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佛门尊师集》
...曰浮屠。即佛陀也。犹沙门与桑门语之转耳。典略云。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华胥氏者即天竺国也。在佛神游之所。
隋柱国毫灵四州总管海陵公贺若谊。
寔卿相之门。称冠盖之里。山庭仪表月窟风猷。笃信大乘崇奉正觉。
隋使持节大将军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赵国公独孤罗。
景公之世子献后之长兄。敬法重人尊师尚义。
隋上柱国凉益六州总管蒋国襄公梁睿。
导灵源于少昊。分休蔕于伯益。东汉良宰西晋鼎臣。敬信有闻丕业克着。
隋上柱国广宗庄公李崇。
挺生拔萃。秀出罕俦。唯昆与季师王友帝。诵习般若兴建法轮。
隋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使持节凉州刺史宇文庆。
包文武之干略。蹈仁义之规矩。宣条万里图赞百城。铸像写经为福无已。
隋上大将军营州总管魏兴公韦世文。
闻诗闻礼之风。三义三君之德。钟庆流泽奕叶不穷。慕正法于当年。习微言于积岁。
隋上柱国吏部尚书上庸公韦...(第1517部~辨正论十卷)
...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
三宝章 流转章。
三宝章
三宝义略作八门。一明建立。二释得名。三出体性。四显融摄。五明种类。六拣所归。七辨业用八明次第。初明立意者有七种。一为翻邪故。即翻外道尊师。谓自在天等。故立佛宝。二为翻外道邪论等。故立法宝。三为翻外道邪众等。故立僧宝。故涅槃经云。归依于佛者。是真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终不更归依外道诸典籍。归依于僧者。不求诸外道等。二为除病。谓须良医并药及看病人。故诸病悉愈。三宝亦尔故不增减。三为出怖。如经云。若得一跳即譬一归。若得三跳即譬...(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兵戈无用。今离不行何处求益 因重奏曰。臣闻孝者至天之道。顺者极地之养。所以通神明光四海。百行之本孰先此孝。昔世大道将倾魏室崩坏。太祖奋威补天夷难。创启王业。陛下因斯鸿绪遂登皇极。君临四海德加天下。追惟莫大终身无报。何有信己心智执固自解。倚恃爪牙任纵王力。残坏太祖所立寺庙。毁破太祖所事灵像。休废太祖所奉法教。退落太祖所敬师尊。且父母床几尚不敢损亏。况父之亲事辄能轻坏。国祚延促弗由于佛。政治兴毁何关于法。岂信一时之虑。招万世之讥。愚臣冒死特为不可 诏曰。孝道之义宁非至极。若专守执惟利一身。是使大智权方反常合道。汤武伐主仁智不非。尾生守信祸至身灭。事若有益假违要行。傥非合理虽顺必剪。不可护已一名令四海怀惑。外乖太祖。内润黔元。令沙门还俗省...(第1525部~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四卷)
...一向出生菩萨经(五年十一月出十二月讫僧昙等笔受琮序)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见唐录) 大威灯仙人问疑经(六年正月出二月讫道邃笔受琮序) 文殊尸利行经(六年三月出四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见唐录) 八佛名号经(六年五月出六月讫道邃笔受琮序) 希有挍量功德经(六年六月出其月讫僧昙笔受彦琮序) 善恭敬师经(六年七月出八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七年正月出二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七年四月出五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七年五月出讫僧琨笔受琮序) 金刚场陀罗尼经(七年六月出八月讫僧琨笔受琮序) 诸法最上王经(十五年出七月讫明芬笔受) 入法界经(十五年七月出八月讫道密等笔受...(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三十余载盛弘一乘。止观禅门利益惟远。义同指月不滞筌蹄。或于一法中演无量义。摄无量义还入一心。实观玄微清辩无尽。由是四方法侣请益如林。若定若慧传灯逾广。为大机感著述兹文。并理会无生宗归一极者也。禅门止观及法华玄。但约观心为众敷演。灌顶法慎随听笔记。顗自印可天下盛传。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自古观门未之加矣。陈隋两帝师为国宝。尊人重法委托舟航。舍宝舍身详诸别录 四念处观(四卷) 天台山国清寺百录(五卷) 金光明行法 修禅证相口诀 天台智者师别传 杭州真观法师别传。
右十三卷天台山国清寺沙门。释灌顶撰。顶即智者之犹子也。景行冰霜俊神清朗。闻持教义类若泻瓶。深明止观双修定慧。敷扬妙法。池开灵瑞之莲。学侣云臻。泉涌轻甘之水。天台智者乐说无穷。止观禅门约心开演。顶皆总持一闻靡失。以定慧之余出四念处观。及诸传录。述陈隋二帝崇信三尊尊师重法归敬之相。又撰法华涅槃净名金光明请...(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禅证相口诀 天台智者师别传 杭州真观法师别传。
右十三卷天台山国清寺沙门。释灌顶撰。顶即智者之犹子也。景行冰霜俊神清朗。闻持教义类若泻瓶。深明止观双修定慧。敷扬妙法。池开灵瑞之莲。学侣云臻。泉涌轻甘之水。天台智者乐说无穷。止观禅门约心开演。顶皆总持一闻靡失。以定慧之余出四念处观。及诸传录。述陈隋二帝崇信三尊尊师重法归敬之相。又撰法华涅槃净名金光明请观音等经疏。各有部帙。今不备载。
大唐内典录卷第六
历代大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二之初
序曰。所言大乘藏者。谓诸佛大人之用心也。教本无相理趣无缘。统群有而出重昏。拔心因而静烦妄。斯其致也。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强以名相。用显筌蹄。故能声满天下而无滞于有...(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缅惟业障一何深重。悲泪盈目。时逢众僧解夏远近辐凑数千人。观者无不鸣噎。其处一踰缮那圣迹充满。停八九日礼拜方遍。至第十日那烂陀寺众差四大德来迎。即与同去。行可七踰缮那至寺庄。庄是尊者目连本生之村。至庄食须臾。更有二百余僧。与千余檀越将幢盖花香复来迎引。赞叹围绕入那烂陀。既至合众都集。法师共相见讫。于上座头别安床命法师坐。徒众亦坐。坐讫遣维那击犍稚唱。法师住寺。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咸皆共同。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闲解经律威仪齐整者。将法师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众共尊重不斥其名号为正法藏。于是随众入谒。既见方事师资务尽其敬。依彼仪式膝行肘步。呜足顶礼问讯赞叹讫。法藏令广敷床座命法师及诸僧坐。坐讫问法师从何处来。报曰。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闻已啼泣。唤弟子佛陀跋陀罗(唐言觉贤)。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余博通经论善于言谈。法藏语曰。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觉贤闻已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和上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厌恶此身欲不食取尽。于夜中梦三...(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坐。徒众亦坐。坐讫遣维那击犍稚唱。法师住寺。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咸皆共同。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闲解经律威仪齐整者。将法师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众共尊重不斥其名号为正法藏。于是随众入谒。既见方事师资务尽其敬。依彼仪式膝行肘步。呜足顶礼问讯赞叹讫。法藏令广敷床座命法师及诸僧坐。坐讫问法师从何处来。报曰。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闻已啼泣。唤弟子佛陀跋陀罗(唐言觉贤)。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余博通经论善于言谈。法藏语曰。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觉贤闻已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和上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厌恶此身欲不食取尽。于夜中梦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形貌端正仪服...(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南面有两碑。载二圣三藏圣教序记。其书即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笔也。初基塔之日。三藏自述诚愿。略曰。玄奘自惟薄祐生不遇佛。复乘微善预闻像教傥生末法何所归依。又庆少得出家目睹灵相。幼而慕法耳属遗筌。闻说菩萨所修行。思齐如不及。闻说如来所证法。仰止于身心。所以历尊师授博问先达。信夫汉梦西感正教东传。道阻且长未能委悉。故有专门竞执多滞二常之宗。党同嫉异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后学相顾靡识所归。是以面鹫山以增哀。慕常啼而假寐。潜祈灵祐。显恃国威。决志出一生之域。投身入万死之地。絓是圣迹之处。备谒遗灵。但有弘法之人。遍寻正说。经一所悲所见于未见。遇一字庆所闻于未闻。故以身命余资缮写遗阙。既...(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童子圣头回向于我。何以故。彼头不合顶礼我足。我头应当顶礼彼足。复唱是言。希有希有。大人出世。最大希有。大人出世。我本从天所闻者。即此童子真实定是。如彼不异。时阿私陀整理衣服。偏袒右肾右膝着地。申其两手抱持童子。安其顶上还复本座。本座坐已。还下童子置于膝上。
现相部第四
如佛本行经云。时净饭王复白仙言。大师。我意欲令我子常在。云何方便及今幼年勿使舍我。阿私陀仙复白王言。大王。我实不能专正决定说是方便令作障碍。时净饭王复语仙人。作如是言。大师善听。我今当作种种方便。设方便已。不令我子从今幼稚及到盛年。不听暂离舍我出家。阿私陀仙即问王言。大王。今者因何事故说如是语。时净饭王报彼仙人阿私陀言。尊师当知。如我国内所有相师皆语我言。若是童子在家当作转轮圣王。以是因缘我如是语。阿私陀仙复白王言。大王当知。彼等相师皆大妄语。何以故。如是胜相非是转轮圣王之相。今此童子有百善相八十随形。挺特殊好分明炳着皆悉具足。时净饭王问仙人言。大师。何等是八十随形好。时阿私陀具白王言(具说八十种好其文如经今依胜天王经说)故胜天王经。佛自说云。八十种好者。一无能...(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正决定说是方便令作障碍。时净饭王复语仙人。作如是言。大师善听。我今当作种种方便。设方便已。不令我子从今幼稚及到盛年。不听暂离舍我出家。阿私陀仙即问王言。大王。今者因何事故说如是语。时净饭王报彼仙人阿私陀言。尊师当知。如我国内所有相师皆语我言。若是童子在家当作转轮圣王。以是因缘我如是语。阿私陀仙复白王言。大王当知。彼等相师皆大妄语。何以故。如是胜相非是转轮圣王之相。今此童子有百善相八十随形。挺特殊好分明炳着皆悉具足。时净饭王问仙人言。大师。何等是八十随形好。时阿私陀具白王言(具说八十种好其文如经今依胜天王经说)故胜天王经。佛自说云。八十种好者。一无能见顶。二顶骨坚实。三额广平正四眉高而长形如初月绀琉璃色。五目广长。六鼻高圆直而孔不现。七耳厚广长埵轮成就。八身坚实如那罗延。九身分不可坏。十身节坚密。十一合身回顾犹如象王。十二身有光明。十三身调直。十四常少...(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涅槃经云。有德国王觉德比丘。为护法因缘生不动国。又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二行而生净土。如梁摄论云。出世善法者。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所生善根。为出世善法名因。或用定慧为乘。或说三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思惟三三昧空无作无相而生净土。又观经云。令未来一切凡夫生极乐国。当修三业。一孝养父母事师不杀修十善业。二受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是名净业。或说四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行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或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或说五行而生净土。如净土论云。一者礼拜。二者赞叹...(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秋六十二。
齐太原释慧宝。氏族未详。诵经得二百卷。德优先达时共知闻。以齐武平三年。从并向邺行达艾州失道。寻径入山暮宿岩下。室似人居迥无所见。宝端坐室前上观松树。见有衡枝悬磬。去地丈余。夜至二更有人身服草衣从外而至。口云。此中何为有俗气宝即具述设敬。与共言议。问宝云。即今何姓统国。答曰。姓高氏。号齐国。宝问曰尊师山居早晚。曰吾后汉时来。长老得何经业。宝恃己诵博颇以自矜。山僧曰。修道者未应如此。欲闻何经为诵之。宝曰。乐闻华严。僧即少时诵之。便度声韵谐畅非世所闻。更令诵余经率皆如此。宝惊叹曰。何因大部经文倏然即度。报曰。汝是有作心。我是无作心。夫忘怀于万物者。彼我自得矣。宝知为异神也。求哀乞住。山僧曰。国中利养召汝何能自安。且汝...(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满时也。
佛言。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恼。四者当念父母恩重。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疗之。父母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算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
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叹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不忘。二者当胜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已不忘。四者有诸疑难悉为解说。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
西向拜者谓妇事夫。当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詈之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若寝息盖藏乃卧。夫视其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衣食以时与之。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耽畜侍御。
...(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非正。依本正云槃淡(唐言)我礼。或云归礼。归亦我之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命者。义立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人重南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加以和南诸佛迷之。弥复大笑。又南无者。善见论翻为归命觉。亦云礼大寿。又和南者。出要律仪。翻为恭敬。善见论。翻为度我。准此而言。恭敬度我义通凡圣。岂和南偏在尊师。亦通上圣念救生也。故经中来至佛所。云南无无所著至真等正觉。是名口业称叹如来德也。
敷座部第六
述曰。敬寻经律无敷坐具之文。但云脱屣礼足。今据事用理须坐具。故四分律云。为护身护衣护僧卧具故制畜坐具。既为身衣。明知须设。又坐具之用。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其敷之。故如来将坐。如常敷之。准此比丘自敷而...(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何以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