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3 14:43:39
|
只看该作者
是无尽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愿意去继承这分遗产、接受这分遗产,我们的祖宗只要求我们一个条件,你只要把这个条件做到,这个遗产就交给你了。
这一个条件是什么?是文言文。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祖先绝顶聪明的智慧,是我们在今天观察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祖先都没有想到。那就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要用什么方法传下去,传到千年万世还永远保持那个纯度,而不会产生变化,这个工具太重要了。我们的祖先了解,言语会随着时代变的,所以古人的言语我们现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传久之后,后来的人对这个语文就不认识了。这在西方我们看到的,像希腊文、拉丁文,这都变成了他们的古文,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还在那里摸索,不能够普遍流通。所以我们中国的祖先聪明,从商周时候就把语言跟文字分成两条道路,语言随便你怎么变,我的文不变,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今天,你能够懂得文言文,你读《论语》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谈,你读《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意见,而不至于发生误会、不至于发生错误。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一个工具、这么一个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
文言文现在人一看到,这个好难!其实比学英语容易太多了,这是真话。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不肯学。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会下学佛经,李老师告诉我们,佛经最晚的翻译是南宋。南宋所翻的经已经非常少了,差不多十分之七、八是在隋唐时候翻的。那个时候翻经的这些高僧大德已经考虑到了,经典所用的文字是最浅显的文字,也就是当时我们现在讲的白话文,当时的白话文。所以佛经文字,诸位要跟古文比一比,最常见的《古文观止》,你跟它比一比,我们佛经的文字比那个要浅显很多。你看我们念的《阿弥陀经》,你看起来并不难懂。《阿弥陀经》是在南北朝时代姚秦时候翻译的,还在隋唐之前。你看到这个文字比起当时陶渊明、谢灵运是同时代的,跟罗什大师同时代的,你看看陶渊明的文章比《阿弥陀经》要深得多。所以翻经的大德已经用尽了心思来帮助后人,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说佛经为什么不翻成白话文?古人已经在那里用尽心思了,尽量的简化,确实他们对得起我们。我们对于文言文真正能够稍稍有修养,我们文字这一关就能够通过,就有能力、有资格接受我们祖宗留下来的遗产,这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遗产。
李老师常常教给我们,他说文言文从哪里学?要从背古文下手。他教给我们,能够熟背五十篇古文,他的标准就是从《古文观止》里面选择,能够熟背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如果能够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所以,他教给我们要背书,现在要真正肯用功努力,比从前实在是方便太多。台湾的国语日报编的《古今文选》,一直印到现在印了不少,大概《古文观止》里面三百篇可能都收进去了。我们在里面选择,用《古文观止》做标准,能够选择个五、六十篇认真的去读,先把这个条件拿到,然后你研究佛经、研究中国的古籍,你就有了基础。所以,文言文决定不能放弃,如果有人叫你放弃文言文,你要是听了他的话,就上了大当。等于是放弃几千年祖先留给你的遗产,你说这个放弃太可惜了,那真是无尽的智慧宝藏。
学佛的同修,尤其是中年以上,背诵古文确实有困难,所以是年龄愈小愈好。我常常劝勉同修们,你们要教你们的儿女,勉励子弟要熟读文言文。你能够用两、三年的时间盯着他、督促他,现在他虽然感觉到痛苦,将来他一辈子感激你,感激不尽!这是真的。我们中年以上,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去背古文,所以我就劝勉同修去背《无量寿经》。李老师给我们定的五十篇,《无量寿经》四十八篇,距离五十篇就差两篇,可以了,能过得去。同时《无量寿经》经文,这是五种原译本,最早的本子是后汉翻译的《清净平等觉经》,最晚的本子是《大乘无量寿经》,是宋朝时候翻译的。可以说佛经在中国翻译,从最初到末期,《无量寿经》这几种翻译都可以把它浓缩,都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夏老居士的会集,会集得非常之好,也可以说,他这个是「要解」,夏莲居那个是「要集」,最重要、最精华的经文他统统都能够会集在一起。我们能够熟读这一部《无量寿经》,我们对于佛教经典上的障碍决定可以突破,有能力读一切经。但是要想读中国的古籍那还不行,因为佛经的文字浅,还不够用,还要从古文上下手。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底下这两行,一个是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年代,在中国历史上,以秦作国号的一共有四个朝代,所以历史学家就用帝王的姓冠上去,区别是哪一个秦代。这个在四个秦代这是第三个,苻秦之后。就是苻坚建国,国号叫秦,以后被姚苌篡位,现在的话叫政变,他的大臣发生政变,把这个国王推翻,他去做了皇帝。他姓姚,就称为姚秦,国号没有改,但是皇帝换了。他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像刚才讲的陶渊明、谢灵运。我们中国古代的道安法师,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僧肇大师,都是这个时代的人,都是同时代的人。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在庐山创办的东林念佛堂也是在这个时代,同一个时代。
「三藏法师」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他的学位,把学位冠上去。翻译经必须通达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换句话说,对于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没有一样不通达的,才能称为三藏法师,翻译出的经典才有人相信。也就是我刚才讲的有修、有证,他没有证不行。三藏法师这个意思里头含的就是有修有证,他要不能证,他怎么能够通达?所以这是学位的名称。「鸠摩罗什」是他的名字,这个我也不要详细介绍了,过去讲的都很多了。「译」是翻译,从梵文翻成中国文。
另外一个题是注解的题目,「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前面这个都把它看成时代、年代,蕅益大师生在明朝末年,圆寂在清朝,所以他是跨越两个朝代。因此他的这些著述里面,有的时候写明蕅益智旭,有的时候写清,这两个都没有错。「西有」是大师的别号。蕅益大师当然这都是大菩萨再来示现,跟我们印光大师一样。蕅益大师在他的传记里面能够看到他的生平,在《要解讲义》与《亲闻记》里面也有详细的介绍,这是《要解》近代两部很好的注解。《讲义》是圆瑛法师作的,《亲闻记》是宝静法师作的,宝静是天台宗的,都写得很详细,诸位可以做参考。大师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所以他用「西有」两个字做他的别号,意思非常鲜明。告诉我们佛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决定不是假想的,不是寓言,完全是事实。那就是距离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按照佛经典里面所说的,是娑婆世界的西方。世界,不要想到讲世界就想到地球,那太小了,地球是我们这个大世界里面的一个小星星而已,我们讲世界是讲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在过去有很多人解释,以为大概佛所讲的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银河系,这么大的一个世界,在太空当中它是一个星系的组成。要是根据黄念祖老居士的看法,范围就更大。黄老居士有一篇文章,附印在《无量寿经》注解的后面,这本书我们同修们都有,不妨翻开来看看,他说的也有道理。他的看法,我们今天所讲的银河系,实在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如果这样说法,那娑婆世界的范围就太大了。因为一个娑婆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包含着十亿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要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娑婆世界,这个简直不能想象,范围太大了。而是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个星系比我们娑婆世界就更大了,大到没有办法计算。那个世界有一尊佛,在那个地方教化众生,这尊佛的名号叫「阿弥陀」。
所以这个「有」告诉我们,西方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想不想去?诸位已经听了《无量寿经》,也听了《观无量寿经》,三经是释迦牟尼佛把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三经演讲的顺序,最初是讲《无量寿经》,其次是讲《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最后讲,在舍卫大城祇树给孤独园所说的。最后讲的这个,那真叫苦口婆心的劝我们,这个机会不可以错过,错过了太可惜。要怎样才能去?第一个要真正的相信,决定不能怀疑;第二个要真正发愿,就是真想去、真肯去,这才行;第三个,就修学的方法,佛教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这个方法真的容易,真的是简单。专念,必须把我们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把它念掉。
今天下午还有个同修来看我,跟我说他是很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可是这个地方放不下,怎么办?我说你放不下就不能去,这很简单,你要想去就必须放下。我说你们从台湾到美国来,你想到美国来的时候,你要不要把台湾放下?你不放下台湾,你就到不了美国,跟这个情形一样,这个世界你放不下,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去不成。所以,两者好好的去衡量一下。这个世界苦,太苦了,你如果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你的来生比这一生更苦。为什么?你自己去想想,你从早到晚你想了多少桩好事?想了多少桩坏事?如果我的思想、念头、所作所为,损人利己的事情多,利益众生的事情少,换句话说,你造的恶业就多,善业少,那你来生的果报当然不如这一生,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不能往生,在这个世界轮回,每况愈下,只往下面转,不是往上面转的,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你要真搞清楚之后,你才晓得非去不可。蕅益大师用这个名号,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让我们真信,真正发愿,所以用「西有」。
「沙门」这是古印度出家人的通号,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里出家修行的人很多。到了中国之后,就变成佛门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意思是「勤息」两个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叫做沙门。实在讲在家也可以用,但是习惯上,在中国是出家人用。这也就是大师的谦虚,因为沙门是在求学这个时代的名号,这是自己谦虚。所以他不称法师,当然更不敢称大师,现在人这一称大师,这个不得了。有些人不知道,连佛教常识也不懂,以为好像写信称呼,对我很尊敬,写「净公上人大师」,我真是没有法子跟他解释。这个称呼错误的,这是过了头。你看看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等觉菩萨,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后补佛,他们称什么?称「大士」,没有称大师的,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没有成佛,见到他尊称他成佛,那叫骂人,这太过分了,这是我们学佛同修必须要懂得。所以你看,古来真正有德,自己谦虚,连法师都不敢称,称沙门。像罗什这样的人,你们看注解、看传记看到,传记里面记载,罗什大师过去世是七尊佛的翻译经的译经师,所以他东西翻得好。中国人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家户喻晓念的《金刚经》就是罗什大师翻译的。人家称法师,也不敢称大师。所以别人就算是尊称,我们也要把他纠正,这才是正确的。
「蕅益」也是大师的别号,他这是用两个号,一个西有,一个蕅益,这两个号都是提醒我们、劝勉我们专修净宗。蕅是莲,莲是花,蕅是莲之因,种蕅才开莲花,莲花这才是果报。所以有蕅才生莲花,有莲花才结莲子。莲花是花果同时,表因果同时,表这个意思。可见得他这个意思就是教我们,如果要得到莲蕅之益,「益」就是莲花化生,必须要专心念佛,要专修净业,这才真正得到九品往生的利益。他这个名号是取这个意思。「智旭」是他的法名,是他出家时候的法名,这是老师给他起的。他的号是自己起的,可见得这个号也是为利益众生,也常常提醒自己自利利他。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名虽然是假名,常常可以提醒自己。
「解」就是解释,他这个解叫「要解」,就是把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意思、最精要的意思给我们讲解说明,这是题的意思。经题、名题简单的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看他的序文。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原夫,这是文言文里头一个起头的话,是个文言虚字,没有意义的。诸佛,佛很多,不是一个。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当然就能成佛。佛究竟是什么?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常说成佛成佛,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我不成佛行吗?这些都是问题。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后面的尾音都省略掉,梵音完全翻译称为「佛陀耶」,我们把尾音都舍掉了,单单用这个佛字。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是觉。这个字是尊重不翻,为了尊重它,没有把它用中文的意思翻过来,所以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觉通常讲有三种,这个觉是真实的觉悟、彻底的觉悟,换句话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本人,我们自己,谁能认识自己?找不到一个。你说你认识自己,你从哪里来的?你没有来之前是什么样子?你将来到哪里去?你去的是些什么地方?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如果你不清楚,那你就迷惑。
生活环境,小是我们家庭、事业这个生活圈子,大到国家、民族,到这个世界,再大,现在讲外太空,讲到太空,像佛经讲的娑婆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那统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说,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现前与广大的虚空法界,我们统统要明白、统统要了解。真的明了了,我们在这个世界才能做得了主宰。真能作主宰,你就得大自在,你就不会受环境的支配,不会受环境的压迫,所以叫解脱,真正得到解脱。解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你才能真正得到。我们所谓的幸福美满,必须要彻底明了、觉悟的人,那个幸福美满才是真实的,才真正得到。由此可知,所谓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成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成佛就是这么个意思。成佛决定不是像佛像,一天到晚放在庙里供给人拜拜的,那种佛我们决定不要作,决定不会干这个事情。所以一定要晓得它真正的意义。
从文字上来看,诸佛那就是说明了,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人很多,诸就是多,不是一个人。这么多的人他们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他们在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之前,跟我们差不多。他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要从这个地方去深思。当然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凭我们自己的能力,要想成就确实困难。现在我们有缘,我们也很幸运,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帮助,得到他的指导。蕅益大师帮助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解释,如果我们明白了,把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搞清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