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7 20:00:08
|
只看该作者
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
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
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
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
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
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
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
……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
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
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
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
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
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
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
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
,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
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
「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
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
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
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
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
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
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
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
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
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
沈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作恶梦,惊吓得大喊大叫,赶紧
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癫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
,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
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着,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
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
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
办。」《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
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
粮,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
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
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
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着?所以「妄
消」「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既已消
除,本有佛性,自然显现。《首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
明,本来是佛。所以过程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
净,妄消,真显。」这十六个字我们还不忙于后头八个字,现在要抓前头这八个
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就够了。
本文开头尊师直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结尾在夏师之偈:「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净除了妄想执着,恢复个人本有觉
性,显露如来的智慧功德之相。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学佛者必须具
有的对佛法的基本认识。有此知见,名为正见。舍此别求,难出魔网。
众生沉沦,只因妄想执着。恢复本觉,显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执着。迷悟
有天渊之别,关键处只在回头一转。从背觉合尘,转为背尘合觉。勤修戒,定,
慧,息灭贪,瞋,痴,更具体的内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包括净宗一切要行。贯彻始终,可从初步直到归家。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
手,信心既深,必发切愿。愿心垦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易纯熟,功夫纯
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着全空
,本有佛性朗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这就是背尘合觉。在觉路
上,从「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到「妄消,真显」。就是殊
胜圆满。净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往生。前八个字就已能解决
问题。下余八个字,则到莲邦中继续进修。若有人抱大丈夫冲天之志,誓愿仿世
破无明,见法身,那还有以下八个字,切盼您速成带角虎,普为人天之师。
一九九一年初夏于北京莲舍重订
净宗心要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
的,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
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
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
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
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
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
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
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
想报恩,所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
量寿经》称大经。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
本。所以我们就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
《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天天念诵的经。
阿弥陀经宗要
《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得最好,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
,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批注中最好的。释迦牟尼
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遵蕅益大
师。蕅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出去旅行要
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带干粮那更是粮了。信、愿、行这三个是
三种不可少的资粮。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不信吗?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
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信,但是蕅益大师在
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信是六信,刚才我说
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
得分。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
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头跟事相
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要信理。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这就四信了
。理是本体,但我们众生认识一切东西,都仅仅只认识他的事相,一些表面的样
子。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
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认得事相,不认得都是金。金就是
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所以理体,这个本体
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东西
,但是金子没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是方的?不一定。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
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
灭,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虚空尽未来,没有
过去现在未来。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
外还要信自,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
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殊胜法益的。密宗殊胜之处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禅
宗说什么是佛?「清潭对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己就在水
中现出来,就是自己啊。《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
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这跟禅宗和密宗完全是一味的
。所以信他还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
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做恶事吗?那他这个人就变了。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
得也很不够。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
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
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
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
,那不就决定成佛吗?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
信。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不能相信这个殊
胜的因果。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还
没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一点去增加嘛。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
深入,不断地发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
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
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
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
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
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
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
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
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
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
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
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
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
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
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
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胜,所
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
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
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
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
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
心。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胜
义谛菩提心,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唐朝
有个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
二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这
就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一齐斩断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
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能是智德。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众生无边
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
愿成」。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
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勉强来说,实际这个心
,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自心就
是佛,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
强来说:一切法皆如幻梦。这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金刚经》
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内容如聋如
盲。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这和《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
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么。你把这个臭皮囊
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还都是如梦如幻呀!所以一
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阿
罗汉没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应知是非有
非无,事理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着了有了。破你这个有
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着在空上了,那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
度」啊!佛教的殊胜高妙也就在此。顺理菩提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