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26、解释十二缘起图。
27、学习十二缘起之后,谈谈你的体会。
28、中士道要求的意乐之量如何?
29、解释句义:
处于无常炽燃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30、出离意乐浮于表面,会有什么过患?
31、为何要把中士法类做为教授中心而修习?
除邪分别
1、遣除邪分别:
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2、何种不舍生死应当舍弃?何种不舍生死应当随学?何种厌患生死应当舍弃?何种厌患生死应当随学?
3、如果菩萨和声缘一样厌离生死,那有什么超胜于声缘之处呢?如果超胜于声缘,菩萨的厌离生死和声缘的厌离生死有何不同呢?
4、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此处说需要厌离世间,两种观点如何融合呢?
5、以什, 么理, 由能成立大乘比小乘人极应厌患生死极应灭除生死?
6、解释文义:,
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
7、解释颂义:
(1)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2)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3)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8、以理成立“生”是一切损害根本。
9、为什么破除烦恼需要依赖修习无谬圆满之道?
10、解释语录涵义:
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11、你是如何理解“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12、以你的体验和观察说出居家的过患。
13、解释四句体相:
身在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
身出家心在家;身出家心出家。
解脱正道
1、解释颂义:
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
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
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
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2、为什么说“不思业果戒不能清净”?
3、解释句义:
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4、为什么需如荒年一切事都放在粮麦上,一切都围绕戒呢?
5、对于烦恼忍受将会导致何种后患?
6、解释颂义:
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
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
7、破除世间怨敌和破除烦恼有何不同?
8、阿底峡尊者见人必问“生善心否?”有何密意?
9、解释颂义:
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
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10、慢烦恼有哪些过患?
11、解释颂义:
当速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
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骄慢。
12、分别说出对治以下烦恼的方法:
(1)痴 (2)贪 (3)嗔 (4)慢 (5)疑
13、说出以下随烦恼的过患:
(1)睡眠昏沉 (2)懈怠 (3)放逸
(4)无正知 (5)忘念 (6)无惭无愧
14、修的成就相是什么?
15、什么是真正的勇士?
16、解释颂义:
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
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
[1] 取:藏文中有分判的意思。
[2] 三境:可意境、不可意境和中庸境。
[3] 苦乐舍:苦受是指非适悦受,乐受是指适悦受,舍受是指非适悦非不适悦受。
[4] 堪成:有可能成。
[5] 第一双:舍利弗与目犍连。
[6] 共住:同住一室。
[7] 近住:邻居。
[8] 教授:口诀。
[9] 异相:不同方式。
[10]《摄行炬论》:圣天菩萨所著的密宗论典。
[11] 极无戏论行:密宗正行。
[12] 炒面:糌粑。
[13] 蔓菁:形状象萝卜,是白色、圆形的食物。康区这一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还以之为食物,以后生活条件好了,蔓菁就成了牦牛的食物。
[14] 率尔:立即。
[15] 蔑戾车:野蛮人。
[16] 自还:自然还灭。
[17] 留难:障碍。
[18] 目视轭木许:走路时,眼睛不能看得太远。
[19] 瓦钵器:用瓦做成的、很简单的钵。
[20]头陀:译为抖擞、淘汰、浣洗等,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的修法。
[21] 鹦鹉绿:像绿鹦鹉那样的绿色。
[22] 药草:此处“药草”是一种藏语诗学的写法,就是指很好的草,而不是指中药,药和毒的区分,能利益众生的是药,损害众生的是毒。
[23] 等:包括梦、阳焰、水月等比喻。
[24] 诸命世间:具有生命的有情世间。
[25] 动不动:“动”指有情世间,“不动”指器世间。
[26] 伽喀巴:伽喀是坟墓之意,这位修行者没有家,住在坟墓当中观无常,故得名为伽喀巴。
[27] 文父: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28] 瑜伽师:修行人。
[29] 五种非所行处:五种不应当去的地方,一、杀生处,二、妓院,三、酒肆,四、王宫,五、屠户。
[30] 四种对治:无知对治、放逸对治、不敬对治、烦恼炽盛对治。
[31] 俱胝:千万的意思。
[32] 因:根据。
[33] 有为:生死。
[34] 近事:居士。
[35] 五种学处:五戒。
[36] 密咒:总指一切密法。
[37] 在家咒师:在家修密的人。
[38] 出家咒师:出家修密的人。
[39] 七宝:金轮宝、摩尼宝、玉女宝、大臣宝、白象宝、骏马宝、将军宝。
[40] 咒:密法。
[41] 五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邪见。
[42] 智然:内邬苏巴的名字,藏语是益希巴。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