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品护正知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12:5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索达吉堪布译《入行论》之修行次第》



        丙二之丁二(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分二:一、品名;二、正论。

        戊一、品名:护正知。

        戊二(正论)分四:一、守戒之方便护心;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

        己一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想要护持菩萨学处的人,应该谨慎精进地防护自心,如果不严谨守护此心,就不能护持好菩萨学处。

        庚二(广说)分三:一、诸害由心生;二、诸善由心生;三、是故必护自心。

        辛一、诸害由心生: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如果放纵那如狂象一般粗野难调的心,将会遭到堕无间地狱受苦的灾难,即使是尚未驯服的大狂象,为害程度也不会至于如此严重。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如果以正念之索,紧紧地将那如狂象般的心拴在正法之柱上,那么一切恶报痛苦的怖畏将消尽无余,而一切福德善根都能获得。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老虎、狮子、大象、野熊、蟒蛇以及其他一切可怕的仇敌,有情地狱中的狱卒,还有恶神和罗刹等妖魔鬼怪,只要我们能以正念系住自心,就能摄伏这一切怖畏,调伏这一颗心,所有害敌都将变得驯服。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实语者佛陀曾经说过:世上一切怖畏以及无量痛苦,都是有情的迷乱分别心所产生出来的。如《华严经》云:“种种世间由业生,诸业又由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处?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有情地狱中那些可怕的兵器,是谁人故意制造呢?是谁制造了炽燃的热铁板地?地狱中女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佛说这一切恐怖和痛苦,都是自己恶心造业而产生,因此在三界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恶心造罪更可怕。

        辛二、诸善由心生: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如果必须消除一切众生的贫穷,才能圆满布施度,那么现在仍然可以见到许多饥饿贫穷的众生,则往昔诸佛又怎么圆满了布施波罗蜜而成佛呢?内心乐意将身体、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毫无保留地施予众生,依这样清净的舍心,布施度就能圆满,因此,布施波罗蜜完全依心清净而圆满。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需要将鱼等动物送到何处,它们才不至于遭受伤害呢?持戒者心中断尽杀盗等恶念时,就称为圆满戒波罗蜜。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在世界上,顽劣有情多得如虚空一样无法计算,怎么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呢?如果能灭息内在的嗔心,则如同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怨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为了避免足被刺伤,何必需要足量的皮革去遍覆大地呢?只需用一小片靴底那么大的皮革垫在靴底,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地面吗?同样,我们不可能将外界所有仇敌全部制服,而只要调伏自心嗔恨,就可以避免受一切外敌的伤害,何必费力去制服其他外在敌害呢?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仅仅生起一念清净坚定的善心,亦能获得生梵天的果报;身口纵然勤行善业,如果内心意乐微弱无力,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虽然长期修习念诵和其他苦行,但是自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的其他处,佛说他们的所作是无益的,《摄三摩地经》云:“诸比丘,若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不能认识佛法的殊胜精要——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辛三、是故必护自心: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我应当严密妥善地守持保护自己的向道之心,除了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心这条戒律外,其他的很多禁戒要来做什么呢?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谨慎地保护自己的伤口,同样,身陷能生烦恼恶缘之众人中,我们应恒常以正知正念保护自心这个伤口。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倘若一个人害怕小小疮伤的疼痛,尚且要小心照顾伤口,那么害怕众合地狱山壁夹碎之苦的人,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伤口呢?

        行持若如斯,纵住恶人群。

        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如果在平时的行持能像这样小心谨慎,那纵然住在嗔恚烦恼深重之恶人群中,或是处于贪欲炽烈的女人窝中,都会精勤持戒,始终不退。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我宁可失去利养名闻,乃至资身养命之众缘,亦可失坏其余善法,但是决不毁损自己的向道之心。

        己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我合起双掌,诚恳地劝勉凡是欲愿护持自心者,一定要致力于守护心的要领:不忘善所缘相之正念,与观察三门了了分明的正知。

        庚二(广说)分二:一、无正知之过患;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辛一、无正知之过患: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身为疾病所困者,则没有力量做各种事业,同样,心被烦恼所缠扰者,也不会有能力成就各种善法。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自心没有以正知观察三门的人,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智慧,就像装在有漏孔之瓶内的水一样,不会住留在忆念正法之正念中。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也具足多闻,而且能数数精进修学佛法,但是,如果觉察三门的正知不具足,最终还是会为罪堕所垢染。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如果没有正知,烦恼贼会尾随人们的正念退失后立即窜入相续,盗走以前所聚集之福德,使人们在毫无察觉之中堕向地狱恶趣。这伙烦恼贼,常常寻找机会打劫我,一旦得到失去正知正念的空隙,便夺走善法之财,并且要毁坏我获得善趣解脱的命根——因果空性正见等智慧资粮。

        辛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因此,我无论何时都应不放逸,纵任正念离开心意之门,正念一失,则以思维纵心过患的方便,使心重新安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如果经常跟随具足法相的上师尊长,听闻堪布恩赐的正法开示,那么具恭敬畏惧心的有缘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对上师三宝生起敬畏之心,而以此能恒念正法,同时依此也很容易使自己殷切地随念诸佛圣尊。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为了守护心意门不受烦恼侵袭,而将自心安住于忆念善法的正念后,善察三门的正知也就自然地随着来临,暂时失坏也能回复。

        己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分三:一、当持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庚一分二:一、清净三门之行;二、守护坏毁学处。

        辛一、清净三门之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心意最初开始生起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如果了知它有过失,就应该稳重安住如大树一般,坚持正念不为烦恼所动。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我无论如何都不应当毫无意义地散漫张望,应该以坚定的意志,保持双眼微睁,向下垂视。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可以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为了察看道途是否有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前后四面都视察过以后,就可以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总之,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后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身体在将要住于某种状态之前,或者在安住某种威仪时,应该随时用正知正念仔细观察:身体这种姿态是否如法?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遍一切时间、处所都应尽自己的全力观察:那如狂象一般粗野的心,是否紧紧拴在忆念佛法的柱子上?有没有走失呢?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以各种方法精进修习禅定者,一刹那也不应让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应当念念相续地恒常伺察:我的心意正在缘念什么?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遇到生命危险或供养三宝的喜庆法会等特殊情况时,如果自心于诸细微律仪不能专注,开许听便。《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如是布施之时,持戒所摄法应当暂舍。”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做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此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不会增盛。

        辛二、守护坏毁学处: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无有意义的众多闲谈,种种赏心悦目精彩动人的戏剧,如不得已遇到这些场合,自心应当断除贪著而谨守正念。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无有意义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于地面绘画图纹时,应正念如来的教诲,畏惧罪业而舍弃这些不如法的行为。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如果想要移动身体,或者想张口说话,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清净,然后稳重如法地去行持。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内心正生起贪欲,或者正要发嗔恨时,应当暂停言行,力持对治,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戏笑他人;或形露傲慢,在内生起骄矜自负心理;或有批评别人的动机;或心生虚伪,想欺诈他人;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想要诋毁他;或想说粗言恶语并挑拨离间,在这些时候,应该像大树一样安住不动,不随烦恼而转。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或者想求名闻利养恭敬,或者想要差使仆役,或者想让他人侍奉,这时应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想要损减坏灭他人利益,或者想贪图自己个人的利益,如果因这种发心而要说话时,应该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如果于修法时不能坚忍,产生懒惰、畏惧,不知羞耻,言谈无义,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世俗情爱,这时应该像树一样安住下来。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该如上所说详细观察此等二十七种具烦恼之染污心,与好行无义事之心,察觉后应当严厉地对治,坚定守护清净菩提心。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大乘修行人对上师三宝要有甚深的信心,而且要从内心生起稳固的定解,意志须坚韧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还要知惭有愧、畏惧因果业报,保持身心寂静,精勤地利乐众生。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愚稚的众生意乐千差万别,极难尽如其意,但是我也不应因此而生厌患,因为众生都是由烦恼所催才产生这些心态。想到此就应对他们心怀慈愍。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自他有情的利益,我当恒为利行,制止犯自性罪与佛制罪的恶业,进一步以了知诸法如幻化的无我空慧观,恒常守护自心。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应当再三思维:历经长劫的积集福德,方得到暇满的人身,因此我应该坚持以正知正念护持菩提心,像须弥山王一样毫不动摇。

        庚二(摄善法戒)分二: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二、应修之方便法。

        辛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贪吃尸肉的秃鹫,争夺撕扯吞噬我死后的尸体,意识啊,如果那时你毫不介意,那你为什么现在要爱惜它呢?意识!你对身体为什么要如此执著护惜呢?既然你与身体是各有别体,它对你有什么用处呢?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愚笨的意识啊!你为什么不去执著守护那清净的树木为身,何故偏要辛辛苦苦地守护这个既肮脏、又易腐坏的臭皮囊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12:54:46 | 只看该作者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首先用自己的观慧,将表皮层与身肉析开,再以智慧的利剑,从骨架上将肉剔下来,然后又将所有的骨骼一一解剖,这样,从皮肤表层至于骨髓一一详细观察,自己应当如是认真地探究,身体哪里有精妙的东西呢?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著、爱护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如是努力寻找之后,倘若仍未见到自身中有任何值得护惜的精妙之物,那么你为何还要费尽心思贪著、爱护这个垢秽组成的身体呢?如果身内的骨肉等脏东西不堪食用,身血不能喝,肠胃也不能吸吮,那么身体对你有什么用呢?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你贪爱身体的唯一理由,只不过是为了保护狐鹫的食物罢了!所以,我们维持身体,唯一目的应当是利用它去修习诸善法!如果不利用人身成就善业,纵然你如何去爱护,到时死神也会毫不留情地夺走身体,并丢给秃鹫、野狗食用,那时你又能怎么办呢?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会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予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令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应该将身体看成渡越苦海的船筏,唯一充当自己修善的工具。为了成办有情的利益,应将它修炼成如摩尼宝一样的清净佛身。

        辛二、应修之方便法: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我要努力把持自己的身心,经常面带笑容,平息忧恼的皱眉与怒容,做众生的善友,常说正当质直之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移动床、座等器具之时,不要轻率随意,以防发出嘈杂的噪音,开门时也不能粗鲁,修行人应恒常保持调柔寂静的行止。水鸥、猫和盗贼,它(他)们的行为无声而隐蔽,因此能达成它们所求的目标;作为大乘修行人,举止也应恒常寂静。

        宜善劝勉人,不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于他人处善巧求得的劝勉向善之语,或他人不请自说的忠言,自己要恭恭敬敬地听闻顶戴接受,应恒常恭谦地做众人之学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对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都应称赞为善说!如果见到他人行持福德善法,就应真诚地随喜并加以赞叹!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为避谄媚之嫌,应该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并随和别人称扬他人功德;如果听到有人称说自己的功德,应思忖自己是否有所说之功德,而不应生骄傲。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沽;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一切善法行为都是让自他得到欢喜,而且这种欢喜难以用金钱买到,所以我们应当依他人修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后世苦更增。

        如果这样去随喜,对自己今生没有任何损害,来世也会因此获得很多安乐;反之,于他人功德生嗔恨,内心会因嫉妒而忧苦,后世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与人谈话时,出言应当契合对方心意;所说意义应当明了清晰,而且言语要围绕主题前后连贯;所说的要令人喜悦,远离贪爱嗔恨;语言音调要柔和,吐词发音的高低快慢要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当见到有情时,心里应该想到: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果。因此而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热衷恒修善,或依对治兴。

        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恒常以猛厉意乐去修习善法,或者以强烈对治心而修善法。依这些发心,如果对三宝福田、父母师长等恩田、苦难众生悲田,进行供养布施,能够成就广大的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通达了上述善巧方便,且具足信心后,就应当经常去修习利益自他的善法,一切善法都应自己主动去修学,不要依赖他人的督促。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的修习,应依次第层层增上而进行,不要因拘泥于小小德行而舍弃较大善法,善法大小应该以利他的程度而权衡考虑。

        庚三(饶益有情戒)分三:一、饶益有情;二、以财法而摄受;三、防护他人之不信。

        辛一、饶益有情: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明白了上述道理后,就应该精勤利他,具有深远智慧的大悲佛陀,为此对菩萨开许了一些身语遮戒,即在对众生有大利益时,如果需要舍弃遮止身口七支不善业等律仪戒,也可以开许。

        壬二、以财法而摄受: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平时应当将自己的食物分与饿鬼、旁生等堕落恶趣者、无依无靠的贫穷者及安住净戒的苦行者,自己只吃适量食物;在财物方面,除了三衣、经书、法器外,其余应全部布施。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用来修行正法的珍宝人身,不要为了区区小善而损害它,依靠暇满人身修行正法,可以迅速满足众生的愿望。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世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在大悲心尚未清净以前(即登地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无论在今生或来世,为了成办大利益才可考虑舍身。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对不恭敬上师与正法者不应说法;对威仪不具足者,如无病而以帽、巾等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兵器等情况下都不应说法。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对无人陪伴的女人不要讲法;对智慧浅薄者也不要说深广的法义;对于深奥与浅显的佛法,应该同等地恭敬,并依次第传授修习。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对那些上根利器的学人,不应只教授层次粗浅的佛法,任何时处也不应舍弃律仪戒而行,也不能以一些经咒欺诳世人。

        辛三、防护他人之不信: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丢弃的净齿木、鼻涕、唾沫、痰涎等,应及时以土掩埋,在别人使用的水源和清净的地方,不应随便遗弃屎尿等不净物。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吃食物时,不要塞满嘴巴,不要发出唏唏嚯嚯等声音与大张口而食;平时不要舒伸双足而坐;洗手时也不要双手用力对搓以致发出声音。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在马车、床榻等幽暗隐蔽之处,不要与他人的妇女相处,所有会使世人不敬信三宝的行为,都应详加观察、询问之后而舍弃。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用手势给他人示意时,不要无有礼貌地用一个手指,应该心怀恭敬,平伸右手掌而示,指示道路也应用同样的方式。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如果没有必要,切莫大幅度摆动手臂,示意的时候,应以微细的动作、出声音或者弹指,否则容易失去庄重的威仪。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睡眠时,应如佛陀涅槃的姿势一样,朝着希望的方向(如面向西方或向塔庙等)右胁而卧;入睡前应保持正知正念,并下决心:醒后立刻起来。

        己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分二:一、真实修持圆满支分;二、认本体而摄品义。

        庚一、真实修持圆满支分: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诸大乘经典中说过:大乘菩萨的各种行仪无有限量。虽然如此,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去修持这些行仪的根本——净治自心。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在每天早上和夜晚,应该各诵三次《大乘三聚忏悔经》,依靠佛和菩提心,忏悔清除根本堕罪以外的其余罪堕。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不论在何种状况修何种法,都应按佛所说的学处去精勤修学。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对佛子而言,不需学的大小五明等知识是没有的,能如是善巧方便修学一切学处的行人,福德怎么不会接踵而至迅速增长呢?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不论是直接或间接,一切作为都应该是唯一为了利他,而且为了利益有情,应将一切功德都回向无上大菩提。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远离精通大乘法义并守持清净菩萨律仪的珍贵善知识。应该如《华严经》中吉祥生传所说那样,去修学依止上师的方法。关于这些侍师法及其余菩萨学处,只要阅读大乘经典就可以知道。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首当先阅览,尊圣虚空藏。

        亦当勤阅读,学处众集要;

        佛子恒修处,学集广说故。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要。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经藏中广泛宣说了菩萨学处,所以应勤于阅览经藏。其中首先应阅览详述根本堕和忏罪法的《圣虚空藏经》。此外,亦应当再三研读《一切学处集要》这部论典,因为菩萨通常修学的学处,在《学集论》中有详广的论述。或者可以暂时先阅读比较精简的《一切经集要》。如果有余力,亦应参阅龙树菩萨所著的《学集论》和《经集论》这两部论典。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凡是经论中未遮止之处,菩萨都应精勤地修学。为了维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所有了知的学处都应该认真行持。

        庚二、认本体而摄品义: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于一切时处,以智慧再三审观身心三门之状态,总摄而言,此即是守护正知的要义。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获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这些学处需要身体力行,只是口头上说说,怎么能获得利益呢?就像只是阅读治病的药方,疾病怎么可能会治愈呢?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