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顶首楞严经白话(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3:21:28 | 只看该作者
    让该损坏的损坏,远离一切应当远离的,这叫做不坏回向。本心妙觉湛然,妙觉同齐佛觉,叫做等一切佛回向。心精本真发明,心地就是佛地,叫做至一切处回向。一切世界本来即是如来,相互涉入,不生任何挂碍,叫做无尽功德藏回向。与佛同住圣地,地中各各生出清净本因,依此因地发扬挥洒,从而趋向涅槃道,这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妙根性既已成立,十方世界的众生,皆成就我本性,根性圆满成就,从而不遗失众生成沸的机会,这叫做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依凭一切法,离弃一切相,但是依凭与离弃,都不足以执著,这叫做真如相回向。获得如此本真心性,十方世界必无阻碍,这叫做无缚解脱回向。如此心性功德圆满成就,一切法界尽皆灭除,这叫做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难,这些善男子,全部成就清净四十一心之后,须再成就四种妙圆加行。这就是用佛的妙觉,发用为自己的心,此心将出而未出之时,就如钻木取火,其火将起未起之时,就叫做暖地。另外以自己的心,完成佛的实践,此时情景似是非是,如同登高山,身体沉入虚空之中,脚下却仍有微细障碍,就叫做顶地。本心即佛心,恰当而又得体,好此安忍著什么事情去洽融待人,既不怀藏不出,又不现示显发,这叫做忍地。没有一切事物的数与量的差别
    ,没有迷惑觉见与道的差别,这叫做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难,像这样的善男子,处于大菩提之中,完善地获得通达之心,觉悟通达如来,究尽了佛的境界,这叫做欢喜地。一切相异的圆入相同之中,一切相同的也全都除灭尽净,这叫做离垢地。清净之至极而生出澄明,这叫发光地。澄明之至极而令觉见圆满,这叫做焰慧地。一切相同的与相异的都不能生出,这叫做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这叫做现前地。周遍一切真如境地,这叫做远行地。唯一无上真如心,就叫做不动地。真如之心发用无碍,这叫做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自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阿难,这些众菩萨们,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将此地叫做修习位。如来慈悲如妙云一般,荫护著涅槃海,叫做法云地。如来圣法逆转了无明流转,这些菩萨则法而行,觉慧之中进入圣道,叫做等觉菩萨。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阿难,从干慧心到等觉,这个觉慧就获致金刚心。从最初的干慧地,不断重复种种十地、十心境界,才能真正究尽妙明觉慧,成就无上觉道。这种种的境地,都是以金刚心所观见到的如幻如影的十种境地来作比喻的。在奢摩他中修行,用这种种如来的观见,引导著清净修证,从而能够渐次地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阿难,这些都是因为三种增进,才能完善地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这样的观见,叫做正观,若是作别的观见,就叫做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从座上起身,对佛行了大礼然后对佛说:用什么样的名来称呼这部经?我和众生们该如何去奉持它?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这部经名叫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也叫做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又可名叫大方广妙莲花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又可名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们应当好好奉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如来说完这些话,当时阿难以及诸大众得了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并且听闻了这部经的根本义及其名目,顿时悟入禅那,修持进入圣位,以及无上增进的妙理,心中的思虑全然拔出,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立即从座上起身,对佛深行大礼,合掌恭敬地对佛说:大威大德的世尊,慈悲的声音没有遮拦,善于解开众生大大小小的困惑,使我们今天身心得大快乐,得大利益。世尊,如果这妙明真净妙心本就是周遍圆融的,这样乃至于大地、草木,一切大大小小的动物,以及一切有灵性事物,原本就具有如来真性,本来即是成佛的真体。佛体是真实的,为何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这六道呢?世尊,这六道是自己本来就有呢?还是众生妄惑积习而生出来的?世尊,比如说,宝莲香比丘尼,在持菩萨戒时,私下暗自有淫欲行为,还妄说行淫不是杀生,不是偷盗,不会有业报的。她这话才说完,就先从她的阴部生出大猛火,然后那猛火一节一节地将她烧毁,最后她堕入了无间地狱。又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这两个人,琉璃大王是做了诛杀瞿昙族姓的事,善星比丘则是妄说一切法空。结果他们陷入了阿鼻地狱。这些地狱是本来就有的?还是自然而然依自己造的业报而各自具有的?唯愿佛垂大慈悲,发明开启众生的昏昧,让一切持戒的众生们听闻根本要义,欢喜顶戴领受,保持谨慎,纯洁而不犯戒。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佛对阿难说道:痛快!这问题问得真痛快,能使众生不入邪见。你现在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阿难,一切众生本来确实是真正清净的,因为他们有了妄见,有由于妄见而带来的积习,因此有内分和外分这种分别心。阿难,所谓内分就是众生自己内部的分别心,由于各种爱欲薰染,而生发出妄乱的情,这些情积集而不能休止,就能够生出爱水。因此当众生心中忆念起美味可口的东西,口中就分泌出口水,心中忆念起以前的亲人、朋友时,或是恨或是爱,眼中便充溢著泪水。心中贪求财宝,心中便生出贪爱的分泌物,这时全身都发出一种光亮,心中执著在男欢女爱上,男人女人的生殖器自然便流出液体。阿难,这种种的爱,虽然是有所差别的,但流转轮回于六道之中的根结是相同的。润湿的东西不能上升自然就往下坠,这叫做内分。阿难,外分就是众生外部的分别心,由于各种渴望,生发出种种虚妄的想,种种乱想积集而不能休止,就会产生好胜之气。因此众生心中持守禁忌戒律的,全身都清爽轻松。心中持诵咒印的,顾盼之间显出雄毅之气。心中想著生活在天上,各种梦想便纷纷飞扬。心中存念佛国,那些神圣的境象就暗中浮现于心。从事善知识的,对自己的肉身性命便看得较轻。阿难,这种种的想虽然有差别,但飘渺轻举的飞升之状是相同的。飞升运动而不沉坠沦落,自然就是超越,这叫做外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阿难,世间一切生和死是相续不断的,生跟从积习而来,死跟从变化流去,到生命终结的时候,在还没有完全舍去对暖的触受时,一生积习的善和恶全部顿时显现。死逆生顺,这一种积习相互交涉,纯粹的思想就飞升了,而且必是生往天上,如果飞驰的心中兼有福慧,并伴著清净的愿望,自然的心便会洞开,现出十方世界的佛和一切净土,随其愿望而往生其间。情少想多的,飞升不远,即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等等,遨游于四天,所去之处没有障碍。在这之中如果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持禁戒跟随持戒人,或跟随持咒人护持神咒的,或是护持禅定,保护法忍的,这些人就能亲自住在如来的座下。情和想一样多的,不飞升也不坠落,就生于人间,其想见明了聪慧,其情怀幽永笃长。情多而想少的,流转坠入横生的畜生类。其重者成为有毛的群类,轻者成为有羽族类。七分情三分想的,向下沉入水轮,或生于火中,承受热气和猛火,或身为饿鬼,常常被焚烧,但却又不能饮水,这样不吃不饮地经历千百劫时。九分情一分想的,下沉到风洞中的火轮里不能逃遁,身陷风与火相交之地。轻的生在有间地狱,重的生在无间地狱。那纯粹的情即沉入阿鼻地狱。如果沉没的心中有毁谤大乘,破坏佛禁戒,狂妄说法,妄贪信士的布施,滥去接受别人的恭敬供奉这五种逆行者,更是随著所造的恶业生往十方阿鼻地狱。虽然这些都是自己招来的业报,但这众多的不同之中,都本有其根源产生的地方。阿难,这种种都是那些众生自己业报所感应,造成下十习因,所受到的六交报应。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沥。柙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临毒壑。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什么叫十因呢?阿难,一是淫习交接,因而有了相互磨擦,研磨不停止,因此就有大猛人光从中发动。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3:22:22 | 只看该作者
    就像人双手互相摩擦,产生了暖热的现象一样,两相摩擦而起猛火,所以就有铁床铜柱这等事情。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行淫这一类的事,统称为欲火。菩萨见到淫欲,如见火炕一样赶快回避。二是贪习交计,因而有了相互吸取,吸取不止,这样因此有了积集的寒气坚冰于其中冻冽。如同入用口吸缩风气,就有冷的感触一样,两相抵触而生起寒气,所以就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情。所以,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多求这一类的事,统称为贪水。菩萨见到贪欲,如见到瘴毒的海洋一样赶快避开。三是慢习交陵,生发出相互对恃,如此奔驰而流动不停止,这样就有了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同人的口舌自相咂味,因而生发出口水一样。如此两相鼓动而生出波涌,因此就有血河、灰河、热河、毒河、融铜灌吞诸种恶杀之事。所以,十方的一切如来,把我慢这类事,叫做饮痴水,菩萨见到我慢,如见到大水一样赶快避开。四是嗔习交冲,因而有相互抵触,抵触抗争不停息,心热发生,铸气为金,这样就有刀山铁橛、剑树刃轮、斧銊怆锯。如同人含冤屈,杀气就会飞动一样。如此两相攻击而生出杀截,所以就有了宫割、斩斫、剉剌、槌击种种残忍的事情。因此十方的一切如来,把嗔恚这一类事情,叫做利刀剑。菩萨见到嗔愤,避之如同避诛杀一样。五是诈习交诱,生发于相互间的调和诱引,这调引绵绵不休止,这样就有了绳木绞校,如同水浸润田土,草木就会生长一样,如此两相延荡而生纠缠,所以有枢、枷、锁、鞭、杖、槌、棒种种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把奸伪这类事通称为谗贼。菩萨见到奸诈,如避豺狼一样。六是诳习交欺,生发于相互欺罔,诬罔不停止,动荡的心便造出奸诈,这样就有了尘土、屎尿等等污秽不净。如同尘土随风,各无所见。如此两相交加而堕落,所以就有沉没淹溺、腾掷、飞坠、漂沦种种的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把欺诳这类事统称之为劫杀,菩萨遇见诳妄之事,如踏到虫蛇一样赶快避开。七是怨习交嫌,生发于相互的怨恨,这样就有飞石投砺、匣贮车槛、瓮盛囊补。如同阴毒的人心中怀藏野蛮的恶毒,如此两相吞吐而生出抛投,所以就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等酷刑之事。因此十方的如来,把怨家这类事叫做违害鬼,菩萨遇见怨毒之事,如见毒酒一样赶快弃之。八是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种种业报,生发出违背抗拒,产生种种违背相反之事,这样就有了王派来主吏,澄清辨析生死簿籍,如同行路人,往来相见一样。如此两相交见生出审判,所以就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司管善恶的童子,手拿生死文簿,辩析澄清推判这些凶险之事。因而十方一切如来,把恶见这类事通称之为见坑。菩萨见到这些虚妄偏执,如同陷入毒坑中般赶快离开。九是枉习交加,生发于诬谤,这样就有山石的碾硙耕磨,好比谗贼之人,威逼枉害良善之人。如此两相碾磨而生出枉害,所以就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等种种惨事。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怨谤这一类事统称之为谗虎。菩萨见到诬枉,如同遭遇到霹雳一样赶快躲避。十是讼习交谊,生发出掩藏遮盖,这样就有了鉴察照烛,如同在中午的阳光下,没有影子可藏。如此两相争夺而生出讼诉,所以就有业镜里的火珠,披露出宿世积业的种种恶谊,由此而对验各种事情。因此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如来,把覆藏这一类事统称之为荫贼。菩萨观见如此藏覆,犹如顶戴著高山行走在大海中一样,避之犹恐不及。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烊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茅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沥击碎身体。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茅。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什么叫做六报呢?阿难,一切众生,由六识而造作起恶业,所招来的恶的果报,都是从六根中生出来的。而为什么一切恶报都是从六根里生出来的呢?一是见报招引的恶果,这见业的交报,则是在生命临终的时候,先是看到猛火升起,烧遍十方世界,死者的幽灵,在火中化为烟子飞坠而进入无间地狱。见报有二种相状,一是明见,在这明见中能够清楚地看到种种的恶物,从而生出无量的畏怖。一是暗见,寂然而不能够视见一切,从而生出无量的恐惧。像是见到的大火,猛火燃烧著即成为镬汤洋铜。猛火烧在息上,成为黑烟紫焰。烧在味上,成为烧焦的铁丸、铁水。烧在触上,成为热灰炉炭。烧在心上,能生出星火迸洒,煽烈鼓动空界。二是闻报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听闻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时先见到波涛淹没了天地,死者的幽灵,在大水注中升降沉浮而流入无间地狱。如此闻有二种相状:一是开听,听到了种种的吵闹,令精神昏乱。二是闭听,寂静中一无所听,令幽魂沉没。像这样听闻波涛水注,这波涛水注冲击在听闻上,则成为斥责,成为诘问。冲击在见上,则成为雷,成为吼,成为恶毒的气息。水注冲击在息上,则成为雨、雾,以及各种毒虫爬满身体。水注冲击在味上,则成为脓,成为血,和种种的杂秽腥臭。水注冲击在触觉上,则成为畜生,成为鬼怪,成为粪屎。水注冲击在意识上,则成为雷电,成为冰雹,摧破击碎心魄。三是嗅报所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嗅闻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之时,先见到毒气弥漫在远近之处。死者的幽灵在这充满毒气的地上踊出而进入无间地狱。嗅报有二种相状:一是通闻,被各种的恶气薰蒸而使心灵烦乱。二是塞闻,嗅不到任何气息,气被憋塞不通,闷绝于地。这种嗅闻积气冲击著气息,则能成为质,成为履。冲击著见,则成为火,成为炬。冲击著听,则成为淹没,成为沉溺,成为大水,成为沸汤。冲击著味,则能成为馁,成为爽。冲击著触,则能成为绽,成为炫,成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怪物无厌地咬食著这肉山。冲击著思,则成为灰,成为瘴,成为飞沙、砺石,击碎身体。四是味报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尝味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临终之人,先看到铁网笼罩的一切世界在猛火烈焰之中,死者的幽灵,其身子挂在铁网上倒悬著头进入无间地狱。味报有二种相状:一是吸气,吸进的气冻结成寒冰,冻裂身上的骨肉。二是吐气,吐出的气飞扬为猛火,烧炫骨髓,这个尝味,尝味时则能成为承,成为忍。尝到见时,则能成为燃烧著的金石,尝到听时,则能成为锋利兵刃。尝到气息时,则能成为大铁笼,弥漫覆盖在国土上面。尝到触时,则能成为弓,戊为箭,成为弩,成为射击。尝到思时,则能成为飞扬的热铁从空中如雨一般落下。五是由触报所招引的恶果。这触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临终之时,先看见大山从四方合拢过来,没有逃路。死者的幽灵见到大铁城,那些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马面、妖魔鬼怪手执枪矛,驱赶著幽灵冲进城门。在无间地狱中,触报显现出二种相状:一是合触,合拢过来的山驱逼身体,使骨肉成为溃烂的血水。二是离触,刀剑触击身体,五脏六腑被分割屠裂。这合触,历经触尘,则能成为道,成为观,成为听,成为案。历经见尘,则能成为烧,成为煮。历经听尘,则能戊为听,成为撞,成为击,成为倳,成为射。历经息尘,则能成为括,成为袋,成为考,成为缚。历经尝尘,则能成为耕,成为钳,成为斩,成为截。历经思尘,则能成为坠,成为飞,成为煎,成为炙。六是思报招引的恶果,这个思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之时,先见到恶风吹坏了的国土。死者的幽灵被吹上空中,随风乘旋,然后堕入无间地狱。思报显现为二种相状:一是不觉,迷糊之极就穷荒不已,奔突走动不会停止。二是不迷,觉知到的只是苦,无尽的煎烧,深痛难以忍耐。这样的邪思,结上思尘,则能成为方,成为所。结上见尘,则能成为鉴,成为证。结上听尘,则能成为大合石,成为冰,成为霜,成为土,成为雾。结上息尘,则能成为大火车,成为大火船,成为大火槛。结上尝尘,则能成为大叫唤,成为悔,成为泣。结上触尘,则能成为大,成为小,成为一日之中有万生万死,成为仆,成为仰。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阿难,这就叫做地狱的十因六果。这都是众生迷痴妄惑所造作的。如果这些众生种种恶业一同造作,那就会堕入阿鼻地狱,遭受无量的苦,经历无量苦劫。如果六根各自造业,以及他所造作恶业所兼涉的根和境,这人则堕入八无间地狱。如果身、口、意这三种业,造作起杀、盗、淫,这人则堕入十八层地狱。如果不是三业兼备,其中或只是杀、盗,则这人堕入三十六地狱。如果只是六根中的一根,并且只是犯恶在一业之上,那么这人则入一百零八地狱。虽然这些众生是种种分别的造作,但是他们在世界之中,所受恶报全然相同,都是在一样的因地之中,妄惑乱想的发生,并不是本来就具有的,都是以上十因所生的恶果。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还有,阿难,众生如果破坏律仪,违犯菩萨戒,毁坏佛涅槃,那么这些种种杂业经过历劫燃烧不息,迨到其恶业盈满之时,就会聚形成为鬼魅。不同的恶业本因,均会致使聚形为不同的鬼魅。那些因为贪物而造下罪业的众生,在恶业盈满之后,便会遇物而成形为怪鬼。众生中如果是因贪色欲而造下罪业的,那么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后,就会遇到风而成其形,这叫做魃鬼。如果是因贪妄惑而造下罪业的,那么当这人的罪业盈满之后,就会遇到畜生而成其形,就叫做魅鬼。如是众生是因贪怨恨而造作罪业的,那么这种人的恶业盈满之后,就会遇到虫而成其形,这叫做蛊毒鬼。如果是因贪恋忆想而造下罪业的,那么这人罪业盈满之后,就会遇到衰败的东西而成其形,叫做厉鬼。如果众生是因贪傲而造下罪业的,那么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后,会遇到气息而成其形,这叫做饿鬼。如果是因贪罔而造罪的,那么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后,就会遇到幽暗而成其形,这叫做厌鬼。如果因贪明而造作罪业的,那么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后,就会遇见精灵而成其形,这叫做魍魉。如果因贪恋成功而造罪业的,那么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后,就会遇到明而成其形,这叫做役使鬼。如果因贪恋结党朋而造罪业的,那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后,就会遇人而成其形,这叫传送鬼。阿难,这些人都是因为系于情惑而堕入地狱的,被业火烧干后,升出地狱而成为鬼魅。这些都是自己的妄惑乱想的恶业造作所招引的恶果。如果觉悟到菩提,那么则是妙圆明净心体,根本不会有这一切的。
    为畜生。酬其宿债。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3:24:47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修行,就要消除脱落各种念头,这些念头如果消落尽了,那么各种脱尘出世的意念便会精爽妙明,心体便能动静不变,记忆和忘怀如一不二,在你处于这种状态而进入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时,就好似眼睛清明的人处在大幽暗中,虽然心性精明妙净,然而心体还未能发映光明,这就叫做色阴境地。如果眼睛明朗,所见十方朗然洞开而没有一丝幽暗,这叫做色阴尽境地。到此地步的人就能超越劫时的浊暗阻滞。关照这人这种情形的根由,其实仍是其固执妄念所造成的。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这时应当在这境地中进一步精砺其志,采究妙明本性。当四大编织之身躯不再是羁绊,此刻身体便可以越出障碍,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不过这境地也只是一种功夫,并且是暂时获得,并非是证得圣境。此刻如果心里不作已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心里误以为这就是成圣了,那么立即就会遭遇种种邪魔。阿难,这时再用心去精研妙明本心,使其体内清彻,这时这个人忽然从自己的身体内掏出蛲虫蛔虫,但身体却宛然完好,没有任何伤毁,这叫做精明流溢形体。不过这仍然只是暂时获得的精妙功行,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心里不作成圣的想法,这种境界就是善境界。如果认为这就是成圣了,那么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如用此心内外精研,这时魂魄、意志、精神,除了自己色身种种障碍,其余的都能相互涉入互为宾主,这时忽然能从虚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听到十方一同发出深密的义理,这叫做精魄递相离合。但此时成就的善种,不过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这时心中不作已成圣的想法,那么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这心净滤澄明,从内中发出光明,十方世界到处呈现出阎浮檀色。一切众生种类都化为如来,这时忽然观见毗卢遮那佛高踞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著,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呈现于前,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但这心光朗照各种世界的境界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此刻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成圣,那么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此心进一步精研妙明,不停地观察自心,抑制,降伏,超越种种杂念,这时忽然见十方虚空成为七宝颜色或百宝颜色,这些颜色同时布满虚空但又不相互混淆,而是纯净地显现著青黄赤白各各分明的色彩,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这也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用这心反覆去究竟澄彻,使心体之光的精纯不乱,这时忽然在夜半时分于黑暗的室内观见种种的物相,不亚于白天看见的物相,而暗室里的物也没有除灭,这叫做心细密澄其见。这种洞幽察微的洞察力乃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是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运用这心体,使其圆融化入虚空,四体忽然就会如同草木一样,人烧刀砍而没有任何知觉,大火不能烧坏,即使用刀来割其肉体,也如同削木一样,这叫做尘并。这种排弃地、水、火、风四大性而直入纯净公上人无的境地,乃是暂时获得的,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这是成圣,那么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心去成就清净,当这清净心到了极至之时,忽然观见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成了佛国,其中俱足了七宝,光明遍布在这佛土,又观见到恒河沙一样多的各种佛如来遍在虚空界中,虚空界中到处是华丽的楼台殿宇。向下可观见到地狱,向上可观见到天宫,所观见之处毫无障碍,这叫做欣厌。这是凝想深入时久而从心体中化成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深远,忽然于中夜遥遥观见到远方的市井街道,或者听到自己亲族眷属的话语,这叫做迫心。这是心体究远逼极而飞出,因此有此隔物遥视观见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精极,观见到善知识,其形体不断变化,一会儿的功夫无端地便有种种变化,这叫做邪心。这种心体含受魑魅或遭遇天魔无端为其说一些通达妙义的法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这些魔事会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色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显现出这些事境。由于众生顽迷而不能自去思量它,因而相逢这样的因缘时,自己不能识破它,还声称自己登入了圣境,造成大妄语,最终坠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以后的末法世代中,宣示这个法义,不要让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持守著正道,从而成就无上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在禅定中色蕴消尽,观见到种种佛心,如同明镜中显现出的形像,好像有所得但又无所作用。这就像梦魇中的人,手脚都在,对所见所闻不生迷惑,心体在接触外来的邪魔时却不能转动。这叫做受阴境地范围。如果梦魇境象消歇,其心便离开了身子而能反观自己的面目,这心体可以自由自在地离开身子或留住在身子中,不再有任何障碍,这叫做受阴尽。那么,这个人就能够超越观见的浊受,这种人这种情形的根由,恐怕其原来仍是虚明妄想所造成的。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那些善男子本当在这境地中获得大光明。当其心体灵明发露时,便过于内抑,忽然于其内心深处发出无穷的悲怜。这时甚至观见到蚊虫也如同看到初生的婴儿一样,心中会生出怜悯,不知不觉流下眼泪,这等功用叫做压抑过分反而摧伤心体抑摧过越。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种境地并不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的话,时间一久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那就会有悲魔潜入他的心腑,使他见人产生悲伤,成天哀哭不止,这样便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又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受蕴则清晰明白,于是,种种觉受之像呈现于前,而便会过分地感怀激动,忽然从心中生出无限的勇气,他的心一时便能勇猛锐利,志向要同众佛平肩,声称成佛只是一念之间便可超越的事,这等功用叫做陵率过越。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久了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狂魔入侵到他的心腑之中,使他逢人便夸耀自己,傲慢无比,其傲慢之心可说是向上傲视佛,向下傲视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绝尽,而受蕴则清晰明白,修道不前没有新的证悟,便退回到原来的境地,从而智力衰微,进入一种颓坏的境地,绕来绕去无所证见,心中忽然生出大枯渴,任何时候都处于昏沉冥顽之中,并且还将这种境地认为是勤奋精进,这等修心叫做无慧自失,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忆想之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使他一天到晚揪住心思悬在一个地方,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清晰明白,其慧力超过了定力,从而失却勇猛锐利,使各种的殊胜妙慧反而被此心性毁坏。然而己心却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稍得一点进步便以为满足,这等用心叫做亡失恒审,是沉溺在短暂知见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智力低下顽劣易知足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逢人便说,我已得了无上第一义谛。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仍清晰明白,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亡失了。在进不能前,退不能守的境况中,觉得进退都十分艰难,这时忽然从心中生出无尽的忧虑,如坐在烧红的铁床上,更如饮了有毒的药水,万般痛苦,只求一死。常常希望别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期望早得解脱,这等修行叫做失于方便。能悟解则没有灾褐,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致使他手执刀剑割自己身上的肉,并欣然于这种自残生命的行为,或者常常忧虑不堪,便躲进深山老林,不耐烦见到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色蕴消除尽绝,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见自己处在清净之中,便会在心体得到安稳之后,忽然生出无限的喜悦,心中欢悦而不能自止,这等轻安叫做无慧自禁。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见人就笑,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自歌自舞,自称已得了无碍的大解脱,却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自以为已经具足了功德,忽然从心中无端生起大傲慢,这样各种的轻慢同时从心中升发,甚至对十方如来也生轻慢心,更何况是对佛之下的声闻、缘觉,这等见胜叫做无慧自救。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3:27:05 | 只看该作者
    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有些修行正等正觉三摩地的善男子,想蕴除尽了的,那么,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消灭了妄乱梦想,清醒时和睡觉时都是一样的清明,觉见明朗虚静,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样,不再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前尘影事。此时观见世界中的大地山河,如同明镜鉴照般的清晰明白,来去自由自在无所挂碍不留痕迹。心体虚明照应,了脱一切过去造作的宿业陈习,唯一的微妙精真,生灭的根元,从此而披露发明。无一遗漏地观见十方世界中十二类众生的类别,虽然还没有通其识蕴,但是已观见到了十二类众生的七识种子,这是生灭的根元,十二类众生出一切行蕴,莫不如此。如同浮游的云气,熠熠清扰,成为浮动的根尘,从而究竟了十二类众生的枢穴,这叫做行蕴境地。如果这清扰熠熠的元性,即生灭根元之性而不再清扰熠熠,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如同翻动的波澜化为澄静的水,这就叫做行蕴尽。那么,这样的人则能够超越众生的浊见,观察行蕴之所由生,由于第八识中七识种子幽深隐微,生灭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样得正知在奢摩他中修行的善男子,定慧相助,正心不邪,十类天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宜。这时他方得开始精心研究妙明本体,穷究十二类众生行蕴的根本,然后于本类中求其生灭根元,如果生灭之根元露者,即是行蕴露出。又观察任运幽清的行蕴,七识种子圆含诸动,以及诸行本生灭元,以这种观察执为胜性,既唯于圆扰动性起计度,则于不扰不动处全无所知,因此而坠入二无因论。一种是,这人见本无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经察破行蕴之机,乘于清净眼根获得的八百功德,观见八万劫中所有众生行蕴之境,业行迁流,湾转循环,死而在此,生而趋彼。只见到众生轮回之处,而八万劫之外,却冥然无所观见。于是便作这样的见解,这世间十方的众生,于八万劫以来,无因而自有。由于这样计度认为,从而亡失了正遍知觉,堕落在外道之中,迷失了菩提真性。第二种是,这人见末无因,为什么呢?这人对于十二类众生已经观见到它们的生灭根元,知道人还从人生,悟到鸟是从鸟生,乌鸦原本就是黑的,鸿鹄从来就是白的,人和天人本来就是竖立著生活的,畜生本来就是横著生活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不是染造的,这些从八万劫以来,并没有什么改变,可见其各各自生,没有不同的因,以此而知,我尽此形命之后,还生于我。而我本来就不曾见过菩提道,哪里又会有成就菩提的事情呢?由此当知今日的一切物象,都是从昔以来本来无因的。由这样来认识计度,从而亡失了正等遍觉知,堕落在外道之中,迷失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阿难,有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凝固,慧觉明净,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宜。想蕴已破,欲穷行蕴,于十二类众生中,一一究其根元,观察其行蕴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圆常中,妄起计度之念,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遍常论。第一种是,这人穷究心与境,以求行蕴之性,穷至无所观处,则谓二处无因,在此修习中能够知道二万劫中,十方的众生,兼心与境,所有生灭,都是循环不已,不曾散失。因此以为心境二性都是常。第二种是,这人穷究内外四大根元,见众生身根这内四大与众生器界外四大的元性是常住不失的,在此修行中能够知道,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都是体恒而不会失散的,由此计度而认为这是恒常的。第三种是,这人想蕴已破,欲穷究行蕴,故对于六根末那第七识执受第八识,心意识中,本元由处,穷研不已,穷至无所觉处,不见生灭,便谓其性常恒不坏,在此修习中能够知道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往复不曾散失,本来就是常住不散,穷不失性的,于是计度为常。第四种是,这人根本想蕴已经除尽,动相已消,露出行蕴本元,然却不知其有微细流注,因而谬谓没有流止运转生灭,心想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于是计度认为常。由此而计常的,因不达行蕴唯心所现,所以亡失正知,行蕴所覆,不见真心,所以亡失遍知,执此为常而不相信有真常菩提,所以堕落在外道,从而迷失了菩提真性,这就叫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讨到便宜。此时他穷尽众生十二类之深本,深本既现,观其幽而不显,清而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自他身心皆依之而建立,于是于自他法中,妄起计度,则这人便坠入四种颠倒见中,一分无常,一分常论。第一种是,这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这里则妄计我遍在十方界,凝明不动,湛然以为真常。而一切众生,皆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我凝明不动的心体之性,乃是恒常的,那些自生自死的则是真无常性的。第二种是,这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到那些历劫而坏处,称之为究竟无常性,见那些历劫而不坏处,称之为究竟常。第三种是,这人别观我心,精密微细得如同微尘一样,依此运用,起惑造业,流转十方世界,性虽然并没有改变移动,但业运常迁,却能令此身,刹那变坏,因此一切死生,从我流出,称之为无常性。第四种是,这人知道想蕴尽,见行蕴常流,行蕴常流不断,故而妄计为常性,色受想等蕴,现已灭尽,故而计度为无常性。由此计度认为,一分无常,一分常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深本既现,观其幽而不显,清因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于时分方位中,生起妄计,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有边论。第一种是,这人欲穷究行蕴,穷至初生心相,于是计为生灭之元,自此以来,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用,不曾停息,生前尽后,曾不见迁流之用,于是妄计过去未来无相续之用者,称之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便称之为无边。第二种是,这人观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此则见众生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所闻见,遂称之为无边之性,又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遂称之为有边之性。第三种是,这人自觉心量遍于一切,于是称我得无边之性,又见彼一切人,现于我知之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无方位之知性,故而称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况且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可知其为有边。第四种是,这人想蕴已尽,觉行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认为其全都是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皆一半有边,一半无边。因此而计度有边无边,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四种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讨得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知见中妄生计度者,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颠倒不死遍计虚论。第一种是,这人观行蕴为变化之元,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有迁流即有变更,故称之为变。虽有变更,但却前后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因因见相续处,即称之为恒。此变与恒相对,于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有众生生,故称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称之为灭。此即生灭相对也,前之行蕴与后之行蕴,其中间必有相继相之因,由于不知行蕴之外,别有识蕴,只见其性不断之处,似多出一法,故名之为增。中间相续之中,尚有细微行蕴,由于心粗不见,只见其中所离之处,似少一行,故名之为减,此增减相对也。各各生处,有众生便有差别,并且各有生处之计,故名之为有。又于众生互互亡处,称之为无,此有与无相对。以理都观,用心别见。这时有欲求佛法修行的人,来问其所证之义。回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亦有亦无。在任何时候,他的话语都是混乱不清的,使得别人弄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么。第二种是,这人于十二类生中,谛观其行蕴之心,互互无处,因无因得证。当有人来问时,只回答一个字,只言其无,除此因外,不再说其它。第三种是,这人谛观十二类生的行蕴之心,各各有处,因而得证。有人来问时,只问答一字,只言其是,除此之外,不说别的。第四种是,这人谛观十二类众生行蕴之心,观见众生行蕴之中互为流转有无。其境枝岐,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时,答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理可据,无义可凭,因而无法应别人的穷追诘问。由此而计度,矫乱虚,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诸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讨得便宜。此时他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无尽流中,妄生计度。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有相,所以发心颠倒。或见行蕴无尽而身有尽,故存想坚固其身,依色立我,说色是我。或计度我圆含遍国土,妄计我性广大,无我则色无由立,故说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色虽非我,但为我所用,故说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行蕴托于色因显,故说我在色。这都是计度死后有相,又行蕴常流,成为诸动之元,将来必生诸动,因而计度其四我,皆当死后有相,像这样循环而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这两性并驱,各各不相触妨。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3:27:52 | 只看该作者
    由于这样计度且死后有相的缘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六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正心不邪,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他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已经除灭的色、受、想这前蕴中,妄生计度,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观尸其色灭则形无所因依,观见其想灭则心无所系靠,知其受灭则身心无复连缀,当蕴性消散时,纵使有行蕴能生之理,而无受想二蕴,那么,则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哪里会有诸相,因此而校勘计度,死后无相,像这样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度认为涅槃因果,一切都是虚无的,徒有名字究竟只是断灭而已。由于这样计度死后无相的缘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七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凝,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他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行蕴存在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俱非,生起颠之论。色受想蕴之中,见有非有,因色受想现在虽无,将来必有,而亦非有二行蕴现在迁流于内是有,将来必无。虽将来必无,而亦不是无。如此则从有而无,无而还有,从无而有,有而还无,循环往复,穷尽蕴界,有无无有,从色蕴到行蕴,从生前到死后,生前四蕴,已有四个俱非,死后四蕴,还有四个俱非。于四蕴中,随得一蕴为所缘时,都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之性迁流变,悟到一切有为法皆是如此,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彼此混淆,有既非有,无亦非无,谁是谁非,谁虚谯实,无法定论,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将来昏懵,无理可说,无言可道,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八外道,立五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凝,正心不邪,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他穷究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淆,常扰动之根元,于后后无,妄起计度,则这人便坠入七断灭论,或妄计狱鬼人畜,依身而住,身死则灭。或计六歙天以欲为生因,欲尽则灭,或计初禅以厌苦为生因,苦尽则灭。或计二禅以欣乐为生因,极乐则灭,或计三禅以极乐报形,极余则灭。如此循环穷尽七趣边际,现报已灭,灭已则转受他报,不再有此报,这样此报则成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断灭,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九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凝,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他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后后有,妄生计度。那么,这人便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而生爱慕之心。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以这五处为安稳之乡,为最胜清净者之所依住,如是由劣向胜,生灭不停,如此循环由欲天以至四禅,各计最胜,各为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时各现涅槃,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十外道立五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阿难,像这样的十种禅那狂解,都是行蕴中妄念正念间杂而起交互涌动,因此才出现了这样的邪悟。众生顽愚迷昧,不能自己忖量,分辨思维,逢到这些景象现前时,把迷妄当作悟解,自己声称登入圣境,造成大妄语,从而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必须将如来的话语,在我灭度后,传示给末法时期的众生,遍使他们觉了前面所讲的十种邪解
    的道理,不要让他们心魔作怪,而造炸下深重的孽障,你们要保护众生,消除息灭他们的邪见,教其身心开觉海常住之真义,从而在修行无上觉道中不发生枝岐。不要因心中祈求速证,以致得很少的进步便满足不前。而且要给他们指出成就清净大觉悟者的目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绦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那些善男子在修行三摩提中,行蕴尽后,诸世间性及幽清扰动之同分生机,皆忽然隳裂破坏,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命根,感应悬绝,于涅槃性天,即将发大明悟,妙性将现,此刻情景犹如雄鸡在昏夜中看到东方天色已有精明之色,即将鸣叫一样。六根既虚且静,于行蕴尽时不再驰骋流逸,灭绝迁流。内根外境,同归湛明,内外相尽,故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类众生受命元由,观察其根由执持其本元,而此刻行蕴已尽,果报不牵,所以诸类不召,无行无业。唯见十方世界,乃同一识性,识精元明,常常现前,不再沉坠,幽幽秘秘地发现佛性,这就叫做识蕴境地。如果于群类果报召牵,无业运故,虽召不召,已获同体识性,于此消除磨了六根根性差别,合时圆融不二,开时成就大用,互相灵通,互为清净无碍,这时十方世界以及身心犹如吠琉璃一样,内外都是明彻的。这叫做识蕴尽境地。如此一来,这人就能超越对命的浊暗不见,回观识蕴之所由生,即是真如体上,一念无明妄动,故为罔象,真妄和合,非一非异,故为虚无,乃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作为其根本的。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曶。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当知道这样的善男子,穷尽了种种行蕴,性入澄空,于识蕴返本还元,生灭之心到此尽灭。而唯有对于寂灭涅槃的休、德、相、用尚末圆满成熟。能够令自身精明时不见根相,昏住时根相宛然。且能够与十方诸类通一觉知,觉知既已通泯,自然能够证入圆满识性,而为诸类的根元。如果于圆满识性,计识性为真常可依,故言立真常因,作殊胜之解,那么,这人便堕入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为他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一立所得心,以根隔合开,通泯诸类,计此识为成就圆满所归之果。才见根隔合开,圆通将近,忽然圆者偏,通者隔,反而远远违背,本来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却背离涅槃境界而不见,本来觉心将发,即为佛子,却反成为外道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阿难,又有那些修行的善男子,穷尽了种种行蕴,性入澄空,生灭之心到此灭尽,但唯有于寂灭涅槃境界的真精微妙尚未圆满成就。而于归识性,揽为自体,遂计尽虚空界十二类众生,皆我身中一类一类渐渐流出,作这样的殊胜解释,那么,这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酝首罗现无边身,成为他的伴侣。从因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二立能为因心,依此为观。久久观成,揽为自体,计其能为生众生事,于是谓成就能事之果,亡失本修,远远违背圆通法门,背离了涅槃境界,生大慢天,我遍圆外道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又有修行的善男子,穷尽种种行蕴,性入澄空,生灭之心到此灭尽,但唯有于寂灭涅槃境界的精妙尚未圆满成熟。而于所归识性,有所归依,自疑想身心是从那里流出,十方虚空也都是由此处生起,为身心等所宣流之处,以此作为真常之身,它既不生也不灭,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迷不生之义,也不明白生灭,安住于沉迷中,反而将此作殊胜妙解。那么,这人便堕入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为他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菩提知见。这叫做第三立因依心,作真常身,无生灭解,故成妄计果,流入邪见。远远违背圆通法门,背离了涅槃境界,未得圆满真心,颠倒妄计为圆,因此生成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有修行的善男子,穷尽诸行蕴,性入澄空,生灭绝尽,但唯于寂灭涅槃的精妙尚未圆满成熟,而于所知,观此知能遍知诸法,遂于所知之境,计知能遍圆,于是因知立解,计度十方草木,都是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后还成十方草树,无所拣择,我能遍知此理,若生这样的殊胜想法,那么,这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先尼执一切觉,成为他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菩提知见,这叫做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远远违背了圆通法门,背离了涅槃境界,生成颠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又有修行的善男子,穷尽诸行蕴,性入澄空,生灭之心到此灭尽,但唯对于寂灭涅槃的精真微妙尚未圆满成熟。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顺随,便于根隔合开圆融变化一切发生之际,追求火的光亮明朗,乐意水的清凉纯净,喜爱风的周遍流动,观想众尘所成为地,能生十切,各各崇事,以这些群尘,为发生造作之本因,建立常住之解释,那么,这人则堕生无生执,迦叶婆并婆罗门,以及那些勤身役事,事火崇水求出生死的外道,成为他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五计著崇事邪业,迷自己一直灵觉之心,从四大无知之物,立虚妄求因,非果而计果,因而远远违背了圆通法门,背离涅槃境界,生成颠倒化理之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又有修行善男子,穷尽种种行蕴,性入澄空,生灭之心到此灭尽。但于寂灭涅槃精妙尚未圆满成熟,若于圆明开合,计度明从虚发,以虚为胜。非灭其群根中变化之性,令其永灭,以永灭所依诸根,唯余罔象虚无之识,为所归依处。若生这样的胜解,那么这人便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为他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六圆虚无心,穷空不归,迷漏无闻,终入轮回,成空亡果。远远违背圆通法门,背离涅槃境界,生成断灭之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又有修行中善男子,穷尽种种行蕴,入于澄空,生灭至此灭尽,而于寂灭涅槃精妙尚未圆满成熟。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3:29:23 | 只看该作者
    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诉阿难:众佛如来,说的话从不虚妄,假如有人身犯了小乘的四重罪和大乘的十波罗夷罪,瞬息之间经过这方、那方的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地狱,没有不经历的,但只要能够以一念将此法门,在末法之世中去开示那些未学之人,那么这人的罪业孽障,应念之间便已消灭,立即变他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土。他所得到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说那位施者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此乃至于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阿难,如果有众生,能诵念这部经,能够持诵这个神咒,那么他的功德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的教导,如教去修行办道,直到成就菩提圣果,不会遭遇魔业。佛说完这部经,在座听法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以及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他方世界的菩萨,二乘圣仙童子,以及发心向佛的大力鬼神等,皆大欢喜,向佛礼敬而离去。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