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28 12:52:26
|
只看该作者
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也跟实报土相同,没有差别,名字上有,实际上全是如来自性的报土。所以这一往生,就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这个法门,诸位要知道,它是真实难信之法。虽然难信,易行,只要你肯真干,你这一生就有成就。谛闲老和尚常说,他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三年成就,不难。锅漏匠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出家之后,在寺庙里头一天也没住过。为什么?寺庙一些规矩他不懂,他也学不会。谛闲老和尚为他开方便法门,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这是什么?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锅漏匠老实、听话、真干,三年就成就了,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难信易行,只要你相信,没有一个不成就,没有一个不往生。他能够一向专念,一门深入,这是智慧,坚持到底,这是定功,我们讲戒定慧,遵守老师的教诲,那就是持戒。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戒,但是长时薰修也能得定,帮助你得定,因戒得定,得定之后,再坚持下去就会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开悟了。
见性,见性的人什么样子?跟平常人没有两样。不一样的是什么?你有疑难的问题请教他,他都能帮助你讲清楚、讲明白。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他统统明了,你不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他什么都知道。这样的人就是开悟的人,他回答你的,是从自性里面的真实智慧所流露,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比如你去问问题,他想一想,我怎么的答覆你,那是用阿赖耶里面的种子。阿赖耶的种子有局限性,有后遗症,换句话说,他并不是真正可靠。开悟的人那是真正可靠,他的智慧没有局限性,没有后遗症,决定没有错误。知识会有错误,智慧没有错误。佛法,世尊、诸菩萨们教给我们、成就我们,是智慧,不是知识,这个一定要懂。智慧是自己自性流露出来的,知识是从外面学来的,智慧包括知识,知识不能包括智慧。换句话说,有智慧的人他也有知识,他一看、一听全懂,有知识的人他没有智慧。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是赞叹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的成就。成就什么?德能智慧跟佛平等了,齐是平等。我们这个科题上说「德慧齐佛」,跟佛平等。位齐果位,这个果就是佛位,跟佛平等,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末后这一句,「明大士咸得如来之智慧庄严」,《净影疏》跟《甄解》、《合赞》,这些大师对这句说法、解释都相同。「圣者,正也。又肇公曰」,僧肇大师,智慧是体,圣明是用。圣是正,正知正见,跟佛的见解思想完全相同。「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我们用无法想像这四个字来形容它,不可思议就是无法想像,它太神奇、太微妙,不是我们六道凡夫所能体会得到的。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我们有障碍。什么障碍?佛不起心不动念,我们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心就不清净,起心动念心就不平等,心性有光明灵照之德,这个德失掉了。要怎样能恢复?要修定,要让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甚至於没有起心动念,真清净,真平等,它就起照的作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心经》上说的。什么意思?五蕴皆空等於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不可得。
上面这是僧肇大师说的,「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是什么?「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这个明是明了,不是一般的明了,是正确的明了,丝毫都没有差错。我们世间人讲明了,我明白了,不能叫圣,为什么?明了里面还有不明了的东西夹杂在里头,跟菩萨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明了,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真心、本性。我们的明了是从思考记忆,阿赖耶落谢的种子,从这个里面起现行,这个明了不是真实的,这个明了是假的、是虚妄的。我们这个明了里面,有很多错误在其中,自己不知道,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问题出现了,这就说明我们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里面找到差别,智慧里头找不到,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所以学佛,无论大乘小乘都要讲求开悟,要开悟就不能不讲求戒定慧。戒是得定的方法,持戒能得定。定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清净心是二乘的定,阿罗汉跟辟支佛;平等是大乘菩萨的定,比二乘高得多。小乘得的清净不平等,还有小波小浪障碍你明心见性。诸法实相就在面前,因为你有障碍,所以你见不到。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见到一分真相,所以他不迷,他能起妙用。妙用对自己是断烦恼,对别人能帮助众生成就戒定慧,所以是妙用。
「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名之为圣」。你看用照,不是用思惟,不是用想像。六道凡夫遇到事,等我想一想,这想一想就是用第六识,用阿赖耶,得想一想。菩萨要不要想?菩萨不要想,菩萨照见了。照这个字里面没有阿赖耶,没有八识,没有五十一个心所,它跟这个完全脱离了,我们现在人叫做直觉,直觉就是照了的意思。照了就通达,事实真相完全明白,这是圣人,大乘圣人,不是小乘。
下面说,「菩萨之权智与实智(实智是体,权智是用),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众生为什么不能解?是众生有凡情。凡情是什么?是阿赖耶、末那、意识,凡夫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错了。看错了还不能回头,还自以为是,这个问题就严重。所以佛法的修学,难!在末法,我们想成就,真的只有一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这问题都解决了。不经过这个路子,用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从理上讲没问题,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从事上讲问题可就大了。为什么?事上讲众生的根机不相同,禀性不相同。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无量劫薰习成就的。中国人讲本性、习性,这是习性,习性是从习惯当中养成的,本性里头没有。习性你积得再多,跟本性不相干,习性带著有染污,本性没有,本性如如不动。习性是生灭法,前念灭后念生,所以它很麻烦,一定要真正智慧现前。
我们用什么方法,希望很快智慧能现前。很快智慧能现前靠什么?佛陀的教育最适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但是学佛陀教育,老师很重要。在我们这一代老师没有了,我可能是这一代最后遇到老师的一个人,算是很幸运。老师,我们进入老师的大门,入门三个条件,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你有,有这个条件,遇不到老师也能成就。怎么成就?依古人做老师,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国早年头,孟夫子给我们做了榜样,孟子是以孔子为老师。但是孔子已经过世,不在世了,那怎么依他做老师?孔子的著作还在世间,他都得到了,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诲,对於孔子留下来这些文字有信心,没有怀疑,学习很认真,没有夹杂,没有妄念,也就是他心专;很好的天赋、天性,老实、听话、真干,这是天性;学习的态度好,真诚清净,清净心、恭敬他展卷就有益,就能得利益。我们今天禀性不好,禀性是什么?不老实、不听话,对老师的教诫阳奉阴违,不肯真干,也就是说对古圣先贤有怀疑。
这个怀疑是正常的,也就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把古圣先贤的东西抛弃掉了。在这一百年当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他们自己学,不让别人学,我们依他为老师,他障碍我们不跟古人接触。学这些外国东西很时髦,我们看了也很欢喜也很羡慕,不知道那个东西似是而非。现在明白,亏吃大了。想回头看看他们这些东西,国内外的讲座也有不少,参加去听听课,听了怎么样?半信半疑,疑惑。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它疑惑,要把它放弃,它真的好吗?为什么没有人赞叹,没有人赞扬?这都是我们对它生起怀疑的因素。我对它有信心,我这信心从哪来的?从这一生苦难当中来的。苦难受多了,我就会反省,会想想,苦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外国好,我也到外国去看看,看了不少国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细心观察,认真去思惟,它虽然好,好的里头有问题;虽好,不是尽善。现在外国这个文化负面的现象显示出来了,证明我们对它的观察没有看错。我们中国这些垃圾堆里头,放的古圣先贤东西不要了,我们把它捡起来看看,觉得里面还有很多可取的;外国东西虽然好,它会产生负面作用。你要没有耐心,还得有这个缘分,你能看见,看得还相当深入,你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真明白之后,我们就有选择,为个人(这是为自己),我们在两个世界,娑婆跟极乐,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会选择极乐世界、选择阿弥陀佛,我自然会舍弃娑婆,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我相信汤恩比的看法,他很多看法跟我想像相同,我想到了,读他的书,他替我证明了。那是什么?古圣先贤能留下来的东西,不简单!这个方法是方老师跟李老师教给我的,他教我要多想一想,古人东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现在不能适用的,它怎么能传五千年?应该早就被人丢掉了。这五千年当中难道没有高明的人吗?圣贤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历史的考验,那就不是简单的东西。它的好处我们没看出来,是我们自己没智慧,没有德行,没有清净平等觉。古圣先贤真实的智慧、德行,他们的理念、经验,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的,有非常高的价值,怎么可以轻视?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要重视传统。我们这东西能不能留一百年、二百年,靠不住。古圣先贤传的这些东西,特别是《四库》里头的,我们相信它能够传千年万世,这是真正的宝藏。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见性,完全会认同;没有见性,不能随便批评,随便批评造口业,将来的果报很可怕。
我们往下面看,肇公之意为: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这叫圣。菩萨之权智与实智,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这个字用得非常肯定,决定不能理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议」。议是什么?议是议论,也就是讲清楚、讲明白。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没有法子讲的,一定要你自己悟入。怎样才能悟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让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清净平等觉是真心,真心能照见,你就开悟,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后你也说不出来,你说出来的别人也听不懂,所以「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形是形状,容是样子,说不出。
「又不可思议有二种」,把它归纳两大类,「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测」,惑是迷惑,就是阿赖耶,不是情识所能测度的。「二者神奇」,变幻莫测,「非浅识所量」,量是度量,也是明了的意思。智慧浅的人只看到神奇现象,不知道神奇的所以然。说得好!「又《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阿含经》里头,佛所说的这些法可以研究,可以讨论。为什么?多偏重在事相上,很深的道理佛不说,说了没人懂。大乘法中就有了,「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食顷是时间短,好像吃一顿饭的时间。我们感觉是一顿饭的时间,释迦牟尼佛把《法华经》说圆满了,实际多长的时间?六十个小劫。一个小劫的时间,佛在经上说的差别也很大,都是佛说的。为什么?这些东西说不清楚的,只要让大家有个概念就可以,这些都不是真法,都是假的,时间、空间都不是实在的。一个小劫,佛常说的增减劫。佛说人的寿命,最低的是十岁,就是一般平均寿命十岁,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是人寿最长的;再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六十个小劫,这多长!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六十小劫是超过中劫还不到大劫,一个大劫里头有八十个小劫。六十个小劫说《法华经》,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乘里头有,小乘里头佛从来不说,说会让大家生起疑惑,佛讲是讲清楚了,众生怎么样?迷惑颠倒,没有听清楚。所以说法要契机要契理,不容易!要认真学习。认真两个字有讲究。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这是学佛的秘诀。看破是明了,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放下。明白万法皆空,小乘有说,可是有没有人把万法放下?没有。放下见思烦恼就证阿罗汉果,放下见思习气就证辟支佛果,见思烦恼没有了,他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可是见思烦恼放下,六道轮回就不见了,超越轮回,在佛法称圣人。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可以看到世尊讲《无量寿经》这一会无比殊胜庄严。像前面所说的这些大菩萨多少人?前面名字举出来只是个代表,出家菩萨说了三个,在家菩萨说了十六个,五种原译本里面都不一样。这一段经文也是夏莲公会集的,这总结像这样的菩萨无量无边,太多了,说不清,一时来集。
我们看注解,这一句「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德遵普贤这四个字重要,说明不是普通菩萨,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华严会上的。「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他们到这来集会,来参与这个法会是为什么?为做影响众。这个法门太殊胜,你去看看一切经,你多翻翻,哪一个经上说,像德遵普贤这些诸大菩萨来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查经,几部经上有?因为这都属於表法的,他们赞扬、赞同宣扬净宗妙法,所以佛讲这部经全来了,他们真是内行人,真正懂得。这个方法妙,妙在哪里?一切凡圣统统得度。前清慈云灌顶大师说,你所造的罪业,所有的经论、法门、忏仪统统都失效,你的罪业太重,没办法救你,最后还有一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造极重罪业,五逆十恶,你遇到这个法门,统统能得度。所以,这些大菩萨来给我们做证明,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是无比殊胜。「为广宏普贤愿王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大方广佛华严》。如果没有净宗,《华严经》不圆满,华藏世界好,谁能去得了?只有从极乐世界再入华藏世界是轻而易举,是一条最近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你要想亲近毗卢遮那如来,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毗卢遮那。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毗卢遮那法身佛,所以你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那就是毗卢遮那。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盘故」,这第三个理由。我们发愿,真正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众生,只有依靠《无量寿经》,依靠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能满足这个大愿。这个大愿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信愿往生,这一愿就落空,你凭什么度?遇到净宗,问题就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