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1 19:05:3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忏悔」统统包括都尽了,这个是修行的总纲领。
第五、『随喜功德』。这是佛菩萨特别教给我们破除嫉妒障碍的烦恼,嫉妒心也是与生俱来,这不是学得来的,是过去生中的烦恼习气。人都有嫉妒,看到别人比我好,心里就很难过,这个是很大的烦恼,嫉妒是瞋恚的一部分。「随喜」就专门对治嫉妒,看到别人好,不但不嫉妒,能生欢喜心。不但能生欢喜心,而且能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成人之美!把他的好处看成自己的好处一样,他的功德看成自己的功德一样,心量拓开,心量就大了,这才与大乘佛法能够相应。
嫉妒、瞋恚心很重的人,心量非常窄小,那是修行很大的障碍,要想出三界不容易。不但修定修慧难,就是世间法里面做学问、成就事业也艰难。我们世俗人也常说:「大人有大量。」做大事业的人度量很大。斤斤计较,执着的人,度量很小,成就不了大事;做一点小事可以,做大事就不行。诸佛菩萨以及佛弟子,我们的事业是要「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事业太大了,要没有广大的心量,怎么能度一切众生?这绝对不是世出世间小心量所能够做得到的,「随喜功德」就非常重要了。
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佛法是人天眼目(眼是眼睛),是苦海里面的慈航,是无明黑暗里面的明灯,我们遇不到佛法,那才是真正的悲哀!为什么?没有机会脱离苦海,超越三界。唯独遇到真正的佛法,我们这个机会到了。因此,「请转法轮」就是请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这个福报是无比的殊胜。
你要问,我们想修福,想修慧,以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修到最殊胜圆满的福慧?请佛菩萨讲经,这个福慧是无比的殊胜圆满。现在佛菩萨也不在了,我们也找不到,不但佛菩萨找不到,阿罗汉也找不到,甚至于须陀洹也找不到,怎么办?要找有修有学的这些法师大德,为我们宣扬正法,这个福慧是相等的。
但是诸位要想想,有几个人听一座经就开悟,就证果了?有几个人是听一部经就开悟,就证果?当然有,但是我们没见过。我们在经典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甚至于一部经还没有讲完,当中听众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在中国古时候,我们在传记里面也曾经看过,那是很少很少数。绝大多数的人业障习气很重,他必须要长年累月的天天去听,天天去熏习,天天去改过,或者十年、八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开悟了,证果了。这样请一位法师讲一次经,这是办不到的,所以一定要「请佛住世」,要把这个法师请到这个地方来常住,这个地方的人才能得利益。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在台中一住就是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来,他老人家讲经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多,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法师、大德住在那个地方讲经要因缘成熟,缘不成熟,那不行!什么叫做缘?是不是对这个法师招待得很好,供养得很好?不是的!真正善知识他是要利益众生的,不是来求享受的,不是求名闻利养的,真正的缘是这个地方有一些人真的想学。不是嘴巴上想学,那个没有用处的。真想学,真想脱离生死轮回,真的想在这一生成就菩提道业。如果这个地方确确实实有这么一批人,给诸位说,诸佛菩萨自自然然会应化到此地,所谓「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如果这地方没有这样的人,只是口头上说,求的是什么?求福报、求升官、求发财、求好儿女,以这种心愿来求,佛菩萨不会来的。真正求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求往生极乐世界,佛菩萨会应化到此地来。所以「请佛住世」,这是感应道交。
当然因缘的成熟,要靠前面「请转法轮」。大家要经听多了,这个苦难的日子过多了,逐渐逐渐觉悟了,这才晓得生死轮回是个麻烦事情,才想到出离的心。西方极乐世界听多了,觉得这个地方是不错、是好,我们是应该移民到那边去,有这个心愿了,这就是「感」,有「感」才有「应」。
普贤菩萨修行的总纲领,就是菩萨行的标准,实际上讲就是这七愿,第八、第九、第十这三愿统统是回向。「回向」就是常讲的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大经跟我们讲回向三处:「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后面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回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绝不自己享受,修的一切功德、一切福慧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心量大!这是真实的福报。如果只是个人享受,那个福报很快就享完了;与一切大众共享,与一切诸佛菩萨共享,那个福报是永远享不尽的!为什么?诸佛的福报无量无边,众生虽然有罪业,但是众生也有修善积德的一分,那一分功德合起来,那个力量就大了。所以,心量一定要拓开。
这是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在《无量寿经》第二品里面就念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由此可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依什么样的标准修行?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西方极乐世界大众修行的标准。我们今天虽然做不到,要熟悉,要心向往之,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陌生了。
请看二十九面倒数第二行,这一段是长行,这是一首赞,本经里面赞叹三宝,这是赞佛宝。
【佛宝赞无穷。】
此地讲的『佛宝』,是修德成就的佛宝,依修而证。
【功成无量劫中。】
『无量劫中』就是修前面的十愿,依照这十条纲领来修学,无量劫的修学,修成了圆满报身,就像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一样。
【巍巍丈六紫金容。】
『巍巍丈六紫金容』是果报成就的大用。「巍巍」是果报的作用。「丈六」,丈六身是劣应身。过去释迦牟尼佛示现在印度成佛,他的身相就是丈六金身;示现的丈六身,这对我们就格外的亲切了。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成佛,根据西洋人的说法,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使我们感觉很亲切。
【觉道雪山峰。】
『雪山』就是喜玛拉雅山,当年世尊修道的处所,这是说他自修的成就,这是赞叹这一点。
下面这几句是赞叹利益众生的功德,佛利生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举一个例子来说:
【眉际玉毫光灿烂。】
这是指的白毫放光,光中化佛,佛度众生,举这一种德行。
【照开六道昏蒙。】
『昏蒙』是指六道众生,佛示现成佛,广度六道众生。
【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这两句是赞叹当来下生弥勒佛。弥勒菩萨在无量寿会上是佛的传法弟子。诸位都念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前面一半是阿难尊者当机,从三十二品以后,就是弥勒菩萨当机。世尊把这个法门特别嘱咐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来下生成佛,一定要讲《无量寿经》,一定要讲「净土三经」,一定是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就是必定说这个法门。『法真宗』,就是净土宗,就是教人念佛成佛,这是大乘佛法里面的「真宗」。「真宗」不是指其它的,就是指「净土三经」,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世尊把这个法门嘱付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来一定弘扬。
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到我们世间来成佛?《弥勒下生经》上说五十六亿万年之后。诸位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久?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所以兜率天寿命到了的时候,他就下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他才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假如我们要发愿求生弥勒净土,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你就跟他一道下来做他的弟子,然后再听他讲经说法,劝你老实念佛,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这些人就接受净土,现在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他们至少还五十六亿万年之后,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已经成佛了,看到他们:「你们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味道不一样。这个帐要算清楚,你才晓得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底下这一段开示,非常精彩。
【人人分上。本有弥陀。个个心中。总为净土。】
这两句话说的是实话。『人人分上,本有弥陀』,弥陀是什么?弥陀是无量的意思。「阿弥陀」,就是说每一个人真心自性的本分上,确确实实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德能,无量的寿命,一切的无量,我们统统具足。跟阿弥陀佛比,跟一切诸佛比,我们丝毫没有欠缺一点点,完全相同。『个个心中,总为净土』,一样的殊胜庄严,这讲的是性德,性德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现在没修,没修性德透不出来,所以不得受用。今天日子过得这么苦,得不到受用。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两个字的秘诀:
【了则头头见佛。悟来步步西方。】
佛法教人,教什么?就是「了」、「悟」这两个字。「了」是明了、明白。学佛不是别的,教你做一个明白人,教你做一个觉悟的人,对于一切法都能明了,都能觉悟。明了、觉悟就叫做佛,叫做菩萨;不明了,不觉悟就叫做凡夫,凡夫跟佛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一点差别之外,没有差别。一个是明白人,一个是胡涂人;明白人叫佛菩萨,胡涂人叫凡夫。佛的教学就是把胡涂人教成明白人,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教的教学。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底下这一段为我们说明现前事实真相。
【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一念违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
『自从无始,迄至今生』,这就是迷。怎么迷的?无始以来到现在统统都在迷。
『一念违真』,「违」是违背,「真」是真心本性。我们今天对人、对事、对物都不用真心,都用的是妄心,违背了真心,违背太久了,什么叫真心不知道了,把妄心当作真心。不学佛确确实实不知道,学了佛才晓得所有一切众生用的心都是假的心,虚情假意。所以我们看穿了,看清楚、看明白了,跟人相处就会处得很自在。为什么?知道大家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说什么也不要认真。为什么?虚情假意。
什么人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真心。阿罗汉接近真心,还不是真心,妄心里比较真实而已,不是真心。唯有佛与大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那就是真心。《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用的是真心,以下的都是用的妄心。
『六根逐妄』,「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打妄想,都追逐这些妄相。相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根追逐外面的妄相,妄的境界。
『随情造业』,「情」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财、色、名、食、睡),随着自己的情欲造业,『纵我为非』。
【身业则杀盗邪淫。口过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恶则常起贪瞋。深生痴爱。】
『妄言』就是妄语。「身口意」这三种,特别是愚痴,实在讲是过去今生造业之因。你为什么会造业?愚痴就造业。明白的人不造业,愚痴的人造业。
【由兹三业。】
『三业』是贪、瞋、痴。
【钩锁妄缘。】
『缘』,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条件,造善业、造恶业的种种条件,在佛法里就用「缘」字来代表。『钩锁妄缘』,因加上缘,业就造成功了,就起业相。
【常汩汩于尘劳。但茫茫于岁月。】
『汩汩』是沉沦。『尘劳』是六道,堕落在六道里面,六道是果报。『茫茫于岁月』,这是讲今生后世「惑、业、苦」的循环没完没了,一片茫然,没有出头的日子。几个人想到这桩事情,要想解决,要想超越,这个人就开始觉悟了,这是始觉。
【欲思出离。唯凭忏悔熏修之力。】
你要想出离六道轮回,要想脱离三界苦海,佛告诉我们『唯凭忏悔熏修』。「忏悔」是方法,「熏修」是功夫,要长年累月不间断的熏修。忏悔、熏修的样子,从哪里看?下面为我们说出来了。
【俾眼耳鼻舌身意之过愆。应念顿消。】
六根不再造业了。为什么?觉悟了,六根不造业了。
【使色声香味触法之浮尘。实时清净。】
内净六识心,外清六尘境,功德就圆满了。这两句话讲的轻松,讲的很容易,你要去做到,那就真难!依照这一个原则去修行,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没有一个人有指望的,太难!做不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的一切经、一切法门,就是这个原则,要这样才成功。
诸佛如来知道我们这些人业障深重,这个路子走不通,理论没有错,方法也没有错,可是我们办不到。所以才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开广大的易行道,使我们这一些业障深重的人,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那就是念佛法门。
【又极乐求生。全凭发愿。】
这个比前面容易太多了。发的什么愿?真正想去,我们发这个心比前面「内净六识,外清六尘」,那容易的太多太多了,这就是真正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先说一个普通的发愿,在第三十二面第二行,这是《华严经》上普贤菩萨的一首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
过去一直到今生,我们所做的一切恶业。这一句讲的是「业果」。
【皆由无始贪瞋痴。】
这是「业缘」。
【从身语意之所生。】
这是讲的「业因」。换句话说,『身语意』是造业的工具,贪瞋痴是造业的主使,它在那里主宰着。谁去造?叫身口意去造,身口意是造业的工具。
【今对佛前求忏悔。】
我们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大愿,我们要求忏悔。忏悔就是改过自新,一定要把我们的过失真正改过来。
接着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也是诸菩萨诸佛无始劫来发愿的总纲领,可以说是总愿,一切诸佛共同的通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离不开这四愿,只是把四愿详细说出来而已,归纳起来都不外乎这四愿。同时这四愿也教给我们修行的次第,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
这是教我们发心发愿为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而学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世尊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说了三个真实,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一切众生真实之利」,说了三种真实。但是要想教一切众生得到这三个真实的利益,先要成就自己,先要修自己,从哪里修?先断烦恼。
【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以修学先修德行,断尽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习气,从这里下手。
【法门无量誓愿学。】
然后,再求学问,再完成学问。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至诚感通。
【佛道无上誓愿成。】
最后,自行化他,究竟圆满。然后才能够度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才能够真正实现,真正圆满。所以后面三愿是完成第一愿的必须条件,自己不能度自己,怎么能度别人?先度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