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0 15:56:05
|
只看该作者
他怀疑这个。第二个怀疑依教修行的人,未必真正是善人,是不是在这里装模作样欺骗信徒。他自己心不善,看到所有修行人都不是好人,都不是善人,严重的过失,污染了意根。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
这是依教修行的人,受他们的戏弄,受他们的讥笑。
【乃至叹言。】
他们还在感叹,还在说:
【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
...(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七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07》)
...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是倓老法师办的,也算是个正规道场,里头也有这些人。所以我们要到外面去讲经,譬如说人家学校里面,公共场所的地方,这样的人就更多。所以你们要去讲的时候,要很小心谨慎,言语、动态都要端庄,都要大方,不要叫人抓到把柄来污辱你,那就不好。这是我们自己要小心防范,要求佛加持。我们的心要正,这是最重要的,心要正,不能够有委曲之相,这才遭到些魔障。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八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08
请掀开经本,第十六面,最后一行,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段是结束前面一大段的经文,在末后弥勒菩萨举了一个比喻,譬如口渴之人,他非常希望得到饮水,可是这个饮水在以前被他污染了。大概他把这桩事情给忘掉了,于是见到这个水很脏不能饮用,反而怨天尤人。这个比喻虽然很浅显,也许我们会觉得不以为然,世间哪有这样健忘之人?如果诸位冷静的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像这样的人还真有不少。才知道诸佛菩萨在三千年前讲经说法,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状况真是了如指掌,这不能不说是智慧神通的广大。所以,佛在此地赞叹弥勒菩萨的比喻,说你说得太好了,『善哉善哉』是赞叹他说得非常之好。告诉弥勒,叫着『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这是很善巧,『无能伺求说其短者』,没有人能够在他的言行当中,找到他的过失,求得他的过失。我们接着看底下经文。
【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佛说了,由于前面这个缘故、因缘,你应当要知道。世尊叫着弥勒就是叫着我们大家,弥勒菩萨何尝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倒是真的,他代表我们请法,代表我们接受佛的教诲。底下这一段非常重要。说有四种辩才,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四无碍辩才,如来果地上具足的大德大能,四无碍辩。『一切诸佛之所宣说』,佛为一切众生、为九法界众生讲经说法,无碍辩才,这是佛所说的,我们学佛的同修大多数...(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八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08》)
...不到自在,得不到轻安,得不到快乐,这就是你与烦恼相应。不学佛之前,烦恼还少,压力还少,学了佛之后,压力烦恼更多,这就错了,这就晓得这不是正法。第四;
【不与涅盘功德相应。】
与了生死证涅盘,或者在净宗里面讲,与往生不退成佛,与这个相反。这些都是佛所禁止的,这句话说得很重。
这四种辩才,不与佛讲的利益相应、不与法相应、不与灭烦恼相应、不与了生死相应,就是经上常讲的世智辩聪。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我们要能够辨别,要清楚。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这一句是总结,上面所讲的这四种,是『一切诸佛之所遮止』的,遮止就是禁止。佛绝不许弟子为人演说,我们要牢牢的记住。
这一大段的经文很长,我们讲了几次都没有讲完。下面还是属于这一段,这段是讲末法众生,这个社会种种过恶,过失跟这些恶业。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这个话问得很好,佛所禁止的,与利益不相应的、法不相应的、生死烦恼不相应的、菩提涅盘不相应的,都不能说,为什么佛您老人家自己说?这段很要紧,这个大意我们再重复一遍。『增长生死』,也许同修们也有机会听到,法师讲经,他不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八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08》)
...无功德,这就是说明梁武帝他老人家的成就,智慧成就,你们都念过《无量寿经》,比不上世饶王。世饶王真的觉悟了,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就是法藏比丘,以后就是阿弥陀佛,梁武帝怎么能比得上!这就是说功德跟福德差别很大。
佛在此地这个意思劝勉我们,要真正修行,这个重要,这些杂务事情是愈少愈好。百丈大师在当年跟丛林建立的清规,他老人家丛林二十条约里面,第一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佛法什么叫最兴盛?无事就是兴盛。这个话很有道理,与佛在经典上、与达摩祖师说的完全相应。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我们再看下面经文,佛怎么教导我们。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这个话说得太明白了。『波罗蜜相应之法』就是般若,此地这个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与般若相应。在中国,《般若经》代表的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我们上次在此地,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这部经讲过一遍。要与智慧相应,《金刚般若》可以说是高等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下面经文跟《金刚经》完全相同,『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般若经》经上一四句偈,这个「一四句偈」并没有特定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像《金刚经》上任何四句,你能够接受,你能够读诵,你能够修行,依照经典的教训,经上讲的原理原则你...(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三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3》)
...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这个话说得太明白了。『波罗蜜相应之法』就是般若,此地这个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与般若相应。在中国,《般若经》代表的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我们上次在此地,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这部经讲过一遍。要与智慧相应,《金刚般若》可以说是高等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下面经文跟《金刚经》完全相同,『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般若经》经上一四句偈,这个「一四句偈」并没有特定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像《金刚经》上任何四句,你能够接受,你能够读诵,你能够修行,依照经典的教训,经上讲的原理原则你去做,而且『为人演说』。演说是两码事情,「演」是表演,做出模样给别人看。诸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出家人是为社会大众的样板、榜样。你想想看我们的言语、生活、行为、起心动念,可不可以与社会大众做样子?能不能与社会大众做榜样?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说」是为他解说,你做个好样子,人家看到一定很羡慕,一定会向你请教,请教的时候你就给他说明。
我们在外国,外国人看到我们这个形象他很欢喜,他觉得我们的生活很快乐,一天到晚笑咪咪的。他就找人来问,你们生活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乐?我们就告诉他,我们学佛,学佛就快乐。佛是什么?一步一步就来问,我们就把佛法介绍给他。你要想快乐,你就来学佛。外国人信基督教的多,学佛信基督教没有违背,佛...(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三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3》)
...的。「说」是为他解说,你做个好样子,人家看到一定很羡慕,一定会向你请教,请教的时候你就给他说明。
我们在外国,外国人看到我们这个形象他很欢喜,他觉得我们的生活很快乐,一天到晚笑咪咪的。他就找人来问,你们生活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乐?我们就告诉他,我们学佛,学佛就快乐。佛是什么?一步一步就来问,我们就把佛法介绍给他。你要想快乐,你就来学佛。外国人信基督教的多,学佛信基督教没有违背,佛是老师,上帝是你们的爸爸,那不违背。你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来,我教你,教你怎么快乐、怎么长寿、怎么样会不老,我教你!他一听就欢喜得不得了,他也怕老。你要做出样子来给人家看,人家向你请教,你再给他说法,叫为人演说。这个人真正供养佛,《普贤行愿品》里面这叫法供养,依教修行供养,这真供养。后面佛说为什么,『诸佛菩提』,菩提是觉悟,是正觉,一切诸佛的大觉是『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多闻就是底下讲的读诵、修行、演说,是从这个地方生的。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明了的,这是特别告诫。『若有菩萨』,假设有菩萨他欢喜搞许多世间的这些事务,喜欢搞这个。而且妨害真正修行的菩萨,他逼迫这些真正修行菩萨也跟他一起去『营于众务』。佛就说,这个人『增长业障』,没有福利,福是福报,利是利益。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真正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是从智慧生的,佛法的修学是叫你开智慧。『三种福业』就是指前面『读诵修行演说』,三种是指这个,不是指其它的。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
经营一切事业的这些菩萨们。
【于彼读诵修行演...(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三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3》)
...从众务而得生也』。多闻就是底下讲的读诵、修行、演说,是从这个地方生的。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明了的,这是特别告诫。『若有菩萨』,假设有菩萨他欢喜搞许多世间的这些事务,喜欢搞这个。而且妨害真正修行的菩萨,他逼迫这些真正修行菩萨也跟他一起去『营于众务』。佛就说,这个人『增长业障』,没有福利,福是福报,利是利益。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真正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是从智慧生的,佛法的修学是叫你开智慧。『三种福业』就是指前面『读诵修行演说』,三种是指这个,不是指其它的。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
经营一切事业的这些菩萨们。
【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你不能去障碍他,不能去为难他。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
这多半是初学,很用功的菩萨。
【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修禅定的功夫比初学人高,他的心更清净,他的事更少,你也不要去找他的麻烦,也不要去障碍他,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的教训。后面佛还有比喻,真的是怕我们不明了这个意思,一层再一层的为我们宣说。请看经文。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
这个就多了。『一阎浮提』究竟是多大?我们就以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咱们这个地球,阎浮提比我们地球还要大。就算是地球吧,今天讲全世界的营事的菩萨,经营一切事务的菩萨。
【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
对于一个真正想修行办道者...(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三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3》)
...能去障碍他,不能去为难他。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
这多半是初学,很用功的菩萨。
【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修禅定的功夫比初学人高,他的心更清净,他的事更少,你也不要去找他的麻烦,也不要去障碍他,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的教训。后面佛还有比喻,真的是怕我们不明了这个意思,一层再一层的为我们宣说。请看经文。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
这个就多了。『一阎浮提』究竟是多大?我们就以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咱们这个地球,阎浮提比我们地球还要大。就算是地球吧,今天讲全世界的营事的菩萨,经营一切事务的菩萨。
【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
对于一个真正想修行办道者。
【应当亲近供养承事。】
不但不能障碍他、为难他,你还要亲近、供养、承事他,那你就对了,你真的就是依教奉行。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这句话好懂。这个修行比你的程度高,比你的功夫深,你遇到了,不但不能障碍为难,你也要亲近、供养、承事。『勤修禅定菩萨』,诸住要记住,这个地方所讲的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他讲的是大前提、大原则,是指依教修行而得清净心的,都是勤修禅定菩萨。禅定两个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根据《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的意思,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是慧,慧是不胡涂,没有一样不清楚。虽然清楚,绝不动心,看到再好的东西,不起贪心,看到再不如意的事情,不起瞋恚心。你能够在...(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三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3》)
...菩萨生觉悟心』,这是佛说这个经的用意之所在,我们要能够体会。下面,则是提出了问题。『世尊』,称着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末世五百岁」就是般若会上常讲的五五百年之后,世尊灭度两千五百年以后这个时代。『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这一句是总结前面所说的,他听了之后能不能『生忧悔』,忧虑、悔过?能不能真正发心改过自新?『离烦恼』就是改过自新。末后这个字,古音念否,是否之否,这是个疑问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