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2 18:45:05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我们往往在听一些话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会被牵动,比方对方谈的时候谈到我们,自己的情绪被牵动;或者你在听话的时候,听一面之词。曾经我们也遇过两个夫妻冲突,你听她先生讲的话,太太不是人;你听他太太讲的话,先生不是人。有时候听了,奇怪了,怎么同一件事情讲出来的话天壤之别?一来角度不同,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我执、我见很强,他看事不客观。其实假如一件事情,双方讲出来差那么多,我想双方讲的都有失客观。除非你很清楚其中一个人的修养,他不打妄语,不然一般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牵动去看事、去说事情。
这个时候怎么办?「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这个很好,「事缓则圆」。「熟思」,非常周详的去了解、去思考,才能得到实情,真实的状况才能够判断得好。所以人听话首先要很冷静,他哪里带情绪讲,你都能够点出来。然后因为你历练得多,你能够判断他的虚实,再去客观了解,「熟思则得其情」,他的情实就清楚了。「缓处」,了解清楚了再去处理,不然一处理,可能对方觉得被误会、误解,反而那个情绪更大,所以缓处。你客观了解了,先肯定他对的、肯定他的存心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可能对方不能理解,用这样的方式去跟他谈,「缓处则得其当」,很平缓冷静的去处理,会处理得比较妥当。我们有时候听一面之词,激动了,就去批评、去骂人,那就愈帮愈忙。你双边充分了解之后,你就可以判断每个人他的态度、他的念头偏在哪,比较能够看得清楚,进而你能够去调剂人情,然后发明义理、发明事理,把他的正念给提起来。
再来,做事情「言不可道尽,事不可做尽」。这个做事的分寸很重要,事不可做尽,不要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应该见好就收,功成身退,不要恋战,最后会著名闻利养,还惹来一大堆的毁谤。要带动风气,不为师、不为先,这个都是做事很重要的态度,好事多让别人做,事不可做尽。我们就曾经遇到,这个「做尽」,有的是好事不让别人做,有的是坏事做过头了,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有一个官员叫奚显度,他负责工程,皇上交代的工程,结果夏天很热,不让工人休息;冬天已经冻得没有办法工作了,他还是苛求。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虐待就自杀了。他不体恤这些人民,最后他也被处死刑。这样的人做事情铁定会出很多纰漏,最后就被判死刑了。
还有一个监狱的官员,他对自己的下属也很严格,比方交代他一件事情,晚了一天,打五大板,以前衙门里面的板子很大的。结果有一个下属晚了六天,他心里想,这三十大板打下去他就没命了,他就找他的领导商量,可不可以分几次打?结果这个官员就很苛刻,事就做尽,不答应,直接打三十板,活活打死,对自己的下属不仁慈。结果这个下属死亡的消息传回去,他的儿子当场吓死,他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跟孩子死了,她也自杀。就一个苛刻,三条人命没了。他的下属心里想,可能他会收敛一点,没想到一点都没改变。
所以人反省很重要,不然再大的福报最后还是会折光。你看他这么苛刻,三条人命,他还能继续当官也是很有福报。人假如没有福报,伤害几条生命,他自己的命也没了;很多人有福报乱杀人,他还在那里做皇帝。人的福报不一样,但真的假如做尽了就折光了。没多久他回到故乡,带著自己的独生儿子回去,就生病,儿子就病得很严重,在病中还在那里叫喊:「不要追我,不要追我。」好像有人在要他的命,最后就死了。他也伤心得最后也没多久就死了。所以「事不可做尽」。
坏事不可做尽,好事也要让大家一起来。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去吃饭,刚好有法师一起出去,学习圣教的人对法师很恭敬,有这个机会,法师是讲经典、是老师,他们尊重。其中有三个人都希望能够请法师吃饭。结果他们三个人走去付钱,其中一个人把两个人推开,挺粗鲁的,然后就坚持:「就我付就好了!」我看另外那两个人回来的时候脸色很臭,你还不如「我们三个人一起来」,不是皆大欢喜?干嘛做事都这么执著自己的意思?所以好事也不可做尽,大家一起来,然后功成身退最好,带动风气了就好了。
可不能做了好事了,每一次见到人,「这个事是我先做的,你知不知道当时老法师,谁是第一个请他来马来西亚的?是我!」功德全部都报掉了,「我还有证明,你看这张照片是我跟师长照的!」所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容易。「言不可道尽」,有时候劝人点到为止,你再过了,他本来还欢喜,你一过了,他恼羞成怒,你前功尽弃。当然因为你的言语柔软的话,你一看这句话他已经皱眉头了,赶快「锵锵锵」鸣金收兵,不要再讲了,见好就收,这个是讲话的分寸。
还有,「绝交不出恶言」,好合要好散。一见面相见欢,结果最后吵架,以后都见面不相识了,那多遗憾?要善始善终,叫好合不如好散。大家缘分尽了,欢欢喜喜,说不定二十年后又见面了,又是一个好的开始。你假如这个缘很不愉快,可能我们心上常常都有一块石头,甚至於一想就生气,甚至於对方每天在诅咒我们,你会觉得怎么耳朵很痒,人家骂你会有磁场、会有念力。所以面对人生所有的事情跟因缘,广结善缘,绝不跟人结恶缘、绝不跟人结怨,这个都是做事相当重要的态度。
接著,我们来谈一下面对事情的态度、心态。刚刚那些是原理原则。什么态度?「不怕事,不惹事」。人不敢承担就是怕事,所以人要存公心,存利益天下的心,勇於去承担责任。再来,纵使面对人家的指责、不理解,他也据理力争,因为他要为大众负责、为人民负责。少数人不理解,他也能接受这些批评,「人不知而不愠」,「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甚至於为了天下的人,有生命危险他都不怕。大家要了解,明朝时候海瑞要觐见皇帝,已经把棺材买好了。然后那个谏言一去,皇帝暴跳如雷,「他不想活了?」那个官员说:「他已经把棺材都买好了。」皇帝反而有点气不出来。我们看到古代忠臣犯颜直谏。范仲淹直谏好几次,那都有生命危险,被贬得很远。他当时都已经抱著必死的决心,交代他的子孙在自己的墓地旁边办学教学,继续还是利益天下,但是都有想到自己可能要面对的情况。
当然我们虽不怕事,但是对事不对人。当时宋朝有一个官员当到宰相,范仲淹画了一个百官图,那个百官图呈现太多人都是藉由宰相的裙带关系去当官,所以一看就知道这个宰相私心。宰相一看到这个奏摺,就集了很多力量毁谤范仲淹,结果范仲淹被贬得很远。后来这个宰相弄权一时,你总有下来的一天,很多人就落井下石了,反而范仲淹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落井下石、批评他,甚至还怜悯他。对方很感动,觉得说我以前做得这么过份,几乎要置他於死地,居然他没有记恨。范公就强调,当时纵使是进谏百官图,也是对事情,不对任何人起对立冲突。学圣教的人「仁者无敌」。所以这些圣哲人往往在这些奸臣落难还能平等慈悲,反而感动他们。这是不怕死。
再来,不惹事。「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这无事生非铁定是折福的。所以我们处事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甚至於心量再大,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开诚布公、尽弃前嫌,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不要放在心上,让大家都有这样的心境来一起共事。假如我们自己本身没有错,都能带动这样的风气;自己本身有错呢?首先去赔不是,首先去承认错误,那也能开启大家坦诚相待。不然你不化开这个局面,大家彼此都不信任、都有隔阂,事情怎么办得成?
做事的态度第二点,我们刚刚讲第一点不怕事、不惹事,第二点,「一心敬慎」。时时在处理事情非常恭敬每个人、恭敬每件事情,这个敬当中还有什么?花的钱,尤其是公务员,要为国家人民负责、为公众负责,这个都是恭敬的表现,能省得一分就是为公家著想。甚至於自己在当公务员,都要对得起国家的俸禄。范仲淹先生他假如觉得今天做事不够尽忠尽力,当天晚上睡不著觉,隔天很早赶快去办公,觉得要补过来自己才心安。
而这个恭敬、谨慎表现在慎始慎终。这个慎始很重要,为什么?人心很受一开始的影响,比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你要把士气带起来,「慎於始」。好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别人对我们的信任,这都是人之常情。所以一个单位接待部很重要,每个人一来,都是接触接待的人员,他假如很有笑容、很亲切、很恭敬,就跟所有的人一开始就结善缘。你假如找一个连笑都笑不出来的,好像人家欠他很多钱,你去让他接待大众,那有点……,这样的人你要把他用去管财务,他那个脸,就让每一个人想要去走后门,一看到他「算了,算了。」用人取其长,要把他的长处用出来。
包含每一个缘分,他假如一开始就能得到很好的叮咛、很好的启示,建立起非常正确的态度,他整个事情就能够比较圆满,发展得好。比方说,一个人要去念大学,他首先建立对这四年应该有的态度,他不能蹉跎光阴。有些大学生一进去被学长带坏了,跟他说,「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他一开始就被人家误导,就毁掉了。我就是被学长这么讲的,不过我不怪他,因为我自己定力不够,我有爱玩的因,遇到那个缘,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但是我要忏悔,我做错了,怎么忏悔?要劝所有有缘的大学生,不要再走我的弯路。当学长的人、当长辈的人,在你的学弟或者你的晚辈要去念书,你就要告诉他,「这黄金的四年,你要好好提升德行跟能力,你出大学才能报父母的恩、才能报整个国家对你的栽培。」你把那个恩德要入他的心,他就觉得我要好好提升自己,他那四年就不会空过。
包含我们老祖先非常深明这个「慎於始」的重要。所以成年礼,你成年了,应该有什么责任、态度?在那个礼仪当中收摄他的身心。婚礼,婚礼非常隆重,整个过程提起他的责任感。这不是儿戏,「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是社会、国家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婚礼、结婚。因为国家能不能出人才,社会、家族能不能出人才,就在夫妇的相处上,夫妇好合自然能出圣贤子孙。这个恭敬、谨慎的态度,不要急於求成,这个也是谨慎的态度,「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做事的态度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他绝对廉洁不贪污,他知道贪财会感来横祸,这个因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历史当中有很多例子,比方在魏晋南北朝,有一个人叫阴铿,他为人很善良,有一天他跟朋友在吃饭,他看到服务人员很辛苦,给他们端菜倒酒。他突然就端了一杯酒,然后拿了一些好菜,要请这个服务人员吃。他那些朋友都笑他,说你干什么?他说:「他可能服务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连那酒的味道他都没有尝过,因为他穷,请他喝一杯。」这个服务员很感动,喝了他那杯酒。结果后来梁武帝时候发生「侯景之乱」,很多的贼寇作乱,阴铿就被贼寇给围住,眼看著就没命了,突然有一个人杀出来帮他解围,把贼寇给打退了。他突然捡回一条命,魂不守舍,还没定下心来,赶紧问:「这位兄台,我跟你非亲非故,你怎么冒著生命危险救我?」结果对方讲,我就是那个当初你请我喝一杯酒,我感你这一分情谊,刚好遇上就报这个恩。
所以诸位学长,要多请人家吃东西。这个历史当中举不胜举,就因为请人家吃饭,包含春秋时候的赵盾,他就是请一个人吃饭,最后也捡回一条命,那个人帮他杀出重围。所以要广结善缘,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你在危难、当你在很需要帮助,那些善果就现前了。假如你非常为难、焦头烂额的时候,找人帮忙没人肯,不要生气,要反求诸己,平常没有跟人家结善缘。
这个深信因果要深信到念头,一个恶念都能产生严重的恶果。像有一个读书人,本来考得上进士,但是知道自己考得上,当天晚上起个念头,太太长得不够漂亮,回来要换太太,他就考不上了,一念就把福报给折掉了。包含人最严重的损德是不孝父母。有个读书人学问也很好,一直考不上,有个修学的高人就提醒他,以前曾经瞪过自己的父亲,所以折掉了福报。当然,假如他肯发自内心至诚的忏悔,我想他也能够转变命运。但从这些事例让我们了解,一个恶念都不能起。要起善念,而且这个善念要为天下的百姓著想,像卫仲达的例子,他一个念头是为天下苍生,他那一个善念的力量超过他四十年造的恶业,这个力量很大。
而这个因果还包含什么?一个人不尽责任,就要负因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哪有说我都没有做恶事,所以我没有什么恶报。不尽本分就是做错事情了,就是要负责任。以前古人都很明白,你推荐的这个人对国家有害,事情东窗事发了,我是推荐人,我要引咎辞职,我对不起国家,我要自己辞职。假如皇上下令你还是要为国家做,当然要听君王的话,可能国家还是会处分、会降职。所以敦伦尽分是积功累德,不尽本分也是折自己的福报。其实不尽本分就是不孝父母,也是不尊重圣贤、师长的教诲了。其实人不真干就折福了,为什么?糟蹋圣贤、师长的教诲,怎么会不折福?人最大的福田,孝亲尊师。而尊师表现在哪?依教奉行上。
做事的态度还有一点很重要,不情绪化,叫「凡事不指责,勇敢去负责」。事情已经发生了,在那指责、发脾气,於事无补,既往不咎。我们复习曾经讲过的一句话,「天地间(「缪彤自挝」有这一段话非常精辟)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自责,自我反省。这一句话我的心态有没有不对?这一件事我有没有没有提醒到的地方、没有尽到力的地方?反省自己。再来,这件事现在是这样了,我还能怎么补救?亡羊补牢,怎么尽我的力。人都时时反省,然后尽忠尽力,他不会把念头放在去指责、去发脾气上,不会的。
再来,做事情要专精,所谓「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精进」。你不能学一大堆,什么都好像懂一点,什么都松。就像挖井,你挖了十口井,没有一口井挖到水,不如深挖一口井,所以专心专注非常重要。「事无巨细,不专则不精;业无大小」,你不管做哪个事业,「业无大小,不熟则不巧」,熟能生巧。德国人这一点做得很好,他很多行业,那个公司几百年他都做同一个东西,做到一门深入,谁都比不上他的技术。
再来,做事要有恒心。「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有恒为成功之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再来,做事不攀缘、不强求。缘分具足,尽心尽力;缘分不具足,好好提升自己,等缘具足了再去尽力;或者只有七分缘就做七分,只有三分缘做三分。三分缘做七分,攀缘;七分缘做三分,叫不负责任、随便。这个都要审时度势,抓好那个分寸。但是你三分缘你做三分,慢慢那个缘会发展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