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弟而已也。盖大舜从灵明上认亲。王祥从郛郭上认亲。大舜视瞽瞍便是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其要杀我。要不使我娶之心。都是后来习心。其真心原不乃尔。假饶从其乱命。取快一时。奉承他习心。却把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真父母。结断了种子。于心何堪。于性何忍。故百般维持。百般挑动。果现出真父母来。若王祥卧冰等项。固是天性笃挚。然其所随顺者。情识之父母也。亦缘王祥之身。未造虞舜地位。故所认亦止此。此即是善之不明也。
明乎善。便完全那灵灵活活的。随在出生。自有寸尺。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告而娶等项。非有成法可寻。自家心灵必如是而始快耳。自家如是。所以服事父母者亦如是。故云事父母几谏。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父母原来只有一善心。则尽属吉祥善事。就做微有转念。而此善心。亦隐隐跃跃。未肯澌没向尽。此亦是转凶为吉之几。事父母者。正从此处婉转。几未动。挑动他。几甫动。接引他。几有失。挽回他。是以心斡心。视无形听无声的工课。故不待行事不从。当见志不从时。孝子已费尽心计矣。惟如是。故能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也。如此而诚。如此而顺。便把亲与我联属一本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便把天地同根。万物同体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何性命之不周。何位育之不行。何天下之事变经权。不在我灵明斡运中。是谓集百顺以贻之亲。大舜之所以德为圣人。备福尊养者。此也。武周之所以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者。亦此也。此个是常存的。常活的。彻于重元。而贯于灵蠢的。故舜同天之命。而凝天之休。以天事亲也。武祀乎其先。而达乎郊庙。以亲事天也。究竟是一生字。自有天地以来。无日不生。亲与我。都是一生生相续。完着这个生。便把一世有生的物事。都相触相动了。方谓之无忝所生。张子西铭。全是发明此意。如王祥之孝。不免是个死法。会不思不勉矣。而未可谓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得与中。是何物。是那天然活泼的。操无形之规矩。能尽天下之方圆。故云。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从容中道。圣人也。然即不会得。不会中。则亦谓之思勉可也。思勉者。意也。识也。性真不和盘捧出。则傍在意识上用事。若动着性谛。虽如舜之号泣怨慕。不可为人。不可为子。这样困勉之极。依然不思不勉耳。吾人既不能生而浑全。与尧舜一般。当思亲所与我是何物。原不是目视耳听的空髑髅。酒囊饭袋的臭东西。何堪将此抵塞糊涂。过了日子。且以此奉其亲也。思及此。一跃跃出。浑身作汗。便不肯把天下第一等。饶与别人做。自家做得一分。便是孝弟尽得一分。到完完全全。修德备福。则舜武为君之孝。与周公为相之孝。孔子素王之孝。莫不殊途同归矣。
又曰。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称之不孝则怒且愧。且人前矜名饰节。未敢如私居之放纵。是亦其良知不汩没处。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心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剖得明白。则父识所以教子。子识所以自克。譬如攻贼。知贼所在。平定有期矣。
又曰。小不孝之所以习成者有四。一曰骄宠。为父母怜悯过甚。常顺适他性子。骤而拂之。则便不堪。常让他便宜。任他佚豫。令之执劳奉养。则便不习。人前出言。稍有过失。父不忍唐突其子。而子乃敢唐突于父。文行艺能。父誉子。惟恐不在我上。而子必欲父之出我下。积此骄纵。他人处。展不出手。独父母处。展得出手。遂真谓老成人无闻知矣。二曰习惯。语言粗率惯。便敢冲突。动作简易惯。便敢放恣。父母分甘绝少惯。遂不复忆其甘旨。父母扶病任苦惯。遂不复问其痛养。三曰乐纵。见同辈不胜意气。对双老而味薄。入私室千般趣态。上高堂而机窒。甚且明以父子兄弟为俗物。不乐相对。则岂有孝弟之念由中而出耶。四曰忘恩记怨。夫恩习久愈忘。怨习久愈积。人情然也。故一饭见德。习久则餍嗛起。一施感恩。常济则多寡生。一迎面见亲。累日则猜嫌重。况父母兄弟。生而习之。以亲爱为固常。且有忧我而获拂者矣。以训迪为聱耳。且有誉我而被厌者矣。以任劳庇护。极念经营为平等。且有强预我事而怒耽者矣。眼前大恩。恬然罔识。况能推及胎养之劳。襁哺之苦。弱质惊魂之痛者哉。故人情有至颠倒。至古怪。而不自觉者。子之于父母是也。不以恩获怨者鲜矣。此数者。皆人之习情。然亦未尝无真性。但积久不知其误耳。是宜急急唤醒。早早克治。时时思量。勿谓亲心之慈。我可自恕。勿谓世道之薄。我犹胜人。小不孝之积渐。即为大不孝。可不惧乎。
又曰。大不孝之所以习成者有四。一曰私财。财入我手。便为我有。而在父母手者。又谓我得有之也。财足则忘亲。财乏则觊亲。求财不得则怨亲。亲不能自养。而寄食我财。则又怨亲。甚且以单父只子。而因财相夷者有矣。少长互推。而弃亲不养者有矣。不知身谁之身。财谁之财。我不带一财来。而襁哺无缺。以至今日。谁为者乎。乃多营几文财。便欲与我亲较算也。二曰恋妻子。妻子习狎。而父母严重也。有美味钱财。欲以娱妻宠子。有佳会良辰。欲以拥妻抱子。而悦亲之念遂微也。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夫妻和好。固是一家乐事。然当呱呱待哺。便溺未分时。岂解恋妻。岂妻能顾复得我生活耶。父母看子成人。得有室家。不胜终身之喜。乃有妇而亲反不得有子耶。三曰嫖荡。欲火正炽。客诱如狂。有倚庐伤心者。不解也。家业浪费。妇姑勃溪。有激聒诮让者。不辨也。怀子不寐。风雨凄永夜之魂。垂白无欢。菽水冷半生之奉。吁嗟。狂兴几何。忍令有此。四曰争妒。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憾。父母之于众子也。情岂无偏。乃攘臂争分。侧目夺宠。或兄弟而觭觤不平。或姐妹而计较纤悉。护短争长。分曹伐异。相谗蛊而家道暌。积瞋喜而孝情薄矣。此四者。亦人之常情。恐孝子不免。而流遂至于大不孝。吁。可惕哉。
又曰。有似孝而非孝者。父有过。当几谏。有愆。当克盖。若但知顺亲于情。而不知顺亲于理。或任其偏僻。而致戾于一家。或听其恣睢。而取憎于乡里。或护其阴私。而得罪于天地。此成亲之恶者。乌得为孝。有自谓孝。而实非孝者。能服劳。能奉养。而有德色。在小姓人家。止此一室。父子朝夕团圆。即有言语之伤。寻即消释。反得真率尽情。乃有士人知书者。其于父。或嫌其老而称逸以安置之。或惮其腐而托故以违离之。或见其卑而借理以衡压之。遂致日远日疏。相对话少。意色冷淡。尊而不亲。更有一种好游者。舍堂上之乐。结朋友之欢。异乡远省。累月穷年。觊人膏润。名曰为贫为养。实则畜子奉妻。乌得为孝。又有人见为孝。而神见非孝者。生亦尽养。事亦承欢。而备物鲜情。绝无真乐。及死亡之日。衾棺尽美。哭踊随常。亦无真哀。至觅地安葬。竭力费财。又为子孙谋荫。非为父母求安。此神目视之甚明者也。又有一时称孝。而不能高千古。即能千古传孝。而不能满一心者。其人于前弊。一无所犯。于孝行。无一不周。而未闻大道。修身尽性之事。尚有缺陷。总是堕落遣体。莫报亲恩。故德为圣人。孝斯称大。为人子者。急宜自省。
又曰。老年之取厌于子孙者。亦有数种。一曰迂阔。衣冠礼数。不合时宜。当思斑白何以常在。到有古趣。令人爱惜。二曰惜财。勰勰持筹。禁子孙滥用。当思为谁艰苦。日所吃用者。是谁所留。三曰尪弱。起止不便。扶持维艰。当思欲报劬劳。养儿待老。正在此时。四曰昏耄。言语牵缠。重听蹇涩。当思己生之初。无知无言。谁为欢弄。五曰爱怜。内外少子。推食让服。偏护太甚。当思爱及僮仆。尚应体心。何况同气。倘于此处起一厌心。入不孝而不自知。急宜回省。
又曰。又有前后之间。嫡庶之际。父母或有偏向。而为子者。亦易生嫌怨。此当委心付之。期于必得欢心而后已。宋韩魏公云。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独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称大舜也。大略销化最急。处此者。直须渣滓全融。不存一毫火性。比平常为子者。逊志承欢。倍加谨慎。有仁心之亲。自然转而怜我。若其无仁心者。感之不能。况可触之。亦惟自尽子道。以无陷于忤逆斯已耳。若一意见亲不是。火性填胸。消遣不能。摆脱不下。必将有遏抑不住之时。微根不除。遂至横决。吾恐其时。责亲者轻。而为子之罪。莫可逭也。
又曰。岂惟怨怒不可使有宿物。即要父母兄弟从天理上行。要父母兄弟爱我亲我。此是好意。亦不可肚肠太急。着手太重。太重。则执而不转矣。
又曰。又有四等父母。待孝尤切。而不孝之罪。特甚他人焉。一曰老。二曰病。三曰鳏寡。四曰贫乏。父母当少壮时。食息起居。犹能自理。至龙钟鹄立。扶杖易仆。寒夜苦寂。铁骨难挨。又如偏风久病。坐卧不适。遗溲丛秽。席荐可憎。子所难奉惟此时。亲所赖子亦惟此时。又如老境失耦。寒暖谁问。形影相对。心话莫提。丈夫犹自可。嫠妇可奈何。就使儿孙满前。耦者耦。稚者稚。人人鼾睡去。个个乐事归。漏声长处不堪闻。枕边泪湿与谁语。有孝儿孙。颇能顾养。犹将冷意。暂托热肠。不幸而母我者。乘惯撒泼。姑我者。横面阻绝。只护半点骨血。空博一生凄楚。又有抚字财匮。婚娶力竭。健少年。经营肥暖。老穷人。搔首踌蹰。望一味以垂涎。丐三餐而忍气。夜爨晨炊。犹骂闲食。纺绩抱孙。尚咒速死。此数等父母。怨气尤足动天。为子孙者。行孝益当倍于常儿。劝化者。亦于斯为吃紧也。
陈成卿。劝戒全书中。又增一等云。世有婢妾而为生母者。同是一般女子。生于贫贱之家。落在富贵之手。共衾同枕之夕少。孤眠独宿之夜多。有造化者。遇着贤惠主妇。或者半晴半雨。尚可勉强度日。若逢妒悍之性。终日恶声相加。百般凌辱。少辩一语。便骂犯分无礼。略诉半句。便恨枕边教唆。更遇不孝媳妇。不孝子女。不思为父翁矜惜。一味向母姑搬挑。下人复从而和之。风波起于平地。霹雳降自青天。又不幸主人情薄。冷暖不知。疾痛弗恤。闺中泪湿青衫。门外欢呼畅饮。甚有溺爱新宠。厌弃旧情。薄命自怜。几番寻死。真可悼痛。偶尔得胎。多方掩饰。掩饰不过。受尽惭愤。坐草临盆。谁来看护。幸而得子.妒忌不容。加意小心。动云恃子放肆。子有疾病。剜肉医疮。甘受冻饿。经云。十月怀胎娘辛苦。三年怀抱母心勤。若身为婢妾。勤苦更十倍寻常也。到得长大成人。享有妻子。享有田房。全不想今日受用。都从我母血枯骨瘠。泪干肠断中来。言念及此。能不酸鼻。为子者。常当想此。发愤立志。誓图一日显扬。以酬万苦千辛。居恒侍奉。须念母氏劳苦。风烛可忧。早早奉养。若不尽心竭力。比寻常不孝子。更为大逆不道。定当急受天诛矣。
孝道何尽。及时为贵。毋使亲年日短。而悔吾之心未尽。毋使子力日裕。而伤吾亲之不逮。父母待子能养。大约五六十岁矣。譬如持短烛而行长路。奔趋投店。尚恐不及。况敢逍遥中路哉。为人子者。拥妻抱子。饱食安眠。岂知堂上发白眼暗之老人。又复删除一日耶。妻子之年方少。享用之日正长。而生身父母。桑榆已逼。逝川不停。万一蹉跌。涓尘难报。上天下地。寻觅无门。徒叹风木以悲怀。对鸡豚而陨涕。不且遗一生永恨乎。故每日间。常想父母。罔极恩深。我不能常有父母。则孝心自然感发。昔有悼亡者曰。嬛嬛不孝躯。寸寸慈亲血。乌鸟正多情。百年空泪竭。悲哉此言也。幸未及此。速宜孝养。
宋司马温公曰。某事亲无以踰于人。能不欺而已。其事君亦然。
孝之大纲有四。立德。承家。保身。养志。其间遇有不齐。才有各异。要在随分随力。尽所当尽。实有一段至诚之意。行乎其中。终其身至于瞑目。无毫发之遗憾。其于孝也庶几矣。
罗氏云。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有惊怖心。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
于铁樵曰。人子全要仰体。父母望子之心。人间名利。虽非可以必得。然读书者。刻苦埋头。务农者。努力胼胝。贸易者。尽心营运。置其身于可富可贵之地。使父母意中。常作一做封翁。做财主妄想。亦是养志之一诀。为人子而使父母无想之可妄。则其心痛矣。
温节孝曰。堂上有白头。子孙之福。一故旧联络。二乡党信服。三子孙禀令。僮仆遵规。四谈说祖宗故事。与郡邑先辈典型。五解和少年暴急。六照料琐细。
王中书劝孝篇曰。世有不孝子。浮生空碌碌。不念父母恩。何殊生枯木。百骸未成人。十月居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腹如杀戮。父为母悲辛。妻对夫啼哭。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见儿面。一命喜再续。自是慈母心。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裀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潜身在臭秽。不暇思沐浴。横簪与倒冠。形容不顾恤。动步忧坑井。举足畏颠覆。乳哺经三年。汗血计几斛。辛苦千万端。年至十五六。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朋友外追游。酒色恣所欲。日暮不归家。倚门至昏旭。儿行千里程。母心千里逐。一娶得好妻。鱼水情和睦。看母面如土。观妻颜似玉。母若责一言。含怒瞋双目。妻或骂百般。陪笑不为辱。母披旧裙衫。妻着新罗縠。不避人憎嫌。不解人羞恶。父母或鳏寡。长夜守孤独。健则与一饭。病则与一粥。弃置在空房。犹如客寄宿。将为泉下鬼。命若风前烛。怏怏至无常。孤魂殡山谷。魂灵在幽壤。谁念膺桎梏。才得父母亡。兄弟分财禄。不识二亲恩。惟言我之福。咸谓此等人。不如禽与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劝汝为人子。经书勤诵读。黄香夏扇枕。冬预温衾褥。王祥卧寒冰。孟宗泣枯竹。郭巨尚埋儿。丁兰曾刻木。如何今时人。不学古风俗。勿以不孝头。枉戴人间屋。勿以不孝身。枉着人衣服。勿以不孝口。枉食人五谷。天地虽广大。不容忤逆族。早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
唐先生亲恩歌曰。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剪衣裳。千生万死多难算。只靠神天作主张。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尿屎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番极苦辛。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想他岁半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