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3 10:43:49
|
只看该作者
九法界众生想象不到,为什么?他从来没有经验过,从来没有体会到过,他怎么能想得出来,愈想愈错。所以佛说不可思议,不能想、不能说,你想不出来,你说不出来,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先要相信,心是灵知,灵知是自己的心。
我们通常在大乘法里面讲三德,这个三德是真心、本性。本性本来具足圆满的般若智慧,那就是灵知,不是从外来的,本来有。现在有没有失掉,说老实话没有失掉。你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正是世尊在楞严会所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是你的真心,它在起作用。
大乘教里面说得好,第一念,心性起用,到第二念,第二念妄想夹杂在里面,凡夫!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境界,这个时候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你看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是见性见色性。非常可惜就是你不能保持,如果你能保持初心,保持第一念,那你就是法身菩萨,你就成了佛了。你保不住!第二念就变了,第二念就落在意识里头去了;意识分别,末那执着,阿赖耶妄想。
你看,到第二念就把真心变成八识。法相宗的修学,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分别,如来果地上的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七识是执着,执着不平等,放弃执着就平等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照见遍虚空遍法界。前五识转变成所作智,成就自他圆满的德用,恢复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就叫会转!你转不过来是凡夫,转过来,你是圣人,凡圣在一念之间。
我们今天为什么转不过来,对这个道理方法都知道了,就转不过来。那是什么?我们妄想习气太深太深。无量劫来的妄想习气,想转,但第二念又迷了,又堕落在里头去了,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但是,你真搞清楚、搞明白,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以这个为真修因,这正确、对了。以真心作为修佛的真因,当然成佛,用妄心来修肯定不能成就。
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好,也是这个意思,教我们要用真心作因地心。「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要用这个作本修因,不能用妄想。「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用妄想作为修行的因地心,怎么修都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没有谈到修行之前先讲信心。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勉励同学们,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人、看事、看物,我常讲我们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
中国古大德教童蒙,你看《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肯定这一句,人性本善,物性本善,物是一切万物。九法界有情众生本性本善,本性没有差别,一样的。我们要以这样一个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才谈得上修行。如果你有分别心,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你不能成就。为什么?你用妄心。起心动念,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还会能成就吗?
你看看这么多年来,我常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对你错,你对我错,这个心不是真诚心,不是清净心,不是平等心,不是觉悟的心,也不是慈悲心,你用的是什么心!离一切虚妄是真诚,离一切染污是清净,离一切高下是平等,离一切自私自利是慈悲,离一切迷惑是正觉。用心是行门的大根大本,所以李长者在此地,这是随顺经教教导我们「信自心是佛」。
你看我们净土宗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三资粮,信是第一。信,他讲六个,第一个信自,你看看,信自己心是佛,没有这一条什么都谈不上!信这一条我们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信自心是佛。然后再回头想想,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惭愧心就生起来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法藏菩萨成佛了,我们在这个经里面前面念的大威光菩萨成佛了,我怎么还会落到这种程度,我的心跟他的心是一样的心!这样一反省,勇猛精进的心生起来了,勇猛精进是菩萨行唯一的善根。
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好心修行的同参道友,为什么不能精进?没有这个认知,不知道自心是佛,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如果很难理解,我讲的这个五种大家好懂一点,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我们的真心,这就是佛!这个心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法尔具足。现在你为什么没有,是你迷了,不是外头来的。
我们能够把虚伪(虚伪是外来的,是假的,不是真的,本性里头没有),把虚伪舍弃掉,真诚就显出来了,本有的!把一切染污拋弃掉,清净就现前。把一切高下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平等心就现前。所以,这是自己真心,这就是佛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在这一段当中,「约有六法,已成信心佛果,令信者入佛果故」,这个六法下面他说得很清楚,就是本会的六品经。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长者下面的文字,说「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号,遍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这是二会,六品经里面第一品「如来名号品」。这一品经里面佛菩萨要教我们什么?长者给我们指示出来了,在这一品经里面是要教信心者。前面说了,我们要信自己的心是佛,信自;「信佛名号,遍一切世间名」,信他。
世间名号多了,太多太多了。我们的讲堂,听众很多,每个人的名号不相同,怎么能够说佛的名号遍一切世间名?下面这句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知名性离故」,这正是这一会里面讲的差别、平等两重因果。各个人的名字不一样是差别因果,差别虽然不同,事相上不同,理是相同的。所以,不同当中有相同的,同中有不同;换句话说,差别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差别。你要把这些事理参透,你就晓得佛名号遍一切世间。
佛的名号也是有差别、有平等。佛的别名是差别,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药师佛,这是差别。但是十号是平等,如来,一切诸佛都称如来,一切如来里面包括未来佛。十方三世佛,三世包括未来,未来佛就是现在的一切众生。这里讲「一切世间名」,这一切未来佛哪个不是如来?哪个不是正遍知?哪个不是明行足?十号圆满具足。号具足,这在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过了,「召体曰名,表德为号」。名里头也表德,所以说一名一号,怎么不遍?讲召体是差别,讲表德是平等、是圆融。
我们讲释迦牟尼佛,就这个人来讲,这是名。这个名有一个实体在,确实有这么个人在,但是这个名号里头也是德。释迦是仁慈的意思,哪一个人没有仁慈的心?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哪一个人的真心不清净?所以,名也是德;既然是德,当然遍世间一切名。但是这个遍世间一切名里面,为什么有许许多多差别?这里头有觉、有迷;觉是觉了心性,迷是迷了心性。心性本体上没有迷与觉,迷觉在物。我们说物不说人,说物包括九法界有情众生,要说人,那九法界里头只有人法界,只说了一个。所以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讲物不讲人,物的范围大,包括人,但是人不能包括物。
所以,名有义,义是德,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在这个地方这一品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理。性,法性永恒不变,法相随众生心起变化;法相起变化,法性不变。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明白。佛性如如,菩萨性亦如如,地狱性、饿鬼性还是如如。相为什么不一样?相是因妄想执着变化的,相是幻有,不是真有,真如里头没有这个虚妄相。
就好比这些科学家在研究、在观察水的结晶,他们在八、九年当中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水的结晶,从来没有看过两个结晶是相同的。而且这个结晶变化很快,随着外面的讯息,现在讲这个讯息是人给它的,人的意念,善念、恶念,它的结晶随着起变化,证明佛在经上讲的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一切法是一切法相,不是一切法性;法性永恒不变,法相千变万化,剎那剎那不一样。很难得科学能提供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证据,使我们对于大乘经里面这些重要的概念,我们全程肯定的接受,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
我们懂得,水如是,那个结晶是相,是法相。水的体是法性,所以它能随着人的意念变化不同的形状。所以现在人感觉得很惊讶:怎么它有智觉!它会看、会听、会懂得人的意思。它不但懂得人的意思,九法界有情众生起心动念它都懂,随着变化。我们人对这一杯水距离最近,当然它所感受的波是最强。九法界对这一杯水,所有一切众生跟它距离远,它感受,不是不感受,一样感受,感受比较弱;近距离感受强,就跟电磁波的原理相似。纵然是远距离,要有很多人在同一个时间对这一杯水发讯息,或者是善的讯息,或者是恶的讯息,它同样有强烈的反应。这个理不难懂,我们能想象得到,今天事实也如是。事给我们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理事不二。
佛的德号是至善的讯息,是性德,我们今天讲正面的讯息。迷了自性,大概的讯息多半是反面的,觉悟了自性,那完全是正面的。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众生统统接收到。佛法里面常讲加持,接受就是加持,接受加持。我们知道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们念念当中加持我们,这是真的。这个加持是「冥加」,因为我们有冥感。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冥感?自心是佛,这就跟佛感应道交。但是我们现在不承认自己是佛,你不承认没有关系,那是你迷得深,事实归事实。绝不因为你迷失自性,你的自性真的就没有了,真的你就变成众生了,不是!自性从来不改变的。
换句话说,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远不改变,是你的真心,是你的性德。你只是现前烦恼太重、习气太深了,把你的性德盖住了,它不起作用,它确实有、确实没有失掉,这是暂时不起作用;你的染污很严重,现在染污起作用,它不起作用,如是而已。可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还是把性德的讯息不断的来送给你,但是你现在接受的能力很弱,因为你前面有很多障碍。
接受能力弱不怕,永远不中断,总有一天你省悟过来,烦恼轻、智慧长。烦恼轻,加持的力量就大,接受的能力就明显了,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肯定这个事实。所以,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一切人事物?一定要以真诚、平等、正觉、慈悲,要用这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跟一切诸佛身、名都相应,跟佛的三业相应。
「第二四圣谛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所以,在古老中国圣人常常教导我们,「素贫贱,安于贫贱;素富贵,安于富贵」。为什么?不别求故。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贪求、妄求,造业!什么人才真正安于现实的环境?知天命者。所谓知天命就是了解事实真相,袁了凡先生了解一半,他心就安了。怎么说了解一半?他了解他一生的果报,他不了解这一生果报的因缘,所以我说他了解一半。
知天命,一生真的从生到死命里注定的,该有的你想丢丢不掉,不该有的怎么样求都求不到,他心定了,不求了。所以素贫贱,安于贫贱,颜回是个例子、是个好榜样,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道理明白,心自然就安了,心安身就安,身心安稳乐在其中。所以,虽然贫,贫怎么样?贫而乐。他乐的是什么?乐的是明了,佛法里面讲破迷开悟。迷确实苦不堪言,富贵也苦;觉悟了真快乐,贫穷也快乐。
慈悲济世,佛菩萨第一,真正能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要帮助人觉悟,所以知道「苦谛即圣谛」。苦集灭道,绝对不是说灭道是圣谛,苦集不是圣谛,那你就错了。真正关键的所在就是迷悟,迷了灭道也是苦,觉悟了苦集也是乐。为什么?《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怎么不乐!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觉了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迷了,《大方广佛华严》也不是佛法,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
迷的人有求,觉悟的人无求,所以在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人还有贪求的心,没觉悟!无论贪求的对象是什么?纵然世间法都不贪求了,名闻利养不求,功名富贵不求,五欲六尘享受不求,还贪求佛法,还是迷。只是把贪求的对象换了一下,贪求的心没有断!佛是教我们离贪求的心念,不是讲外面的事相。
许多人把这个事情搞错了,认为世间法放下了,佛法不能放下,佛法要!当然这是对初学,对初学是从这里下手。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般若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现在你需要,佛在经上举的比喻也好,好比过河,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船,你需要用这个工具。但是到了彼岸,船要放下,船不放下你永远不能上彼岸。所以「法尚应舍」,法不能执着。佛法、世法一个道理,佛法、世法你都可以受用,不能执着,也用不着分别,更用不着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妄想,离妄想分别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障碍,这才是事实真相。
离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古大德讲「此方就是净土,净土就是此方」,只是迷悟不同。所以每个人感受不一样,说这个话是过来人,不是过来人说不出。这是在「四圣谛品」里面我们要学习的。你看看人家真的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平等性现前,这就住一真法界。
「第三光明觉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我们具足信心,要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从哪里照起?这个自心光明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佛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就是自性光明起作用了。为什么我不行,我六根起作用,起什么作用?起妄想分别执着,起这个作用,这错了!这是迷,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迷。我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是迷。你有喜欢,你有讨厌,你被外面境界染污了,不清净、不平等了,真诚没有,正觉没有,慈悲也没有了。你看,一个妄念生起来,你的性德完全失掉,不起作用了,这可惜。
所以修行人基本的概念是「自心是佛」,你的心也是佛,他的心也是佛,一切众生心无一不是佛。大乘经上佛常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本来成佛。说他是未来佛,这是佛的方便语,佛要给你讲真话,真话是本来成佛。现在是什么?现在是个迷惑颠倒的佛,他迷失了佛性,迷失了本心,这个迷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虽然迷的时间,我们讲千年万世,或者讲无量劫,无量劫、千年万世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讲很短暂。所以我们肯定他会回头,肯定他会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当他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的时候,他就是究竟圆满佛。
现在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何尝不是究竟圆满佛?这就叫佛眼观世间,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佛境界。这个佛眼就是觉照,你真的觉悟了,你看他叫照见,照见里头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