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6 14:27:25
|
只看该作者
所谓人尊者诸佛世尊是。所谓生之处其种清净父母真正。其家饶财多宝七珍具足。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虎珀象马车乘无所渴乏。所生国土上下和穆共相顺从。是故说曰人尊甚难遇终不虚托生也。设当托生处彼家必蒙庆者。眷属成就处在中国不在邪僻。是故说曰设当托生处彼家必蒙庆也。
一切得善眠 梵志取灭度
不为欲所染 尽...(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2)
...。皆共薄贱不复兴敬。犹如群鸟恒宿茂林贪五果香华气味。华果适尽各舍而逝。犯戒之人其喻如此。福尽罪至自当除散。是故说曰为少灭名称如鸟舍空林。
在静自修学 慎勿逐欲迹
莫吞热铁丸 [口*睪]哭受其报
在静自修学慎勿逐欲迹者。常当端执意心之行。不为欲意所见钩连。欲者令人迷惑不别尊卑。是故说曰在静自修学慎勿逐欲迹也。莫吞热铁丸[口*睪]哭受其报者。如火所烧痛彻骨髓。死入地狱酸楚万端。抱热铜柱吞热铁丸。[口*睪]哭受报靡知所诉。是故说曰莫吞热铁丸[口*睪]哭受其报也。
应起而不起 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 懈怠不解慧
应起而不起者。形谓起者佛伴善知识。然不造善功德。生虽遇时无益人行。天雨七宝遍满世界。愚者意惑不收其宝。恒受人形无有远虑。虽名为人无益于时。此亦如是遭遇佛世畅演深法。愚人执惑不肯承受。是故说曰应起而不起也。恃力不精勤者。如有行人气力强壮堪任受化。然复懈怠不大精勤。是故说曰恃力不精勤也。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者。自陷于生死不顾后世殃。虽遭佛世遭善知识与贤圣相遇。不肯受慧分别义趣。是故说曰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也。
乱观及正观 皆由意所生
能觉知心观 愚心数数乱
乱观及正观皆由意所生者。所谓乱观者欲观恚观无明观。行人离此诸观习于正观。正观定意超越殊胜众定中尊。自非圣人漏尽无著得此观定。是故说曰乱观及正观皆由意所生也。能觉知心观愚心数数乱者。进学之人当习出要之观。空无想无愿观。洗除心垢舍世八事。修清净心解诸相好。一一虚寂。所说教诫殊胜难及。四谛如尔昼夜修习愚人执惑数数意乱。犹甘美浆愚谓辛苦。岂须圣人擘口与之。执意迷误难革如斯。是故说曰能觉知心观愚心数数乱也。
智者如是观 念者专为行
咄嗟意无著...(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2)
...彼行人善修其法。先得无漏尽苦之源。便得七觉意华。渐至无为得近泥洹。是故说曰。诸有修善法。七觉意为本。此名为妙法故曰定比丘也。
如今现所说 自知苦尽源
此名为善本 是无漏比丘
于现法中而自观了。求其巧便尽于苦际。所谓尽苦际者灭尽泥洹。是故诸根具足成就无漏行。所行如意无所违失。是故说曰。如今现所说自知尽苦源此名为善法是无漏比丘也。
不以持戒力 及以多闻义
正使得定慧 不着于文饰
比丘有所持 尽于无漏行
夫人习行不但精进忍辱。一心智慧求于解脱。亦复不以多闻解慧。知内外法至于无为。要得世俗定意。然后至于妙际。或在山野空闲之处。与善知识相遇。说其正径不说邪路。比丘当知此行习无漏法。所以尽苦际者。皆是漏尽罗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犹尚涉诸苦恼。是故说曰。不以持戒力及以多闻义正使得定意不着于文饰比丘有所持尽于无漏行也。
当观正觉乐 勿近于凡夫
观此现世事 分别于五阴
如彼学人观正觉乐。以自娱乐不近于凡夫。所以然者。非彼境界所有。观此世事者。知众生之类生者灭者进退所趣。知苦所由分别五阴成败所趣。是故说曰。当观正觉乐勿近于凡夫。观此现世事分别于五阴。
为之为之 必强自制 舍家而解
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 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 焉致大宝
执行之人兴诸想着起结使...(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2)
...要劳思虑。出行求逐。乃能得之。若就往奉供养。后受福报时。便坐受自然。是优婆塞。信心淳厚。办具种种色香美食。遣人往送。日日如是。沙门四种好恶难明。如庵罗果生熟难知。或有比丘。威仪庠序。徐行谛视。而内具足贪欲恚痴破戒非法。如庵罗果外熟内生。或有比丘。外行粗疏。不顺仪式。而内具足沙门德行禅定智慧。如庵罗果内熟外生。或有比丘。威仪粗穬。破戒造恶。内亦具有贪欲恚痴悭贪嫉妒。如庵罗果内外俱生。或有比丘。威仪庠审。持戒自守。而内具足沙门德行戒定慧解。如庵罗果内外俱熟。彼乞食比丘。内外具足。亦复如是。德行满故。人所宗敬。尔时国中。有一长者。信敬三宝。有一男儿。心自思惟。欲令出家。当求善师而付托之。所以尔者。近善知识则增善法。近恶知识便起恶法。譬如风性虽空由栴檀林若瞻卜林吹香而来。风有妙香。若经粪秽臭尸而来。其风便臭。又如净衣置之香箧。出衣衣香。若置臭处。衣亦随臭。亲近善友则善日隆。亲附恶友则恶增长。是故我今。当以此儿与此尊者令其出家。念已即往。白比丘言。我此一子。今使出家。唯愿大德。哀纳济度。若不能受。当将还家。尔时比丘。以道眼观。此人出家。能持净戒。增长佛法。即便受之。度为沙弥。时优婆塞。有一亲善居士。请优婆塞及其妻子合家奴婢。明日客会。时优婆塞。晨朝念言。今当就会。谁后守舍。我若强力。课留一人。所应得分。我则负他。若有自能开意住者。我于会还。当别投报。优婆塞女。即白父言。唯愿父母。从诸僮使。但...(第1315部~贤愚因缘经十三卷-001)
...愿者。今已时至。我恒于汝。欲有所陈。未得静便。想汝于我。亦常有心。当与我愿。我此舍中。多有珍宝金银仓库。如毗沙门天宫宝藏。而无有主。汝可屈意为此舍主。我为汝妇。供给使令。必莫见违。满我所愿。沙弥心念。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当舍此身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禁戒。昔日比丘。至淫女家。宁投火坑。不犯于淫。又诸比丘。贼所劫夺。以草系缚。风吹日曝。诸虫唼食。以护戒故。不绝草去。如鹅吞珠。比丘虽见。以持戒故。极苦不说。如海船坏。下座比丘。以守戒故。授板上座。没海而死。如是诸人。独佛弟子。能持禁戒。我非弟子。不能持耶。如来世尊。独为彼师。非我师耶。如瞻卜华并胡麻压油。瞻卜香。若合臭花油亦随臭。我今已得遇善知识。云何今日。当造恶法。宁舍身命。终不破戒污佛法僧父母师长。又复思惟。我若逃突。女欲心盛。舍于惭愧。走外牵捉。及诽谤我。街陌人见。不离污辱。我今定当于此舍命方便语言。牢闭门户。我入一房。作所应作。尔乃相就。女即闭门。沙弥入房。关橝门户。得一剃刀。心甚欢喜。脱身衣服。罪于架上。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众僧。不舍和上阿阇梨。亦不舍戒。正为持戒。舍此身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血流滂沛。污染身体。时女怪迟。趣门看之。见户不开。唤无应声。方便开户。见其已死。失本容色。欲心寻息。惭结懊恼。自搣头发。爪裂面目。宛转灰土之中。悲呺泣泪。迷闷断绝。其父会...(第1315部~贤愚因缘经十三卷-001)
...生。佛告诸比丘。由于彼时布施珠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八)差摩比丘尼生时二王和解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及梵摩达王。常共忿诤。各将兵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住河两岸。各立檦相。夫人月满。各生男女。端政殊妙。王大欢喜。击鼓唱令。集诸兵众。赏赐财物。等同欢庆。求相和解。共为姻婚。令我二国从今以去更莫相犯。乃至子孙。作是要已。各还本国。时梵摩王子。年始七岁。赍持珍宝种种杂物。送与波斯匿王。求欲纳娶。时女闻已。白父王言。人身难得。我今已得。诸根难具。我今已具。信心难生。我今信生。佛世难值我今得值。唯愿大王。莫置女身在诸难中。令女永离诸善知识。唯愿慈愍。听我出家。王答女言汝在胎时吾以许彼。由汝之故二国和善。不相侵陵。吾今若当不称彼者则负言信。彼必当还与我作仇。诸天嫌我。不加拥护。大臣人民。都不见信。亦违先王宿旧法制。汝叵曾闻。阿阇世王。波瞿利王。如是等比。数十诸王。皆由妄语。堕地狱中。汝今云何。欲令使我同彼诸王。受地狱苦。而作妄语。汝今不宜请辞于我。时波斯匿王。作是语已。即便遣使。语梵摩达王七日之内。速来纳娶。使者奉教。速往到彼。语梵摩王。七日之中。我当成婚。尔时王女。闻王遣使。催唤彼女心怀忧恼。着垢腻衣。舍诸璎珞。毁悴其形。即上高楼。长跪合掌。遥向祇洹。而作是言。如来世尊。慈悲怜愍。一切众生。一念之中。能知三世。我今苦厄。...(第1317部~撰集百缘经十卷)
...用未曾闻故。二者用禅故。三者用得眼故。四者用得慧故。用老病死忧不得出大狱。故说四谛。
菩萨说经有四因缘。一者国王喜。二者人所乐。三者意受。四者时。何等为时。谓人喜向时。菩萨自校计。何因缘得苦。思念从生得。何缘得生从行得。何因缘得行从痴得。何因缘得痴从爱得。何因缘得爱从受行。不受亦不得。菩萨视百劫如一宿。何以故。世间人不能忍病一日。菩萨耐痛百劫。譬如人一日病。有时行道一日。其福百劫未尽故。言视百劫如一宿。有时菩萨转行说经意不在生死。视百劫如一宿。菩萨未得佛道用三事。一者不与善人相逢。二者欲所作无有因缘亦物。三者不校计是非。坐是事故未得道。菩萨坐三事不得佛道。一者在世间久不觉故。二者不得善知识故。三者乱意不灭尽故。菩萨坐三事不得道。一者不闻。二者不自意生。三者无善知识。
菩萨亦入罪亦出罪。意随世间为入罪。意在世间为痴。出世间为慧。
菩萨有二愿。一者愿令我卧安隐。谓不念淫劮二者愿令我行安隐。谓不念嫉嗔恚愚痴。是为二愿。
菩萨在福憎福在罪守罪。俱有罪福要不可离。但当识。菩萨不识宿命不得佛。何以故。不识罪犯恶故。
菩萨不作三恶道行。俱偿三恶道罪毕。乃得阿惟越致。菩萨能计三恶罪道多少满百劫乃得佛。
菩萨已受莂九十八结悉有但薄耳。何以故。悉在菩萨行中。四等心忧念十方五道。欲令解脱。投餧饿虎肉与鹰。自殒活人。当满功成相。结未悉除得佛乃断。
菩萨能持妻子断头与人。乃为得何等意。有是二因缘。一者自念我不欲令人嗔...(第1321部~惟日杂难经一卷)
... 佛在王舍城。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依止提婆达多。常得苦恼。依止如来世尊者。现得安乐。后生善处。得解脱道。佛告比丘言。非但今日。乃往过去时。有二猕猴。各有五百眷属。值迦尸王子游猎围将欲至。一善猕猴。语一恶猕猴言。我等今渡此河。可得免难。恶猕猴言。我不能渡。善猕猴语诸猕猴言。毗多罗树枝杆极长。即挽树枝。渡五百眷属。恶猕猴眷属。以不渡故。即为王子之所获得。尔时善猕猴者。我身是也。尔时恶猕猴者。提婆达多是。所将眷属。尔时苦恼。今依止者。亦复如是。尔时依止我者。长夜受乐。现得名称供养。将来得人天解脱。尔时依止提婆达多者。长夜受衰苦。现身得恶名称。人不供养。将来堕三恶道。是故诸比丘。应当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长夜与人安隐快乐。以是之故。应当亲近善知识。恶知识应当远离。所以者何。恶知识者。能烧燋然。今世后世。众苦集聚。
佛以智水灭三火缘第十三
有国名南方山。佛欲往彼国。于中路至一聚落宿。值彼聚落造作吉会。饮酒醉乱。不觉火起烧此聚落。诸人惊怕靡知所趣。各相谓言。我等唯依凭佛。可免火难。便白佛言。世尊。愿见救济。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三火。贪欲嗔怒愚痴之火。我以智水。灭此三火。此言若实。此火当灭。作是语已。火即时灭。诸人欢喜。信重于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诸比丘疑怪。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为此村落作大利益。聚落火灭。心垢亦灭。佛言。非但今日为作利益。于过去世。亦曾为彼诸人。作大利益。诸比丘问言。不审世尊。过去利益。其事云何。佛言。...(第1322部~杂宝藏经八卷)
...受生。时仇伽离。于其身上。即生恶疮。从头至足。大小如豆。往至佛所。而白佛言。云何舍利弗目连。淫牧牛女。佛复谏言。汝莫说是舍利弗目连是事。闻佛此语。倍生嗔恚。时恶疱疮转大如奈。第二又以此事。而白于佛。佛复谏言。莫说此事。疱疮转大如拳。第三不止。其疱转大如瓠。身体壮热。入冷池中。能令冰池甚大沸热。疱疮尽溃。即时命终。堕摩诃优波地狱。尔时比丘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尊者舍利弗目连等。为他重谤。佛言。过去劫时。舍利弗目连等。曾为凡夫。见辟支佛出瓦师窑中。亦有牧牛女。从后而出。即便谤言。彼比丘者。必与此女。共为交通。由是业缘。堕三恶道中。受无量苦。今虽得圣。先缘不尽。犹被诽谤。当知声闻人。不能为众生作大善知识。所以者何。若舍利弗目连。为仇伽离。现少神足。仇伽离必免地狱。不为现故。使仇伽离堕于地狱。如此之事。佛作是说。是菩萨人。如鸠留孙佛时。有一仙人。名曰定光。共五百仙人。在于山林中草窟里住。时有妇人。偶行在此。值天降雨风寒理极。无避雨处。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诸仙人见之。即便谤言。此定光仙。必共彼女。行不净行。尔时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诽谤。堕于地狱。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作十八变。诸仙人见已。而作是言。身能离地四指。无有淫欲。何况定光。升虚空中。有大神变。而有欲事。我等云何。于清净人。而起诽谤。时五百仙人。即五体投地。曲躬忏悔。缘是之故。得免重罪。当知菩萨有大方便。真是众生善知识。佛言。尔时定光仙人者。今弥勒是也。尔时五百仙人者。今长老等五百比丘是也。
杂宝藏经卷第三
龙王偈缘第二十六
佛在王舍城。提婆达多。往至佛所。恶口骂詈。阿难闻已。极生嗔恚。驱提婆达多令出去。而语之曰。汝若更来。我能使汝得大苦恼。诸比丘见已。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常于提婆达多。生慈愍心。而提婆达多。于如来所。恒怀恶心。阿难嗔恚。即驱使去。佛言。非但今日。于过去世。亦曾如此。昔于迦尸国。时有龙王。兄弟二人。一名大达。二名优婆大达。恒雨甘雨。使其国内。草木滋长。五谷成熟。畜生饮水。皆得肥壮。牛羊蕃息。时彼国王。多杀牛羊。至于龙所。而祠于龙。龙即现身。而语王言。我既不食。何用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