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从何去?(赖真悟)
答:此问题看似简单,理实高深,说之固不容易,恐怕说出,解也费力。因为‘诸法实相’能以明白大概,方好谈论这话。台端既问,只有从简奉答。太空本来充满极密度之有形电子,又充满无形无名之‘真如’,他们互相和合,就变化聚形生物,这就是众生。
问:‘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慧妙)
答:菩萨等级甚多,不到无为无缘境界,还有造作。自必仍加体察,此体察即是畏,如俗谨慎之意,此其一。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故于造因慎重,是名曰畏。非同凡夫受果后而始畏,造因时而希徼幸得免焉,此其二。
问:一般天主教徒说‘人类是天主所造’。我佛教对一切生物之来历作何解释?(李仁红)
答:一切皆系因缘合和而生,此佛家所得之真相也。
问:业感缘起与科学生物进化论并无抵触,为何论者每排斥科学进化论?(黎明时)
答:皮毛上有几分相合,旨趣上仍各持一端。
问:法性是一佛一土,还是多佛一土?(胡正临)
答:请仰看苍苍之空,是中国的,美国的,或是英法德日等国的?
问:星球的由来?(李学诗)
答:不必只言星球,总论一切现相,虽则千差万别,唯一原则,即是众缘合和而化生。生成以后,缘仍是不断来临,所以有成住坏空之演变,实非某一现相而是常存者。明乎此理,则了解缘生之义矣。
答:师范大学吴怡同学‘再谈佛法’兹将来问分为九段廿一问,以【 】符号分条,上冠数位,可以对照,按条问答,以便阅读,免前后寻对也。
问:谢谢编者的指教,可是问题的解答,并不如此的简单,我仍然有许多问题须要解答,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我各人的迷惑和矛盾,而是佛教本身使我迷惑和矛盾。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部分来分析,一是理论方面,一是实践方面,一是理论和实践的配合。从理论方面来说,佛教浩浩的经典中,的确有许多不可磨灭的真理,而这些真理是不同于哲学和科学的。1.【我在‘佛教的精神与价值’中曾强调过‘佛教是宗教,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因为科学(指大部分的西洋哲学)都是研究外在的,而宗教是研究内在的。】2.【佛教之所以伟大,是由于许多佛教学者真正把握住心的微妙作用,和许多佛教徒真正得到解脱。】宗教的真理是给人生受用的,今天西洋的科学和哲学给予我们什么?只是使我们感觉恐惧,感觉神经错乱罢了。
答:本刊编者因编务忙故,交下尊稿嘱为代答,读毕知吴先生家世奉佛,自己又重实践,惟以求知起见,提出质疑。区区奉答,预有声明:一根据教义,二不事诤辩,三不迎合时潮曲解。所希吴先生由误会而释然,进而探讨实义,达到自己愿力,佛教佛学一致而实践之,是所馨香祷者。1.【佛教性质,确属宗教,历代祖师,曾有教乘、教仪、教相等著作;判教、护教、教下、教内、教外等分别,足可证明。今日讳言教者,乃少数人慑于时潮,以谈宗教,恐落迷信,不如科学哲学兜洋风合潮流也。然佛教之所谓佛教者,原自有其特异处,任何宗教,必有崇拜之神司赏罚,佛教无之,只言因果由己,众生心佛,三无差别,是与宗教之不同也。佛教有五明,一为内明,专研内在,三藏经文是,故曰内典;二因明,属于哲学;余三为声明、医药明、工巧明,乃属科学。夫如有人云非宗教,是科哲,亦有其理,不过偏而不圆而已。】2.【佛法言心多种,其说明心见性之心,非有形之心脏,非无形思想之脑力,非刹那不停之念头,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譬如饮水,冷暖自知之真如,学者能把握者,浅名见道,深名证得。解脱有不了义与了义之别,不了义乃比较上之境界,如现时苦乐,将来人、天、声闻缘觉,住、行、向、地等菩萨,以后较前优,后对前假曰解脱。了义解脱,乃分段与变易二种生死已尽,无住涅槃是也。以惑业苦种种之缠缚已去曰解,不受生死拘束曰脱。先生曰许多学者把握住心,许多教徒得到解脱,古诚如是,今日似难言多。】
问:我承认佛学在理论上,是强调佛教是种纯智的宗教,而且前人们都这样的追求过,可是成就如何呢?我不得不怀疑了,佛教的主要问题,3.【诚如编者所说:‘其根源在于生死。’而佛学所求的,也就在于了生死。所有的佛教经典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可是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我的答覆是否定的。因为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经典可存之高阁,不必大家去研究了。】4.【因为我们只要相信这个结论便可以了生死,正如发明电灯的理论是需要经过千百次的实验,一旦研究成功,我们只要按一按电钮,谁都可以得到光亮,何必要大家再化精力去亲身实验呢?】5.【佛学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轮回的学说真是可证的事实,只要人们相信这个道理,还有谁敢为非作歹的吗?】6.【今天的问题就在于轮回学说还没有可靠的推论,变为一种事实。唯其因为它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推论,所以才有研究佛法的需要。唯其佛法本身还没有得到一个确切不移的定论,佛法的前途才有开展的可能。】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认清的,而问题就产生在这儿。
答:3.【佛经所言之生死问题,先生否认其已经解决,且言如果 解决,经典可存高阁。依教奉行,而功夫到家者皆得解决矣。在佛经上载有许多声缘菩萨,禅之禅宗语录,净之往生传等,载其来去自在事甚异,皆有文献可证,何得云无?不过信与不信,不能强使之也。如谓经束高阁,已了生死者,固可高束,但众生无边,岂能不赠后人。】4.【按电钮得光亮,乃最后一著,按之以前,必须有钮有线有灯有机有电有建筑有技师有工人等种种计划与设备,否则向何处按耶?佛经如先生所喻之说明书,学人如设电气公司之筹备人,不经种种手续,何能按而生光?至于用户按而生光,不过借他受用,他若不供电时,虽按亦不生光。此喻学人自己不用功夫,专靠佛力加被,总是临时之不了义,终非彻底了义也。】5.【事实自有事实,解与不解由于人,信与不信亦由于人,但事有摆在面前,可闻可见者,亦有不在面前,不可闻不可见者,可闻可见,未必不是错觉,不可闻不可见,不能决其必无。三十年前,若有人谈原子弹,大家必笑为神话,若人将智力,移物质而到精神,数十年后,焉知不有科学能作轮回之测验。此界之众生迷惑颠倒,刚强难化,不摆在面前之事,迷重者固不能悟,即摆在面前之事,不信者仍大有人在,监狱遍全国,谁不闻不见?犯罪者仍敢犯罪!】6.【佛教众生,有三量解理,有六通证事,三量者,现量、比量、圣教量也,量者如升斗量谷,可知其数,现者摆在眼前可闻可见之事,如读书毕业,可得学位;作奸犯科,便入监狱等是也。比者闻见此,可推断彼之事,如夜望远屋发光知有灯,隔墙起烟,知下有火等是也。圣教者行圆满之圣人,所立之言教,即三藏十二部之经典是也。现能指明者用现量,现不可证明者用比量,二者皆不可得,只有以人格作担保,信其言教之不欺。阿含经中世尊说自己轮回六道之文触目皆是,何能说轮回没有可靠推论,没有确切定论。即儒家经史,亦多有此记载,易经‘游魂为变’,左传‘彭生为豕’,国语‘杜伯为鬼射宣王于鄗’,史记‘申生死,狐突之下国,遇之与语’,晋书‘羊祜记前生,至邻家取环。’等,不胜枚举。今之英国,为多鬼之国家,世人皆知,是不独佛经为然,此以三量解理也。经中尝记佛或罗汉,至必要时,能借神通于对方,使知前生状况,此以神通证事也。】
问:7.【如果佛教的研究生死问题,也如科学和哲学一样追求真理的话,那么在研究死后问题上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死后有轮回,一种是死后没有轮回。如果是前者,当然可以由解信而起信。万一不幸是后者,佛教岂非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不是由解信反导致了灭信的悲剧?】科学的毛病就在这点,他们只注重事实,只执于事实,只把事实当真理,而不知道‘化’。8.【科学家说人死后便腐朽了,精神也随著灭亡,他们交待到此便结束了他们的工作,他们以为发现了事实,事实就是真理,可是他们的不顾这事实给予人类的恐怖,他们也不好心的把这事实化成另一种真理,使人类得到解脱。】9.【至于哲学家也是如此,他们愈研究,愈看清事实,事实毕竟是血淋淋的,因此他们愈遭受痛苦的袭击,叔本华和尼采等都是如此。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后果,因为他们都是追求著知,他们都是纯理智的,所以他们不易得到解脱。】
答:7.【真理二字,在佛法上有确切肯定,更丝毫模糊不得,真理者彻底而不分时间空间永恒之理也。所谓横遍十方而不移,竖穷三际而不变,邪说遇之不能阻,圣人复出不能改也。如不圆满,无定论,昨丹今素,有纠正,有补充,有新发现(除方便权说外)等,皆非真理。设谈到了脱生死,只有佛法是真理,更无有加而上者,更应知有轮回,是凡夫生死流转事,没轮回是修证涅槃果。退一步言,纵不谈佛之出世法,以唯识因明等学应世,亦超过东方之老庄公孙龙,西方之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决不虑其灭之悲剧。】8.【事实在佛法上,又不如是笼统,实者真也,凡一切众缘和合而有之事,曰事相,不曰事实,因其是忽生忽灭之现相,如梦幻泡影露电,都无实境。事既不实,何有真理,他正起惑造业,执著不舍而钻牛角,安有解脱之法与人。】9.【此派虽尚理智,而所走之路,不是涅槃,故得不到解脱,所谓解脱者,乃涅槃三要件之一,余二为‘法身’‘般若’,实三而一,一而三者也。此派亦有比喻,如半边医生,虽会诊病,却不会用药,故只有高调而无实际。佛则不然,称大医王,因善能应病与药也。】
问:至于我强调佛教不是科学和哲学,就是为了使佛教避免科学和哲学的歧。10.【佛教是需要接受事实的,但却不能执著于事实,更不能以事实为真理,而是使事实美化。】11.【即使人死后没有轮回,佛教仍然有发展的价值,这是诉之于情感,而不是诉之于理智的。】这道理好比我们的好友不在人世,我们理智上知道他不存在而悲哀,而在情感上却时时发觉他在我们的身旁。因此我主张佛教的信不是纯智的,而是情感。由这个情感的‘信’,我们再看看佛教的实践方面。
答:10.【佛法有自说语,有随顺语,先生所言之‘事实’二字,本为现时之流通语,区区答此问题姑且用之,佛法析别一切,极为细密,对待名词,亦有多种,事与理即其一也。唯佛家所言,事不离理,理不离事,若使脱节,即不合逻辑,说到‘执著’,先生更不必多虑,岂不闻金刚经,无我人众寿四相。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句耶?佛法既破‘我’执,亦破‘法’执,又破非法邪执。至于事实美化,正是如此,解脱后则有寂光圣境,庄严净土,解脱前则应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觉觉他,离苦得乐,无时无地,而不美化,不仅美化人间,且要‘庄严地狱’。】11.【据典籍论,轮回确有,假若无有,生死问题,便是自然解决矣。所谓以死了之。世尊何必弃舍太子之尊,四海之富,去到雪山吃苦,说法四十九年?唯其不了,所以才有种种葛藤。科学说人死神灭,在佛法中名曰‘断见’,乃诸邪见中之一。须知佛陀既称医王,治病自非一法,对上智说无住涅槃,中智说声缘,下智说人天,对下愚只说眼前祸福,不及其余,并非每座说法,必说轮回也。至于信者,情感与理智,亦有随对方根器,不必硬性规定。大概人天及眼前之信仰,多出之于情感,声缘以上,则非理智莫办也。】
问:12.【我常有一个可笑的想法,一个真正读遍了所有的经典,而且能明心见性的佛教学者,和一个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求神拜佛,施舍为善的佛教徒,究竟他们当中谁得到真正的解脱?】13.【前者是纯智的信,后者是纯情的信,这二个‘信’中,谁能把握到真正的真理?】以我的看法,我同情于后者,前者是纯知著手,正如编者说:‘世法都是矛盾的,平常说世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您先生思想上的矛盾乃人生之常态,佛法正是为解决此种矛盾而有,但佛法一经语言、文字的诠说又成了相对’。14.【的确佛法是相对的,一个从纯智去追求信的人永远落入相对中,因为思想是矛盾构成的,唯有从情去直接感受才能把握绝对的直理。】15.【我母亲是信佛的,但她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佛法,她自然没有文字的因缘,而且也不懂得什么明心见性,天赋的条件使她根本无法从纯智上去解信,起信,可是她却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而且信的非常可爱,她常常‘爱鼠常留饭’,别人的诉苦,即使是谎言,她也哭得眼红,掏出了腰包,有一次她明知别人的话是谎言,可是她仍然施舍给他。她说她不得不如此。这种行为不是纯智所能解释的。有一次她知道我写些佛教的散文,她羡慕的说:‘你们认得字的真好,你应该多多学习,将来告诉我佛学究竟说些什么?’我当时感慨的说:‘妈:我不能告诉你,我懂得比你少,你的一举一动都是佛法。’当时她怪我卖弄关子,其实,我如把一生的功夫放在研究佛法上,也永远超不出我的母亲,因为她的行为是发乎自然的,而我只是后天学来的,】16.【她的施善是情感的,而我即使能施善,也多多少少是受了因果啦,报应啦等许多影响,因为我是从理智上去起信,我和她比较起来,她的境界比我高,可是她却连佛法是什么也不懂。】
答:12.【读遍经典属于闻,明心见性属于证,闻者不修,说食数宝。证者以前,必事乎修,施舍为善,属于‘助行’,此三事各有分限,不能混为一谈。众生各有偏执,有喜闻者,有喜助行者,有只求证者,兼而有之为正,执著一者为偏。若说得解脱,惟明心见性者为得解脱,除皆渺茫。】13.【读经起修属自利,读经施善属利他,自他两利是菩萨行,方称把握著真理。唯读经不自修不施善,或是只施善而不读修,皆背真理。】14.【佛法有权实二门,权为契机方便,假曰相对,实为契理之第一义,确属绝对!不过第一义,非初机所能接受,兹略言之,善与恶,真与假,实与权,凡与圣,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等,皆系相对,第一义不可言善恶,以至生死即涅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曰佛法第一义是绝对,而无矛盾。再者先生全篇高论,多重情感,而斥理智,随世法说,情感亦有邪正,乐善好道,情之正也,玩人玩物,情之邪也。先生实属前者,自然可贵。按理智亦分圣俗,世智辩聪俗也,正等正觉圣也。先生知前或不知后者,兹为陈之。本性原净,称曰圆智。因无明染,称曰情识,圆知真如而备德能,情况妄作而起烦恼,情识起惑造业,而有生死;圆智寂照双融,故得涅槃,情识是生灭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