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 13:12:41
|
只看该作者
你几时想到他又来了。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头有一段他朝五台山。虚老住在南方,五台山在北方,在山西,他怎么去朝拜?三步一拜。从广东这个地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一年恐怕走不到,他一天能走几里路?三步一拜。有时候走到荒郊野外,四处没有人家,他还是三步一拜走,遇到风吹雨打,身体生病了,躺在野外,没有人。病重无可奈何的时候,遇到个叫化子、要饭的,看到他很可怜,照顾他。他就问这要饭的叫什么名字,要饭的告诉他,「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你哪里人?「我五台山人」。五台山。文吉告诉他:「你到五台山,你问他们,大家都知道我。」照顾他一个多星期,慢慢身体也恢复了,可以再拜了,再让他去拜。拜上几个月的时候又生病,又碰到他,奇怪,一生病他就来了,来照顾他,病好了各人走各人的,他也不晓得到哪去了。到五台山的时候,这个人两次救他,很感恩,他说五台山大家都知道,到五台山就打听,人家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他恍然大悟,文殊菩萨一路都照顾他,你遇到困难,真现身、真帮助你,真满你的愿。
所以我们知道这些事实真相,虚云老和尚,菩萨常常照顾他。我们有没有菩萨照顾?念念心中有佛菩萨,就有佛菩萨照顾。我这个念头想别的东西,菩萨就不见了,就没有了;一想菩萨,菩萨就来了,灵得很。这是什么?《还源观》里三种周遍讲得好,念头才动,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就这个道理。变化无尽,出生无尽,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虚云老和尚病倒在荒郊野外,来一个乞丐不稀奇,一点不觉得奇怪,如果来了一个富贵人,那很奇怪,别种身分人感觉得奇怪,来了个要饭的。菩萨现身随众生心,出家人不嫌弃贫贱人,对任何人都一样的慈悲,这是老和尚心中之感,菩萨现乞丐身来照顾他,而且是两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努力,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目的何在?彻证本心,完成圆满佛智,这就是成佛。我到极乐世界不是为别的,是为了成佛,是为了明心见性,为这个去的。
「勤者,《俱舍论》曰:勤谓令心勇悍为性」,我们常常讲勇猛精进,勇猛的反面是懈怠,决定没有懈怠,所以这是「精进」的意思。「求者,求道」,你看这求道讲得多清楚,「亦即求生净土」,净宗里面讲的求道就是求生净土。「经中《至心精进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这个求道就是求生净土,你只要精进不止,你一定会得道,也就是说你决定往生,时候一到阿弥陀佛肯定来接引你,「故下曰:必得超绝去」。「经中自求之自字,至为紧要」。你自己不肯求,别人帮助你求,没用处,跟你自己没有感应;你一定要自己求,感应道交才会现前。「经云:汝自当知、汝应自摄」,这两句话是自在王佛对法藏比丘说的,这个地方引用,都是讲到自,这个自的意思非常重要。「《会疏》曰:欣求在己」,在自己,「自心,故云自求」。下面说,「盖净宗虽为他力法门」,净土宗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力,这叫他力法门「但行人若不自心精进,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亦决无往生之理」。这话是真的,专靠阿弥陀佛,自己不肯精进、断疑生信,那你决定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种信,而六个信里面第一个是信自己,就是念老在此地讲这个「自」至为紧要。自己不发心,哪来的感应?感应决定跟阿弥陀佛要相应。我们有一分感他有一分应,有十分感他有十分应,有百分感他有百分应,一个道理。我们用什么感?诚敬,诚敬到极处叫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那感应就在现前,非常快速。虚老朝五台山,对文殊菩萨那种诚敬心,用自己来做表法,自己那个诚敬表现出来给大众看,让佛门弟子看到感动向他效法,他来带头,这就是四德里头表演给别人看,「威仪有则」。我做出来给人看,肯定有人看懂,那他帮助众生的效果就收到,把别人内心那种诚敬引发出来。这里几句话都很重要,行人是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够「自心精进,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这几句话重要。如果这几句话都是真的,我们在这个世间,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如果这几句话,我们觉得自己有问题,第一个,自心精进有问题,第二个,断除疑惑有问题,第三个,深生正信有问题,第四个,切愿求生有问题,你就很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转。
名、利、情,这是三大关,名里头包括着地位,利里头最重要是财富,情是男女当中的关系,这三大关几个人能突破?突破,道业就成就了。这三个关口,有一个关口过不去你就堕落,古人所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及。我们业障深重的人怎么办?这些问题,佛菩萨的教诫天天念、天天讲,讲给别人听,实际上是讲给自己听,只有念得多、讲得多,这个自己印象深刻,境界现前,马上就想到经上讲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慢念头才起,马上就想到经教里头天天在讲的,你才能淡化、才能放下。所以这经教要不深刻,就印象不深刻,不能随时提起来,它不起作用,迷了的时候随业流转,这个麻烦大了。只有印象特别深刻,境界现前马上它就起作用,叫照,叫观照。能把这桩事情前因后果都看透了,看透是什么?假的,不是真的,假的里头有业报,业报很苦,自然他就止住了。这些条件我们天天要求,要求精进,要求断除疑惑,这个疑惑里头有浅深不同,浅的疑惑容易发现,也容易控制。极深的疑惑自己不知道,极深的疑惑是什么?万法皆空,心现识变,法法皆如,这个疑惑难知道,很深的禅定才看到这个境界。
有人说佛法不合科学,真的,是不合科学,科学是用数学的原理推断出来有哪些事情,然后再用科学方法把它证明。你想想看,跟我们前面所说的,统统是不自然,为什么?起心动念,不自然,分别执着更不自然。而佛所讲的完全是自然的,比不自然的高明太多,自然从哪里证得的?从清净心证得的,从平等心证得的。清净平等到极处,这个心会放光、会照见,所有空间维次全部没有了。这不是科学能做得到的,这比科学更真实,科学还会产生错误,前面一个定律,过若干年被后人推翻,当时认为是真理,后人把它推翻,就是说它还有错误。禅定里面东西决定没错误,它确实是永恒的,你没有办法推翻,用清净心、用平等心;后人用清净平等所看到的,跟前人看到一模一样,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看到不同那一定就有问题,看到完全相同就没有问题。这个我们不能够不冷静,因为科学的发现是局限的,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象的腿,象像什么?象像一个柱子,你要不相信,你到我这摸摸看,你一摸果然不错,也是个柱子,你摸到同一个地方。如果摸到另外一个地方:不对,你讲得不对。两个人就辩论了,谁也不服谁。禅定不是,禅定是看到全部的状况,看到性相、理事、因果,面面他都看到,所以他没有怀疑、没有异议。
所以佛在此地训勉我们,「努力自求之」。「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是天经地义大道理,性德是本有,可是没有修德,这个性德迷了,虽有,它不起作用,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努力自求,则『必得超绝去』,「超者,超脱。绝者,灭尽、断弃」,这是讲把烦恼、疑惑全断了。「故超绝者,指超脱轮回,断除生死也」,超脱轮回、超脱十法界,断除一切烦恼。「《会疏》曰:一时顿超三界」,此地这一时就是一念,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这个一念里头没有起心动念就顿超,为什么?三界不见了,十法界不见了。「断绝旷劫系业」,这个系业就是烦恼习气,「故云超绝,亦绝则超也」。绝是断绝,你把起心动念断绝就超,超越十法界。
「夫圣凡智愚,九品万类,各各皆得超绝去者,全赖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故皆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几句话很重要,不论你是圣人、你是凡夫,无论你是有智慧、还是愚蠢,这把一切众生全包括尽,九品万类。这一切大众他能得超绝去者,统统都依赖阿弥陀佛一乘愿海,这一乘愿海是什么?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道,所以它是一乘。如果帮助众生成菩萨,那是大乘。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佛,这一乘。大愿、大德,这个大德是大功德,大能,加持一切众生,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微尘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用海来比喻它,形容弥陀的大愿。六字洪名是方法,方法简单、明了、容易、快速、稳当,这个方法绝妙。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比得上这个方法,太简单了,而且成就无比殊胜,因为你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此地告诉我们,他是从果起修,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因起修,修因证果。阿弥陀佛是果,我们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果放在心上,不是因心,是果觉,这是跟八万四千法门不相同的地方。一生成就,故皆得生,圣凡智愚九品万类,统统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我们常讲西方净土,或者说弥陀净土。
「得往生者,依弥陀本愿加威,不更堕三恶道,故云恶道自闭塞」。四十八愿头一愿就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但没有三恶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阿修罗道,也没有罗剎。所以极乐世界人天乘里面,这是凡圣同居土,只有两道,天道跟人道。为什么?它的基础都是修十善业道的,上品十善生天道,中品十善生人道,它没有下品十善,下品十善是阿修罗道。这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我们知道了,中品十善。人一生作恶,临命终时遇到善友来引导他,他真正知错了,忏悔了,这一忏悔,业障就伏住,善念就生起来。看他这个善念是中品还是上品,中品的善念,中下品往生,凡圣同居土;上品的善念,都在一念心、一念真诚,他往生同居土里的上三品,上品往生。一生作恶,临终不定他真忏悔,真的善心那一念生了,就那一念他就能往生,可不可能?可能。为什么?本性本善,哪有不可能的道理!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对佛陀的教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体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是念念都是上品善。再向上提升我们没有这个本事,功夫不到家,上品十善可以,人人都做得到。真诚心,起心动念只有别人,没有自己,不要替自己想,多替别人想,多替现前苦难众生想,多替这个苦难的地球去想。
如何能帮正法久住?帮正法久住,实际上来说就是自己认真修行,正法就久住了。你把好的榜样做出来,别人看到了欢喜、赞叹、恭敬,正法就久住。做得不如法,让别人批评,让别人厌弃,那正法怎么能久住?所以正法住不住世,问题我们有没有做到,做到能住世,做不到不能住世。换句话说,学佛,正法住世;佛学,正法就灭掉,它变成历史。后人来寻找这个故事,这个里头真实智慧、真实利益那就完全没有了。三种真实,真实的实际,这是没有问题的,它不生不灭。可是搞佛学,真实智慧没有,不能依教奉行,真实利益决定没有,这是我们几十年的学习得到的结论,是我们自己亲身的感受。这个法门它讲到真实的利益,实在就是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这是利益当中最殊胜的。
得往生,生到极乐世界,都得到弥陀本愿加威,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经上说「恶道自闭塞」。「皆登不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加持,三种不退都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一般大小乘里面所说的,位不退,小乘初果就得到;大乘教里面,像《华严》所说的,十信位里初信位的菩萨就得到。三界九地见思烦恼,这个见惑他断尽,所以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这个地位没有出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他住的地方就是人间、天上,他不会堕三恶道。而且有期限的,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他就提升到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他在六道里是有期限的。没有证得初果,在六道里是无期限的,那个苦!尘沙、见思都断,证得菩萨的果位,不会退转到二乘。无明破了,就是起心动念断了,超越十法界,证得的是法身菩萨的果位,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广义的说,圆满了,见性了,经上所说的你全都明白了。过去、现在、未来,宗教里赞叹神的两句话说「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赞叹神的赞叹之词,但是在佛法里头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人能做到?明心见性就做到。佛教在中国这两千年,宗门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我们可以肯定超过三千人以上,这些人在一般讲法都成佛了,见性成佛,《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入到这个境界,生实报土,在中国一般不是生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可是念佛往生的,这两千年当中,我们最保守的估计,不止十万人,他们的成就跟宗门明心见性来比较,比他们还殊胜,这叫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他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地位跟明心见性的人平等,凡圣同居土也平等。所以那些人不服,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他们修行多辛苦,你怎么这么容易就得到?但真的,绝对不是假的,这说明阿弥陀佛本愿的威神那个功德力量不可思议。佛法在中国的成就太大!世尊当年在印度成就,我们超过,不输给他。
「皆登不退,直至成佛」,这个成佛是究竟圆满妙觉佛果,故云『横截于五趣』,五趣就是六道。下面有解释,「五趣者,三恶趣及人天」,三恶趣是饿鬼、地狱、畜生,人道、天道、阿修罗道,「阿修罗趣」,用天道包括他,「故五趣亦即六道」。《楞严经》上跟我们解释阿修罗,阿修罗在前面五道里头,只有地狱没有阿修罗,鬼道里有阿修罗,畜生道里有阿修罗,人道有阿修罗,天道有阿修罗。通常讲六道,专门讲天道的阿修罗,是这个说法。所以说五道跟说六道,意思完全相同。「人天本名善趣」,善道,现在也把它称为恶道,这是跟极乐世界相比,我们六道都变成恶道,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善道。「如《净影疏》曰: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善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剎,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因为他虽然修善,善里头有恶,不纯。西方极乐世界的善,它里头不夹杂恶,没有恶念、没有恶行,也就是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在西方极乐世界找不到。所以我们跟极乐世界一比,就是同居土跟同居土相比,它的同居土是净土,我们同居土是秽土,他们是善,我们就是恶,这是这个意思。
「若依此方修习断除,先断见惑」,这是我们这边修行,我们怎么个修法?一定是先断见惑,「离三途因」,见惑是三途因。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只要有见惑就有三途。为什么小乘初果他不堕三恶道?他三途的因没有了,所以三途的果当然就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