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 16:06:45
|
只看该作者
三界就是六道轮回。用什么方法?用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你说多简单!多容易!可惜很多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只要老实念这一句佛号,你就决定超越轮回。不但超越轮回,而且超越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都超越了。因为四圣还有变易生死。『二死』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超越了,他所证得的是圆教佛,超越了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他证的是圆教的佛果。这一句六字洪名,真正不可思议!
【迦陵出壳。】
『壳』是蛋壳。迦陵频伽,雪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喜玛拉雅山)有这种鸟,叫的声音非常好听。牠在蛋里面还没有出来,牠就会叫,那个声音就很好听。蛋裂开之后,牠出来了,那个声音是更美妙了。这是比喻佛说法的音声。
【千称嘉号压群音。】
『嘉号』,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嘉号。『千称』就是千遍万遍的意思。一声佛号能够压倒一切的音声,什么音声?诸佛说法之声、诸菩萨念咒之声以及念其它诸佛菩萨名号之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统统压倒他们了。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的确很少人知道。我们在佛事当中,这个佛事常常做、常常念,也不晓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你要是知道了,你一天到晚一定就老实念,不肯放松的。念念不可思议!声声不可思议!这一段我们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十三面第一行,有两句偈:
【风吟树树千般乐。香浸池池四色华。】
这两句是赞叹西方世界景致之美。『树』是七宝行树。七宝行树到底怎样的『乐』,你一定要念《观无量寿佛经》,你才知道,《观经》里面讲得非常详细。『池』是七宝池。宝香、宝池,西方世界称为「香光庄严」。香光庄严,《无量寿经》上也讲得很明白。
下面是「赞佛偈」。「赞佛偈」我们在此地略略的介绍一下。「赞佛偈」我们天天念,一天要念好几遍,虽然只有八句,这八句把阿弥陀佛在虚空法界、诸佛国土、度化众生的大恩大德统统包括尽了,这八句偈作得非常之好。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阿弥陀佛身金色』,此地讲的「身金色」,不仅仅是指佛身的色相,言外之意是称赞佛的尊贵,无比尊贵的意思。
『相好光明无等伦』,「伦」是平等、同类的。「无等」,没有跟他相等的,他特别的突出,就像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赞叹阿弥陀佛。实在讲,成佛是佛佛平等,佛佛道同,佛跟一切佛哪有差别?平等当中还是有突出的,所以世尊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就无等伦了。一切诸佛不能跟阿弥陀佛比,跟他一比,阿弥陀佛就显得非常的突出,无比的殊胜,「无等伦」是这个意思。所以古德作这个偈子,字字句句都有根据,这是根据《无量寿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来说的。『相好』是佛在因地当中自己修行成就的果报,相好是自行的功德果报。『光明』是讲化他,教化众生功德的成就。这一句是总赞,下面四句是别赞。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这两句是别赞相好,佛的相好说不尽!大经上跟我们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能说得尽!所以在无量相好里面举一个例子,白毫相、绀目相(佛的眼睛)。『澄清』是讲他的清净,一尘不染。『四大海』是形容佛眼睛之广大,因为佛的身相大,白毫就像五座须弥山一样。那个佛的身相多大?太大太大了。这是佛圆满的报身,是他修行功德成就的。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光明是他的大愿度生,普度众生,无量无边。这两句是别赞光明。
【四十八愿度众生。】
『四十八愿』,我们在《无量寿经》第六品里面读过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成就普度众生的大德,所以感得十方一切诸佛的赞叹,一切诸佛的景仰。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用什么方法?都是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了。所以诸佛成就一切众生圆满菩提的法门,只有这一个。
既然如此,佛又何必说那么多经,讲那么多法门?你要问这些话,就证明你听经粗心大意。为什么?前面都说明了,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那一些众生不相信,所以才劳累诸佛如来说了许许多多法门,去接引那些不相信这个法门的众生。他要肯相信,那又何必麻烦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得那么辛苦,没有必要了,所以一切法门、一切经论是为不相信的人说的。那些人修学其它法门,到修行有了相当成就,有了相当功夫,他对这个法门相信了,一个个就都回头,还是念佛去见阿弥陀佛。
你要是稍微留意一下,你就明白了,所有一切法门的修行,到最后都是到华藏世界,都是到毘卢遮那佛那个地方,叫「一真法界」。到了华藏世界见到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再为他说法,劝他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看,拐好大的弯才到西方世界。我们今天能信的人,这是大善根大福德,我们已经很早就到西方极乐世界等待他们,等到无量劫才看他们来,「当时我们同在一起修行,你看,我现在已经成佛了,你们才来!」确实有这个味道,法门不可思议!
【九品咸令登彼岸。】
这是果德。『九品』有没有?有,确实有九品。但是在西方世界,你能不能辨别出九品?不能辨别,因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内里面程度有九品,外面所现的相好、光明、智慧、神通、功德,大家都一样,这是西方世界真实不可思议。
请大家再翻开第二十四面第四行,有一首偈。我省略的部份大家都能看得懂。这一首偈非常重要,我们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在这一生往生,都是这一首偈里面所说的过失。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
这两句是问,第一句意思浅,第二句就深。一切的苦(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了三苦、八苦,这是把一切苦归纳,为了说法方便起见,这些也不必多说了)从哪里起来的?从『贪欲』起来的。所以众苦归纳到最后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我们的心毒不毒?有贪瞋痴,毒!很毒!没有比这再毒的了。三毒烦恼如果再要归纳成一个,那就是「贪」。瞋恚是什么?贪不到才瞋恚,一贪就贪到手,他就不瞋恚了,所以贪是根本。
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第一个布施,布施就是专门对治贪欲的,我们的贪心断掉了、没有了,这个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布施是对治贪欲的,这个烦恼最严重了。会修行的人,就好像治病一样,那一个病最重先治它;它治好了,其它那些小毛病容易解决。要命的病,一定要下功夫认真把它治好。用布施来对治贪欲。
这个贪欲到底从哪起来的?细说这个因缘非常复杂,大师在此地说得非常的巧妙,真是一语从根本上为我们道破了。
【因忘自性弥陀佛。】
这是答案,后面两句是答,前面两句是问。这就是说迷失了自性,他才会生贪欲。如果觉悟了自性,这个贪欲自然就没有了。正如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迷是不觉,不觉本来没有,本觉本来就有。本来有的,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本来没有的,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断掉。我们修行证果,断烦恼,证菩提,这个信心就生起来了,知道我可以断得了这个烦恼,我也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首先要建立自信心,自己充满了信心,佛菩萨才帮得上忙。佛菩萨想帮你忙,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我烦恼很重,我业障很重,我成就不了」,一切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了。首先自己要建立清净的信心,这一首偈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
【异念纷驰总是魔。】
因为「你」,所以才有异念纷驰,这就是妄想、执着;妄想、执着就是魔。魔是什么?折磨我们的自性,折磨我们的清净心,使我们身心得不到自在,这叫魔。
所以这个一问一答,非常之妙。最妙在哪里?就是「自性弥陀佛」,这句话妙极了。究竟妙在什么地方?意思就是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恢复自性弥陀佛。阿弥陀佛跟自性弥陀是一不是二,用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把我们自性弥陀佛给唤出来,自他不二,妙在此地。不仅把这个原因说出来,还把我们破迷开悟、恢复自信的方法也说出来。
下面这一段开示,意思很深,实在说就是我常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一段开示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教中道。】
这个『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经教里面所说的,就是经教当中所讲的。
【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
这四句是佛在经上讲的。下面这是大师为我们解释这四句话,这四句话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它的意思非常的深,非常之广。我们看大师的开示:
【所谓生者。即众生生灭之迹也。】
『迹』是相,相有生灭。
【谓无生者。即诸佛寂灭之本也。】
『本』是真性,真心本性没有生灭,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现相有生有灭。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相。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先解释什么叫「生」,什么叫「无生」。然后说:
【法性湛然者。】
『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的本体。『性』,我们现在哲学的名词叫本体。也就是说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是从这个体生出来的。这个本体在我们佛法里面,就叫做「法性」,或者叫佛性;佛性、法性是一个性。
如果讲佛性,是专门指有情众生而说的。有情,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动物,有感情的、有情识的,我们叫做佛性。无情,指植物、矿物,这是无情,我们叫做法性。但是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为它是一个性,正因为是一个性,所以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它不是同一个性,依报就不会随着正报转。法性是湛然的。『湛然』是比喻像水,水很干净、很清净,这叫「湛然」。
【灵明湛寂。】
这四个字,在佛法里常常用它来形容自性,形容真心本性。『灵』是真心,不是愚昧的;『明』,它不是迷惑颠倒的;『湛』是清净,『寂』是不动。这是本性。现在我们的心迷了,不灵了,也不明。不明就是暗了,我们讲胡里胡涂,冥顽不灵。心不清净,心乱动,心很乱,乱就不寂,污染就不湛。我们迷的相跟这四个字一对照,就清清楚楚。所以佛教给我们修行,修什么东西?就是修的『灵明湛寂』。但是「灵明湛寂」是本有的,不是修来的,只要你把不灵、不明、不湛、不寂翻过来,就成功了。
所以佛教我们修行的纲领是「戒、定、慧」三学。三学里最重要的是定学,无论那一个宗派,无论那一个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方法门道不相同,修行的目的是相同的,统统修「禅定」。所以,绝对不是禅宗才修禅定,那诸位就搞错了。我们念佛是不是修禅定?是,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不过我们不叫禅定,我们叫「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来修一心不乱,修湛寂。只要到湛寂,自然就灵明了。灵明是慧,慧不需要修,定到相当的程度,慧豁然就开朗了,灵明就现前了。所以,湛寂是定,灵明是慧,戒是方法。你一定要依照佛的教诫、佛讲的方法去修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就恢复到湛寂灵明了。
【元(玄)妙真常。】
这个「元」本来是玄(玄妙的玄),古时候避免帝王的讳,所以把这个字写成了元,我们念还是要念「玄」,不能够念「元」。实在讲在现代已经是民主时代,可以把它改过来,用不着再避讳了。
【个个不无。人人本具。】
这是生佛平等,一切众生跟佛完全平等。
【只因最初不觉。忽尔动心。认妄为真。迷己逐物。】
本来是佛,本来是灵明湛寂的,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的胡里胡涂的?换句话说,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六道众生?这是大问题,这个在佛门是有名的大问。有了这个疑问,这个疑问要不能搞清楚、搞明白,疑能障道,能障碍着信心,我们的信心生不起来,所以一定要破迷生信。
说老实话,我们今天信心不能建立,就是疑问一大堆,你这个信心怎么生得起来?没有真信切愿,这一生就不能成就。所以能成就的有两种人,一种人上根利智,佛讲经,他一听明白了,疑问没有了,他能成就。另外一种善根深厚,他没有疑问,佛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一点儿不怀疑,这一种人这一生决定成功,他没有疑问。只有当中这个半吊子的,上不上,下不下,疑问一大堆,这是最麻烦、最难度的,不容易成就。
这些实在讲《无量寿经》上佛都讲得很清楚。那个完全没有疑问,甚至于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教他念阿弥陀佛,他一天念到晚,往生的时候,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都是一点疑问都没有,真正了不起!那是什么人?过去生中曾经种非常深厚的善根,他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所以他没有疑问。这两种人很容易得度。
今天要跟诸位讲解这个问题,七天都讲不完,纵然我在这里讲清楚了,大家听的时候愈听愈胡涂,愈听问题愈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此地也不推卸责任,我告诉诸位这些问题全在《楞严经》上,你们读《楞严经》,答案都在《楞严经》上。这个问题是哪一个人提出来的?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来的,众生原本是佛,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变成众生慢慢的修行又成佛了,成佛之后几时再迷惑?富楼那问,释迦牟尼佛解答,这是在《楞严经》第四卷。你们有兴趣去找,答案在里面。我在此地不说,说了对不起大家,说了把你的悟门堵塞,一定要你自己悟才有用处。我给你说出来,你就不会开悟了,那我就对不起你。所以还是自己去读经,自己去找答案,找不出来也不可以问,这个才有用处,你慢慢才会开悟。
【由是业网牵缠。】
『业』,就是造业,业无量无边,就像网一样牵缠着你流转五道。五道就是六道。说五道,就不算阿修罗,因为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他是那一道。所以,五道实际上就是六道。
【恒随生死以升沉。】
往三善道是『升』,往三恶道是『沉』。
【亘古至今而靡闲。】
『亘古』是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而靡闲』,在六道里面轮回从来没有间断过。为什么轮回?业牵着你,你天天造业,业力太大了,牵着你在六道里轮回。三善业就升,三恶业就沉,就干这个事情。
【当知生自缘生。】
所以佛家讲『缘生』,有《缘生论》。
【而法性不与缘俱生。灭自缘灭。而法性不与缘俱灭。】
可见得生跟灭是缘,是有生有灭的。但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法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不跟缘俱生,也不跟缘俱灭。这些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