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跟这个周汝登一样,跟着龙溪先生『讲席有年』,好几年了,『而无所得』。我自己惭愧,跟师父上人学经教二十年了,无所得,没成就。人家刘素云老师十年,念佛三昧;锅漏匠念三年,念得站着往生了;我们这搞了二十年,无所得,原因何在?跟这周汝登一个原因,就是没扎好根。
所以现在觉悟了,回过头来做钝功夫,不求速、不贪快,慢慢来做。我就发愿,用至少三年时间把这《感应篇汇编》认认真真的学一遍,也不用贪多。以前我讲课其实就是有求速心理,天天讲,一个礼拜能讲二十二个小时,变成一个讲说之徒,没落实,讲给别人听,自己没真干。现在以行为主、讲为辅,讲是利益别人,自己没去做,讲出来人家得不到受用。所以一个礼拜咱们就碰一次面,我也不出去讲,就在摄影棚里对摄影机讲,咱们在网上共修,花三年时间扎根,按我们这进度至少得三年。愿意跟我一起做钝功夫的,咱们就老老实实来学《感应篇》,学三年;愿意快速成就的,不愿意走这条做钝功夫的道路,那你就去试试看,看你用什么方法最快的扎根。可能你也跟我一样,寻寻觅觅二十年,到头来还是无所得。这是我的血的教训,没有扎好根就学大经大论,不仅没有益处,还会有害处,什么害处?你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懂了,就是你的境界了,这叫增上慢,这个很可怕。到最后甚至目中无人,看一切人都是凡夫,唯有自己是菩萨,好为人师,讲出来的都头头是道,而自己的行持一般人都不如,让人看到了对佛法都退失信心,不知不觉就会成为一个被人讨厌的人,「你看那个好讲佛法的人又来了,赶快离开,别听他的废话」,人家对你就产生这么个心理,这原因何在?好讲,不肯力行,就是没有根。做人都不会做,谈什么作佛?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要有根基的人,经上讲是善男子、善女人;心地都不善,跟人在一起都让人生烦恼,你那个心就不慈悲,不慈悲的心跟佛心不相应,跟佛心不相应,念佛没有感应,「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所以这位周汝登难得,知道自己出了什么毛病,从头开始扎根,遵行《感应篇》。别以为这《感应篇》是初学的人才学的,这是终身奉行,所以最后真的他有成就。成就之后当然也会劝导别人来修学,所以他也著书,『着为辑略劝世』,辑就是从里头选段,略是精要的这些部分,把它摘抄出来,就是节要,《太上感应篇》的节要,来劝世,便于大众来受持。我们师父老人家也有一个《太上感应篇》节要,实在是很忙的人就可以读节要,还有我们这《太上感应篇汇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注述,我们有心学习,也可以作个节要,这是有助于大家学习的。『从善者多』,跟着一起学的人很多,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人很多,这个功德很大。『以是功德,一日心地开朗』,这是开悟了,所以他自己能够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感应篇》,这个功德做久了,业障就消了。什么叫业障?烦恼是业障,妄念是业障。能力行《感应篇》,慢慢妄念自然就少、烦恼就轻了,烦恼轻就智慧长,积小悟成大悟,所以有一天忽然豁然开朗。这个悟不是大彻大悟,但也可以说是个大悟,所以他读圣贤书、学习圣贤教诲,一下就能贯通,『洞明圣道』,洞明是非常明白,全通了,圣道包括儒释道所有圣贤的教诲,一下全部贯通。你看,他读的书不用很多,就在《感应篇》上下手,专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持戒得定。《感应篇》就是戒律,每日奉行叫持戒,时间久了就得定,定久了就开悟。
所以儒佛道修学都要以戒定慧为道路,这个戒定慧是佛家修学的纲领。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儒和道都吸收了佛家这个修学的纲领,所以儒释道三家都是依循戒定慧来做的。像小孩从小背书,这是持戒、修定,他背书就不能打妄想,这就是持戒、修定,定久了他能开悟。中国古人教学注重人的悟性,读书不用很多,你悟了之后全都贯通了,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位周汝登先生真的就通了。通了他就能成圣成贤,成为了明朝末年的大儒,『明季』就是明朝末年,一般讲孟仲季,这个季是指最末。这个大儒是有力行做基础的,不是搞儒学而已,人家真正学儒,学儒的人就是真正向孔子学习、向孟子学习,学做圣贤,这是学儒;如果只是在经典文字上下功夫,广学多闻,很博学,知道的很多,但是没做到,只能叫儒学。佛法也是一样,佛学和学佛,道家的学道和道学,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行在里头,有行有证,另外一个是没有行证。底下有一段评论:
【嗟乎。今儒学圣。释学佛。道学仙。有终身不悟。半途而废者。因根器既劣。又无功德及人耳。张紫阳曰。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
这段评论太好了,『嗟乎』是感叹,这个感叹在今天更是语重心长。『今儒学圣』,学儒的人目标当然都是要学圣人,这就对了,圣人是谁?孔老夫子,这是我们学儒的人最好的榜样。孔老夫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他没有别的,终身改过。孔老夫子自己讲,有过不能改,过而不改,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徒,闻善不能迁,就是不能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不能跟人家讲,讲学就是分享自己改过自新、修行的经验、心得,这是孔老夫子之忧。你看他忧虑什么?忧虑自己没真正把自己的过失都改了。所以孔老夫子到七十岁学《易经》的时候都感叹说,如果天加我数年,五年或十年来学《易经》,可以无大过。所以圣人一生所忧虑的是自己没把过失改尽,这叫学儒。学佛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这个『释学佛』是跟释迦牟尼佛学,『道学仙』,道家的学仙、成仙,『有终身不悟,半途而废者』,现在大有人在,就没有得道,学到最后没有成就,或者自己都退心了。因为没成就、没得法喜,他觉得学这个没什么意思,就退心了,半途而废。原因何在?这里分析说,『因根器既劣,又无功德及人耳』,根器就是自己的基础,很差,劣根、钝根、下根。怎么看一个人根器好还是不好,优劣怎么分?当你能够学到圣贤书,就能努力去奉行,这人就是上根人,根性优良;如果学了圣贤书,对自己有什么毛病都不能观照,或者观照出来又不肯改,因循苟且、得过且过,这叫劣根。
这个不要看别人,咱们自己想想自己。我自己就是个劣根人,学佛二十年,还有很多习气毛病改不过来,这是业障深重。明知自己有过错,境界现前了,还是烦恼起现行,你说这是不是劣根?佛法熏了二十年,为什么烦恼伏不住?这里讲就是因为没能够认真改过,所以你的根器没能提升。假如二十年前我有现在的觉悟,我知道扎根的重要性,认认真真的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上下功夫,对照功过格改过自新,我想现在应该都开悟了。现在亡羊补牢还不算晚,今年过了年四十一了,真正花上三年时间,我们一起把这根扎好,要认真,三年一千天,一天都不能空过,三年之后你根器就会变得很优良,就变成利根,原来是钝根、劣根,现在是利根,为什么?根性本来没有什么优劣,每个人都是佛,原来本来是佛,就是你自己的烦恼习气多少而已,你把烦恼习气都改了,不就少了?少了就是利根,悟性就高了。所以你学法门就很容易,学法门一门深入,就能得定、开智慧。除了自己学,还随缘劝化,让大家一起来扎根,断恶修善,这就是功德。现在我们做功德,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人明信因果。现在这个社会乱,印光大师讲得一针见血,就是人不信因果;如果人人能信因果,天下大治。所以要帮助别人,虽然自己没开悟,你能出来讲法,用什么方法?讲因果,提倡因果教育。你虽然没证悟,但是你做的也是佛菩萨的事业,这就是功德。
这里又引用张紫阳道人的话,张紫阳是北宋的道士,号紫阳真人,是一位得道的高人,他是九十九岁在天台山坐化的。他曾经说过,『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可见得积功累德多重要,我们修行如果没有真正脚踏实地,断恶修善、积累阴德,就会很容易受魔扰。这个积行是积善行,善行要每天做,这是积累,不能有一日懈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两天又歇两天,这样是做不成的,要精进不懈怠,修阴德。什么叫阴德?做了好事不留名,别人不知道,这叫阴德;做了好事别人都知道,赞叹你、表彰你,叫阳德。阳德享盛名,盛名也是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福剩下来;阴德有将来长远的福报。真正能修阴德的人是真信,他不为名、不为利,这是真的。古人讲,善欲人知不是真善,你行善希望别人都知道,甚至表扬你,你有一念这个心,那个善就是伪善,假的,你是为名利干的;如果没有名利,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发心。所以行善积德,不要人表彰、不要人知道,甚至不要人理解,尤其是像现在这个时代,人们道德标准都没有了,全是以自私自利为标准,你稍微做一点大公无私的事,人家就不理解了,就会讥笑你,「你图啥?你干嘛要这样?是不是有毛病?」说风凉话的很多,我都遇过不少。这时候就不要理他,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积阴德。他现在不明白,是因为他没学圣贤,他不懂道理;他学了、懂了,他就佩服你了。你这么做给他留个印象,将来他有一天觉悟,他就知道你做得对。
所以我们做这个好事要用真心,真心不需要人理解,甚至人家都毁谤你、障碍你,还是无怨无悔的做下去,不务名、不求利、不图报,真真实实做下去,没有委屈;如果做了好事还会觉得委屈,那自己得反省,我这心有没有真?如果你真的是要为众生做好事,何来委屈?做得成,众生有福;做不成,众生没福,我尽心尽力了,我一无所求。所以,如果不是这样用真实心去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就很容易招魔,什么叫魔?来折磨你的、来障碍你的,让你退心、让你堕落。尤其是现代,可以说是法弱魔强的时代,为什么法弱魔强?人心坏了,全搞自私自利,你要不为自私自利,那全部人都会攻击你,这不就是魔?折磨你。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要真正修行、要做好事,很不容易,障缘很多。不像古代,古代人心还比较良善,社会正义感还比较强,你行好事,虽然他不能做,至少他不会毁谤你,他会佩服你,现在完全颠倒了。所以现在心要更定,志向要更坚强,这必须要通过学习圣贤教育,学这些经教,道理要明白,你脚跟才能站定,你才不会被动摇,任何的魔障来都不受到干扰。像我们现在走弘法利生的道路,师父上人也是无数次的提醒我们、告诫我们,这条路不好走,障缘太多、群魔太多,动有群魔,一动就有魔。你想发心做好事,那毁谤的人很多;你想做坏事,大家都帮助你,现在是这么个时代,真叫好事多磨。这个时候你退不退心?那就要练功夫,不能有委屈,不能觉得「你看我工作都舍掉了、世间名利都舍掉了、家庭都舍掉了,什么都舍掉了,来做这个事。人家不仅不赞叹一下,反而羞辱我、讥笑我、毁谤我」,心里觉得委屈,那就已经受群魔干扰了。
要练如如不动,动了就有群魔作障缘,我不动,群魔拿我没办法。我为众生做好事,他能把这个事给障了,但是障不了我这个心,现在有缘,能成就这个事,我就尽心尽力去做;没有缘,我不做,等待日后机缘,可是我的心是不退的。弘法利生,这是好事,现在没有办法弘法,我们就躲起来,好在现在还有网络,你躲在小房间里面讲,通过网络可以传出去,他障不了;当然他要障也还是可以,把你网站给封杀了,还是能障,众生真的到这分地步,确实一点福报都没有了。自己还是无怨无悔,怎么办?录光盘留到后世,有人会听到。古人都是这样,眼前没有因缘度众生,他著书立说,写下著作留给后人。蕅益大师当年没有缘出来讲经弘法,他讲课、讲戒律、讲经教,就是眼前那三、五个同学,这是死心塌地跟着他学习的,他就对这几个人讲;写书,留下了很多著作,后人结集《蕅益大师全集》,到现在你看,几百年间度了多少人。所以这都是要从真实心中做,《感应篇》就是修我们的心地,把自己修成一个「真人」,不要再做「假人」,假人好自欺。什么叫自欺?做好事还想留个名、还图点利、还望回报,这都是自欺。本来你可以得更殊胜的功德利益,结果就这么一点心,把功德给障住了。所以『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要醒悟,读书志在圣贤、志于道,不是志在功名,不是为求名闻利养,不是为别人尊重你,而是真正为了道。下面一个故事:
【明钱塘于玉陛。室梁氏。病祟三载。一夕梦法云大士降云端中。光明灼烁。鬼魅俱遁。越日礼云栖大师。梁氏恭睹慈颜。俨如所梦。不觉欣然。沉痾顿愈。师示曰。病从业生。业从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龄。乃以感应篇授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为一篇要旨。浅言之。遏恶扬善。只三家村守分良民。极言之。纤欲净尽。万善周圆。天中天。圣中圣。世尊亦复如是。汝当广传以宏法施。陛感悟信受。集有标元八卷劝世。】
这一段是讲感应,一个是自己病好,第二个得到殊胜的教诲。讲明朝『钱塘』,就是现在杭州,有个人叫于玉陛,他的太太叫梁氏,病了三年。这个病叫『祟』,鬼鬼祟祟的祟字,鬼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附体。她这个病不是一般的病,是附体,冤亲债主缠身,三年都没好,这种病确实不容易好。病有三种,一种只是自己没注意风寒感冒,那些病吃吃药、休息休息就好了;第二种病就是这种冤亲债主找上门来,那个吃药吃不好,必须要解开这个冤结;第三种病是业障病,那是自己造了很重的罪,业障深重,所以得了这个病,吃药也好不了,也不是靠调解冤亲债主能好,而是自己真正消业障。这位梁氏被鬼缠身三年,一天晚上梦到『法云大士』,这是菩萨,『降云端中』,从云端上下来,『光明灼烁』,放大光明,灼烁就是很显耀的样子,『鬼魅俱遁』,她身上的这些鬼魅全部都逃跑了。『越日礼云栖大师』,云栖大师就是我们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越日是隔天,她去礼拜莲池大师。『梁氏恭睹慈颜』,看到了莲池大师的面貌,梁氏恭睹,就是很恭敬的来拜见,睹是看见了莲池大师的那种庄严相好。这个慈颜,我们现在看看我们师父上人就知道什么叫慈颜了。昨天晚上,不少的小孩子一起来拜见师父,跟师父照相,你看师父那种笑咪咪的样子,那真是慈,非常慈爱,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那种慈爱的心流露出来,真是摄受人,我们想莲池大师当年也是这种相貌。
梁氏见到莲池大师之后,就想起她梦中所见到的法云大士,『俨如所梦』,俨是俨然,那么真实,就像梦中所见到的法云菩萨一样。『不觉欣然』,觉得非常高兴,欣然是很高兴,见到真菩萨、见到活佛了。莲池大师确确实实是佛菩萨再来,这个梦也是个感应。你看莲池大师批注的《阿弥陀经疏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