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6 16:30:16
|
只看该作者
也能过得很自在,何必去竞争?胡小林没学佛的时候天天跟人竞争,学佛之后,明白了,觉悟了,认真落实《弟子规》,不跟人竞争了。他告诉我,反而业绩年年上升,并不是说不竞争这个事业就做不下去,不竞争比以前做得更好、更殊胜,这才恍然大悟,发财是命中有的,命里面既然有,何必要去争!
没有觉悟的人,每天闲暇的时间很少,所以「未能大修斋戒」,跟一般真修行、老修行人不能比。「更难于一心清净」,这一心清净太难了,你说他每天的妄念多少,杂事太多。「如是之人当努力行善」,这句话劝得好,应该努力多做好事,多行善、多积德。「并应」,并且应该「忙里偷闲」,一定要找一点闲暇的时间去念佛。「善择时机」,你会在一年当中挑选几天的假期,假期不要把这个时间浪费了,到外面去旅游,那很可惜,应该这几天空闲的时间好好的来念佛,日夜不断。「遇缘即修」,能够有几个同参道友在一起,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最好的方法,可以依照印光大师所用的方法,他老人家用了一辈子,念佛真成就了,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不使空过,亦定得往生」。这个地方「定得」两个字是关键,只要你不浪费时间,有空闲的时间就念佛,你也会一定得往生。
「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两句是《报恩论》上的话,讲得太好了!净宗契合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的根机,修别的法门未必契机,修净宗法门没有一个不契机。我们修行的目标没有别的,修行目标就是成佛,不是用成佛做终极的目标我们就错了。净宗成佛的方便,先求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着阿弥陀佛,决定一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古大德称之为一生成就的佛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一生成就的,到极乐世界去再成佛也是一生成就的,没有到第二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的,一切诸佛无量无尽的法门,只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一生成就,稳稳当当。如果你想学其它的法门,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学,不要在这个地方耽误时间,在这个地方耽误时间我们就错了。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把全部的时间、精神,都投注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要投注在这一点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有的是时间,寿命长了,阿弥陀佛无量寿,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无量寿,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你学任何法门都容易,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修学的环境,老师是诸佛如来,同学是诸大菩萨,当然成就!我们在此地修学,你学其它的宗派、其它的经论,现在没有老师了,过去还有老师,现在找不到了,这一些老师都往生了,都不在世了,这是客观环境,让我们在今天想学任何大乘法门感到困难。我们把方向转一转,先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无论修什么法门,佛都欢喜,佛都赞叹,佛都帮助你、都成就你,你在所修学的法门肯定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的愿望也圆满了。
下面解释这一句,「有空闲时。承上所言,事物繁多」,你的工作很忙,「未能身暇心净」,你的身得不到休息,心里面忧虑牵挂的事情太多,你没办法放下,你的心就不清净了。斋戒是什么?斋就是心净,戒就是把事物繁多放下,你这个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则当善用时机,遇闲即修」。这就是你要抓住时节因缘,像一般逢年过节放长假的时候。现在放长假不多,能有五天到七天都算是长假。好,五天也好,这五天不能空过,找个地方去念佛。如果平常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念佛的佛友,就可以约定,我们利用什么假期的时间,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去念五天五夜的佛,不休息。这五天五夜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什么事都不要过问,电话永远关掉,人家要找你也找不到,五天清净的时间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平常呢?平常随着机会多做好事,断恶修善,做这个事情。一定要找时间去念佛,「摒除世虑」,把所有的这些杂事统统放下,「勇猛专修」,这上加上勇猛两个字好,精进。「此句有空闲时总贯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这个有空闲时,就是这一段经文教我们所做的都是在有空闲时,把这个抓住,一直到我这一年只有一天一夜可以做得到,也行,你就抓住这一天一夜,有两天两夜更好,有十天十夜那就好极了,不一定是一年,三个月,半年,有这种机会你就把它抓住,决定不放松。心里常常有这个意念好,这个意念是正念,这个意念是跟佛相应。所以有机会、有时间你才能抓得住,你才不会轻易放过,这是好的念头。
下面这些解释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知道,必须要随时随地认真去学习。头一个是「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也就是美国科学家布莱登告诉我们避免灾难,他讲了三句话,这是第三句话,他讲端正心念,端正心念跟我们此地端正身心一个意思,这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概念。「浊世恶苦品」,第三十五品,还在后面,我们这是二十五品,佛在这一品经里有这么几句开示,「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汝等就是你们大家,能在现在这个世间,此世是讲今天现前这个社会,佛知道,佛在三千年前就晓得今天这个世界怎么样子,在这个世间你还能够端心正意,不为众恶。众恶是什么?十恶,你在这个世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不干这些恶事情,这个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很大,没有自私自利,不搞名闻利养,不贪五欲六尘的享受,安分守己,这是大德!一般人做不到,你居然能做到。
「又重重诲勉品」,这第三十六品,佛说「若曹作善」,这个若曹是古时候的话,就是你们,或者你们大家,你们大家作善、做好事,「云何第一」,什么是第一?也就是你们作善,什么善是第一?佛也说了,「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这句话就是前面「端心正意,不为众恶」。心要端正,什么样的心才是端正?念阿弥陀佛的心就是端正。我们就知道,我们如果把阿弥陀佛忘掉,我们心就邪了,心就不正。我念别的佛呢?念别的佛,心也偏了,不能说邪,你偏了,你方向偏了,我们的目标是走极乐世界,是走这一条路子,你偏到另外一条路子去了。所以只有念阿弥陀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这叫正念,这一点太重要了。一向专念,只能有一个方向,不能有两个方向。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又想到东方琉璃世界,那就错了,琉璃世界药师佛,错了。也许你身体不好,想药师如来保佑你。那阿弥陀佛不能保佑你吗?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药师如来可以;但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要念药师如来,专念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要是看见你,他生欢喜心,他赞叹你,你身心有毛病,不用求他,他会帮你治好。为什么?你是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太尊贵,每一尊佛都欢喜、都赞叹,弥陀弟子,这还得了!我们自己要懂得,要有这个认知。
所以端心就是心里只有阿弥陀佛,端身,身只礼拜阿弥陀佛,看一切众生、一切万物,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像在极乐世界一样,那我们就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念头起来的时候,「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都是佛来帮助我、来成就我,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想,这叫端心正意。「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耳听的是什么?念佛的声音。眼睛看的是什么?是阿弥陀佛的现相,眼睛所看的一切境界,统统是阿弥陀佛所现。口念佛,鼻是呼吸,有人用呼吸摄心,一呼一吸一句佛号,这叫自端,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加上前面身是五,再加上心是六,这不就是都摄六根了吗?这一句教给我们,都摄六根怎么个摄法?这就明白了,六根全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样东西都没有。「是故遇空闲时,首应端正身心也」。能够有得空闲的时候真干,不浪费时间,乃至一天一夜,我都要好好的把它抓住。在平常,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专心念佛。念佛没有任何拘束,站着念可以,坐着念也可以,走着念也可以,没有拘束,甚至于躺下来念也可以。睡着念不要出声,出声什么?伤气,也是不恭敬,但是睡着默念,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人。
下面是「绝欲」,这个很重要,烦恼里头最严重的,「在此期间绝断男女间之爱欲」。这是什么时候?端正身心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不能有情欲的念头,因为它会把你的功夫破坏,你有这个杂念,念佛的功夫破坏了。「去忧,放下世间忧虑」。所以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身心是自己,世界是我们身外的环境,统统不要想,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好,这才能成就。去忧,有没有这个世间值得我们忧虑的事情?没有。真有,你忧虑也解决不了问题,忧虑能解决问题可以,忧虑只有把问题搞糟了,你不能解决问题,那你何必忧虑?只有冷静,只有念佛,真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念佛能解决问题?念佛得佛力加持,心地清净能生智慧,自己有智慧,又得到佛力加持,你才有办法解决问题。你一慌一乱一忙,问题搞砸了。冷静比什么都重要!愈是遇到灾难现前的时候愈冷静,不惊不怖,我们才真正能够解决问题。佛经里面讲的,心不颠倒,问题就能解决。
「慈心」,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慈悲心,「与众生乐之心,今此修持是为饶益有情而修也」。菩萨修行不为自己,为众生。我们要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欢欢喜喜,没有一点忧虑。被人欺骗了,凡夫苦恼,被人骗了,上了当,菩萨怎么?菩萨若无其事。为什么?菩萨知道一切法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有什么忧虑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得失。怎么没有得失?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把这个世间看作一场梦,梦里得到是不是真得到?没有,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梦里面失掉,醒来之后什么也没有失掉。你能把人生看作是梦境,你就没有得失,你心就平了,心就快乐了。得到没有欢喜,失掉没有忧愁。功夫真的有一点底子的时候,得到欢喜,失掉也欢喜,没有一样他不欢喜,这就看功夫了。没有功夫的人,天天失掉的时候,哎呀!真可惜,我又丢掉了。那什么?那功夫不行,没功夫。真有功夫的时候不会,得失都欢喜。欢喜是什么?欢喜,他已经如如不动,心里只有佛,没有别的东西,心清净了,心端正了,这个端正就是有佛。世间人为什么有忧虑?他心里没有佛,钱财丢了,他心里只有钱财,亲情遇到灾难,他心里只有亲情,他心里五欲六尘,他有这个东西,所以他有得失。如果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就没有得失,没有得失多快乐!多自在!
所以利益众生的心要常有。我们修行,这么认真修行,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成就圆满的福慧,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在做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二足什么意思?二是两种,足就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这个二就是智慧跟福报,智慧、福报两样都圆满了。圆满当中第一圆满称之为尊,究竟圆满这叫尊,没有比这个更超过的,这才叫尊。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干这个,不是干别的。所以要常常想到,要把机会抓住,有这么一个环境,大家好好在一起念佛,认真的学习《无量寿经》,今天讲学经教,我不学别的,我就学这一样。我早年,那算是年轻时代,讲《华严经》,我记得前后一共讲了十七年,没讲完,讲了一半,《八十》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李老师把《大乘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给我,给我的这个本子是他老人家自己讲经用的本子,他用毛笔小楷,字写得很好,眉注,我看到非常欢喜。尤其读了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序文介绍得非常好,很长的一篇序文,读了之后我就发心讲《无量寿经》。老居士在序文里面讲得很好,「《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本《华严》分量那么大,讲到哪一年才讲完?我就讲中本好了。所以我就真的发心讲《无量寿经》,前后讲了十遍,这是第十一遍。
本来不想讲其它的,就专讲《无量寿经》,这一次又再讲《华严经》,是韩馆长往生前两天,她很清楚、很明白,要求我讲《华严经》。她想法不错,她说我要不讲恐怕以后没有人讲了,希望留一套录像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了,希望她能病好,没想到两天之后她走了。请我讲《华严》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台湾台南的开心法师,第二位是黄念祖老居士,第三位是韩馆长,他们都是同一个看法、同一个想法,我能理解。所以住在新加坡的时候,偶尔谈到这个问题,李木源听到了,他代表这三位大德认真的来礼请,我们《华严经》第二次开讲。这是这一次讲的,也讲了不少年,从新加坡到现在有十几年了。这一次讲得详细,比上一次讲的详细多了,很得受用,讲了四千多个小时。
去年清明看到灾难愈来愈多,《华严经》来不及了,所以我决心讲《无量寿经》,救急!至少要把这个《演义》讲完,这一套《无量寿经》就完整了,有会集本、有批注、有演义,我为全经还做了一个详细的科判,便利后人学习。这个经讲完之后,我在考虑是继续讲《华严》还是继续讲《无量寿经》?救急要顾到,《华严经》确实是续佛慧命的大经,也非常重要。不过我们现在外缘放下了,佛门内外、国内海外所有活动我都不参加了。明天到日本去是讲《无量寿经》,接着讲,这个我去,不是接着讲这个经我决定不干。明天我去,一号,后天就接着讲这个,不中断,这个可以,一天四个小时。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一切苦难众生,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化解灾难。我们以什么功德?我们是以念佛求生净土的功德。如果我们不是真念佛,真求生净土,想亲近阿弥陀佛,就没有功德,拿什么功德?我们是真正一心在求往生净土,身心清净,就像此地一样,端正身心。
「精进,勇猛于修善断恶」。讲经就是修善断恶,一天到晚想的是经文,想的是极乐世界,想的是阿弥陀佛,世间事情全放下,不就断了吗?一心专念这就是修善。我们用什么功德回向?用这个功德回向。「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这是精进两个字的解释。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染着,于世间法没有贪瞋痴慢疑,于出世间法,于《华严》,于《无量寿》,也没有贪瞋痴慢疑,这叫精,没有染着。念念我们只有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目的,亲近阿弥陀佛,这叫进。精进两个字的意思,对于修净土的人来讲,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我们真精进,这个功德回向就真有效果。
《华严大疏》第八卷有这么几句话,「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