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净慧法师]人生直指 (净慧老和尚回答疑问)
人 生 直 指
八月十二日晚,夏令营安排的活动是分组交流,有一些营员到丈室向净慧老和尚请益,每有茅塞顿开之感。今整理成文,供养大众。
念佛与修禅的一致性
营员:全国跑了很多寺院,真正弘扬禅法的很少,一般都是讲念佛。
师:念佛很好,念佛也一样。
营员:念佛不是不好,禅也好啊。像师父的生活禅,让我们感觉到更加亲切。
营员:我是广东来的,2002年有缘认识本老,因为经常有缘亲近他老人家,曾经请问他我应该怎么修?他说我搞了一辈子禅,现在我只是念阿弥陀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他也是教我们弟子都念阿弥陀佛。我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我就感觉到禅宗禅法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念佛法门在佛门里面是难信之法,对佛教没有了解的人恐怕是很难接受它的。因此我很想了解一些在禅宗方面能够把它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工作里面的方式,然后帮助更多人知道这些道理。
师父:听了两位的发言,我也感觉到我们应该对禅与净土,或者对参禅和念佛这两个法门有一个很正确的理解。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现在所提倡的念佛法门与历史上所提倡的念佛法门已经有很大的差距。四祖道信所提倡的就是念佛禅。四祖的语录《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他所说的守一不移,实际上就是念一句佛号,把心放上这一句佛号上,也讲到不一定要面向西方。你做心理咨询工作,要让一个人的心安静下来,你用什么方法来安定他?最简单的办法就要让他专一。专到哪儿去?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你不要说,你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阿弥陀佛就把你接走了。不要这么说。而是要告诉他,把心专一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上面,一切的疾病一定会好。为什么呢?把整个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地方,就能够使精神状态安定下来。心理咨询所面对的分裂症等等,无非是心理有很多的妄想。用什么来调伏妄想?念阿弥陀佛是最容易调伏的。所以不要说念阿弥陀佛就一定要信,信阿弥陀佛以后阿弥陀佛就会把你接到极乐世界去。不要往信仰上讲,讲当下的效果就行了。参禅就是讲当下的效果的,实际上念阿弥陀佛也是讲当下的效果的。
营员:但这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
师父:有一个方法,虽然也带有一点点宗教性,但是信不信没有关系。你可以告诉他“阿弥陀佛”四个字是一个符号。这四个字的意思,一个是无量光,空间突破了;一个是无量寿,时间突破了。空间时间都突破了,就是“阿弥陀佛”。把这个意思给他讲一讲。所以这个办法一定是非常有效的,没有必要非得牵涉到信仰不可。有许多方法并不在于信还是不信,只要照着去做就有效果,有了效果自然就有信心。等他有了信心之后,你再告诉他念佛有很大的作用,那多好啊!人人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修行只有三个法门:戒、定、慧。所有的一切法门都是从这三个法门分出去的。戒律是平等的,不管哪个法门都要以戒为师,这是不用怀疑的。再就是定,念阿弥陀佛就是从定分出去的,当然它也有一部分是慧。念阿弥陀佛最后是要达到一心不乱,深入禅定,这样才能能够往生。不过我们现在宣扬净土宗的人有一点点走偏。如果宣扬净土宗的人把它和禅结合起来,净土宗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年轻人就不会排斥净土宗。之所以有些年轻人排斥净土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要以为净土宗就只是老太婆修的法门。老太婆的力量大得不得了,没有这些老太婆你们别想到庙里来。是老太婆把你们带到这儿来的。老太婆代表一家人,代表三代人。代表老一代,代表她儿子一代,代表她孙子一代。她的代表性最广泛。你到这里来,你的父母可能不同意,或者你妻子不同意,或者你儿子不同意;如果是她要来,儿子、媳妇、孙子都得跟着她到庙里来烧香许愿,求一家都平安,一家都心生欢喜。
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广泛地学习佛法。一方面是要学修现在流行的法门,一方面也要看一些原经原典。不要只是看现在的人写的一些书,包括我的书在内,光看我的书也不行,要看原典。这样地才可以了解到佛法的原汁原味是什么。虽然有一些文字不容易看懂,多看几篇就可以了。要克服这个障碍。我们一定要知道,要想学习佛法,一定要过文字这一关,一定要融入到繁体字当中去,一定要融入到像佛经那样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当中去。佛经在当时并不是文言文,都是当时的白话文,佛经是最进步的,它是用口语表达的,最容易懂了,它不是中国儒家、道家的书,佛经的语言基本上好懂。不过,经常有一些名词法相,阻碍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佛经。怎么样扫除障碍呢?建议从《心经》学起。《心经》只有260个字,每一字都弄懂了,别的经基本上能够看懂。《心经》上说的五蕴、六根、六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菩提、涅槃,基本上包括了经常见到佛教名词法相。把这些名词都搞懂了,读其他的经书就能迎刃而解。现在这些工具书也比较普及,《佛学大辞典》、《佛学小辞典》都有。还有一些简单的工具书,如《常见佛学词汇》等。
人生价值和意义
营员:我现在没有工作,希望能够在佛教里面做点事。一边做一边学习佛教,并且从佛教里面,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师:知道要在佛教中寻找人生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安顿自己的生命,这就很不简单。
佛教讲到人生的价值,有四句话可能是大家都在念的。这四句话看起来目标高远,只要一点点地去落实,人生就非常有意义。这四句话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想人生最高的价值,再没有能够超越得了这四句话的。这四句话可以是很高远,也可以是很实在。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用这四句话的精神去检验。
儒家也讲有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有远大的理想,据于德就是有崇高的道德,依于仁就是有真诚的爱心,游于艺就是有广博的知识。这四句话和四弘誓愿刚好可以对应起来,不过前后次序不同。比如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样才能度众生?要有仁爱之心。依于仁才能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从哪里来?烦恼就是从缺乏德养而来。能够据于德,就能够逐步实践烦恼无尽誓愿断的目标。法门无量誓愿学,刚好相当于游于艺。广博的知识,法门无量。最后的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就是志于道。
可见,佛家与儒家在人生追求的目标上虽然有浅深的不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儒家说得很实在,佛家的精神则是超越时空的,气势更加宏伟,意义更加深远。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立足于儒家的根本,来实践佛家的法门呢?应该是可以的。我想,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人生追求的目标所在。
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服务意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道德意识;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学习意识;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人格意识。这四弘誓愿可以和这四种意识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无非是要为大众服务,有良好的自我修养,有广博的学问,有高尚的人格。
我们找到了正确的目标,就不要轻易改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归到这四句话里面来。这四句话就是菩萨的精神,依照这四句话,就可以从一个凡夫经过不断地实践,最后达到成佛的高尚修养、高尚人格。这四句话我们也不要把它看作是要修多少辈子才能够修得完,不是那个意思。这四句话可以在我们这一辈子就能兑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就可以兑现。只要每时每刻按照这四句话去做,那么每时每刻都是在实践四弘誓愿,都是在实践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年轻人总是有很多妄想,实际那些妄想想来想去,最后总是走到最初的想法那里去。不管你想了多少,转了几百个圈,还是转到那个老地方去。所以年轻人首先要实在一些,不要去想到底应该怎么做,只要好好去做就行了。比如说你要考研,就一心一意学习功课,找一个合适的学校去报考,不要犹豫。比如想去做生意,那就创造条件去做生意。你要当心理咨询医生,那就好好地把这个工作做下去,不要犹豫。因为一犹豫,反来复去地,人生的光阴就浪费了许多。每反复一次,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浪费。人生几何?要立志,要有道德,有仁义,有学问。犹豫会耽误很多时间。
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营员:我有一个问题已经矛盾很久时间了,想问一下老和尚。我是厦门大学的,现在读研快要毕业了,我是学化学的,工作也基本确定了。我一直很崇拜科学,对于宗教一点都不感兴趣,之前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化学家。进入大学两年之后,开始觉得现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再就是自己思想上的很多问题,都不能解决。也在同学之间有些讨论,也有通过种种途径来寻找。比较幸运的是我能够接触到了佛法,到现在有三年左右了吧。但是我感觉自己对现在所学的这个专业越来越不感兴趣,我感觉这个东西……
师:明白了。你不是为你自己做事,是为大家做事。所以即使你对所做的事情要承担一些因果上的负面责任,那个责任很小,所以一定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都像你这样,有一些要负因果责任化学实验你就不想做,那么一旦法官信了佛以后要判人死刑怎么办呢?那执行死刑的人信了佛是不是就也不可以去执行了呢?所以不要把这些和佛教里面慈悲戒杀的观念混淆起来。佛教所说的慈悲戒杀,完全是从个人修养出发的。如果你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去伤害别人,当然是犯戒;你做实验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就想把药品制作出来,你对所实验的动物没有任何憎恨心,而且你也不是为了把实验成果据为己有,你做这个工作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佛教和社会不是对立的。既然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也有很多方式。有无边的众生也有无量的法门。无量法门誓愿学,搞化学实验也是其中的一个法门。不要矛盾,不要对立。个人的修养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之间不要有矛盾。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落实个人的修养。要承担一点责任,要有这种勇气。为了大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营员:我已经来过三次了。第一次来是带着很多困惑和迷茫过来的,听了您的开示以后,我感觉到非常欢喜。五一之前,我带母亲来归依了三宝。这一次是带儿子来,让他感受一下禅文化的氛围,了解一下佛教。我是做营销的,由于工作关系,饮酒有时候是工作需要,所以我是没有办法。后来听讲戒律的光碟,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深度和广度。我就用它来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日常言行,深深感觉到有一点慌恐不安,觉得自己犯戒了。不过我有一点心安的地方是,我不是为了我自己,我也是借着工作上的方便尽量帮助他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是不是算是一种合格的佛弟子,算不算是犯戒?老是心里感觉到不踏实。所以这一次来之前我就在想,是不是有必要重受五戒?请老和尚慈悲开示。
师:在家居士受三归、守五戒、行十善,这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下,佛陀也有方便法门。比如说五戒可以次第受、多次受,所以不要有什么特别的疑虑。在饮酒这条戒暂时不能守持的情况下可以不受,然后尽量避免。当你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了,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地位越来越高了,你就可以对人家讲:对不起,我不喝酒,请你们喝。最后人家说:哦?你为什么不喝酒?你说我信了佛,所以不喝酒,可能人家就跟着你一起信了。有一些人,由于他的社会背景不同、地位不同、人格修养影响的不同,他所言所行产生的作用就很不一样。希望每一个人,知识分子也好,干部也好,工作人员也好,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上发生的影响就会很大。一个人的社会影响,靠个人的修养,靠自己的为人。另一方面,对于佛教的戒律,一定区别对待。比如说,在家戒和出家戒是不一样的。出家人是专职人员,必须要把自己应该做到的都做到。在家居士从信佛这一点来讲虽然也算是专业的,由于要求不同,有些方面可以逐步地完善。
营员:可不可以重受五戒呢?
师:可以。不管你犯了戒,还是没有犯戒,五戒可以多次受。在南传佛教国家,任何一次集会之前,首先都是先进行三归五戒,然后再来交流或者进其他活动,假如一天开两次会,就要举行两次三归五戒。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营员:我现在还在读博,湖南农大茶叶。我还要问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也是关于现代人思想方面的。佛教的道德和信仰确实是有,但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是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除了钱以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看重,所以很多人都为了自己的享乐,这种状况是很可怜的。这种人应该怎么样去度化他?
师:从我们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整体来讲,每年是以8%的速度递增,应该说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不过这种递增分摊到十三亿身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虽然不能说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贫困线上,至少还是不很富裕的。在这咱情况下,已经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也是从贫穷状态进入到富有状态的。一个人富有了之后,如果是有仁义道德的人,他懂得分享。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懂这个,有了钱以后就吃喝玩乐。他做出这个样子来,对于其他暂时不是很富裕的人会有很大的诱惑力。他发财了,他现在的日子过得那么好,我哪天发了财,我也要像他那样。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小农意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现在是在搞工业化,但是中国人的主体还是农民。农民意识比较简单,社会责任感比较差。只有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面培养训练出来的人,才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说,一个人开机器开不动,要所有的人全部都到位,这一条生产线才能够工作得了。农民没有这个思想。你们都不来,我一个人可以在田里插秧,可以割稻子,不需要任何人帮忙。所以他就养成了这种个人意识,没有社会责任。这是我们中国人最致命的地方。中国人之所以不关心别人,就因为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团队意识,所以没有社会责任感。
那么现在首先就要是提倡,让所有发了财的人强化这种社会意识,这样他发了财才会想到怎么来回报社会。一个发了财的人如果不懂得回报社会,他的财富很快就没有了,而且不安全。一个人富了,他光顾自己,一点也不肯拿出来,大家对他就有一种无形的对立。如果有钱的人懂得懂得回报社会,哪个地方有困难,几千块、几万块、几十万块拿出来,就可以缓解贫富之间已经存在的矛盾。
国家是在强烈地呼吁这些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