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索达吉堪布译《入行论》之修行次第》
丙二之丁二(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分二:一、品名;二、正论。
戊一、品名:护正知。
戊二(正论)分四:一、守戒之方便护心;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
己一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想要护持菩萨学处的人,应该谨慎精进地防护自心,如果不严谨守护此心,就不能护持好菩萨学处。
庚二(广说)分三:一、诸害由心生;二、诸善由心生;三、是故必护自心。
辛一、诸害由心生: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如果放纵那如狂象一般粗野难调的心,将会遭到堕无间地狱受苦的灾难,即使是尚未驯服的大狂象,为害程度也不会至于如此严重。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如果以正念之索,紧紧地将那如狂象般的心拴在正法之柱上,那么一切恶报痛苦的怖畏将消尽无余,而一切福德善根都能获得。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老虎、狮子、大象、野熊、蟒蛇以及其他一切可怕的仇敌,有情地狱中的狱卒,还有恶神和罗刹等妖魔鬼怪,只要我们能以正念系住自心,就能摄伏这一切怖畏,调伏这一颗心,所有害敌都将变得驯服。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实语者佛陀曾经说过:世上一切怖畏以及无量痛苦,都是有情的迷乱分别心所产生出来的。如《华严经》云:“种种世间由业生,诸业又由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处?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有情地狱中那些可怕的兵器,是谁人故意制造呢?是谁制造了炽燃的热铁板地?地狱中女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佛说这一切恐怖和痛苦,都是自己恶心造业而产生,因此在三界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恶心造罪更可怕。
辛二、诸善由心生: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如果必须消除一切众生的贫穷,才能圆满布施度,那么现在仍然可以见到许多饥饿贫穷的众生,则往昔诸佛又怎么圆满了布施波罗蜜而成佛呢?内心乐意将身体、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毫无保留地施予众生,依这样清净的舍心,布施度就能圆满,因此,布施波罗蜜完全依心清净而圆满。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需要将鱼等动物送到何处,它们才不至于遭受伤害呢?持戒者心中断尽杀盗等恶念时,就称为圆满戒波罗蜜。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在世界上,顽劣有情多得如虚空一样无法计算,怎么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呢?如果能灭息内在的嗔心,则如同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怨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为了避免足被刺伤,何必需要足量的皮革去遍覆大地呢?只需用一小片靴底那么大的皮革垫在靴底,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地面吗?同样,我们不可能将外界所有仇敌全部制服,而只要调伏自心嗔恨,就可以避免受一切外敌的伤害,何必费力去制服其他外在敌害呢?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仅仅生起一念清净坚定的善心,亦能获得生梵天的果报;身口纵然勤行善业,如果内心意乐微弱无力,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虽然长期修习念诵和其他苦行,但是自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的其他处,佛说他们的所作是无益的,《摄三摩地经》云:“诸比丘,若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不能认识佛法的殊胜精要——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辛三、是故必护自心: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我应当严密妥善地守持保护自己的向道之心,除了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心这条戒律外,其他的很多禁戒要来做什么呢?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谨慎地保护自己的伤口,同样,身陷能生烦恼恶缘之众人中,我们应恒常以正知正念保护自心这个伤口。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倘若一个人害怕小小疮伤的疼痛,尚且要小心照顾伤口,那么害怕众合地狱山壁夹碎之苦的人,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伤口呢?
行持若如斯,纵住恶人群。
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如果在平时的行持能像这样小心谨慎,那纵然住在嗔恚烦恼深重之恶人群中,或是处于贪欲炽烈的女人窝中,都会精勤持戒,始终不退。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我宁可失去利养名闻,乃至资身养命之众缘,亦可失坏其余善法,但是决不毁损自己的向道之心。
己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我合起双掌,诚恳地劝勉凡是欲愿护持自心者,一定要致力于守护心的要领:不忘善所缘相之正念,与观察三门了了分明的正知。
庚二(广说)分二:一、无正知之过患;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辛一、无正知之过患: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身为疾病所困者,则没有力量做各种事业,同样,心被烦恼所缠扰者,也不会有能力成就各种善法。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自心没有以正知观察三门的人,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智慧,就像装在有漏孔之瓶内的水一样,不会住留在忆念正法之正念中。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也具足多闻,而且能数数精进修学佛法,但是,如果觉察三门的正知不具足,最终还是会为罪堕所垢染。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如果没有正知,烦恼贼会尾随人们的正念退失后立即窜入相续,盗走以前所聚集之福德,使人们在毫无察觉之中堕向地狱恶趣。这伙烦恼贼,常常寻找机会打劫我,一旦得到失去正知正念的空隙,便夺走善法之财,并且要毁坏我获得善趣解脱的命根——因果空性正见等智慧资粮。
辛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因此,我无论何时都应不放逸,纵任正念离开心意之门,正念一失,则以思维纵心过患的方便,使心重新安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如果经常跟随具足法相的上师尊长,听闻堪布恩赐的正法开示,那么具恭敬畏惧心的有缘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对上师三宝生起敬畏之心,而以此能恒念正法,同时依此也很容易使自己殷切地随念诸佛圣尊。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为了守护心意门不受烦恼侵袭,而将自心安住于忆念善法的正念后,善察三门的正知也就自然地随着来临,暂时失坏也能回复。
己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分三:一、当持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庚一分二:一、清净三门之行;二、守护坏毁学处。
辛一、清净三门之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心意最初开始生起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如果了知它有过失,就应该稳重安住如大树一般,坚持正念不为烦恼所动。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我无论如何都不应当毫无意义地散漫张望,应该以坚定的意志,保持双眼微睁,向下垂视。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可以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为了察看道途是否有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前后四面都视察过以后,就可以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总之,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后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身体在将要住于某种状态之前,或者在安住某种威仪时,应该随时用正知正念仔细观察:身体这种姿态是否如法?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遍一切时间、处所都应尽自己的全力观察:那如狂象一般粗野的心,是否紧紧拴在忆念佛法的柱子上?有没有走失呢?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以各种方法精进修习禅定者,一刹那也不应让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应当念念相续地恒常伺察:我的心意正在缘念什么?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遇到生命危险或供养三宝的喜庆法会等特殊情况时,如果自心于诸细微律仪不能专注,开许听便。《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如是布施之时,持戒所摄法应当暂舍。”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做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此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不会增盛。
辛二、守护坏毁学处: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无有意义的众多闲谈,种种赏心悦目精彩动人的戏剧,如不得已遇到这些场合,自心应当断除贪著而谨守正念。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无有意义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于地面绘画图纹时,应正念如来的教诲,畏惧罪业而舍弃这些不如法的行为。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如果想要移动身体,或者想张口说话,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清净,然后稳重如法地去行持。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内心正生起贪欲,或者正要发嗔恨时,应当暂停言行,力持对治,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戏笑他人;或形露傲慢,在内生起骄矜自负心理;或有批评别人的动机;或心生虚伪,想欺诈他人;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想要诋毁他;或想说粗言恶语并挑拨离间,在这些时候,应该像大树一样安住不动,不随烦恼而转。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或者想求名闻利养恭敬,或者想要差使仆役,或者想让他人侍奉,这时应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想要损减坏灭他人利益,或者想贪图自己个人的利益,如果因这种发心而要说话时,应该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如果于修法时不能坚忍,产生懒惰、畏惧,不知羞耻,言谈无义,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世俗情爱,这时应该像树一样安住下来。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该如上所说详细观察此等二十七种具烦恼之染污心,与好行无义事之心,察觉后应当严厉地对治,坚定守护清净菩提心。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大乘修行人对上师三宝要有甚深的信心,而且要从内心生起稳固的定解,意志须坚韧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还要知惭有愧、畏惧因果业报,保持身心寂静,精勤地利乐众生。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愚稚的众生意乐千差万别,极难尽如其意,但是我也不应因此而生厌患,因为众生都是由烦恼所催才产生这些心态。想到此就应对他们心怀慈愍。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自他有情的利益,我当恒为利行,制止犯自性罪与佛制罪的恶业,进一步以了知诸法如幻化的无我空慧观,恒常守护自心。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应当再三思维:历经长劫的积集福德,方得到暇满的人身,因此我应该坚持以正知正念护持菩提心,像须弥山王一样毫不动摇。
庚二(摄善法戒)分二: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二、应修之方便法。
辛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贪吃尸肉的秃鹫,争夺撕扯吞噬我死后的尸体,意识啊,如果那时你毫不介意,那你为什么现在要爱惜它呢?意识!你对身体为什么要如此执著护惜呢?既然你与身体是各有别体,它对你有什么用处呢?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愚笨的意识啊!你为什么不去执著守护那清净的树木为身,何故偏要辛辛苦苦地守护这个既肮脏、又易腐坏的臭皮囊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