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4 11:35:49
|
只看该作者
真正有福!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报!有福报的人是一身轻松,身心没有牵挂,这种人有福。什么叫迷,什么叫悟,我们要有能力拣别,要常常反省自己,破迷开悟。
性既然是一切法统统具足,一切法皆是真性所变现之物,所以不应该贪恋,不应该执著。能变不是毛病,是他的功德,变出来之后,他执著、贪恋,这是病,病在这个地方。祖师说的「能生万法」,那是他的功德,「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能生万法」,这是功德。本来没有执著,他没有说本来有执著,没有说本来有分别,没有说本来有妄想,没有!「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无一异」,从这些地方去观察,总应该觉悟一个大概。
演【无法可比者。】
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能够跟真性相比。
演【世间最大,莫若虚空。经云,迷妄有虚空。】
这句是《楞严经》上的句子,『虚空』从哪里来?迷了以后现出一个妄相,虚空相。所以虚空有没有生灭?有生灭。虚空因为住的时间太长,你不容易觉察到,几时虚空灭了,你就成佛道了。
演【空乃有始,此法无始。】
这是讲虚空有开始、有终了,虚空有生有灭。虚空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迷失本性那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虚空没有?几时本性完全觉悟,虚空就没有了。一切法里面虚空第一个生,一切法当中虚空最后灭,所以这个虚空叫「顽空」,不是「真空」。真空是讲自性,没有生灭、没有去来、没有变异。真空是光明的,顽空是黑暗的,叫无明。我们这个太虚空是一片漆黑,这叫无明。讲到虚空,它也有个开始,『空乃有始』。『此法无始』,真如本性无始,无始当然就无终,有始就有终了。
演【又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这也是《楞严经》上的话。《楞严经》里给我们讲,一个人成佛了,『发真』就是禅家讲的见性,『归元』,「元」就是本元、就是自性,这个时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演【空乃有终。】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发真归元就是觉悟,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大千世界就没有了,就好像一个人作梦,忽然醒过来,醒过来梦中境界没有了,梦里面虚空也没有了。梦中所有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连梦里头虚空也是生灭法。这种景象非常的相接近。
演【空乃有终,此法无终,是竖穷无法可比也。】
前面是讲周遍,是从空间上讲,没法子能跟真性比;这个地方是从时间上来说,也没有办法跟真性比。真性无始终、无内外。这个地方引的经,都是引《楞严经》:
演【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虚空』跟「真性」两个比较,真性太大了。真性就像太虚空,而我们现在的太空在真性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一样。我们感官当中的太虚空跟真如本性较量一下,那实在显得太渺小,简直是不成比例。
演【空乃有际。】
空,它有边际。这种现象,现在有很多科学家感觉到,我们这个宇宙有边际。这么多年科学在太空当中的探测,不能不佩服他,太虚空的确有边际,佛经上早就讲得清清楚楚。可是这个边际外面还有,不是没有东西,那是什么?真如本性没有边际。几时他能突破这个太空,这个太虚空说老实话,禅宗里面讲的「无明窠」就是太虚空,超越这个无明窠就见性。现在科学家已经晓得虚空有边际,这个不容易,真的很聪明。他虽然晓得有边际,可是现在的边际究竟怎么样,摸不著!只在理论上讲,这个太空有边际。现在还搞不清楚,只是在理论上讲是有,边际在哪里不晓得。有许多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并不能完全肯定,也许后来的这些科学家、哲学家又把前面的推翻,又有新的建立。所以科学只有推论没有结论,换句话说,统统都在那里摸索,摸到一些又发现了一些、摸到一些又发现了一些,没结论。佛法有结论,决不是在摸索。
这些科学家非常聪明,可惜没有念佛经,要是念佛经,那他的聪明智慧比我们一般人高出太多太多,他们要学佛容易。他们没有善根福德因缘,生长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机会接触到。我们生长在有佛法地方,头脑没有他们那么聪明,觉悟的能力不如人家。所以拿现代科学跟佛经一对照,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佛真的不能不佩服,没话说。科学家所发现的都没有超越佛法的范围,近代讲的这些许许多多的学说统统在佛法里面。
演【此法无际,是横遍无法可比也。喻金喻月,亦复如是无可比也。】
一切的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决定不能比喻得恰到好处,那是比不到的。我们不可以把比喻当作真实,要从比喻里面去悟入真实法,这比喻的作用就真正达到了。这是讲「大」的意思,「遍、常」二义。再看「真体」:
疏【真者,不妄。以三界虚伪,唯此真实。】
演【三界虚伪,唯此真实者:虚者不实,如空中花,本无所有。】
这是讲『虚』。什么叫『空中花』?眼睛有了毛病,看虚空当中有好多花出来,看到灯,灯上有个圆影,会看到这种现象。虚空有没有花?没有花。但是在你眼睛看到确实有花,好眼睛的时候没有,病眼睛的时候看的有。灯上确确实实没有圆影,可是病眼睛看灯上确实有一个圆影,害过眼病的人都有这个经验。这是说「花」、「圆影」是虚妄的,完全没有,你把它看作有。这是「虚」的意思。
演【伪者不真,如鍮似金,毕竟非金。】
『伪』,不是真实。「虚伪」常常连在一起讲,一个是根本没有,一个是决非真实。这两个字现在形容什么?三界。这个事实我们就很难体会到,也是相当不容易接受。三界里面包括六道,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不是真实的,三界是虚伪的。
近代科学家有一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叫一个「宇宙历」,就是从我们这个宇宙开始,一直发展到我们近代,把这个时间算为一年三百六十天,在哪一月、哪一日,这个宇宙是如何来发展。这个年代有多少?几百亿年,把它浓缩成三百六十天。我们这个地球上从有人类一直到现在,在宇宙历里头多少时间呢?十秒钟之内。从地球上有人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时间到现在没超过十秒。如果把时间这么一浓缩的话,很接近《华严经》里面所讲:破一微尘,出无量无边刹土。很有这个味道,说出一切法虚妄不实。我们人生百年,要在宇宙历里面连一刹那都不到,人家一刹那都是几万年,我们人生百年,一刹那都不到,哪有真实可言!我们要觉悟。
《金刚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话说得千真万确。有为法是指什么?就是三界。三界是有为法,三界把它一分析,不外乎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再加上几个无为法(那个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相似的无为)。这也说明,三界不是真实的。既然是虚伪而不实在的,如果我们在这里面分别、执著、贪恋,岂不是大错特错!就好像作梦,梦中是虚伪的,在梦里面患得患失,在梦里头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一觉醒来一场空,什么也没有,就这么回事情。人生就是作梦,迷惑颠倒!觉悟了就好比在梦中清醒,梦中清醒再看梦中境界那很有趣,游戏神通。自己没事了,看著别人在做大梦,看著别人在颠倒是非,那就是佛菩萨。底下他举几个实例:
演【所谓太山有崩裂。】
中国的山,泰山是非常著名的五岳之一,是一座大山。太山有崩裂的时候,它并不坚固。
演【大海有枯竭。】
大海有枯竭的时候。什么地方大海枯竭?有,在我们中国最著名的寒海,这个地方在蒙古跟甘肃、山西交接的地方,是非常广大的一片沙漠,历史上记载,这从前是大海,现在水没有了,变成沙漠。黄河常常泛滥,如果能把黄河的水,现在的水利工程有能力做的时候,把黄河的水引到那边去,那个沙漠就又恢复成变成大海,黄河泛滥可以永远断除,而且能在那边造出广大的平原。我们想到寒海这个沙漠古时候是大海,现在非洲好多沙漠,新疆大戈壁的沙漠,恐怕在过去都是大海。你就会想到海有枯竭的一天,这叫沧海桑田。
演【一切荣华,皆有衰谢。】
这是讲人生,人生的寿命更短促。荣华富贵,你要是仔细去想想,昙花一现。昙花开的时间最短,半夜开,第二天就看不到,就没有了。
演【一切眷属,皆有别离也。】
要觉悟!俗话常讲:恩爱夫妻不到头。没有到头的,终要别离。生生世世作夫妻的,那是小说家的幻想,不是事实;不要以为是真的,你要以为是真的,那就错了,不是真的。小说里面写的「七世夫妻」,小说家胡造谣言,他不负法律责任,也不负因果责任。佛法说「缘聚缘散」,既有聚哪有不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觉悟。这是说明三界当中有情、无情,山河大地是无情,这主要是讲矿物,无常;荣华衰谢,可以比作植物;一切眷属皆有别离,动物。我们今天把这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矿物,统统都不是真实的,都要坏。佛经里面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是无常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有本无。
演【唯有真如诸法中实。】
这讲到真如本性,在一切法里面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一切法里面它是实实在在的,它不是假的。
演【所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是也。】
这个『物』就是真如本性,它在天地之先,没有天地的时候先有它,它是能变,天地是所变。『无形本寂寥』,「寂」是不动,「寥」是广大没有边际。真性没有形相,无处而不在。『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这是僧肇大师《肇论》里面的四句话,他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位天才,人聪明极了。参加罗什大师的译场,是罗什大师的得意弟子,过世的时候很年轻,三十几岁过世,绝顶聪明之人。这四句话描绘真如本性。万象,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能为万象主」,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变现出来,它是能变。「不逐四时凋」,凋是凋零、变坏。万象会变坏,它不会变坏,所以称它为真如。说这些话,说明《阿弥陀经 》所依据的理论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既然是依真如本性建立的,用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一定可以明心见性,一定可以证得真如。这是要我们在这部经三资粮里面,信资粮之建立有确确实实理论的依据。所以才说「三界虚伪,唯此真实」。
疏【所谓非幻不灭,不可破坏,故云真也。】
底下注子就讲这两句,大师也举经论来给我们开导:
演【非幻不灭,出圆觉经。】
『非幻不灭』这一句是出在《圆觉经》。
演【经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经上这几句,意思一层比一层深,与《楞严经》上的「六结三空」有相同的趣味。『身』是指我们四大的身体,肉身,这是举最浅的例子来说。我们的「身」有生灭,纵然寿命长,它还是有生灭。天人的寿命长,四禅天的人寿命更长,他那个身灭不灭?灭,还是有生灭。寿命的长短,给诸位说,也是虚妄不实的。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寿命没有长短。你要不相信,你自己可以做一个试验,你就会觉悟到。你在作梦的时候,在梦中,古人所讲「黄粱梦」,他一个穷秀才作梦上京去赶考,考取了,承蒙皇帝的宠爱,派他去做知县,官做得不错,过几年又升官,逐渐升到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二十年宰相告老回家、还乡。你们去读《黄粱梦》去。一觉醒来的时候,旁边煮的黄粱是高粱米(小米)还没熟,那个时间不过几分钟,他在梦里已经过了几十年。梦里感觉真正是几十年,一醒来才几分钟,没有长短!
我们今天看天人寿命那么长,好羡慕!你要是作天人,在那个寿命当中所感觉跟现在感觉没两样,完全一样。水上那个蜉蝣,在水上跑来跑去,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它的眼光看我们人,就跟我们人看摩醯首罗天一样,那个人寿命那么长,那是神仙!蜉蝣看我们人,不就是神仙吗?它的寿命只几个小时,我们寿命有几十年,那不是神仙一样,岂不就是跟我们看色界天一样。但是它所感受的完全一样,它几个小时所感受是一生,我们数十年也是一生,天人几千年、几万年,他感受还是这么一生。在感受这个时间里面,长短没有差异!我们比较起来好像很悬殊,但是感觉起来决定没有悬殊。我们觉得几十年当中一弹指就过去,他感觉得多少大劫也一弹指就过去了。
『幻身灭』了,怎么说『幻心灭』呢?唯识论说得好,「第八识先来后去作主公」,投胎的时候它先来,到死的时候它最后一个走,你就明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先灭。『幻心亦灭』,幻心是指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是指这些,六、七识跟前五识。『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尘」是什么?四大五肢分散,人死了之后肉身也分散,也逐渐消失,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这是六结三空的「灭结」,这个讲得微细。
佛法里面讲的邻虚尘,极微之微,它是从哪里来?就是相分,相分是见分变现出来,见相同源。唯识里面讲的,见、相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本体,见分是精神,就是心法,相分是色法,心法跟色法原本是一法。见分就是七转识跟阿赖耶的见分,相分则是包括一切的色法,见分、相分亦灭。这个灭,就是永嘉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幻灭灭故』,幻灭也灭掉,也没有了,到后来成什么?『非幻不灭』,真如本性不是幻法,为什么?它不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如本性不是有为法,所以它不灭。
演【盖谓此性无有变异,毕竟常住。】
这是讲真性,是我们真实的本能,这才是自己,禅家所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是本来佛、如如佛,是自佛不是他佛。
演【不同诸幻终消灭也。】
与一切幻法,就是与一切有为法不相同,一切有为法有生灭变异,真如本性决定没有生灭变异,所以在《圆觉经》里面称之为「常住真心」,《楞严经》也是用这个名词「常住真心」。《圆觉》里面称之为「圆觉性」,清净心,都是指这个。在《弥陀经》里面称之为「一心不乱」,诸位要记住,「一心不乱」就是常住真心,就是自己的佛性,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佛,求的是什么?恢复我们本来面目,恢复世尊所说的本来佛,就是这个意思。『不同诸幻终消灭也』,这是说明真性非幻,所以不灭。「不可破坏」,决定不坏。今天时间到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