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6 19:14:18
|
只看该作者
送我到火车站,叫了一辆三轮车,叫我跟他坐在一起,他送我到车站,我都看他流眼泪。我离开台中到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听到台中的同学,他们到台北来看我,告诉我,老师讲经的时候骂人了。我说怎么骂人?台中同学跟他十年,你们十年什么都没学到,学到的人走了。他也没提名字,大家都知道是我,学到的人都走了。所以他跑到台北来找我,你学到了些什么?我说我学的跟你们一样,老师没有单独教给我东西,讲经教学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师为什么说你学到东西?我说可能心态不一样,我们在台中的时候是分秒必争,住一天是一天的福报,非常珍惜;你们在台中大概有的是时间,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三十年,你们是这种心态,懈怠懒散,原因在此地。我们怎么敢懈怠,在台中没有根、没有家,随时会离开,机会就太难得!
一般人心目当中有一句话,常常讲的,多少人也告诉我,我身边悟字辈这么多年来没成就。什么原因?老法师讲经是为他们讲的,不是为我讲的。这个心态很普遍,古今中外在所不免。当年在台中,台中的同修还不是这样的,老师讲经是为那些人讲的,自己好像都成就了,老修行了,一说,十几年、二十几年,资格都很老,其实什么都没听进去。我们从外面去的人不一样,我们的心态,老师句句话都是为我一个人讲的,我们完全接受。老师在上课教学,你们不肯接受,我肯接受,道理就在此地。你们对老师表面上恭敬,我们对老师是内心里头真诚的恭敬。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对老师那个诚敬心是不是百分之百?不是。我常常讲,是讲真话,我对老师的诚敬,百分之二、三十而已,我就能得百分之二、三十。你们对老师的诚敬?百分之一、二而已,我们当中就相差十倍。我劝他们要珍惜,不珍惜、不恭敬、不真诚,你跟老师住一辈子,三十八年,差两年就四十年,你什么都没学到,一生白跟了。
跟我三、四十年的人有。我在台湾建立华藏图书馆,那一年是我讲经教学第二十年,也就是出家二十年,我们有了个图书馆,才有一些同学在图书馆出家,到今天也有三十三年了。悟泓就是其中的一个,悟道、悟本这最初的,图书馆开幕没多久他们就来了,三十二、三年。如果真学,三十年的时间,在古人来讲,得三昧、开悟是很有可能的,时间全空过了。古人教给我们的方法,人人都会说,没有认真去做。戒律、德行上扎根,为什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中等根性的人,三、四年能得三昧,七、八年就很有可能开悟,不能大彻大悟也可以达到大悟。大悟的境界能通一宗,与这一宗相关的经论法门都能通;大彻大悟那是全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修行修什么?这个经本经题上讲得很清楚,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那个觉心的标准就是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要是用这个做目标,你的十年成就不得了!几个人去干?没人干,能说的人有,真干的人没有。没想到我们发现一个真干的,刘素云居士,她用了十年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不知道,十年成就了,我们才晓得,这个不在身边。像刘素云这样真干的人有没有?我相信有,我们不知道。真干的人也不愿意人知道,他不要名闻利养,他自己成就了,有缘教化众生,无缘自己到极乐世界去了,真成就了。这个地方的经文讲得非常好,古今中外都有这些问题,尤其是现前的社会,跟古人比是不能比的。所以见到佛要是真的常在不灭,憍恣厌怠决定有的,难遭之想、恭敬之心生不出来。
「是故如来虽不实灭」。释迦牟尼佛七十九岁示现灭度,实际上他真的没有灭,表演这个相。「非灭现灭,故云示现。作此示现,为度中下之机故」。是为中下之机(根性)的人来表演的,这一表演,大家心里震动,佛不住世了,忏除业障,认真学习,有一批人就得度了,用这个方法,让一批人警觉到。跟佛有缘的人,在这个表演之下全都得度。「若是上根」,上根是什么?在佛法会当中,就是讲经教学之中已经大彻大悟的人。惠能大师当年在世,在他会下大彻大悟达到他同样境界的有四十三个人。在中国过去没有过,六祖大师灭度到今天也没有看见过,太殊胜!我们在历史上看,一个老师会下能有三、五个明心见性的就不得了,就不多了,四十三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这一个人。所以上根人、见性的人他们清楚。「则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离生灭,何有涅槃」,表演的。
「是故隋智者大师读《法华药王品》,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他老人家入定了,定中境界出现。定中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在当下。他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堂课,出定之后告诉大家,世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还没有散,还在讲;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没有灭度。我们如果要有智者大师那种定功,能不能见到弥陀?能不能见到释迦?随时都见得到。有这种功夫,能回到过去,能看到未来,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白。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不是从外面求得来的,心清净就现前,心染污它就不现前,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就晓得清净心多重要!清净心没有别的,放下,放下是心放下,事不相干。但是一般人他老是挂念这些事,这个事就妨碍他清净心,那事也放下。功夫真正提升了,事不相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在心上干什么,不放在心上,再多的事情也没事,这是我们要学的。不要被外面环境所累,你真的得到解脱了。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大环境当中,找一个清净地方修找不到了。真有本事,什么地方都是清净环境,心净则万物都净,妙就妙在此地。哪个地方找清净环境?处处皆是,没有一处不清净,决定不被它干扰。这个成就比一般修定的高,一般修定要找个环境,你什么环境都在定中,他就比不上你。一切时、一切处求心清净平等觉就对了。这是说明世尊没有生灭,示现生灭。为什么示现?给中下程度的人给他看,告诉佛住世不是像你想象的,他也是短暂的,遇到了一定把这个机会抓住,绝不要放松,这就对了。
八相成道还没讲完,后面「德用无方」,这里头分两段,一个是「自利德」,一个是「利他德」,自利利他。自利里头有两小段,这是第一小段「定慧等持」,经文: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首先这个自利你得到什么?定、慧。定慧是平等的,这个很重要,就得受用。如果定慧不平等,那就起反作用,慧多定少人浮躁,妄念很多;定多慧少容易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必须要定慧平等,要等持,才能够契入禅定的境界,才能开悟。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三摩地」,你看他『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不是一个,「诸」是很多。三摩地就是禅定,三摩地是梵语,「旧称三昧」,旧译把它译成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这都是梵文的音译。「翻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这都是三摩地中文的意思。它是什么意思?翻为定,戒定慧的定,又翻作正定,拣别它不是邪定;正受,受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享受的是什么?佛法讲五种受,所有一切享受归纳起来不外乎五种,身体有苦乐两种受,心里面有忧喜两种受,另外一种,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个很好,这叫舍受。实际上这就是正定,这就是三摩地。为什么不说三摩地、不说正受?因为你时间很短,你维持不了好久你的心又动了,不落在苦乐忧喜,总是妄念都起来,烦恼都起来了,所以保持不住。如果真能保持着舍受,舍就变成定。舍就是放下,身苦乐放下,心忧喜放下,这人就入定了,那就要得三昧。
调直定,调是调理,直是正直,这都是三摩地的意思。正心行处,心住在定中。世尊在大小乘里面都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那个制心一处就是此地讲的调直定、正心行处,就这个意思。现在科学家教我们什么?专注,极端的专注。调直定、正心行处也是这个意思,心要专注,不能分散。我们今天念佛的人,我们要把心制在一处,这一处就是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制心一处要是把阿弥陀佛放在这个第一处,那个功德无量无边,那就是修三摩地。修成功了,你就常住三摩地中,你成功了,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实报土上辈往生。为什么?你已经修得制心一处,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把你这个功德就提升了一倍,佛光一照马上就提升一倍,上上品往生。不是《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地位,至少提升到《华严经》地上菩萨的地位,真正是摩诃萨。我们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问题就是肯不肯制心一处。
制心一处,其他事情别管了,管它好事坏事、邪事正事,与我不相干,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见到人都笑咪咪的,阿弥陀佛,你问我这个,好,问那个,也好,好也好,不好也好,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没有议论、没有批评。看到你是好的,统统赞叹,不好的,不赞叹就行了。这是什么?这是普贤十愿「礼敬诸佛」,对一切众生平等恭敬心。见一切众生行事,善的赞叹,不善的不说话,不放在心上,心里头清净平等觉,心里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这部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别号,不可思议!心里面有阿弥陀佛就是心里头有清净平等觉。清净,我什么都不染。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让我心不清净。我念这句佛号是为什么?就是修清净心,我心里就这句佛号,这句佛号是清净平等觉。一切人事物看不惯的我全习惯了,我统统看得惯,没有分别,你多自在!你要晓得,清净平等是三摩地、是奢摩他、是禅那,心常住在这个地方,三年五载哪有不开悟的道理!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你一定是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向上提升,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你得三摩地,你还得陀罗尼,你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什么境界?真的是地上菩萨,这不是普通人,自利德。
下面「《智度论》曰」,《大智度论》上讲的,「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我们今天把善心一处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住不动,这就是三昧。「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所以禅定也是梵文三昧的意思。「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这个论是鸠摩罗什大师那个时代翻译的,罗什大师住的地方姚秦,那是秦国,所以说秦言,秦言就是中国话,三摩地就是正心行处。「又《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等持,我们的经题上有平等,清净平等,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天台曰」,这个天台就是智者大师。「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这是智者大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真正修行人心就是空慧,空是放下,烦恼习气全放下了,智慧现前。智慧自然现前,因为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因为有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你心不空,你心里头只要有,就是障碍。心里什么都没有了,也是障碍。为什么是障碍?你心里头有个什么都没有。连什么都没有也没有,这真的空了,那就生智慧。所以这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你看还有个我心里什么都没有,没空得了。真的把起心动念放下,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最高的功夫,二乘人做不到,权教菩萨做不到,所以权教菩萨的功夫只能够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他做不到,这是法身菩萨的功夫。
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这个照就是观照,照见。照见不是眼见,是心见,心眼见到声闻、缘觉、诸菩萨所修的禅定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定。我们用什么方法?我们用持名来修禅定,这个要知道。我们就执持名号,会得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他念头都没有了,就得定了。心里面有阿弥陀佛,还有其他东西,你没得定,没有得定说明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必去找个什么环境,那没什么用处的,什么环境都无所谓。真的记住,《金刚经》好,《金刚经》里有几句话一定要记住,时时提出来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遇到事情,受干扰的时候,你把这几句话念一念,问题就解决了。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不是全假的了!我们如果真的契入这个境界,跟观世音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弥勒菩萨说的这个就是五蕴皆空。五蕴怎么空?念念不可得,念头太微细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你怎么能抓得住?所以对一切法欲望就淡薄了,知道欲望全是妄想、全是造业、全是障碍,一切法里头决定不可得,不能占有,决定不能支配。
弥勒菩萨说得很好,「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我们要控制、要占有,全是妄想,那就是造业,为什么?你掌握不住。佛菩萨都掌握不住,它的速度太快,它永远不停,它如果停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好像我们看电影,电影里面放映的底片突然断掉了,马上就没有了。一念停了,念念都没有了,它不停!但是前面妄念跟后面妄念不是一个,这一定要知道。所以相它不是相续相,每个念头里面的相分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相同的,当处出生,马上就消灭。所以《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完全是事实真相。我们是全迷了,不知道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真相被量子力学家发现,我们对佛法产生无比的信心。我们深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佛教在这个世间不是宗教,是什么?方东美先生所说的,高等哲学、高等科学,变成哲学跟科学的顶尖。佛经里面所讲的五桩事情,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五样都讲到登峰造极,这还得了!
我们再看下面,「今经于而现灭度下,继言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表诸大士虽示涅槃之相,而实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诸大士咸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者也」。这都是赞叹世尊讲经时候在座的这些菩萨众,赞叹他们,他们都是德遵普贤,换句话说,都是修普贤行的。普贤行是菩萨最高、最圆满的德行,这是大乘菩萨所必修的。佛说得很好,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圆满成就佛道一定从普贤行里面出生。普贤行第一个「礼敬诸佛」,就是李老师教给我的「至诚感通」。普贤行不容易做到,普贤菩萨心目当中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我们做不到。他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见到真相。真相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