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1 14:39:04
|
只看该作者
叫句读。这一千遍是你的功夫,老师每天督促你念,不问你,也不讲给你听。老师要讲给你听,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不会开悟,所以老师不讲。在什么时候讲?一千遍以后,一千遍以后那就是心得报告,大家一起来分享,老师带著同学,让学生出来讲解,同学们互相来补充,最后老师做讲评,是这么教的。所以你看看《礼记》上,《礼记》上是教的人很轻松,学的人很辛苦,你才能学得成。可是老师也是这样培训,从小培训成功的,他很内行,帮助你开悟。所以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往往学生开悟超过老师。
中国读书人是求智慧、求开悟,智慧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外头没有。老师讲解,那是知识,那不是智慧。所以不需要讲,我老老实实念就好了。心地要什么?心地要清净,心地要平等,他要求这个。不能有妄念,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杂念,读书法喜充满,有悟处的时候就会很欢喜,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悟到的会落实在生活,会落实在工作,会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论语》上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法喜,悦这个乐不是从外头来的,内心里面生的,不是从外面。古时候,从外面境界上来的,你感到很快乐的,那个叫乐;悦不是的,悦是内心,是学问,是德行,喜悦是从这里生的,从内到外,这是真乐。
下面举「《新译华严经音义》」,这是《华严经》的注解,这里头有精舍的解释,「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建筑得很精彩、很美妙,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是几间草屋,茅蓬。「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行者是修行人,他在这里精练修行。精就是指一门深入,练,长时薰修。读书人在精舍里头住一年、住二年,有的人住三年,就是读一部书,从头到尾,念遍数,念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永明延寿,你看他传记上就是,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读《法华经》,读了多少遍?一万三千遍。他怎么会不开悟?当然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唐朝时候,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法达禅师,他在没有见六祖之前,他也是读《法华经》,读三千遍,三千遍大概要十年。永明延寿大师,一万三千遍,你就晓得后来他熟透了。《法华经》分量很大,我们一般人要把它从头到尾看一遍,经生疏不熟,一天大概要十个小时,这一遍。所以精练,修行人所居住的地方叫精舍。
『楼观』,「即楼台」,两层以上的叫楼。「观者,楼也,台榭也」。这都是属於过去寺院、道观里面他们修学道场的建筑。『栏楯』,「即栏槛,俗称栅栏。纵者曰栏,横者曰楯」。「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不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自己神通变现的,不是的;但是自己真实从心我想什么样子,它就现什么样子,谁现的?阿弥陀佛现的。往生到那边的人起心动念是感,阿弥陀佛是应,感应道交,不必要建造,不必要用材料,都用不著,也用不著画图,想什么样子它就现什么样子。有这么一个世界,有这么一个处所,是阿弥陀佛亲口给我们说的。这部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就是释迦牟尼佛重复说一遍,把阿弥陀佛所说的重复说一遍,转告给我们。所以这部经是两尊佛说的。除这一大段之外,释迦牟尼佛说的。「众宝所成」,这是材料,不是木头建筑、石头建筑,不是这些。所以它不需要那些工程,我们今天造房子工程,也不需要用这些器具,无需要。「斤斧」是工具,建筑工人所使用的工具。「随机应现,故曰亦皆七宝自然化成。」这个自然化成,是众生有感,弥陀有应,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变化得那么自然,痕迹你都看不到。
下面给我们介绍几样东西。『白珠』,这是我们世间有的,「乃蚌中所生」,就是我们讲的珍珠,白色清洁,世间人看得很重视的,贵重。「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摩尼』,前面有解释,摩尼也是宝珠。『交络』,「谓交互网络。如《汉译》曰: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交络,覆盖其上。」这是精舍屋顶上的庄严。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能看见?这些年在外国的时间多,外国的圣诞节,家家户户悬灯结彩能看到,盛大的活动。我看到最大的活动是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佛诞节,他们的活动是一个星期,日夜都不停的,所以游览观光的人非常多,通宵,七天七夜。我们去转了一圈,有个特色,就是家家户户都招待,都有茶点,点心、茶水招待,完全免费,走到哪里可以吃到哪里。这个是风俗习惯。我问他们,年年如是,最热闹的就是这七天,比过年还热闹,佛诞节。
下面念老为我们举《往生论》,「又《往生论》曰: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这是《往生论》上描绘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居处,无比殊胜的庄严。「又第四十二」,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四十二愿,「彻照十方」,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说:「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广大,博也是大,庄严清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均表极乐之宫殿楼观,皆如明镜,照纳十方」。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影现其中,所以你在这个地方去浏览,能够看到十方诸佛世界,一切众生现前在活动的状况,统统看到。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我们电视比不上它,因为电视的局限性很大,它是个平面的;西方世界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方方面面你全看得到。我们只看到个平面,后面看不到,四方上下看不到,所以这个科学技术跟极乐世界比差很远。这是说学科学的同学,应当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是大科学家,就是这一段,我们这科学到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可能赶不上,无法赶上。「故昙师曰」,昙鸾法师,「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宝树宝栏互为映饰」。「可见极乐之明妙无能比者,故云明妙无比。」无法能找到对比的。
底下一段,「菩萨居处」。前面是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就是菩萨跟佛是平等,所有一切受用都平等。经文: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你看平等,你看到佛的生活环境、修学的环境,菩萨跟佛没有两样。注解上说,「至於菩萨所居之宫殿,亦复如是明妙。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这是这个世界最值得人赞叹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慢慢(在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养成一个清净平等的习惯,别人跟我不平等,我跟他平等,这才能做到。一切法都要从自己做起,才能够感化别人,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对我,我要先怎么样对人。不能求果报,为什么?现在众生业障很重,不是那么容易教,总得要很耐心教个几年、几十年。你看,海贤老和尚居住在南阳一带这个地方,九十二年,这个地方的人民接受他的教化,对他很尊重;可是还有一些不听话的人,找麻烦的人,甚至对老和尚不满意的人,我们不能见怪,一定要有耐心。我们在图文巴帮助当地宗教团结,这几年效果现前了,我们做了多少年?十三年,才得到大家的信任,知道我们不是坏人,知道我们说到做到,对我们产生信心。所以要有耐心,要有很长的耐心,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真干,永远起不了感化的作用。这桩事情值得做,感化一个人,感化一家人,让他回头,真是无量功德。
我们做这个事情做成功了,不能放在心上,这是我做的,那就错了,那就全功尽弃,为什么?这个事情做好之后,你的傲慢心生起来,你烦恼现前。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么做成功的?这个地区众生福报现前,他有福了,他们自己肯学,自己肯做,才能产生效果。他要不肯学、不肯做,永远不可能有效果。所以这功德归乡亲父老,归地方领导,归一切有影响力的这些各行各业的大德,他们的功德,大众福报现前,值得赞叹。我们奉献的绵薄之力,不值得一提,这就对了。我们一生所修所学,目标就一个,最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阿弥陀佛来接我,不要把我漏掉,我们就很圆满了。
下面第二大段,「修学胜境」,殊胜,好地方,遍法界虚空界,修学最殊胜的环境就是极乐世界。它分三段,第一段,「行道自在」。我们看经文:
【中有】
这极乐世界中的,有:
【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
这几个,举个例子。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极乐世界的人修行,他怎么个修法?有在地面上,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在地面上,『讲经、诵经』。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讲经」,对自己是提升,为什么?遍遍不一样,遍遍都有进步。「诵经」就是祖祖相传,教我们读书千遍,专心读经。诵是背诵,读得很熟了,不需要经本,没有经本跟有经本一样,念得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一遍一遍重复,这是修念佛三昧;换句话说,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心是阿罗汉,小乘最高的果位;平等心是大乘,菩萨的果位;觉是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叫觉。没有明心见性不算觉,那算是第二个,菩萨,就是平等。真正觉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法身菩萨,在实报庄严土。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到,每个人都非常用功。这是在地面上的。
『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我们看念老注解,上面这一段「表境,此下表境中人,诸往生者各依其品位,随其意乐,自在修习,或在虚空,或在平地,各各随意」,在讲、在诵、在听受,受经是在听经,接受;或者在坐禅,或者是行道,行道就是经行,他走动,经行。走动干什么?也是诵经,念佛、念咒都可以。
我们再往下面看,「经行,旧云行道,乃於一定之地区旋转或直往直来,用以防睡,并可养身疗病」。这是一种运动,经行是运动。我们现在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乡村,建筑的密度还可以,还有空地给我们散步。我们在这边天天都在绕著这个大圈子散步,绕一圈十分钟,绕六圈就一个小时,我们每天大概不会少过一个小时。这是运动,特别对年老的人,年老的人不动不行,不动问题就出来了。所以中国这些名词术语都很有味道,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了,一定要活动。五十岁以上的人就要注意,经常保持一定时段的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尤其是经行,这个在修行人活动里头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因为经典他都能背诵了,不背诵经典的人,那就是念佛号,或者念咒都可以。经行的时候,保持著清净心、平等心,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好。坐在那里坐久了,有时候打瞌睡,昏沉,遇到这种现象赶紧起来,不要再坐了,起来绕佛,就是经行。
底下《玄赞》第二卷说,「於中往来,消食诵经」,消食是帮助消化,这个散步(经行)帮助消化,诵经他不中断。「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这个布绡,现在我不知道了,抗战时候有。抗战时候我在乡下,住在乡下,看到农民织布,还是中国土方法,那个绡缠著线,来往的织布,这布绡就是说的这个,这是中国古老的方法。那个时候农民穿的这些衣服,布都是自己织的,都是自己纺织,纺棉花,这个是织布的布绡。用这个来形容经行。
「又《法华经序品》云:未尝睡眠,经行林中。」这是说佛陀在世,确实这个团体挺大的,你看常随众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佛到哪里跟到哪里。他们晚上在什么地方休息?在树林下面,森林。古时候森林多,到处都有,所以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坐也不能坐太久,佛规定的时间,印度是一天六时,白天三个时辰,叫前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晚上叫前夜分、中夜分、后夜分,睡觉的时候是在中夜,吃饭的时候是在白天中午。托钵,不能说托在手上,一面走著一面吃,这个威仪不好看,也不是团结。托钵托回来之后集合,大家把所托到东西统统归纳在一起,把它调匀,每个人吃多少到里面去拿。所以一钵千家饭,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我各人托来各人吃的,这叫真正公平,在现在讲共产。佛法真正是共产,托来的饮食大家合在一起,再分了吃。有多的喂鸟,鸟雀,喂小虫,布施给它们,不能留到第二餐。钵一定洗干净。经行。晚上睡觉中夜,中夜是现在我们晚上讲十点钟到两点钟,两点钟就要起床,就不能再睡觉了。他们睡觉不是躺在床上,是坐著睡的。两点钟就要起来经行,在树林里头转圈经行,行道。背诵经典可以,念佛可以,念咒可以,大概念佛、念咒的最多。
只有学教的,他是背诵经典,为什么?他要学讲经教学。这种学生也必须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记性很好,他听佛讲经,他能记住,他可以复讲;第二,理解的能力强,没有这两个条件很难。听经增长你的信心,增长你的愿心,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让你退转,有这个好处。有能力的要发心讲经,为什么?报佛恩。佛需要我们干什么?需要我们把他讲的法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报佛恩里头第一,排在第一的。所以有能力学讲经的时候,不能够偷懒,不能够放弃,一定要努力。这就是你要读经,经读得很熟,能背诵。所以读经的时候都是主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对你用功方便,你念上几百遍就会背了。
我在美国遇到一个记忆力很差的,是一位在家女居士,她背《无量寿经》。她告诉我念多少遍才会背?六千遍才完全背下来。很难得,她有这个决心,有这个毅力,用了好多年的时间。念完六千遍来告诉我,很欢喜,能背了。能背以后,她就不需要依靠经本,她经行可以背经,打坐可以背经,那就方便很多了。再有六千遍,我告诉她,你就能讲这部经,你会讲得很好,这是学佛得真实受用。所以《法华经》讲的,「未尝睡眠,经行林中」。
「又思道,思维於道」,就是听佛讲经、听菩萨讲经、听同学讲经,听完之后多去想想。「思量於所对之境而了别之」,了是明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分别,无需要分,分别就造业了。为什么不分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要清楚,又要明了,又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对了。「又《观经》韦提希夫人请曰」,向释迦牟尼佛请法,「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观经》上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法,她请的法跟我们现在想求的完全相同。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的变故,儿子不孝,要杀父亲,夺取王位,这个遇到灾难。夫人也被她儿子拘禁,就是限制她自由,不准她出门,受这么大的灾难。她求佛(他们夫妻两个是佛的大护法,求佛),佛就来了,佛从空中来的,带著阿难、舍利弗,三个人一起。这个启请,佛给她讲求生净土的方法,就是《十六观经》,给她讲了十六种,由她自己选择。她是觉得这个世间太苦,有没有更好的国土,她想求往生,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佛用神力把十方诸佛刹土都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两百多种,里头有极乐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