲的四种净德,四德第二个「威仪有则」,这就是道德,把自性里面的德行做出来给人看,成就自己,教化众生。我们用现在一句话来说,大家好懂的,为社会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为社会大众做出一切有利益的榜样,决定不能够伤害大众。第三个是态度,讲态度「柔和质直」,外面的态度要柔和,对人对事对物。内里面的心要真诚,质直就是真诚,真诚心,慈悲相,柔和就是慈悲。末后一个第四个「代众生苦」,我们这样做法做得很逼真,那就是代众生苦。我们可以不必做,清净无为,为什么要做?做好样子给众生看,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六卷) 2009/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6》)
...弟、朋友,这是大道,五常是大德,伦是讲关系,关系知道之后,怎么样相处,这个相处是大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不会伤害人,相当佛法讲的不杀生,「义者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如理如法,我们现在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义。这个义跟五戒里面不偷盗,不偷盗是不占人便宜,跟这个相应。礼,不淫欲,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中国老祖宗在佛教没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这是基本的修行方法,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仁义礼智信是大德,合起来叫伦常大道,展开就成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除掉重复,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都是从仁义礼智信里面推展出来的,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人的标准,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根本的戒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诸位想想看,它是不是觉正净的落实?是不是五戒的落实?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六和敬的落实。
我们为什么五戒做不到?为什么六和敬做不到?把老祖宗教导我们做人基本的这些条件忽略了。这个忽略不能怪现在人,现在人造作什么样的罪业都要原谅他,为什么?《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那就不能责怪他。我们传统教育丢掉差不多一百年,年轻人他怎么会晓得?他的父亲不知道,没教他,他的祖父也不知道,他的曾祖父也未必知道,大概到高祖父才懂得一些,丢掉的时间太长了,没人讲究了,在社会上也听不到了,所以他的思想、他的言论、他的行为与道德完全相违背。起心动念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八卷) 200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8》)
...活,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德相的生活。迷了你不知道,你在搞六道轮回,悟了的时候,六道轮回就变成一真法界。所以普贤行满这四个字重要,我们学了要会用,尤其是前面四条,前面四条是基础,一定要非常坚固。你看头一个就是教礼敬,为什么见人要行九十度鞠躬礼?这是学《华严经》的,这是修普贤行的。为什么要对人能够布施?首先布施什么?布施尊重,布施爱心、敬爱,布施关怀,布施照顾,这都属於布施波罗蜜里面的。这里头有财、有法、有无畏,一个布施里面具足圆满的波罗蜜多。布施如是,持戒亦如是,持戒里头有更深的意思,威仪有则,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
我们这个道场虽然小,供养万姓先祖的牌位,为什么?这一般寺庙里头没有的。这是提倡孝道,现在社会大众把祖先都忘掉了,我们这个地方天天跟祖先们致敬,做样子给人看的。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成佛、成菩萨的真因。我们供养老师的这些遗像干什么?现在人不尊重老师,我们这个做法就是教导大家尊师重道。供祖先牌位是孝亲,孝亲不能忘记尊师,尊师的重要意义是重道,你对於道学重视你才会记得老师的恩德。这是《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那是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前面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看摆在前面两句,这两句没有了后头全都没有。所以在中国学儒、学道、学佛都要从孝亲尊师做起。怎样孝亲尊师?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你能够做到,那叫孝亲、那叫尊师。如何具体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具体落实,上面指导的原则就是普贤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认真去学,其乐无穷。你真正去学的话,你就会体会得到「孔颜之乐」,孔子、颜回的乐,他乐在哪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是在圣教里面学,习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这里头就有真乐,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学了管用,这真的学会了。所以普贤行满,你看十愿、十行满了,佛果亦就,他在最后教善财童子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念佛的人普贤十愿要是修行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同居土,也不在方便土,在实报庄严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他就证得圆满的佛果,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萨,不是阿弥陀佛加持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八卷) 200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8》)
...违越这个范围,他是人中之人,为什么?肯定不堕三恶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违背伦常八德,伦常是关系,关系搞坏了,起心动念违背了道德,这一生得人身,来生就得不到人身,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十善业道经》这个经不长,从前我们学习用的经本字不大,三号字排印,只有四张纸,八页。世尊居然在前后两次苦口婆心的叮咛我们,十善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换句话说,没有十善,我们人这个资格就失掉,就不像人了,你来生怎么能得人身?人不能不懂得伦理道德,伦理讲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这个关系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凡是自然形成的则称之为道。随顺自然的法则来处理,譬如父慈子孝,孝跟慈就是德,君仁臣忠,仁跟忠就是德,夫义妇听,听跟义就是德,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德。展开来就叫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都能做到,念兹在兹,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这个人是人中的人道,决定不失人身。如果违背伦理道德,来生人身得不到。
下面下三道是什么?饿鬼、畜生、地狱。我们要想一想,三恶道的业因相同,都是贪瞋痴慢还有怀疑,贪瞋痴慢疑。疑什么?怀疑道德,怀疑圣人,怀疑圣人的教诲,怀疑圣人所讲的性德,他不愿意遵守。表现出来,起心动念都跟贪瞋痴慢疑相应,这五个叫根本烦恼,哪一个重的就是那一道第一个业因。贪心重的,饿鬼道;瞋恚心重的,傲慢、嫉妒都是属於瞋恚,瞋恚的行为,地狱道;愚痴,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自以为是,这是愚痴,畜生道。这个里面,好胜的心强、嫉妒心重,它里头起了变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的人都谦卑,对於做好事的人他怎么会不恭敬?当然之理。这个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或者是表演用意很深,那都是在做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教导社会大众对人要谦卑、要尊重。人人都对人谦卑尊重,这个世界不就祥和了吗?灾难不就化解了吗?你看这个用意多深,你这种行为不就救了社会、不就救了世界吗?这叫积功累德,这叫做真正的好事。存的心就是感化人,人没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不能说他很顽固、他的业障很重,这样想法就错了;要回过头来想自己,我的德行不够、我做得不够好。尧舜之所以能够感动人,秘诀就在这里,处处反求自己,不去责备别人。
普贤菩萨十愿的第二条教我们「称赞如来」,这个如来是性德。什么是性德?仁义礼智信是性德,孝悌忠信是性德,礼义廉耻是性德,仁爱和平是性德。菩萨教导我们,凡是合於性德的赞叹,不合於性德的不赞叹就是了。你看他对於赞叹跟礼敬不一样,礼敬是一点分别都没有,赞叹有分别。你说的话是好话,做的事是好事,赞叹你;你说话、做事是违背德行的,不赞叹,不说,不把它放在心上,也不把它放在口上。我们中国古人常教人叫隐恶扬善,别人的不是不提,别人的好事我们来宣扬赞叹,让整个社会形成一个风气,大家喜欢善,不喜欢恶,用意深!不在自己,不在自己一家,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我们自己对於家庭、社会、族群、世界,念念要有责任感,我不能不负责任,不能把社会引导负面,那我们就有罪。念念当中我们起心动念都想到,我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无量三昧。他不说自己,我放下了、我得定了,他说我之所以能够这样修学,是老师教的,总不能把老师忘掉。老师是谁?诸佛如来,所以是承佛威力,念念不忘老师,没有老师我们哪有这个缘分?实实在在的,我这一生要没有遇到方东美先生,哪里会知道佛教!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不愿意接触,这个误会就很深,现在社会上像我这种误会的人太多了。我们这一生学了佛法,在佛法上得受用,怎能不感激老师?念念不忘老师。佛法上无论有多大的成就,老师给的,老师不把我引到这条路上,就不可能有这种认识,不可能有这个成就,不能忘老师恩。人生在世两个大恩人,父母、老师,不可以忘本。所以,佛在《观经》上净业三福教导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这是佛教我们的。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智慧得自於老师,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有成就?所以,念念不忘父母恩,念念不忘老师恩德。推功化主,化主是教化主,教化主在我们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会上是毗卢遮那佛。表无慢,没有傲慢,一切的成就是佛力加持、是老师的教导,这就对了,这是自己性德的流露,而是真正给社会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特别在现在社会,年轻人知道父母恩的人少了,不孝父母,能够知道尊重老师的人就更少,所以老师现在教不出学生。我在国外,好几个大学请我做教授,我不愿意跟学生上课,我愿意跟教授们开座谈会。什么原因?现在年轻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他怎么能学到东西?尤其是这么深的经义,时间短了他听不懂,时间长了没有耐心,这就难了。所以,观机审法那就不能不有权巧方便,对年轻人深的东西不讲,讲他喜欢的东西,告诉他怎样才能得到,他才能接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二卷) 2009/9/2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从「三昧分」看起,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这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大恩大德,我们知恩才会报恩,不知恩不晓得报恩,忘恩负义。我们不愿意做忘恩负义的人,那要怎样报佛恩?回过头来,妄尽还源真报佛恩!妄放不下,还不了源,做再多的善事,也是报佛恩,报一点点,千万分之一、二,真的,不是佛对我们的期望。佛对我们的期望是教我们回头,教我们这一生当中就成佛,这是他对我们的期望,这是真报佛恩。弘法利生,要知道是附带的,为什么?因为弘法利生是初住以上菩萨他们主要干的事情。为什么?他们自己度了,自度之后这才能度人,自己没度你怎么能度人,哪有这种道理!自己没度,护持佛法是修福、是行善,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三善道。你就晓得这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一定要孝顺佛,要报佛恩,那就是这一生当中决定要生净土。别的法门不容易,为什么?要断惑才能成就。净宗的殊胜是带业可以往生,但是要记住,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也就是说,过去所造的我觉悟,不再造了,从今之后我明白、我觉悟,我一心一意专修净土,这叫真报佛恩。现在弘法的人少,原因是什么?众生福薄。可是如果我们冷静的观察,佛菩萨不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也不以学佛的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他不用这个身分,他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这里头出现,细心观察我们能发现,好多好多的菩萨。他示现什么?示现造恶、忏悔、觉悟,断恶修善、回头是岸,他做这种种表现。你细心去观察,还真多,这里头有表演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二卷) 2009/9/2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2》)
...不对,叫迷信科学,忽略了祖宗的教诲,忽略了佛菩萨的教诲,认为什么?科学日新月异,那古老的东西能赶得上现在的科学技术?那还有用?这是现在一般人的价值观,错了。所以小孩从小就让他学科学技术,学这些一般才艺,伦理道德完全不懂,小孩稍稍长大就叛逆。
我在一些同学报告当中听到,有个调查的统计,问卷调查,大家对於现前这个社会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问题。它调查卷头一个是收入,列项很多,最后一条是子女,就是小孩教育。结果一问卷,居然百分之九十二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儿女不好教。我都没有想到这个比例这么高,没想到。儿女不好教我早就听说,十几年前就有同修告诉我。还有学校老师说学生不好教。这真正是社会的根本问题,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师长,这个社会就完了。学的一些都是技术,伦理、道德、因果完全没有了。现在这个社会也有不少人已经觉察到,如何来补救?想不出方法,对旧的东西怀疑,不相信。我们看到整个世界的社会动乱,许多的专家学者来研究这个问题,探讨原因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来补救。我们很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