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4 净土十要》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4 净土十要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四
述曰。列次净土十要。以教经居初。以行经居次二次三。皆尊经以明道也。若夫作论通经阐扬净土。则当以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奉为頍弁。厥义有三。一。智者乃释迦后身人。是大圣故。二。陈隋之世接踵远祖。时亦在先故。三。此十问答统净宗一切疑问。振菩提大道之纲。断疑生信厥功最巨。故虽后世种种异见像季未生其间。破立未能尽应末法邪僻之病。而纲宗所被何疑不遣。故次教行二经。列当论部之首。
No. 1164-6a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无苦矣。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任意自在。不为业缚矣。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如。可不哀哉。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也。阿弥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着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经云。闻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祇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皆佛言也。世人忧堕狱而疑往生。不亦惑哉。晋远法师与高士刘遗民等结社庐山。盖致精于此。尔后七百年。僧俗修持感应非一。见于传记岂诬也哉。然赞辅弥陀教观。其书山积。唯智者十疑论最为首冠。引圣言。决群惑。万年闇室。日至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也。杰于都下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寤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
No. 1164-6 净土十疑论
隋 天台 智者大师 说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答。菩萨有二种。久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未得忍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智度论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无忍力。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自疾不能救而能救疾人。智度论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无方便力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取筏乘之悉皆得脱。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生。为此当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生如得船者。又论云。婴儿不得离母。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鸟子翅羽未成。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教化地狱受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岂不乖理。经云。净土先净其心。心净即佛土净。此云何通。答。释有二义。一总答。二别答。总答者。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金刚般若云。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维摩经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云。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诬哉。此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第三疑
问。十方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答。一切诸佛土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系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随愿往生经。普广菩萨问。十方悉有净土。何故偏赞西方。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华严经。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体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说即是念一切佛也。
第四疑
问。十方佛土。随念一土随得往生。何偏念弥陀佛。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释迦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数十余部殷勤指授。故偏念也。又弥陀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舌相覆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无量寿经。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净土虽一两经略劝。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劝往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云何得生。答。有二种缘。一自力。二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璎珞经。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二三劫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密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故十住婆沙论云。此世界有难行道.易行道。难行者。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外道相眩乱菩萨法。二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跛人步行一日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如水行藉船须臾千里。谓他力也。劣夫从转轮王一日夜行四天下。非自力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亦可有漏凡夫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粗相。菩萨见微细相。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华严经。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第六疑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生彼即得不退。答。彼有五因缘不退。一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生彼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故不退也。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祇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