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此,有声闻和大乘两种体系,以下仅讲述大乘的体系。
一 资粮道
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资粮道的性相是,为了到达解脱的彼岸,以义共相(概念共相的一种,即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观修空性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无分别的方式,首先要观修的道。
(二) 类别
分三:1下品资粮道;2中品资粮道;3上品资粮道。
1下品资粮道
下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念住,进入加行道的时间还不确定。
2中品资粮道
中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正断,进入加行道的时间已经确定。
3上品资粮道
上品资粮道的行者观修四神足时,今生定会生起加行道的暖。
(三)确定自性
分三:1于何人生起;2依何地生起;3专注于何境。
1于何人生起
《俱舍论》等共同乘主张:资粮道仅于除了北俱卢洲之外的三大洲中的男人和女人生起,其他众生和黄门(中性人)不生起。
2依何地生起
凡夫的戒律是依欲界之地生起;时时精进于瑜伽者,是依禅定六地或者依欲界的专注心而生起。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业,依欲界之地而生起。
3专注于何境
凡夫专注于身、语的取舍;时时精进于瑜伽者,专注于清净自己的不净行为等,或者专注于念住的对境---身体等。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行,专注于经典、词和意的对境。
有些人说:“资粮道上没有由观修所生的智慧。”
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如《集论》中所说:“凡有成为资粮道之因的其他善行,和通过闻、思、修所生的智慧,也同样能以观修现证,从而成为解脱之根器。”
(四)词义
资粮,梵文发音为“桑巴让”,“森达那”是相续的意思,“巴哇”是观修的意思,“让让谛”是一再的意思,所以其词义就是“不间断地一再观修”。道的梵文发音为“芒嘎”,意思是到彼岸的途径,所以这些词义(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资粮道”。另外,资粮是指福报和智慧的资粮,由娴熟于福慧二资粮,从而进入顺解脱分(即资粮道)之道,故为资粮道。“解脱”是指出忧苦(脱离轮回的痛苦),因为(资粮道)有跟解脱相同的作意,所以称为顺解脱分。
对于近取蕴,声闻视其为疾病、脓疮等过患,大乘行者因了知其无自性,所以将其作为所破斥的(对境)。
二 加行道
此内容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加行道的性相是:解脱的彼岸,用资粮道所实修的无分别的智慧,以抽象的方式来观修。
(二)类别
分三:1以资粮和加行来区分;2以上中下三品来区分;3以证悟的方式来区分。
1以资粮和加行来区分
分二:(1)既是资粮又是加行;(2)不是资粮而是加行。
(1)既是资粮又是加行
指的是资粮道的相续存在于加行道。
(2)不是资粮而是加行
指的是,修行结合四谛和二无我,所以是加行。因其没有明确纳入资粮道,故不是资粮道。
2以上中下三品来区分
分三:(1)下品加行道;(2)中品加行道;(3)上品加行道。
(1)下品加行道
生起见道的时间不确定。
(2)中品加行道
见道的时间确定。
(3)上品加行道
今生生起见道。
3以证悟的方式区分
分为四:(1)暖;(2)顶;(3)忍;(4)世间第一法。
(1)暖
就如同摩擦燧木将要生起火之前的征兆是出现暖热一样,成为生起见道无分别智慧的征兆,所以称为暖。
(2)顶
梵文发音为“莫谛”,声明中有“顶端、头顶、顷刻”的意思,也就是成为诸动摇之善根的最顶端或头顶。在《俱舍论》中说:“获得顶,即善根不断。”也有这样的说法:“因不常住的缘故也称为顷刻或顶端。”
(3)忍
对空性不畏惧,所以叫“忍”。
(4)世间第一法
世间法中最殊胜的法,所以为“世间第一法”(其后所生之念即为出世间法),即作为见道无漏之增上缘。
对于以上四种抉择分,各有四法:
其中,暖的对境:如在《集论》中所说的“各自的所有真实”,不是缘于他人的指导,而是由自己观修的力量,或者由各能依的补特迦罗所专注的四谛。这是指专注于安立谛,而不是专注于非安立谛。
暖的形象:由于了知所取(外境)没有自性或无分别等,而获得明得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生起通达于内外法所立名言如幻之慧)。
暖的体性:是禅定和智慧。其中,专注于对境为禅定之根;明白显现并断除增益为智慧之根。此二者极其重要,所以前面这里讲述此二者,信根、勤根和念根等三根,附属于定根和慧根。
暖的帮助:与诸根相应的心和心所生触等。
顶之对境:如前所述,顶之对境为四谛。
顶之形象:为明增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生起通达名言所说事物不唯如幻之慧)。
顶之体性:为禅定和智慧。
顶之帮助:为与彼相应的心和心所生。
忍之对境:与先前所述相同。
忍之形象:为真实一分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生起通达诸法名言性空之慧)。
忍之体性:为禅定和智慧。
忍之帮助:为与彼相应的心和心所生。
世间第一法的对境:与先前所述相同。
世间第一法的形象:为通达无执胜解(菩萨四胜解行之一,无间三摩地,通达名言所说一切事物完全性空之慧)。
世间第一法的体性:为禅定和智慧。
世间第一法的帮助:为与彼相应的心和心所生。
于此,有部派和经部派对于声闻和独觉的加行道之对境和形象,不承认它们存在差异,所以,在《集论》中也没有把对境和形象分为两个来讲。
有些大乘宗派认为三乘的加行道是这样的:
“以声闻的暖和顶,通达人、我的所取无自性,而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人、我的能取无自性;
以独觉的暖和顶,通达人、法二我的部分所取无自性,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人、法二我的部分能取无自性;
以菩萨的暖和顶,通达人、法二我的所取无自性,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人、法二我的能取无自性。”
另外,有些人主张:“大乘不共的密意,在《经庄严论》的注解中,为菩萨的加行道,《盐碱河经》的密意主张:暖为明得胜解的禅定,顶为明增胜解的禅定,忍为真实一分的禅定,世间第一法为无间禅定。”
龙树菩萨以广、中、略三种密意,认为在三乘的加行道中,除了有方便的差别和四抉择分各自的对境清楚与否的差别外,在通达无我上,则没有任何差别。想修学声闻地,则也要修学智慧度等等。即如所说:
“欲成善逝或声闻,或成独觉法王者,
不依此忍难成就。”
(三)确定自性
分三:1于何人生起;2依何地生起;3确定数目。
1于何人生起
(除了北俱卢洲)之外的三大部洲的男人和女人,以及欲界六天的众生会生起加行道。也就是:往昔为人时,在心相续中生起资粮道后,无论后世投生于欲界天的任何天类,都能生起加行道。一些大乘不共派认为:在畜生道之中的各别龙族也能生起加行道。
2依何地生起
加行道的生起依静虑六地,即依初禅的未至定、初禅的正禅、初禅的殊胜正禅以及剩余的二禅、三禅、四禅的三禅之正禅,而生起加行道。其中,如还未远离欲界的贪欲,那就依于禅定的未至定(生起加行道);如已远离欲界的贪欲,就依于初分正禅;部行独觉(先证独觉之加行道,而后成独觉者)依于静虑六地中的任何一种;麟角喻独觉(比喻独觉者犹如麟角独处一样,未修声闻之道,无佛出世之时,自己悟道)依于四禅的正禅。
对于菩萨的加行道,有部派认为:《俱舍论》中说:“佛陀、独觉欲证菩提者,一定要依第四禅。”故主张依于第四禅而生起菩萨的加行道。
有些大乘派也主张:依四种禅定之中的任何一种的正禅而生起菩萨的加行道。
3确定数目
小乘经部派说:“通达所取无自性,通过暖、顶、忍等三种;通达能取无自性,通过世间第一法,共有四种。通达所取无自性,又有下品者得到明得胜解暖;中品者得到明增胜解顶;上品者证悟坚固忍。”
对此说法,有些大乘者主张:以暖和顶通达所取无自性,以忍和世间第一法通达能取无自性。其中,通达烦恼方面的所取无自性为暖;通达清净方面的所取无自性为顶。通达能取无自性又分:通达实有补特迦罗(人)之有相的能取无自性为忍;通达假有补特迦罗之有相的能取无自性为世间第一法。即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对境烦恼及对治,通达所取二种类,
愚昧蕴等以差别,彼等各自有九种。
自主他等诸体性,同样蕴等所依法;
实有假立之有相,二种执着如是许。”
这些抉择分,上、下对法即《阿毗达摩集论》和《阿毗达摩俱舍论》,其一致认为:除了忍之外,对其他三个阶段没有区分上、中、下三品,认为世间第一法是没有相续的。如在《俱舍论》中说:
“犹如大忍一刹那,世间一法亦如此。”
因此,对世间第一法也称为“一座的禅定”。
有些大乘者对此四种顺抉择分,以上、中、下的差别,分为12种,即如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以下中品及上品。”
因此,认为世间第一法也有相续。
如果有人问:“这四种顺抉择分归纳于哪种心识中呢?”
对此问题,有些人说: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瑜伽现识(依修止观双运的禅定而得到的真实无颠倒的智慧)。他们说,在《般若八千颂》的注释中说:“顺抉择分的时候,有光明的显现,如有分别就不会有光明的显现。”
对这样的说法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问题:这里说的如果是假立的瑜伽现识,那么,对于这些(没有意义的)名称就不用辩论了;如果瑜伽现识是具相的,就应归于见道,(而非加行道)。
如果他们认为“见道是法界遍满的现识,而加行道是些微的现识”,那么,如果见到先前没有见过的法性,就算进入了见道的性相,而把将要看见广大法界安立为见道,那么修道也就成为见道了。因此,看见以前未见的法性,其为见道,而把广大的见到认为其是见道,则没有这样的道理,(其应为修道)。
有些人说,生起瑜伽现识的人,不一定是圣者,(凡夫也会有。)
这种说法是完全不熟悉教理的原因。
他们会说:这样的说法岂不是和上面所说的光明的显现相违背吗?
这其实并不相违。比如说“以暂时的比量来说,看见烟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是有火的”;或比如说“那位比丘以闻思的智慧成为了明白、公正的智者”,这里的“明白”一词,是极其娴熟的意思,并不是真实的了悟。
见道是真实无分别不错乱的现前识,而前述之加行道的顺抉择分是有分别的,这是在《辩中边论》中所说的。
(所以,认为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瑜伽现识的想法是不对的。)
还有些人主张,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经教的伺察意(七种心识之一)。这样的说法也不合理,因为我们都反驳伺察意。
又有些人认为,此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意现识和忆念伺察的有境。这些说法只是无知的推理。
所以,自宗的主张是,加行道的四种顺抉择分应归纳于以三慧(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娴熟的自证分现识。比如,对贪欲等串习的自证。
(四)词义
加行道的梵文发音为“扎由嘎芒嘎”,其中,“扎”即为“巴让玛阿塔”,意思是“胜义”,“由嘎”是结合的意思,也就是,结合真实看见的法界胜义的见道,故名为加行道。
三 见道
内容分四:(一)性相;(二)类别;(三)确定自性;(四)词义。
(一)性相
见道的性相是,在法界的彼岸,最初生起的光明。
(二)类别
见道分为声闻、缘觉、菩萨的三种见道。
(三)确定自性
分为两种:1断除见所断的方式;2生起见道的论述。
1断除见所断的方式
分三:(1)见所断的性相;(2)见所断的类别;(3)以对治断除的方式。
(1)见所断的性相
一般烦恼的性相,是使心相续不寂静。而见所断的性相,是由于遍计而极不寂静。
(2)见所断的类别
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两种。其中,第一种根本烦恼断除后,第二种随烦恼自然会断除,所以这里只讲第一种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分为六种:贪欲、嗔恨、我慢、无明、怀疑、见。
其中,见分为五种:坏聚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如果以断除这些的方式来区分,则分见所断和修所断两种。
见所断
为有部派的主张,即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十与七七八,不含见三二,
欲界诸痛苦,因见次第除。”
也就是,见所断有88种,而《摄抉择分》中说有94种见所断;《阿毗达摩集论》中主张:欲界有染污的5种烦恼和见所摄的5种见所断,在四谛的每一谛中都分别有此10种,所以有40种见所断。在上面两界(色界和无色界),因为没有嗔,所以有9种,此9种颠倒,分别在四谛的每一谛中,所以有36种,如此,共有112种见所断。
有人会说:在无色界中,因为没有身、语,所以,执持身、语的行为,其罪障得以清净解脱的因---四种戒禁取见就不应有,那么,见所断就是88种。
回答是:不是这样所谓的88种。虽然没有执持身、语的行为,也没有其净化解脱之因,但在见地上有执持净解之因,所以戒禁取见是有的。
如果又问:“这样的话不就成了见取见了吗?”
回答是:不会的。见取见的相是执持殊胜和主要等,戒禁取见的相是执持净解等,所以执持的方式是不同的。
有人又会说:“苦谛和集谛虽然包括在三界内,但无漏的灭谛和道谛不包括在三界内,那么,安立三界各自的灭谛和道谛是不对的。”
回答是:《摄抉择分》中说是以三界为依据,所断的苦和集是属于欲界的,所以,灭除痛苦及苦因,称之为欲界的灭,对于现证灭谛的方法,称之为欲界的道谛。上面两界的灭和道也一样。
有人又说:如此所说的话,那么《阿毗达摩集论》中所说的112种见所断,和《摄抉择分》中所说的99种不相违吗?
回答是:有些人认为,这两者分别为瑜伽行者和经部派的说法,而并不是佛的密意。
如果有人问: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是:有粗细之分、经典不同的密意。
(3)以对治断除的方式
声闻乘,如在《俱舍论》中说:
“以将灭之道,断除彼之障。”
也就是,声闻乘主张以将寂灭之道,来断除见所断。
共同的大乘认为应对这样的说法改变为:
“以将生之道,断除彼之障。”
也就是主张以即将生起的对治之道来断除见所断。
不共的大乘认为:在胜义谛上来说,所断和对治不成立,所以生和灭两者都不合理,此颂中所说:
“无有诸所除,所立亦非有,
真实见真实,见真即解脱。”
《入行论》中也说:
“空寂之诸物,何获亦何失。”
还有,在世俗谛中仔细观察的话,以对治来断除所断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有所断,就不会有对治,如果生起对治,所断就灭了,时间不相同,就不会有相遇。在没有观察的人的心中,对于生起智慧本身,假立为断除所断,就犹如秤杆的高低一样。
2生起见道的论述
此内容分四:(1)对何人生起;
(2)于何地生起;
(3)于何境以何种方式通达;
(4)观察于多少刹那中生起。
(1)对何人生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