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开示云:
净土法门, 与其他法门各别。他种法门, 皆仗自力。唯此法门, 全仗佛力。南方宗门颇多, 切不可参入宗门, 图得“禅净双修”之虚名。宗门总以看“念佛的是谁”, 为开悟之一著,而绝不讲信愿求生净土。勿道不悟,即使看到念佛的本来人的面目, 只算得是“悟”,而不是“证”。去了生死, 尚大远在!若不到业尽情空地位, 决定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不注重信愿, 求生西方, 则与佛相背, 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以故念佛人带著宗门气息, 则得利益处少, 失利益处多也。教则更为难以得力。而密宗语气甚大, 危险之极。汝且专注于信愿念佛一门。而辅之以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以此自行, 复以化他。则可决定往生矣。又凡居心动念行事, 须以真实不虚为主。庶可不虚此生, 不虚此遇矣。(三编·复龚宗元居士书一)
须知彼所参者非禅, 乃文字知见, 参到老, 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 其去了生死, 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 悟是悟, 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 即无生死可得, 此系门外汉, 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续编·复郑慧洪居士书) 今时不明教理, 即参禅宗者, 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 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 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 生大欢喜, 则丧心病狂, 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着, 弃舍幻妄, 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 忽达康庄矣。(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禅宗唯明自性, 非吾辈钝根所能得其实益者。若不深切力修, 或致错会六祖之意, 则无益而有过矣。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未成佛前, 皆当修习。(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德培居士书一) 光粥饭庸僧, 于禅于教, 皆未从事, 唯依念佛以为依归。……又因坐“明心”一语, 亦非可轻易而说。若对未知佛法人略明理性, 或可说之。若克实说, “明心”不到大彻大悟田地, 谁敢自诩? 以此祈阁下自审。若实如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与庞居士闻“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即向汝道”, 大慧闻“熏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田地方可;否则,何敢妄说明心?光本下劣僧, 不敢说过头话, 亦不敢以过头话恭维人, 故有此冲冒(冒犯)。至于六祖、 神秀二语之利弊未标出, 特为补书。神秀大师之话, 悟与未悟, 依之皆有益。六祖之话, 若未实证, 依之则其祸不浅。祈垂洞察!(三编·复季国香居士书一) 仗自力,烦恼习气若有一丝毫未断,不能出轮回 夫禅至于“不知”, 方是真禅, 以见闻觉知, 皆意识中事; 唯其不知, 方能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 即如如佛耳。净至于但觉, 则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心佛不二, 心佛一如矣, 否则何名但觉。阁下见解如此, 已是超越近之学佛者万万。倘再能生信发愿, 回向往生, 则上品莲台, 当可独据。或恐阁下于禅净之所以然, 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 未能深知。谓既悟自心, 当处便是西方, 不须求生净土, 则其误非浅!何以故? 以凡夫纵能悟到极处, 尚有无始以来之烦恼习气 未能顿断。烦恼习气若有一丝毫,未断 便不能超出生死轮回, 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 无论工夫之浅深, 功德之大小, 皆可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末世众生, 欲了生死, 不依此法, 其难不可以喻矣。祈详读《净土十要》, 《净土圣贤录》, 自知光言不谬。若不以为谬, 且无多暇, 但息心详阅《文钞》, 自可悉知矣。(文钞增广·复张季直先生书) 《文钞》, 《嘉言录》, 即是普为一切专修净土之总信。若泛学各宗, 则非当机之论。今人若不专修净土, 纵能深通经藏, 彻悟自心,生死到来, 还用不著!何以故?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 必须断尽烦恼惑业, 方有了生死分。但能通达经论, 悟明心性, 而烦惑未断, 依旧轮回!何况未能深明经藏自心者乎?念佛了生死, 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 感佛垂慈接引, 故能带业往生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 阁下既看文钞, 宜依之而行, 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勿因读大乘经, 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识, 喜其法门广大深妙, 与其开示亲切高妙, 遂捨净土而修其它法门。则不至徒有种了生死之因, 决难即生得了生死之果矣。何以故? 以一切法门, 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 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 见地高, 功德大, 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 则仍旧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 则从迷入悟者甚少, 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后世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 不遇净土之法, 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 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 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 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 非己力之所可比也。然既欲现生了生死, 必须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以此自行, 复以此化其父母, 兄弟, 妻子, 乡党, 亲戚, 朋友, 俾彼等同沾法润, 同修净业。则自己之功德更大, 而其往生为决定无疑矣。……有文钞、嘉言录之主, 有余书之助, 亦无所欠憾矣。此约真为了生死说。若欲做大通家, 则尽世间之书, 皆应读之。纵能做得大通家, 了生脱死, 更无望矣!(文钞三编·复宁德晋居士书一) 业尽情空,方了生死;不修净土,非愚即狂 汝之所说, 似乎有得大意。然只空话, 绝无一毫受用。佛法, 法门无量, 通须做到业尽情空, 方可了生脱死。否则, 纵有所得, 依旧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时, 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 若具真信, 切愿, 志诚念佛, 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 皆可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 所谓带业往生者。一生西方, 则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矣。以故末世善知识, 多多均主持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聪明人, 稍明教义, 或稍知禅理, 便以通家自居, 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 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 定规说空行有, 以身谤法, 将来必堕三恶道, 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 而莫能救济也!念佛修持方法, 与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等, 文钞, 嘉言录, 均已具说, 此不备书。(续编·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光平生率真守愚, 绝不肯以大话撑空架子, 以自误误人。文钞中所说者, 均属人各能行, 又能现生亲得实益者。即人谓光无知无识, 但以愚夫愚妇所行之事教人, 亦无所惜。然亦有谓其合己机宜, 由兹生信修持者, 亦不乏人。须知佛法, 法门无量, 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 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 方可。否则, 梦也梦不著者。(续编·复姚维一居士书) 汝颇有家资, 值此时世, 当竭诚尽敬, 与宗德慧畅等念佛及观音圣号, 以作恃怙。至于研究教义及密宗各义, 亦不过开发智识而已。若欲资之以了生死, 则断断不能。何以故, 以彼各宗, 皆须自力修到业尽情空, 方有了生死分, 否则纵令悟处深, 功夫高, 功德大, 皆莫能了。唯净土一法, 不断惑业, 可以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此之法门, 非一切法门所能比拟。若无真善根, 断难彻底信。所言观经, 即观无量寿佛经。文钞中引, 或节三二句, 下即发挥义致耳。汝既未指页数, 亦不便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系观经之文。观经二字, 乃经之题, 而约略书耳。(三编·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了生死法, 净土法门, 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 若具真信切愿, 至诚恳切持念佛号, 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 往生西方。此之法门, 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 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 断贪瞋痴之烦恼, 烦恼断尽, 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 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 愈宜专修净业也。(三编·复石金华居士书) |