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钝根断恶修善——渐修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3: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修福积德造命法(袁了凡家庭四训讲记)》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

    ‘根器陋劣’,是指“夙障深重之钝根众生”。这是过去世造的罪业太多、障碍太重,这一类的众生不容易入道。那怎么办呢?还是要自己努力认真去做。再举出一位前贤来做榜样,叫我们学他。他是宋朝人,姓‘赵’名抃,‘阅道’是他的号。他的官阶做到御史,要以现在的政治体制来说,相当于监察委员。他“弹劾不避权倖,时称铁面御史。游宦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合郡晏然,以太子少保致仕”。“致仕”就是现在说的退休,退休的时候他的官阶是太子少保,太子少保就是太子的老师。“卒谥清献”,清献是谥号。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盖棺论定,死了以后棺材板盖下去,皇帝给他一个评语,这个评语是代表他的一生。他这个谥号很好,“清献”就是一生清高。他一生,“为人长厚,存养功深。日间所为事,每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这是他了不起的所在,也是铁面御史他能得到的道理。这个人不做亏心事,每天白天做的事情,到晚上就穿着做官所穿的衣袍帽子,慎重焚香祷告天帝,报告自己今天白天做了些什么事情,每天都是如此。我们想一想,他要是做了坏事,他就不敢祷告了。天天如此,天天不敢做坏事。“晚年学道有得,临终与后人诀别,神致不乱,安坐而殁。有赵清献集刊行于世。”他的文章流传到后世,《赵清献集》收在《四库全书》的集部。这是祖师提举他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叫我们学他。
    ‘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他是焚香祷告天帝,我们做早晚课,是不是也将一天所作所为,在佛菩萨面前祷告回向呢?我们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不敢告者就不敢为。这一个办法,对一个业障深重的人,很有效。可见得我们过去世的业障深重也不怕,怕的是自己不肯发愤,不肯立志;真正肯发愤立志,佛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管什么样根性的人,即使业障再重的,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有做不到的事情!成佛作祖,不是求人帮忙,这事要问自己。上面讲的这三重对治方法,上根当然容易,中下根性,乃至于业障深重的人也有办法。这一段,可以说把改过自新、超凡入圣的事理都说个大概了。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

    袁了凡先生的《四训》里,《立命》篇只是个引子而已,好像我们一般经书里面所讲的序分;《改过》、《积善》是属于正宗分;末后《谦德》等于是流通分。这三分最重要的是改过、积善两篇,就是佛法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四训》的宗旨所在。真能做到,命确确实实是自己建立的。
    我们要扭转自己命运,改造自己的体质,只要如法的做,快的,三个月就能办到。再慢,就是讲业障深重,三年一定见效,可见得不难。我们愿不愿意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种效果,说老实话,比佛讲的一切经典还有效。而这一部《四训》,所谓的理论与方法,给诸位同修说,完全是依据佛经说的。看起来虽然不是经论,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经论看。这也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大力流通的道理。
    ‘福自我求’,那一个人不想求福呢?求得到求不到呢?答案是求得到。如果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便能自求多福。若不明道理,不懂方法,误以为初一、十五到庙里面去拜拜,烧几枝香,供养几根香蕉,福就来了,那有这种道理!做了恶事还敢求福,昧着良心做恶得来的财富,一百万拿了一万来供佛修福,以为这样就修了很多福报了。老实说,昧着良心得一百万,即使一百万都作了福,也抵不过罪业,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心地清净”就是最大的福报,这是福德的根基。心地不清净,做一天的善事,纵然有福,也是“有漏福报”,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可见心地清净,是多么重要!所以祖师一开口就提出‘诚明’,你看看多要紧!
    ‘诚明’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诚与明两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世间有漏福报;纵然是做,所得到的很有限。我们想一想序文开端两句,用意就很深了。这两句话就是佛教大意里的“自净其意”。千经万论,十方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总纲领就是这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心地要清净,要做到一尘不染,要做到如如不动,才能谈得上光明磊落。而后断恶修善,这才是成佛作祖的根基。
    仔细看看序文,看看袁了凡居士的修持,与赵阅道的办法相类似。赵阅道是将一天所作所为,焚香报告天帝。袁了凡是将一天所为,无论做的善事恶事,都把它记在功过格上。了凡一生就是做这个功夫,以此来检点自己身心,改造自己的命运。读了《立命》这一篇,我们就可以看到袁了凡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他能改造,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当然能改造,而且要比他更殊胜,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应当要超过他才对,因为我们的机缘比他好。

    受持功过格。

    ‘受持功过格’,‘受持’,依法受持也;‘受’是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保持不失掉的意思。现在有许多人把这两个字错解了,比如说,有人‘受持’《金刚经》,误以为只要每天早晚念一遍,就是‘受持’《金刚经》。如果我们要‘受持’《了凡四训》,打开书本,把《了凡四训》念一遍,而一天的所作所为与《四训》的道理全不相干,这就错了,既没有‘受’,也没有‘持’。
    千万不要说早晨把《金刚经》在佛菩萨面前念一遍——我今天交了差,这是自己骗自己。受持《金刚经》最低限度,要认真去破四相,照《金刚经》的道理、方法来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这个道理、方法时时起观照,于一切境缘中,学习不住相布施,这才叫‘受持’。天天不断,年年不断,这是‘持’的意思。希望我们自己,大经大论有机缘要多听,阿赖耶识里面多落一些善根种子,能依教奉行实在不容易;我们应该从受持《了凡四训》做起,这个比较不难。‘受持’两个字是真正做到的意思。真做到就有效果了,所以说快则三个月,命运就能改变,业障深重的,三年一定见效。
    尤注说:“功过格一书,规定一切善恶行为,应得功过数量。”须有能力辨别善恶,大的善事功就多,几十功、百功;小的善事一功、二功,自己记。大的恶事有百过、十过;小的恶事一过、两过,自己要天天记。要有恒心,不要记三两天,把功过格一丢,算了!太麻烦了!那就不能成功。了凡居士有耐心,天天记,读后面《四训》就明白了。不但他自己记,他的夫人也是如此。她不识字,用鹅毛管点朱砂,功点红的,过点黑的,她用这个办法去记。我们想想看,不识字的人,她也能修,也能改造命运。
    “先贤如周濂溪、朱晦菴、邵尧夫及韩魏公、苏文忠公、俱受持此格,信受奉行。”这几位都是过去的大儒,韩魏公是韩琦(宋朝的宰相),苏文忠公是苏东坡,这些人都是这样来受持功过格,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我们现在要真正发心来受持的话,可以参考几种过去的功过格,如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感应篇》、《德育古鉴》等书以为依据。着重它的精神,配合现代的潮流,自己可以修定一册适合自己用功的功过格来受持。不能完全依照古代的格式内容,那会增加许多无谓的烦恼,反而不好了,因为现代生活意识和古代不同。

    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

    只要‘起心动念’,随时随地都要记载。‘所言所行’,‘言’是言语,言语有善有恶(功过格里记得详细,而《戒经》里只说纲领),不妄语是善,妄语是过。十善里将妄语开为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四条——这是善,反过来就是恶,但是都没有功过格上记得详细。这是教我们要依照功过格来修行,目标很明显,希望善日增而恶日减。自己记载自己知道,是不是善功天天增加,过恶天天减少呢?如果是这样,就有进步,就值得欢喜了。假如我们的善天天少,过天天增加,那就不是福了,倒过来就是灾难不远了。《太上感应篇》说得好,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是福是祸都是我们做出来的。福是我们自己修的,祸也是我们自己召的。自己召的恶,怎么可以怨天尤人呢?一有怨天尤人的念头又是过——唯恐自己过太少,还大量地去增加,那里能得到福报现前呢?

    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

    这两句话我们要是听到不甚欢喜的话,再把它改两个字,我们警觉性就提高了。“福”日增而“灾”日减,这就欢喜。福报天天增加,灾难天天减少,当然欢喜。我们要晓得,祸与福是从果上讲,善与恶是从因上讲的。佛说的话,真的一点都不错,众生畏“果”,他不怕“因”。善、恶无关痛痒,不要紧!没关系!要讲到祸福了,不得了!这个事情大了!菩萨比我们凡夫聪明,菩萨畏因,那怕是一点点的小善事、小恶行,都战战兢兢非常谨慎地断恶修善。要晓得,善的果就是福,恶的果就是祸害、灾难。这是劝我们学袁了凡,依照功过格来信受奉行,像这样才真正叫学《了凡四训》。

    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这是说袁了凡依照功过格修持,他一生的感应事实。最初修行的情形,是‘善恶参杂’。了凡修的是这样,我们去修也是这样,所以不要怕。最初修的一定是善恶参杂,我们每天记下来的,有善有恶,混杂在一起。慢慢的善多恶少,几时做到‘唯善无恶’,功过格一打开都是善没有过恶,只要做到这一天,命运就转变了。换句话说,三个月做到,三个月就转变;三年做到,三年就转变了。怎么转法呢?我们那一天功过格一打开,只有善没有过了,从那一天开始,命就转过来了。袁了凡就是这样改造命运的,了凡福报很薄,可是他‘转无福为有福’。
    了凡也转寿命,孔先生给他算,说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结果他活到七十多岁。寿命操纵在自己手上,‘转不寿为长寿’,他也做到。他命里没有儿子,后来有两个非常好的儿子,‘转无子孙为多子孙’,他都做到了。我们读《四训》,可以看到真是有求必应。那么我们现在有求,为什么求不应?要是打开自己的功过格一看,每天还有那么多的黑点,怎能求得感应呢?不可能感应。到没有黑点,没有过失了,我们看看有没有感应。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的相信,佛在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现生优入圣贤之域’,现在我们这个身体,还没有舍报的时候就可以做圣贤了,‘圣贤’是指世间的圣人、贤人。‘报尽’,舍报之后;当生‘极乐之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尤注说:“吾人现生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荣辱等等,无非夙业所驱,缘熟斯来报尽便休,人身难得易失,若不急趁命光未迁谢时,勤修善业以自救拔,倘一堕落设欲再得人身,不知经历几何年月矣!如之何不惧。”
    我们现在生在这个世间,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无论是愚,或是聪明才智,世出世间那些大觉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去世修得的,是夙业所召的。由这里我们看得很清楚,人生并不是一世就完了。我们总要记住,一世的光阴非常的短促,真正是数十寒暑弹指就过去了。四十岁以上的人,对于这个体验,都相当的深刻。读到祖师的教训,当然比年轻人的感受要来得深,这就是有了几十年亲身的经历。尤其在这一本书里面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我们要学、要记住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记住,我们要修福,要培福,要惜福,福报才能享之不尽。好比我们耕种,今天有收成了,还要继续准备明年的种子。如果不懂得修福,不懂得培福,也不知道惜福,纵然用尽心机,所得到的一切享受,还是属于宿世的福报。
    譬如说我是个出家人,想出种种的花样,引诱大家来供养我。俗话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来拜——把你们的钱财送来给我,这是偷盗的行为。这样得来的钱,还是命中注定的,命中本来就有的。命里没有,作怪,居士还是不去拜。可见来拜、来供养的,还是命中注定的,绝对没有无因之果。这个福报,就是不用作怪的手法,机缘也会慢慢的成熟,慢慢的受用。用了这些手段,只是使机缘提前成熟,只不过是做增上缘而已,但是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好比在公司里面服务借支薪水。你要不借支呢?按月给你,月底一到公司就发给你,你的生活很稳定。我今天想个理由借钱,把一年的薪水都借过来,花得很自在,几个月花光了,但是后几个月就要受贫穷之累了。所以这些道理明白之后,我们敢不敢再作怪呢?敢不敢再想花样呢?纵然想尽了花样,得来的还是命中有的那一份,这要明了。
    我们不但不借支、不透支,更要常常积蓄。怎么积蓄?就是要改过修善、积功累德。若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则有求必应了;这几句话是《了凡四训》最重要的效用。我们初学的时候,大家都一样,了凡居士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很难,善恶参杂。初学的方法,还是用功过格。对于业障轻的人,他可以不必要,因为他每天起的恶念少,善念多;对于业障重的人,每天起的善念少,恶念多,功过格就很重要了,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功过格一打开,看我今天起多少个恶念,起多少善念,做多少恶事,做多少善事。一日之中善多,还是恶多,天天比较,月月比较。如果大家要这样认真去做,我想三年之后,就可以做到‘唯善无恶’。心里面不起念则已,一起念就是善,不会再有恶念。到这个时候,就与佛法里面所讲的“有求必应”相应。
    本来福薄,现在福报现前了。福报从那里来呢?因就是行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你要以为没有报应,那就大大的错了,决定是有报应的。也许有人会问,我起心动念都是善,为什么我的报应不好呢?那自己就要明了,应是过去世的罪障太重了。现在幸亏是修善,要是不修善恐怕连人身也保不住,眼前受这一点小苦,正是消过去世的重罪,这是佛经里常讲的“重罪轻报”。所以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深深地相信,不可以有疑惑。我们读过《四十华严》,里面所讲的十种恶人,就是教导我们自己检点,换句话说,首先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万万不要把恶事当作善,把善事当作恶,那亏就吃大了。自己造罪业,还以为自己在行善、积功累德,那就太冤枉了。
    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无非是叫我们辨别善恶,辨别是非、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这才叫有学问。真有学问的人,他才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短命)为长寿。这几桩,都应验在袁了凡自己本身上。了凡没有福报,寿也没有,命里没有儿女,这些他都转过来了,这是说的世间法。我们不能轻视世间法。为什么呢?假使世间法里我们要求都求不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3:16:0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障碍转不过来,出世间法就没有指望了。因为出世法的善根福德,要比世间法的善根福德高得多了,我们自己修的善根福德,连世间法的水准都够不上,那么出世间就不必讲了。
    因此《了凡四训》一书,我们要认真的去修,将来的效果,自然更殊胜了。现在照这样修,现在就是圣贤。完全照这样去做,即是世间的圣贤;要用佛法的修持,就是出世间的圣人,所以说‘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也。‘报尽’是说我们这一生的寿命,这一期的业报尽了的时候,你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可以上品上生。你修净土才能得力,才能用得上功。尤注里面所讲的警惕话,我们自己要认识、要明白。佛给我们讲的,我们人生在世,为的是什么?是酬过去的业——“人生酬业”。换句话说,人生就是来受果报的,过去世造的善多,这一世就享福;过去世造的恶业多,这一生就要受苦报,怎能怨天尤人呢!
    俗话讲要认命——我们命该如此。如果单单讲认命,这是很消极的;虽然消极,给诸位说,真能认命,他不造业,比那些不肯认命,在跟命运挣扎,再造无量罪业的人,还是要殊胜得多。佛法不是消极的,而是教我们如何来改造命运,指示我们改造命运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看《了凡四训》多么积极,袁了凡先生举心动念、所作所为,积极的在改造命运,这一点我们要懂得效法。
    “人身难得而易失”,佛经里说似“须弥穿针”,这是讲机缘的不容易。须弥山很高,从须弥山顶放一条线,在山下放一根绣花针,那条线下来刚刚好就穿进针孔。诸位想想看,就是放一百条线,有没有一条能穿得进去?不要说须弥山,就说我们讲堂在三楼,若从窗口上垂一条线,底下叫一个人拿一根针来穿穿看,看看能不能穿进去一条?佛告诉我们,人身失掉了,再要得人身,就像那须弥山上穿针,刚刚好穿进了。给诸位说,那不是侥幸,经上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在这一生当中,五戒不缺,来世才能得人身。五戒,单单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戒条听起来很容易懂,实际上并不容易。这里面有微细的行相,有开、遮、持、犯、如果不明了,怎么能守呢?怎么能持戒呢?所以称为戒学,要好好的去学习。
    不杀生里面包括些什么?应当怎么做法。不偷盗里包括些什么?不是说我没有当小偷。上面所讲的,凡是用欺骗手段得来的,如耍花样使人家来供养的,都是偷盗行为,这些微细相真正是难持。我们也常常见到,譬如在普通信封里面,寄一张钞票,不必挂号,这也是偷盗——偷邮政局的邮资。机关团体公司里用的信纸信封是公事用的,我们私人拿来写信,也是偷盗。天天在干偷盗,还以为我持不偷盗戒很清净,谈何容易!换句话说,凡是有意无意侵占到别人的财物,就是偷盗行为,就犯了偷盗的戒。戒律这些细相,我们不知道,犯了还不晓得,所以持戒不是简单的事情。五戒要能条条不缺,能达到六十分以上,来生才能得人身。五戒怎么修呢?依功过格去做,就是教我们受持五戒;不照功过格修,五戒怎样持好!从前的功过格有三、四百条之多,太繁琐了,也不容易受持。古大德再把它归纳、简化,大概也有一百多条,我们能照这个修学就很好了。尤注是砥砺自己、警惕自己,要知道人身难得,得来实在不容易;既然得到了,就要好好的修行,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所以,趁着身体康强的时候要努力,求一条自新自救的道路。如果这一生没有修成功,人身就失掉了,那就不晓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再能得到人身。因此,我们学佛要从根本上修,如有时间,大乘经典也要抽一些时间来看看。为什么呢?可以破除我们的疑惑,增长我们的信心。
    在理论上,大经大论讲得透澈,像《华严》、《法华》、《楞严》、《深密》、《涅槃》这一些大经,有机会要涉猎涉猎,至于修行还是要从《了凡四训》下手。为什么我们要多看大经、多听大经呢?是为了增长学问,才不至于得少为足,尤其是《华严经》,此经所讲的要义就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两样”。例如在《甘露火王》这一章讲得很明白。做一个国王,应该作为众人的君、亲、师,对于全国老百姓所做的善与恶,他要负很重的责任。如果全国老百姓都行善业,这善业的功德是归于国王的领导有方,所以国王所得的福报不可思议。但是他如果教导无方,老百姓要是造作罪业,那他的罪就比大海还要深。因此,世出世间法展现在一个团体里,团体的领导人就很重要了。
    我们现在把范围缩小,就说一个家庭,你是一家之长,一家所造的善与恶,你也是负担很重的责任。一家人都行善,你一家人大大小小所行的善业,善业是属于家长;如果一家造恶,换句话说,家长也要负一切罪业的责任,是一样的道理。要做一个寺院的住持,教导寺院里的清众以及信徒,也都是一样的道理。若是做一个住持,他自己没有做坏事;但是寺院的清众、信徒造罪业,他们所做的罪过,住持必须承担,因为没有尽到领导的职责。
    我们读经要知道举一反三,不要看到这里,认为那是国王才有的,别人就没有了,那是我们不会看、不会听。佛菩萨将这些道理、事相,一条一条说得那么清楚,是要我们觉悟——我们自己要修善,还要劝勉一切人修善。做一个领导人实在不容易!现在大家都抢着做领导人。能不能叫属下都行善业呢?如果不能,等于是自己叫大家快帮我一点忙,加重我一点罪过,叫我赶快堕地狱,只是这个事实而已。所以居领导地位是相当的困难,即使自己不造恶业也免不了要承担下属所造的恶业。
    像这些道理、事实,佛菩萨在经论里说得很清楚。所以在家里,你若是一家之长,对于家庭就负有教化的责任,这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教人改过修善,就是教人成圣成贤。至于在社会上谋生的技能,那是教育里的枝叶,不是根本。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上,是在道德上,教我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大自然的关系。换句话说,《了凡四训》是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要记住的。
    尤注说:“不为命数所拘,不为夙业所缚,永谢沉沦苦趣,安住寂光圣境,非大修行人、大解脱人,乌能致此?到此地位,一切世福无与比伦,称之曰极乐,岂夸辞哉?”
    袁了凡在一生修持当中,善业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夙业,所以他的果报当生就转过来了,就“不为命数所拘了”。我们世间人看相算命,如果说你的命相,被人家看得很准,不要欢喜。某人看得很准,就是自己毫无改变的能力,还被命运所转,自己转不了命运。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得很准,遇到云谷禅师给他说:“你是博地凡夫,被业力牵着走,你没有能力超出业力的圈子,这就叫凡夫。”
    真正是大丈夫、是有为之人,必须要跳出命运的拘束。怎么样跳出呢?努力修善,才能超越。善业修到成熟,再加上净业,不但命运、体质超出了宿命,三界六道轮回也可以超越。
    “安住寂光圣境”,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里的“常寂光净土”。这已经到了顶点,要不是大修行人、大解脱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乱”,就到了这个境界。一切世间的福报、天上的福报、二乘罗汉、辟支佛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这绝不是夸大的话,所以西方称之为极乐世界。

    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一步,你的行为就是世间人的模范、世间人的榜样;‘则’是法则的意思。你的言语就是世间人的教训,人人愿意效法、愿意遵从。
    尤注说:“此大圣贤言行,自寻常人观之,方以为高不可攀;自法门中了义言之,如是苦心力行积德累功,尚属初级工夫。”
    到了最后,我们看了凡先生一生的言行,在大乘佛法里,确实是初级。我们想一想,了凡先生一生所做,是佛门里的初级功夫,有初级才有中级,有中级才有高级。我们现在一心祈求的是无上菩提,但是初级的功夫还没有;天天还打妄想,想成无上菩提。那怎么不落空呢?怎么会有成就呢?反过来说,所成就的都是一些恶业、恶习气,到后来就不学佛了。从前有些老法师告诉我,寺院里有一些初出家的僧尼,有些住持不让他们去读佛学院。在我们一般在家同修看来,觉得这寺院的住持很跋扈,念佛学院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呢?其实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他还没有念佛学院时,人老老实实的,还能替常住做一点事情,还能修一点福。等佛学院念三年,毕业了,成了有学问的法师,回到寺里,这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连常住的师父也指挥不动,眼睛里没有师父,认为师父没有念过佛学院,不如我——贡高我慢。这就是不念佛学院,还是个老实人;念了之后,就学成贡高我慢的习气。善的、好的没有学会,造恶业的增上缘,倒学会了不少。
    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学问增长了,品德也自然增长,换句话说愈学愈谦虚。你看孔老夫子对人多谦虚!连对小孩子都很恭敬。你看释迦牟尼佛多谦虚!在路上看见那些贫苦的人、贫贱之人,也会停下来跟他们打个招呼,问他好。那有贡高我慢的圣贤?如果一学出来之后,瞧不起师父、瞧不起父母,这个叫“背师叛道”;背师叛道的罪业,就是地狱的罪业。其实师父不让徒弟去念佛学院,就是不让你入地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世间法也一样,我也曾见过,当然这不是多数,这是少数;但是世风日下,恐怕将来慢慢会变成多数。有儿女大学毕业了,母亲只念小学,父亲也只念初中;他的学问大了,回家连父母也瞧不起了。父母好不容易培养他学业完成;若不培养,待在家里眼睛里还有父母。当知这不是学问,不是教育,在有德学人的面前,你没有立足之地。要是在从前的社会,你有这样行为——忤逆父母、背师叛道,在社会上想找一个谋生的小工作,人家也不给你,连要饭人家也不肯给你。
    这些道理,现在学校讲得少,佛法经论里面虽有,要自己去体会。真正详细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就是《感应篇》、《了凡四训》。古大德们注解得详细,毫无保留的将这些善恶果报说得详细,而且举出古今的事证。佛法里讲的信、解、行、证,“证”就是入,“入”就是证。要有初级的功夫,才有中级的希望;有了中级的功夫,才有高级的希望,佛法里没有躐等的。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希望走近路,认为这些功夫不容易修,最好都不要。想一步登天,学什么呢?学禅。我们冷眼旁观,看看有几个人学得成就?永嘉大师是禅宗里大彻大悟、透了三关的人,你看看他的教学,学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参禅那里会有希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这一千多年当中,山林的寺院庵堂,在大陆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参究的人有多少?有几个人成就?为什么参禅的人那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呢?换句话说本身已具备初级、中级、高级的功夫,参禅才能成就。本身连初级的善根、福德都没有,想求一步登天,那有这种道理呢!
    经上理论说得很清楚,也很明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有没有本事不动心?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那就是初级、中级、高级的功夫都具备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样样放不下,样样起分别,样样起执着,甚至于还用心机来夺取,那是连初级的功夫都没有,道业如何能成就呢?六祖惠能大师,在忍大师会下,几句话之下他就成就了,那是什么原因?是他心里“本来无一物”,干干净净。我们做得到吗?你请六祖大师来,说我的庙很大,供养你。他要不要?他不要。他若是要了,心里面就有一物了,他就不能成就了。送给他,他都不要,还会用心机去欺骗夺取吗?这更不可能。
    也许同修要问,有道场可以弘法利生,这不是好事吗?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最好的事情是无事,大家千万要记住。道场里面常讲,佛菩萨随缘,你看看十大愿王有一条叫“随喜功德”。而我们一般所做的是攀缘,“本来无一物”是随缘,心里要想有一个道场,想有一个寺院,想弘法利生,这都是攀缘。攀缘——心地不清净,烦恼重重。《楞严》里面所讲的,“如来举心动念,先放光明;众生起心动念,尘劳先起”。原因在那里呢?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一字之差,凡圣永隔。我们几时能够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成就。
    换句话说,修行人求什么呢?求心地清净,远离尘劳烦恼,远离攀缘,把这攀缘心断掉,一切随缘。即使没有人供养,明天没有饭吃,也不找人化缘。若明天没有饭吃,没有道粮,就求人赶紧来帮帮忙,这就叫“攀缘”。要怎么呢?明天没有,饿一天,念一天佛;后天没有,饿两天,念两天佛;饿到死,则念佛往生,心里面还是如如不动,这叫“随缘”。这才能成佛作祖,才能成就,这是用功关键所在。真正能做到随缘,没有不成就的,因为随缘是不动心。有人来请你说法,他来请,当然你随缘去了;没有人来请,绝不要自己找上门。找上门也得是机缘成熟,真正是可度之机。那是什么呢?那是自己已经成就了。最低限度已经有他心通、有宿命通,自己成就之后,倒驾慈航,才行菩萨道。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万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是行菩萨道,他不请我,我也可以去找他。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里所表现的,他怎么不堕落呢!阿难证了初果,还要堕落。而我们连初果功夫都没有,博地凡夫就想学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那不堕落才怪!所以要晓得自己的程度,晓得自己的功夫;菩萨的心、愿、行,我们的程度是不够的。
    现在我们眼前要做的是发心,要发成无上菩提的大心,要从断恶修善最初步的功夫做起,才能有成就。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可以看、可以听,暂时不要学。为什么呢?学不到的,别说那些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不到,祖师们的功夫都学不到。不要看远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我们有没有学到呢?印光大师有没有学到呢?所以要学就要从《了凡四训》下手,学袁了凡。先把这个基础真正打好了,得到的效果是转无福为有福,转无寿为长寿,转无法缘为有法缘;那时再进一步学祖师;祖师学成了,再进一步学菩萨;菩萨学成了,再进一步学佛,按部就班的来,才能有成就。一步登天,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师,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了。你要自以为不比惠能差,你要有这一念,就比惠能大师差得太多了,惠能大师没有这一念。

    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彼’是指袁了凡。这一段都是讲袁了凡先生的事,以及像袁了凡一样的人;他们能认真的修学、断恶修善、改造自己的命运,能做得到成佛作祖。我们为什么要自轻?为什么要自卑呢?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尤注说:“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是我岂不能是?然则自暴自弃者,实等于自杀耳。”
    我们要回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自暴自弃?如果不能效法前贤,就是自暴自弃。换一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在三年之内把命运改转过来,就是自暴自弃。万万不要贡高我慢,万万不要抬高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3:16:4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能比得了谁呢?文章到此是一段。这是拿袁了凡居士一生的行持来勉励我们,下面再细说断恶修善的要领。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