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3 13:37:44
|
只看该作者
心里面烦恼又生起来了。这就叫做业障,这就叫没智慧,离开般若 了。所以一念瞋心起,菩提种子,菩提是觉悟,觉悟的种子没有了,又迷了。
【佛言: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魔所摄持。普贤菩萨说:菩萨之过失,莫甚於瞋心者,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瞋火若生,一齐烧尽。可不惧哉!】
这一段全是《华严》的教义,《华严经》上的。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做一切善事,但是没有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觉悟是离相。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他生心、他布施,这是作善;但是他住相,他没有离相。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他是有所住,他没有做无所住;他而行布施,有所住心而行布施,就是此地讲的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为什么说魔所摄持?魔是讲的折磨,你虽然得善果、得福报,你享福还要受许许多多的折磨,这就是魔所摄持。佛所说的魔,实在讲是折磨的意思。古时候的经典,魔下面是个石头、是个石子,折磨的磨,不是鬼,是那个字。把折磨的磨,改成魔鬼的魔,魔鬼这个魔字是梁武帝造的,中国古字里头没有。梁武帝觉得折磨太苦,就像遇到鬼一样,所以把石头去掉,换个鬼字,这是梁武帝干的,所以以后我们都用这个字。要晓得这个字的来源,要知道它的本义,本义是折磨,折磨是烦恼折磨。我们今天享福的人、有大福报的人,他心里面他有忧虑、他有牵挂,他有许许多多的烦恼,这是享福里头有折磨,被魔所摄。福报愈大,忧虑牵挂愈多,受的折磨愈多,魔所摄故。如果他有菩提心,他享福不会受折磨,他能够随缘,他有再大的福报,他没有挂在心上,他也不会去想,我这个财产将来要给哪个人继承?他没有这个妄想,他心里面就舒服了,没有牵挂了。如果没有智慧的人,儿女多了,我将来给这个好、还是给那个好,哪个人成器,将来能守得住,这不叫打妄想!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这就是没有般若 智慧。有般若 智慧的人,决定不干这个事情。所以他可以享受,他决定没有副作用,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再多的福报也是若无其事。所以他没有患得患失,没有这个意念,这就是菩提,这就是般若 。
普贤菩萨说,菩萨之过失,莫甚於瞋心者。跟前面讲的意思一样。前面是讲瞋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讳,普贤菩萨在此地也说,《行愿品》里面的。以前所积的功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就是这一句经文里的意思。所累积的功德,虽多如森林,这是讲他勤修,积功累德,勤修福业、福善。瞋火若生,这一发脾气,瞋恚心起来了,一齐烧尽,统统烧完了,这个意思刚才说过。可不惧哉!这是最恐怖的事情,最为畏惧之事。这是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要真正得力,一定要修般若 波罗蜜,没有般若 波罗蜜,忍辱的功夫就很难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不能离开般若 。
【生瞋恨,由有四相。般若 正智,药其著相之痴,贪瞋无由,可除也。】
这是说明忍辱为什么这样难,难的原因是因为众生著相。相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境界相,佛在此地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量无边的诸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超过这四大类,这四大类统统都包括了;也就是经上常讲的人我执、法我执,这两种执著跟四相,两种执著是能执,四种相是所执,意思都可以相通。著相的病太深太重了,无量劫来就是因为著相,才有六道生死轮回;离相,这生死轮回就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了。前面跟诸位说过,因为有执著,这才发生六道轮回;因为有分别,才有四圣法界。四圣六凡怎么来的?分别执著而来的。所以离开执著,六道就没有了;离开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六道、十法界没有了,显露出来的就叫做一真法界;诸佛菩萨他们活动的空间,他们居住的处所,就叫做一真法界。一是真的,十、六都是假的,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般若 正智,般若 智慧,就是对治四著相的病,著相的病要用什么方法来医治它?药就是医治的意思,就是般若 正智,是医疗著相的毛病。著相是愚痴,般若 是治病的,对治这个毛病的。贪瞋无由,贪瞋都是从著相来的,著相是从愚痴来的;如果把著相的痴治好,那贪瞋就没有了,贪瞋就没有依靠。所以能够断除的,不是不能断除,断除一定要靠般若 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 波罗蜜,贪瞋痴没有办法断根,一定要有般若 正智。
所以《金刚经》不能不讲,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强调,金刚般若 不能不讲,因为唐宋以后,我们佛门许多大德都不愿意讲《金刚经》,都怕讲《金刚经》。原因是什么?怕一般人听到《金刚经》产生了误解。《金刚经》讲空,一切都空,怕堕在恶取空;你错会了意思,佛说什么都是空的,那什么都是空的,因果也是空的,那造作恶业也是空,拼命造恶业,杀人、放火后面都是空的,那就无恶不作,那就完全错了;是很容易被人产生误会,所以许多大德避免讲金刚般若 。江味农居士说,金刚般若 可以治我们贪瞋痴的病根;不讲就没法子治病。这个药确实有副作用,因此必须要讲清楚、讲明白,讲清楚、讲明白真的是不容易。一般讲《金刚经》,讲一个星期、讲半个月,甚至於讲一个月,很难讲得清楚,真不容易!这部《金刚经》细细讲一遍,至少得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真得受用。所以这个东西是要讲,要讲就要讲清楚、就要讲明白,不可以含糊笼统。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
所谓对待就是相对建立。
【因对待故,极易生起分别计较,此所以有贪瞋也。】
这是说明贪瞋是从什么地方发生的,真的跟治病诊断一样,先要把病源找出来。病怎么生,为什么会这个生病,先把病源找出来,然后才能够对症下药。要找病根、病源,先要了解世间一切事相,世间事都是相对的,我跟人就是一对。佛法里面,佛给我们说一切经,也不能离开相对;离开相对,没话好说。说佛法,佛法的对面是世间法;说觉悟,觉悟的对面是迷惑。都是相对的,没有一样不是相对的。凡是相对都是缘生之法,因缘生法,都是相对的。因为相对,非常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错误观念就是分别计较,很容易发生。一念不觉,就落到分别计较里面。佛经里面名词叫计度分别,计是计较,度是度量、衡量、分别,就落在这里面。所以前面讲,般若 不可须臾离也,一离开般若 ,你就会落到分别计度里头去,那就错了。於是顺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不合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心,贪瞋是从这个地方生的。
【若能於对待中,看出消长盈虚的道理。为之消息而通变之,以治理一切世事,不能不服其为世间圣人。】
这是世间有一等高明人,虽不能治本,他能治标,也算是相当难得。他在相对当中,相对就有因果,他在因果里面看到消息。因果不是一世,因果通三世,所以佛法不讲因生,它讲缘生。为什么不讲因生?因为那个因会变。因遇到缘会变成果,果又变成因,果对於底下的发展,它又变成因。所以因不是定因,果也不是定果;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它为什么会变?当中有个缘,缘促成它的变化。所以佛讲缘生,不讲因生。聪明人就看出这个道理,他能够掌握这个缘,看出消长盈虚的道理,就是因因果果变化的道理,他看出来了。於是他把这个缘、机缘掌握住,就能够有限度的控制因果的变化,能够有限度的控制。
治理一切世事。我们今天世间很乱,灾难频繁,试问佛教能不能救这个世间?答案是肯定的,决定能救世间。可惜的是世间人不接受,那就没法子,世间人要是肯接受,乐於接受的话,佛法的确可以带给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和平安定、繁荣幸福,真可以得到。一个人相信,一个人肯学,你一个人得到;你一家人相信,一家人修学,你一家人得到;你这一个团体人相信,一个团体人修学,你这个团体会得到,没有得不到的。这里面有真实的道理,有很清楚的方法,还是前面讲的原则,我们掌握到缘,只要能够把恶的缘避开,把它舍弃掉;把善的缘抓住,不断的让它增长,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个境界马上就变了。有不少同修听到我讲,来问我,他说:法师,大概要多么长的时间能够看得出效果?我告诉他:如果你认真努力,三个月见效。时间不长。三个月若不能见效,六个月一定见效。
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先生接受云谷大师的开示,认真努力断恶修善,三年才见效。为什么我说三个月就见效?了凡先生头三年,那个断恶修善的愿力不强,若有若无,不是完全认真在做,他好像在试验一样,习气还常常现前,不干不净,拖泥带水,所以三年才见效。所以,你仔细观察。可是往后,他就很进步,那个效果就愈来愈显著。为什么?他有信心。有信心,他就格外认真、格外努力,所以那个效果非常明显,而且时间非常快速。你看他许愿做三千桩善事,第一次许的愿三年才圆满;第二次许愿做三千桩善事,不到一年就圆满,愈来愈快速。所以我们明白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行,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决定见效。这样的事特别在念佛法门,我们从《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的例子不少。这是办大事,念佛求生净土,三个月到半年都见效,何况世间这些小事。这是世间善人教导人趋吉避凶、自求多福,儒家、道家都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教导世人,能够得到效果。
【佛法则看破其彼此相形而有】
相形就是相对的,彼此相形而有;佛法是看破,真相完全看清楚了。世间人他并没有看得透彻、并没有看得彻底,只是看出因果的变化,他看到这一层,这也就有相当的深度,但是没有彻底了解。能够掌握变化、控制变化,就能够消灾免难,能够趋吉避凶,实实在在能做得到的。佛法就更透彻、更彻底。
【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然而不无虚幻显现,非有而有也。】
这是佛法比前面世间善人看得更透彻、更彻底、更清楚,真的是宇宙人生真相大白,所以他能够超越。一切虚幻不实,这是一切法,佛法里面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在世间人所讲的宇宙万有。宇宙万有的真相是虚幻不实,它没有一个实体,但是它有相,所以有即非有。因为一切相怎么形成的?无量因缘形成的,形成这个现相。现相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在我们感觉当中,这些现相都在面前;我们感到现相在面前,是因为现相的相续相,连续的现相,使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觉,误以为这个现相在眼前,好像还存在,这是错觉,这是没有看到真相。如果看到真相,这个真相确确实实是不存在的,《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短暂到我们无法想像。这是经上佛举的比喻,讲一刹那当中九百生灭,而事实真相可能还不止。佛所举的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而实际可能比这个速度还要大。这是我们从大乘佛法里头,世尊说经的惯例,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所以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相续相,连续的现相。
然而不无虚幻显现,这个虚幻显现是不停的、不中断的,不中断的在那里显现。而显现的相是会变的,什么力量在那个地方使它产生变化?这个力量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这个力量。妄想分别执著,在佛法里面叫识。所谓是唯心所现,真心能现相,刹那在那里现相;唯识所变,我们把一真法界变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变成这个样子。什么样的妄想,变什么样的境界。十法界的众生都打妄想,十法界里面的佛,打佛的妄想,变佛的境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打菩萨的妄想,变菩萨的境界。这个妄想无量无边,因此所变的境界就无量无边,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是「非有而有,有而非有」,佛这两句话才把十法界依正庄严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了。
【故既超乎其表,而不为所拘。】
唯有了解清楚、认识清楚,这才真正超越,不被这些现相所拘束,那你就得大自在。这些现相里面,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身相,不受身相的拘束,你身就自在了。所以佛菩萨能现无量无边的化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念什么,他就现什么身。这就叫做「超乎其表,不为所拘」,不被这个形相所拘,他在现相里面得自在。你要问佛菩萨为什么得这样自在?归根结柢就是清净心,他心里面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就自在了,就不被色相拘束了。我们今天不得自在,被这些境界拘束。原因在哪里?著相。总认为这个身体是我,你就脱离不了这个身体,这个身像枷锁一样把你锁住,你没有办法脱离。你哪一天真的觉悟了,这个身是假相,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不是我,你就得自在,你就慢慢不受这个身体约束,不受这个身体拘束了,而后就能随心所欲。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很强壮,相貌很美丽,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能变相,你想健康,身体就健康,可不能想病,想病就得病。这里才一点痛,恐怕得什么病,没想几天真的病来了。病怎么来的?想来的。照照镜子想到老了,他想老,他怎么不老?拿到从前照片来比一比,我一年比一年老,那当然老,老得好快。我教给你一个不老的方法,教给你相貌很美丽的方法,你天天看观音菩萨,天天想观音菩萨,不久你就变成观音菩萨;相从想生的。你为什么不多想佛,为什么不多看佛像?我们念佛法门有观像念佛。观像就是造佛像,很圆满的佛像,你常常看佛像,家里面供佛像就有这个好处。常常看佛像,常常想佛像,自己的相貌就变了;不想佛菩萨,天天就想烦恼,那怎么能受得了,这受不了。由此可知,我们一生的际遇,真的是自作自受,不能够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大罪业。因为没有人给你主宰,老天爷也不管你的闲事,都是自己成天在打妄想打出来的,你怪谁?底下教导给我们,
【仍复随顺其中,而不废其事。】
这就教给我们,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的生活就自在了。怎么过日子?随顺其中。佛家常讲,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莫更造新殃是不要再打妄想了;随缘消业,那个日子就过得自在,就过得幸福美满。所以事要照做,照样要过日子,照样要去工作,不废其事。你的境界超越了。
【超乎其表,是为不著。】
超越是什么?就是经上讲的应无所住,无住就超越了。什么叫无住?再也不把它挂在心上,就超越了。功夫完全是在心地里头做,不是在心外;在心里面做功夫,再也不著相。我们说得再通俗一点,大家容易明了,再也不牵挂,再也不忧虑。这个事情来也好、不来也好,成也好、不成也好,统统都好,你就自在。我自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