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第九集) 台湾台北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20-001-000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经本第八页第三行: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章里面说了三桩事情。首先是说「信」,这个信要合乎义,合乎义的信则可以守,就是说到可以做到。换句话说,如果信要是不合乎义,不妨失信,那个失信不算是失信,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往往有一些人,在佛法里面讲叫偏陋,偏见、陋见。与人有了约会,一定要讲求信用,宁死也不失信,这一段话在此地跟我们佛家的戒律是相类似的。这都要问一问守信合不合乎理,合理的守信是应该的;不合理的守信,信要不近于义的话,那就可以失信,可以不必守信。就得问它合不合乎义!「复」字就是践履的意思,就是实践的意思。
我刚才讲了,这一段与佛家的戒律是相同的。因为「信」这个字也可以说是儒家的五戒之一,五常「仁、义、礼、智、信」里面,它有「信」这一条;而且这个字在儒者来讲非常重视,「人无信则不立」。所以一个人一定要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与人有约,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以后就没有人能够信用你了;到社会上,一般人都不信任你,你在社会上立足就相当困难了。这是五常之一!
在儒家的五常就是佛法的根本戒,我们五戒里面的根本戒的「不妄语」,就是儒家「信」这个意思。虽然是这么要紧的戒条,但是佛法里面的戒条是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通达「开遮持犯」的道理,才晓得不妄语是如何的修持法。
譬如,戒经里面讲有一个猎人追杀一只猎物,这个野兽跑到一个叉路上去了,猎人追到这个地方来,于是问你:「你看到那个野兽没有?」
你说:「看见了。」这是不妄语。
「牠从哪里逃了」?
你也老老实实告诉他:「从那边走了」。
好!猎人追到那个地方去,必定要把牠捕杀了。在这个时候虽然你是不妄语,守了这条戒,可是是帮助猎人杀生了。在佛戒里面它不是这样的,它可以欺骗那个猎人,明明看到野兽从东边走了,他可以跟那个猎人说:「那个野兽从西边跑了。」猎人往西面追了,这是妄语;虽妄语,救了一个众生的命。这个意思和此地这一句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信一定要合乎义、要何乎理;如果不合理的这个信用,可以不必兑现,不算是失信。
这样说来佛法里面的戒律有「开遮持犯」,儒家也不例外!举这一条,条条戒律都是活活泼泼的;我们不能看这一条就明了这一条,必得要举一反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每一个德目都是活活泼泼的。所以一定要看义之所在,以这个为标准。
第二桩事就是讲「恭近于礼」。恭是恭敬,恭敬是近于礼。恭敬并不是礼节,因为礼是表现在外表的,恭敬是在内心!内心当中有敬,表现在外面,虽然他不懂礼,他也能接近礼。现在教育是比较普遍了,在从前教育不普及,那个不普及的情形,诸位实在是想象不到的。我在年小的时候,就是在上学的时候,大概要算是文化水平比较普及、比较高的地方,一个区,就好像一个县在底下分多少区,像我们现在讲乡镇一样,一个乡镇才只有一所小学。这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少的,一个学校大概只有几十个人;多的,最多也不会超过三百人,这是一乡一镇!一个县才有一个初中,四、五个县里面才有一个高中。诸位想想,那个时候念书的人,求学的机会跟现在不能比!所以大多数可以说都是没有受过教育。虽然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学过礼,他要是见到总统、见到省主席、见到县长,他很恭敬。虽没有学过礼,那个样子也很接近礼。这是讲内有诚敬,诚敬表现在外面,就接近于礼;与那个学过礼的时候,不差在什么地方。
我离开学校,出来做事情的时候,我也见到一些平常不太注重礼节的人,很随便的人、很放逸的人。可是他们走到总统办公室的四周,情形就不一样了,脚步都放得很轻。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办公室是地板,脚步稍为重一点,地板就有声音。他穿了皮鞋,走在地板上居然没有声音。不要说说话不敢大声,连喘气都怕总统听到,都怕别人听到了。这是为什么?对总统的恭敬!谁教他的?自自然然他就会那个样子。
这个第二条恭敬,远耻辱之道。我们为什么要修敬?可以远耻辱。换句话说,你能够敬人,别人当然敬你;你轻慢别人,人家一定也轻慢你。
第三桩事情是「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一句是讲亲师友。我们亲近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亲近的这些老师、良友,在佛法里面讲善师、良友,值得我们亲近他,这样的「亦可以宗」。
「亦可以宗」这句话是不定之词,换句话说,亲师取友不可以没有选择,必定是慎重的选择。可是偶而去亲近他,我们一般讲参访,时间不算长,偶而的接近,也要慎重的选择。为什么?在今日之下,确实与我们过去的环境不同;在从前的社会,师友就是你的交际往来,对于一个人的评断,可以说在评断当中占第一位。因此,每一个人做人都很谨慎。如果这个人不是个善人,你跟他有交往了,你以后在社会上做事,人家对你就要防范,「那个人曾经和某些人往来,这个人我们对他要提防」。你要创办事业,人家不敢亲近你;别人要网罗人才,也把你踢到一边去。所以,交友不可不慎重!现在的社会比从前开放得多了,已经不会把这一个列为第一个评断的条件,但是还是有相当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都与交友有关,所以有子在此地教给我们,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敬心,尤其对于不善之人要恭敬;因为善人、君子你不恭敬他,侮辱他,他也不会侮辱你,这都一类说是「远耻辱也」,远不善之人。可见得对于不善之人,一定要加以恭敬。
在历史上都有例子,好像是唐书里面记载的。唐朝时候,有一位恶人叫卢杞,跟郭子仪同时代的,这个人在朝廷里面,那个时候并不得志,地位并不高,是一位小官,心术不正,人很有才气,但是有才没有德,所以朝廷给他取一个外号叫「拦命鬼」。郭子仪那个时候是出将入相,那是何等人物!对待一切宫亲大臣他都很随便。有一次卢杞来拜访他,他把他的家人完全都撤到后面去,自己整整齐齐穿了朝服来接他,很恭敬、很有礼貌的接待他。他离开之后,家里人就问他说:「你从来接见人也没有这样,好像如临大兵一样的,为什么对待这个人要这样恭敬?」
他就跟家人说:「这个人是个小人,小人将来要一得志,那我们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对待小人是加倍的恭敬。郭子仪真高明!以后卢杞果然做了宰相,朝廷忠良凡是触犯了他的,都想方法把人家整尽,个个都报复。郭子仪不得罪他,所以他做宰相,郭子仪也能保全,这人有远见!正符合这一句话:「恭敬于礼,远耻辱也」。
我们看看蕅益大师这个批注:
【欲慎终者,全在谋始。只贵可复可宗,不必定复定宗。】
这个注得好!一个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他求什么?求慎终,这才是一个完人!慎终要从哪里做起?从开始做起,一开头就能够小心谨慎,像郭子仪就是我们历史上少有的典型人物,确确实实了不起,他是一个懂得慎终之道的人,所以在平常交友、待人接物当中,他能够看得很清楚,能够小心谨慎,对待一切人有始有终,能够保全自己。
「只贵可复可宗,不必定复定宗」,这两句话很重要。如果说「定复定宗」,这就固执了,说出去的话,合乎道理我们要做到;不合乎理的这种约定,可以不实践。亲师友也是如此,老师所教给我们的,我们要依教奉行;但是这个依教奉行是有条件的:第一个,它合不合理?不合理的教诲不必奉行。第二个,合不合乎当前的事实?如果是合理,但是不适合于当前这个环境,那也不必做。所以一切的标准是在「义」,义就是义理。
常言说得好,佛之说法契机契理。那个机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时间是机缘的因素之一,我们今天是二十世纪的时代,合不合乎这一个时代?合不合乎现代的潮流?如果不能契合,诸位想想,这个道它就行不通了;得合乎这个时代潮流,同时还要合乎现代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与我们实际生活状况相违背的也行不通。所以我们过去讲契机,机里面有人之机,有地方、处所之机,有时节、因缘之机,而且这三种机缘时时在变更的,这些都要了解!
如果说是「定复定宗」,这个决定行不通,一定有过失。所以佛法与世间法,每一法都是活活泼泼的,我们要用智慧去观察以智慧去抉择可行、不可行,才能够把事情办得圆圆满满,有始有终!
这些事说起来好像容易,做起来确实是不容易。为什么?这是一桩大学问,要有高度的智慧、有丰富的阅历才能够做得到。智慧、经验、阅历要从三方面求得:第一是读经。读经是开智慧、是明理的。第二要读史。历史是古人经验的累积,我们看看前人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经验,他们如何处理。我们在这里面吸取经验教训。第三个就是现前的阅历。我们同一个时代,我们所见所闻,自己要细心去研究。何以有人年轻就成就了,何以有人到老年还是失败的?而后才能成就自己的智慧、学问,这个经验才保全自己,也就是此地蕅益大师所讲的「慎终者」。
再看下面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章是讲好学。怎么样才叫好学?孔老夫子在此地给我们说出好学的定义。在定义里面,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并不是孔老夫子教我们好学的人吃饭不要吃饱、睡觉也不要睡好,不是这个意思。这些话都是陪衬的话,最重要的一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吃饭、居家过日子,那是小事,心是在学、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自古我们中国人,最推崇、最尊敬的就是好学之人。
我们在前面第一章的时候给诸位讲过,学与觉是相通的,学者觉也,可见「学」这个字跟「佛」字又相通。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文也是觉的意思。好学之人就是求觉之人,求觉之人在佛法里面讲是菩萨,当然值得人推崇,值得人尊敬。
下面又说到孔老夫子说「吾有志于学」,立志求学;求学就是求觉。所以那个时候讲求学,跟我们现在求学,大大的不相同。我们现在求学的时候,主要是学技能,不是学觉悟,不是求觉。从前求学的时候,主要的是求觉悟,不是求技能,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蕅益大师在此地所举的:
【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讱。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
「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颜子请示的是学。前面这两句,蕅益大师批注里面也注得很清楚,也注得很好,顶重要的刚才讲了,关键所在:「敏于事」,敏是敏捷。办事情没有迂曲、没有怀疑,而且速度很快,说到就做到,这是「敏于事」。这个地方所讲的「敏于事」是什么事?诸位必须要晓得,学问之事,就是日常生活之事,孝是指亲、事长、尊贤这一些事。
「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讱。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慎言,言语要谨慎。为什么?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言语一定要谨慎。往往这个言语不谨慎的人,种下了祸根,他自己并不晓得;明眼人看起来、听起来,清清楚楚,而他自己不晓得。所以古人常说:「言多必失」!佛法里面也是如此,在佛门里面表法的,你看四大天王所表的法有广目天王,广目是表多看;有多闻天王,表的是多听。多看人家的、多听别人的,自己少说几句,少发表自己的高见,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天王里面没有多嘴天王,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此地举的例子,「所谓仁者其言也讱」,这个讱,好像很难说出来的样子,所谓木讷,一个很不会说话的人,仁人,仁者,他会不会说话?他真会说话,他是很谨慎,少言语,而且言语慢,这个在从前修养里面也非常重视。你看曾国藩的家书家信,他教他的子侄,大概就是为这个言语行动,就有几十次的重复!曾国藩总是觉得他的小孩、子侄动作太快了、说话太快了,所以常常在家书家信里面教诫,动作、走路要慢要稳重,说话要慢。前面我们曾读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慢是稳重的表现。
世间法里面,你看那个官做得愈大,说话确实愈慢、行动愈慢;从来你也不会看到我们总统有慌张的样子,走路好像脚步很快的样子,没有看到过。他走得很慢、走得稳重,说话也慢。
佛法里面也不例外,我过去见到章嘉大师,再没有看到第二个像章嘉大师那样的人。章嘉大师一举一动很慢,说话也慢,跟他相处一个钟点,说不了几句话,就是讲开示的时候也很慢。我听他讲开示,只听过一次,在善导寺的时候,大概有二、三百人听,也讲得很慢很慢。
像这些地方都要学习,这个都是「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讲行的功夫!佛经里面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正是表现他的大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底下一句就是这一章中心的所在了,「就有道而正焉」,就是亲近的意思;到有道德那个人那边去亲近他、去向他请教。正,就是请他指正。孔老夫子没有以每天读诵经书作为好学的标准,而是以常常与请教这些有道之人作为好学的标准。道是通达事理实务者,谓之有道!
也许我们会问:「这些有道之人,恐怕很不容易亲近!」往往我们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我去求他,他不理我;或者他的道德学问太高了,我们不配去亲近他。这一个观念就错了。如果他还要轻慢初学,他就不是一个有道之人;有道之人决定不轻初学。问题在什么地方?在自己是不是有这一份诚敬之心来求道、求学。问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真心求道、求学?在真,决定不是求名求利。如果你志在名利,虽然你自己隐瞒得很好、掩饰得很周到,还是会被人看破的。那个高明的人,一见就看出来了!一见面谈几句话,大致情形他都明了了。所以我们瞒普通人容易,真正要瞒高明之人,不容易!人家真是一眼就看穿了。自己有诚意、有真心,这些高明的人实在是乐于接待。前面第一章读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朋」就是志同道合,他求之不得你去亲近他,他怎么会拒绝!怕的是我们自己心地不诚,那人家当然拒绝。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像惠能大师是一个不认识字、又是老粗出身,到黄梅去亲近五祖。五祖那么样的爱护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